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婷
Bedetti, Valentina
論文名稱: 西方詩歌傳統與新月派詩人作品比較研究——以十四行詩爲例
The Western Poetic Tradition and the Works of New Moon Society Poe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onnet Form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十四行詩新月派詩體形式格律抒情
英文關鍵詞: sonnet, Crescent Moon Society, form, metric, lyric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8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十四行詩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早期的義體格式與英體的格律演變至中國新月派詩人的十四行詩。一方面討論十四行詩固有的特色,包含格律及内容兩方面,另一方面探究中國五四運動後的新詩發展,並在「傳統」及「現代」之間的張力下,十四行詩如何表達詩人的新審美觀,而以形式、節奏及題材三方面為比較因素來進行討論。
    再者,本文論點亦涵蓋十四行詩之「音樂性」與詩之「美」,並以一、二〇年代中國文學的巨大改變為出發點,來談五四運動後,詩人所面對的挑戰:白話的推廣與文學形式之新標準息息相關,而詩歌棄傳統格律為此現象效果之一,故詩人必須找到新的可以表達現代「情感」的韻律方式。新月派詩人的十四行詩當作新詩創作方法之一。

    The sonne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ric form in western poetry tradition that had developed through time from italian metric form to the Shakespearean sonnet and, later, had a revival during Romantic 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Crescent Moon Society poets started a chinese tradition of the sonnet, finding their own particular way to create bai hua poetry. This thesis not o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nnet, but also focuses on its role in early chinese modern poetry and, in particular, it concentrates on chinese sonnet's form, rhythm and themes, considering these three features as the starting points for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dicussion.
    Moreover, this thesis highlights the musicality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poetr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two features, examines the debate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ry forms in early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 the crisis of the poetic form faced by chinese poets after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how the sonnet constituted a way to find new ways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動機:當詩成爲問題時 1 第二節 探究對象的定義:十四行詩與新月詩派 5 第三節 研究思想範圍:詩歌與音樂、限制與自由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以比較來探討形式的問題 11 第五節 文獻回顧 14 第二章 十四行詩的來源及其格律的演變 18 第一節 義體之格律 19 一、西西里派:La scuola siciliana 19 二、托斯卡納派:Dolce Stilnovo 25 三、佩特拉克的十四行詩 27 第二節 英體之演變 30 一、伊麗莎白時代的十四行詩:Wyatt、Surrey、Sidney與Spenser 32 二、伊麗莎白時代末期: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39 三、斯圖亞特王朝時代的詩人:Donne、Drummond、與Milton 42 第三節 英體的發展 54 一、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 “sensitive sonnet” 與 “natural sonnet” 56 二、雪萊與拜倫:「詩人創建持存」 64 三、維多利亞時代的十四行詩 69 四、美國二十世紀初的十四行詩 72 第四節 小結 79 第三章 中國新詩的發展與新月派的建立 80 第一節 中國詩概述 80 第二節 中國新文學的發展 96 一、世界觀的變化 96 二、新文學之始 100 第三節 新月派的形成與詩論 105 一、新月社 105 二、從北京的《晨報·詩鎸》到上海的《詩刊》 109 三、「新月的態度」 117 第四節 小結 122 第四章 新月派詩人的十四行詩 124 第一節 新月派前的探索 124 一、胡適 124 二、新詩人與浪漫主義 131 第二節 新月十四行詩的規範奠定 135 一、聞一多的十四行詩 135 二、孫大雨的十四行詩 146 第三節 新月十四行詩規範奠定及超越 153 一、徐志摩的十四行詩 153 二、二〇年代末三〇年代初:饒孟侃、李惟建、朱湘 162 三、三〇年代的十四行詩:新月的影響與京派 169 四、卞之琳十四行詩 175 五、馮至十四行詩 181 第四節 小結 188 第五章 結論 189 參考文獻 193

    一、中文專書

    《新文學史料》,人民文學出版社新文學史料編輯組,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拜倫、雪萊、濟慈著,查良錚譯:《拜倫雪萊濟慈抒情詩精選集》,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卞之琳著,張曼儀編:《卞之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卞之琳著,曉江編:《彫蟲紀歷·自序》,三聯書店,1982年。
    卞之琳著,明日社發行:《十年詩草:1930-1939》,1949年。
    曹順慶:《比較文學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曾敏之:《詩的藝術》,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市:文津,1994年。
