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琦瑋 Chen, Chi-Wei |
---|---|
論文名稱: |
幼教工作者的親職教育知能 The Stud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Parent-Eucation Competencies |
指導教授: |
黃迺毓
Huang, Nai-Y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親職教育 、幼教工作者 、親職教育知能 |
英文關鍵詞: | Paent E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Parent Education Competenci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52 下載:10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探討幼教工作者的親職教育知能狀況及成長歷程,本研究以二位幼教工作者為對象,透過文獻分析、觀察及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
研究獲致的發現如下:
首先,在親職教育知能狀況方面,研究發現幼教工作者面對繁重工作,仍常輕忽親職教育,對於親職教育的使命感不夠深刻。親職教育內容知識頗為充足,但仍須不斷汰舊換新。園所的制度及園長的領導風格,深深影響幼教工作者推動親職教育的規劃、執行及評鑑知能的發揮及發展。親職教育成功的基礎,繫於幼教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經營的親師關係;而許多幼教工作者仍有自信及溝通技巧不足、碰到家長退縮的情形。另外,幼教工作者最常運用跟同事或同學討論及上網尋找等方式取得資源;但資訊科技使用的知能仍亟待補強。
其次,在親職教教育知能成長歷程方面,研究發現在職前準備階段,幼教工作者的培育重點在幼兒教育上;親職教育、社區資源、有關家庭的部分頗為缺乏,人際溝通及輔導的課程也需要加強,實習及模擬的重要性受到強調。在初入現場階段,新老師藉由合班老師的協助及引介,建立和孩子及家長的關係,需加強溝通技巧之觀摩及模擬。
此外,成長與更新,需要資深者的指引協助,也需要自己不斷的省思、內化與嘗試、學習。透過每天寫教學日誌去深入省思,再透過跟資深老師、園長、專家的請教回饋,觀摩他人、參加研習以及跟同儕討論,都可以幫助理論轉化及內化的進行。最重要的就是透過省思、琢磨的過程,讓理論變成鮮活而有自己的體會,而後將理論跟孩子的實例作結合運用,才能跟家長溝通理念。最後,研習是成長更新的重要活水來源之一,提供的新思維與方法,可以加以變通修訂應用。幼兒園自辦職訓,是不錯的方式,既可以考量幼兒園的特色,又可以有一些經驗或技術的傳承。
根據本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單位、家長、幼教工作者及幼兒園參考。
一、中文部分
尹蘊華(1979)。親職教育的發生及其內涵。國教輔導,19(2),1-3。
尹蘊華(1986)。試說親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間的因果律與關聯性。國教輔導,26(1),4-6。
井敏珠(1995)。從親職教育之理念論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輔導季刊,31(1),13-20。
王文科編譯(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4版)。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6版)。台北市:五南。
王英如(1989)。台北市托兒所保育員專業知能及家長對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王麗容(1996)。家庭教育與法治社會的建構。發表於一九九六「與全球同步跨越世紀」系列研討會。
古君智(1993)。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福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6)。台北市八十六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教育評鑑報告。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秀媚(1986)。幼稚園如何推行親職教育。國教世紀,21(11),12-16。
朱進財(1994)。高屏地區公私立幼稚園親職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朱敬先(1996)。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何秀珠(1983)。推展親職教育的可行方案。親職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會主編。93-108。台北:華欣。
何秀珠(1985)。親職教育與托兒所教育。國教世紀,20(7),15-17。
何長珠(1972)。台北市幼稚園與托兒園概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慧敏譯(1998)。Sprey-Wessing T.演講稿。家政教育學報,1,106-117。
余漢儀(1997)。家庭寄養照顧─受虐孩童的幸抑不幸?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5,105-140。
吳亦麗(1998)。台北縣市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之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呂翠夏(1994)。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引言。
李星雲(1997)。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台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煥臣(1983)。談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親職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華欣文化。
林天祐(2001)。APA 格式第五版。民91年1月3日,取自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所網頁:http://www.tmtc.edu.tw/~primary/paper/Teacher/PT.htm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6)。親職教育的功能與實施方法。師友,228,6-9。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娟(2001)。「我為什麼來上課?!」影響案主接受親職教育輔導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雅(1997)。母親信念、教養目標、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的關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3-H-031-002)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書璇等(1998)。親職教育。台北:啟英文化。
侯天麗(1994)。我國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的展望。朱進財(主持人),我國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的展望。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洪熒蓮(1998)。高雄市家庭主婦性別角色特質、就業意願與學習需求之研究。高師大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慧芬(1996)。幼兒圖畫書中父親及母親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8)。Strauss,A. & Corbin,J.原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貴蓮(1994)。台北市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麗珠(1992)。幼兒園教師面臨的倫理兩難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淑貴(1986)。雙生涯家庭親職功能的實施。社區發展季刊,35,31-36。
高淑貴、賴爾柔(1987)。雙生涯家庭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6-0301-H-002-032-F),未出版。
張子正(1998)。統整式親職訓練團體方案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秀如等(1996)。親職教育。台北:匯華。
張美麗(1984)。幼兒家長老師專家對幼兒教育的意見與期望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素貞(1988)。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展親職教育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惠芬(1991)。幼兒母親對親職教育的態度、參與情形與滿意程度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立托兒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福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惠芬(1993)。幼兒母親對親職教育的態度、參與情形與滿意程度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立托兒所為例。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59-84。
張翠娥(1986)。學前教育師資基本能力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福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燕華(民82)。寄養父母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志宏(1985)。父母管教態度對子女人格發展的影響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慧美(1998)。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月雲(1990)。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美瑞(1991)。幼兒親職教育問題研究。家政教育,11(6),頁21-34。
許美瑞、簡淑真(1990)。幼兒親職教育問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報告7902號。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高幸聰(1992)。從專家學者、幼兒家長暨保育員之意見探討提昇托兒所品質之研究—以台北市、台中市為主。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玲(1987)。台北地區中學教師對機構式托嬰服務之期望之評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琦(1995)。縱談幼教十年專輯綜合討論。台北:信誼。
陳曉慧(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錫銘(1993)。學校如何推動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87,34-38。
陳麗文(2001)。高風險家庭父母效能訓練團體研究—以犯罪少年家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彭欣怡(2000)。幼稚園新進教師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兩個個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春霞(1999)台中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端真(1991)。中小學親職教育的檢討與突破。教師天地,50,33-36。