    陳國恩:《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夢家:《新月詩選》,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
    陳思和、徐俊雅主編:《中國現代文學讀本》,臺北市:二魚文化,2006。
    陳挺:《比較文學簡編》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年。
    傳隸樸:《中國韻文通論》,臺北市:正中書局印行,1982年。
    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新北市,永和區:洙泗出版社,1990年。
    范銘如主編,許琇禎編著:《聞一多》,臺北市:三民,2006年。
    馮至著:《十四行集》,上海市: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
    馮至:《馮至選集·第一卷 詩·夢幻劇 歷史故事》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
    古添洪:《比較文學·現代詩》,臺北市:萬卷樓,2011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胡適:《中國新文學運動小史》,臺北市:啓明書局,195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1891-1962》,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謝軍、種楚楚編輯:《胡適留學日記》,海南出版社,1994年。
    黃遵憲著,錢仲聯箋:《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古典文學,1957年。
    黃遵憲著:《日本國志》,臺北市:文海,1981年。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臺北:文津,1994年。
    里爾克著,李魁賢譯:《給奧菲斯的十四行詩》,大舞台書苑出版社,1977年。
    里爾克著,馮至譯:《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臺北市:帕米爾,1992年。
    李金髮著:《微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李瑞騰:《新詩學》,新北市,板橋區:駱駝出版,1997年。
    李怡:《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説研究》,臺北市:大安,2008年。
    梁實秋著:《談徐志摩》,臺北市:遠東,1997年。
    梁宗岱著:《詩與真》,臺北市:臺灣商務,2002年。
    梁宗岱著:《梁宗岱文集》,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柳村:《漢語詩歌的形式》,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東方:《「五四」時期胡適的文體理論》,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劉若愚撰、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市:聯經出版,1981年。
    孟慶樞、王宗傑、劉研:《中國比較文學十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市:五南,2002年。
    Rene、Wellek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市:水牛,1991年。
    莎士比亞著,艾梅編:《十四行詩》,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十四行詩》,臺北市:遠東,1999年。
    叔本華著,石沖白譯:《作爲意志和表現的世界》,新北市:新雨,2016年。
    孫近仁、孫佳始:《耿介清正——孫大雨記傳》,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譚國根:《主體結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王宏志:《文學與政治之間》,臺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4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王佐良:《英國文學史》,商務印書館,1996年。
    魏仲佑:《黃遵憲與清末「詩界革命」》,臺北市:編譯館,1994年。
    聞一多著,孫黨伯、陸燿東、唐達暉編選:《聞一多論新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
    聞一多著,劉殿祥編:《聞一多》,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996年。
    聞一多著,朱自清編:《聞一多全集》,臺北市:里仁,1996年。
    聞一多著,楊匡漢、楊匡滿編:《聞一多·中國現代作家選集》,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奚密:《現代漢詩: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市:允晨文化,1999年。
    蕭馳、柯慶明:《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臺北市:業強,1994年。
    許霆、魯德俊:《新格律詩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許霆、魯德俊編選:《中國十四行體詩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許霆:《聞一多新詩藝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
    許霆:《中國新詩韻律節奏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許霆:《中國十四行詩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徐志摩著:《巴黎的鱗爪》,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徐志摩等著:《一片冰心在玉壺:作家的生命智慧》,臺北市:牧村圖書,2004年。
    徐志摩著,陸燿東、吳宏聰、胡從經主編:《徐志摩全集補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
    徐志摩著,馬森主編:《徐志摩情詩》;新北市板橋區:駱駝出版,1998年。
    徐志摩著,楊牧編:《徐志摩散文集》;臺北市:洪範,1997年。
    徐志摩著,趙遐秋、曾慶瑞、潘百生編:《徐志摩全集》;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徐志摩著,晨光輯編:《徐志摩書信》,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亞里斯多德著,劉效鵬譯注:《詩學》,臺北市:五南圖書,2008年。
    楊匡漢,劉福春著:《中國現代詩論·上下編》,花城出版社,1985年。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上》,臺北市:桂冠,2000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市:東大,2007年。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陳燕谷譯,新北市板橋區:駱駝,1994年。
    於可訓:《新詩體藝術論》,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大,1986年。
    張玲霞:《清華學校文學論稿1911-1949》清華大學出版社。
    張暉:《詩史》,臺北市:臺灣學生,2007年。
    張堂錡:《黃遵憲及其詩研究》,臺北市:文史哲,1991年。
    鄭文惠、顏健富主編:《革命·啓蒙·抒情》,臺北市:允晨文化,2011年。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周曉明:《多源與多元:從中國留學組到新月派》,武昌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二、中文篇章論文
    蔡元唯,〈論胡適在白話文運動的領導地位〉,臺東大學人文學報,第二卷第二期。
    朴星柱,《新月派新詩研究》,臺北市: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出版,1988年。
    曾琮琇,《漢語十四行詩研究》,國立清華大學,2014年。
    陳本益〈林庚的「半逗律」論和「典型詩行」論評析〉。
    馮至,〈我和十四行詩的因緣〉,收於《世界文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1989,第一期。
    林靜怡,《中西格律詩與自由詩的審美文化因緣比較》,國立臺東大學,2010年。
    林秋芳,《胡適新詩節奏理論的形成》,國立中央大學,2016年[民105]。
    徐秀〈林庚新詩格律理論探討〉收於《文學前沿》2000.12.30.
    王光明〈形式探索的延續——「格律詩派」以後的詩歌形式試驗〉收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1.30。

    三、中文期刊
    《晨報副刊:詩刊》,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26年。
    《晨報詩鎸》 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26年。
    《創造月刊》, 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26-1929年。
    《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第二卷第一期,1957年。
    《清華周刊》, 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5-1947年。
    《少年中國》, 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9-1924年。
    《文藝雜誌》,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36-1937年。
    《文學雜誌》(上海,朱光潛編輯), 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37-1948年。
    《新青年》,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6-1925年。
    《新月月刊》,師大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28-1933年。

    四、外文專書
    Abrams, M.H., The Norton Ant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6th ed. 1993), W.W. Norton.
    Attridge, Derek , Poetic Rhythm,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Baudelaire, Charles, Les Fleurs du Mal, Poulet-Malassis et de Broise éditeurs, Paris, 1861.
    Bergson, Henri, Matter and Memory, trans. Nancy Margaret Paul and W. Scott Palmer,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dt. 1911, eighth impression, 1970.
    Bloom, Harold, A Map of Misread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80.
    Bloom, Harold, The Western Canon, Harcourt Brace & Co., Orlando, Florida, 1994.
    Burrow, Colin, Metaphysical Poetry, Penguin Classic, 2006.
    Cesareo, G.A. , La Poesia Siciliana sotto gli Svevi, Catania, 1894.
    Chaucer, Geoffrey, The Canterbury Tales: https://sourcebooks.fordham.edu/source/CT-prolog-para.html
    Coleridge, Samuel Taylor, 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edited and revised by Ernest Hartley Coleridge,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12.
    Craik, Henry, English Prose,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6 (vol IV).
    Currant, Stuart, Poetic Form and English Romanticism,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Fogle, French Rowe, A Critical Study of William Drummond of Hawthornden, King's Crown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NY, 1952.
    Fraser, G. S., Metre, Rhyme and Free Verse, London, Methuen, 1970.
    Frye, Northrop, A Study on English Romanticism, The Harvester Press, 1983.
    Fuller, John, The Sonnet, London, Methuen, 1972.
    Grierson, Herbert J.C. (1886-1960), Metaphysical Lyrics and Poems of the 17th Century, 1921 ( https://www.bartleby.com/105/1000.html )
    Haft, Lloyd, The Chinese Sonnet: Meanings of a Form, Leiden, Research School CNWS, Leiden University, 2000.