曾端真(1991)。戈登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70,18-20。
曾端真(1991)。吉諾特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69,17-20。
曾端真(1991)。行為學派的親職教育模式。諮商與輔導,72,20-23。
曾端真(1991)。崔克斯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68,21-25。
曾端真(1991)。溝通分析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71,24-28。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台北:天馬文化。
游淑芬(1993)。母親親職壓力與兒童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齡玉(1996)。台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運用托育情形之回溯調查--以士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燕(1995)。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黃秀香(1994)。社會變遷中親職教育輔導人員訓練策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迺毓(1988)。家園同心:家庭與幼兒園教養觀念的溝通。台北:信誼。
黃迺毓(1994)。談親職教育。發表於縱談幼教十年專輯─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黃迺毓(1995)。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413-H003-002),未出版。
黃迺毓、歐貴英(1996)。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態度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3-H003-007),未出版。
黃迺毓(1998)。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三):本土教養策略之設計與修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745-H-003-009),未出版。
黃迺毓(1999)。親職教育。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的昨日、今日與明日研討會。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麗方(1994)。母親育嬰親職能力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娥(1998)。台北市發展遲緩幼兒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蓉(1992)配合家長期望托兒機構推展親職教育之個案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政勳(2001)。基隆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賜(1994)。變遷社會中的親職教育。西元2000年的父母須知, 1-16。台北:功文文化。
葛婷(1990)。家園同心-實驗教室親職計劃之介紹。幼教天地,187-206。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詹棟樑(1983)。從親子關係談親子教育。親職教育研究。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頁159-184。台北:華欣。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廖得雄(1988)。親職教育探微。台北:復文。
廖鳳瑞(1990)。L.G. Katz 原著,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
劉育仨(1992)。台北市托兒所幼兒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知與期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姿吟(1992)。父母效能系統訓練方案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焜輝(1983)。親子關係的心理探討及親職教育的有效途徑。親職教育研究。台北:華欣。
蔡春美等(1996)。幼稚園與托兒所行政。台北:心理。
蔡漢賢主編(1984)。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展研究訓練中心。
盧嫦瑜(1992)。台北市國小學童單親家長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采風、廖榮利(1980)。親職教育的實施。張老師月刊,5(5),29-33。
顏碧慧(1994)。家庭系統取向訓練方案對單親母親親職效能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渭堂(1998)。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設計與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愛秋(1999)。親職教育。台北:信誼。
饒見維(1993)。師範學院教育專業科目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教系研究專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1). Publication mam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5th ed.).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style.org/fifthchanges.html
Arlow, J. A. (1979). Psychoanalysis.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2nd ed.) (pp.1-43). Itasca, IL: F. E. Peacock.
Auerbach,A.B.(1968).Parent learn through discuss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parent group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Brim, O.G.(1965).Education for child rearing.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rodkin, A.M.(2000).Between parent & teacher.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8(1),22-24.
Cataldo, C.Z.(1987). Parent educ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hambless,D.L. & Goldstein,A.J.(1979). 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2nd ed.) (pp.230-272).Itasca, IL: F. E. Peacock.
Crase, S.J.,Carlson, C., & Kontos S.(1981). Parent education need and source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 Hom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9(3),221-231.
De’ath,E.(2000).Parenting matters-what works in parent educ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462-463.
Fine, M. J. (1991). The second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ine, M.J.(1980).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oley,V.D.(1979). Family therapy.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2nd ed.) (pp.460-499).Itasca, IL: F. E. Peacock.
Good,C.V.(Ed.)(1959).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Hoffman,L.W. & Manis,J.D.(1978). Influences of children on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parental satisfaction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R.M.Lerner and G.B.Spanier (eds.) Child Influences on Martial and Family Interaction: A Life-Span Perspective. (pp.165-21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ohnson,D.(2000).Teacher web pages that build parent partnerships. Multimedia Schools. 7(4),48-51.
Keel, K.(2000).Building relationship: Paren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real data. Multimedia Schools.7(4),36-41.
Nierstheimer, S.L.(2000).”To the parents of…”A parent’s perspective on the schooling of a struggling learner.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cy.44(1),34-36.
Pool, C.(2000).Buil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8(1),31.
Schritz, J.M.(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Shulman, 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3.
Stevens, J.H.(1989). Paren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World Book ,Inc.
Swich, K.(1985). Critical issues in parent education. Dimension, 14(1), 4-7.
Swick, K. (1992). 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s. ERIC Diges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 149)
Turnbull, A. P.(1999). From parent education to partnership education: A call for a transformed focus.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16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