    Ibn Hazm, The Ring of the Dove, 英譯A.J.Arberry, Luzac Oriental, London,1994.
    Johnson, Samuel,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1755.
    Leavis, F.R., New Bearings in English Poetr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ituati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2.
    Lever, J.W. The Elizabethan Love Sonnet, London, Lowe and Brydone (Printers) Ldt. 1956.
    Magro, Soldani, Il sonetto italiano dalle origini a oggi, Carrocci Editore, Roma, 2017.
    Marino, Giovan Battista, Poesie Varie, a cura di Benedetto Croce, Bari Laterza, 1913.
    Masson, David, Drummond of Hawthornden: the Story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73.
    Pattinson, Mark, The Sonnets of John Milton, New York, New Amsterdam Book Co., 1904.
    Pettinari, Paolo, Testi poetici della scuola siciliana, Edizioni Mediateca, Campi Bisenzio, 2005.
    Poe, Edgar Allan, Tre saggi sulla poesia, Le Tre Venezie, Padova, 1946.
    Puppo, Mario, Il Romanticismo, Universale Studium, Roma, 1956.
    Rookmaaker Jr., H.R., Towards a Romantic Conception of Nature: Coleridge's Poetry up to 1803,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Philadelphia, 1984.
    Salinari, Carlo, La poesia lirica del duecento, UTET, Torino, 1968.
    Shelley, Percy Bysshe, Selected Poetry and Prose, edited by Alasdair D.F.Macra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Spiller, Michael R.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nne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Todorov, Tzvetan, Genres in Discours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Vico, Giambattista, La Scienza Nuova, Laboratorio ISPF, XII, 2015.
    Wordsworth, Coleridge, Lyrical Ballads, edited by Michael Mason, London, NY, Longman, 1992.
    Wordsworth, William, Poems, London Longman, 18
    Zambon, F, I trovatori e la crociata contro gli Albigesi, Carrocci Roma, 2009.

    五、外文篇章論文
    Ainsworth Eaton, Horace, “The Songs and Sonnets of John Donne”, The Sewanee Review, published by: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vol. 22, No 1 (Jan. 1914).
    Aldridge, A. Owen, et al. “The Concept of Influenc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Symposium”,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s Studies, Special Advanced Number (1963),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 143-152.
    Benjamin, Walter. “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 in Illumination, ed. Hannah Arendt.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he Traslator”, in Walter Benjamin Selected Writings, Volume 1, 1913-1926, Edited by Marcus Bullock and Michael W. Jenning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d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sets, 1996.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n Illumination, ed. Hannah Arendt.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Biadene, “Morfologia del Sonetto nei secoli XIII e XIV”, in Studi di Filologia Romanza, IV, 1889, 23, n 5.
    Birkam, Evren ,“Woman and Love in Medieval Courtly Literature: the Real and the Fictional”, Doğus University, Istanbul, 2011.
    Bullock, Walter L. , “ The Genesis of the English Sonnet”, in PLMA, vol. 38 n.4 (dec.1923)。
    Eliot, T.S., “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 in Perspecta, Vol.19, 1982。
    Granatella, Mariagrazia, “Possiamo ancora dirci poeti? All'origine di una risposta vichiana”, in Premio Nuova Estetica della Società Italiana di Estetica, Supplementa, Centro Internazionale Studi d'Estetica, Aprile 2013.
    Hassam, Ihab H. “The Problem of Influence in Literary History: Notes Toward a Definition”, in The Journal in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14 No.1 (Sep. 1955), pp 66-76, Wiley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McCarthy, William, “The Continuity of Milton Sonnets”, in MPLA, vol.2, No 1 (Jan. 1977).
    Munn, Paul, “The American Sonnet Comunity in the Early 1920s: The Alternative Evolution”, in the CEA Critic,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vol. 74, No 1 (Fall 2011).
    Wilkins, Ernest H., “The Invention of the Sonnet”, in Modern Philology, vol 13, n 8 (1915年12月),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