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羿似
Chou,Yi-Szu
論文名稱: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Study on health behavior and its related
指導教授: 胡益進
Hu, Yih-J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自覺健康狀況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alth behavior,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3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現況,並探討自覺健康狀況、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情形,分析其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桃園縣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之全體在學生,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進行分層集束抽樣,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問卷464份,有效回收率為95.28%。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飲食行為中以每天吃早餐表現最好,而對於食物熱量的關注及喜歡喝含糖飲料的情形仍待加強;休閒行為以從事康樂型活動比率最高,而運動行為中於運動前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好,於劇烈運動後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差;吸菸及飲酒行為中,有19.6%曾經吸菸,38.8%曾經飲酒;心理壓力調適,以與同學、朋友保持親密和諧關係表現最好,而有計畫安排功課並依計畫執行表現最差;事故傷害預防行為,以遵守實驗室器材、設備的使用與乘坐機車時戴安全帽的表現最好,而騎腳踏車時戴安全帽的行為仍待加強。
    二、 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會因父親管教方式、母親管教方式、學業成就及同儕關係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母親管教方式為開明民主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顯著較母親管教方式為縱容忽視者為好。學業成就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越好。而同儕關係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亦表現較佳。
    三、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行為與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整體健康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可由性別、學業成就、同儕關係、身體質量指數、自覺健康狀況有效預測,其迴歸模式之解釋力為26.0%。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推動國中學生健康行為改善策略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形成與維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tatus of health behavior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to plan a promoting health program.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o collect the data. All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2011 academic year in Taoyuan County were the population. A total of 464 subjects were sampled by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yield was 95.28%.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health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at we concerned most about eating habits was that those young people di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alorie issue and drink beverage containing sugar. As for the exercise and leisure aspect, the subjects performed great in warming up, but they need to keep a habit of conducting relaxing exercises after severe workout. Speaking of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19.6% of the subjects had ever tried smoking a cigarette, and 38.8% had drunk alcohol. In terms of the stress management, the subjects performed great in keeping good connections with classmates and friends, but their abilities of arranging homework and planning a schedule of studying should be improved. As for injuries prevention aspect, the subjects performed great in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 of device in laboratory and riding on a motorcycle with a helmet, but they should keep a habit of riding on a bicycle with a helmet.
    2.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father and mot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health behavior. Those who had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 performed better health behaviors. Those whose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was democratic performed better health behaviors than those whose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was permissive-indulgent.
    3.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ting habits, exercise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intentional injuries preven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4. The subjects’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their health behaviors (R2=26.0). Gender, academic achievement, peer relationships, body mass index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health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had made for the furture project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ealth behaviors among junior high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界定 ......................................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健康行為 ........................................... 11 第二節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的關係 ..................................................... 25 第三節 國中生健康行為之相關因素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之分佈情形 ......................................................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與健康行為之關係 ..................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之關係 ................ 80 第四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行為之預測 ..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7 第一節 結論 .............................................. 87 第二節 建議 .............................................. 89 參考文獻 ................................................. 93 一、中文文獻 ............................................. 93 二、英文文獻 ............................................. 99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103 附錄二 問卷初稿 ...........................................105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11

    一、中文文獻
    丁家羚(2010)。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尤秀菁(2008)。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婦女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公共衛生,19(3),251-266。
    王國川(1997)。臺灣地區青少年非致命性事故傷害之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中等教育,48(3),104-120。
    白璐(1996)。青少年意外傷害及防治策略。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史璦溱(2008)。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2010)。關於健康促進學校-台灣概況。2011年12月22日。網址:http://hpshome.giee.ntnu.edu.tw/About/Taiwan.aspx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2002).。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臺北: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 2011年11月23日。網址:http://www.fda.gov.tw/news.aspx?newssn=1623&classifysn=3
    行政院衛生署(2010)。99年衛生統計指標.。臺北:行政院衛生署。2011年12月13日。網址: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251&class_no=440&level_no=1
    行政院衛生署(2010)。促進健康體能的方法-運動的指引。臺北:行政院衛生署。2011年12月1日。網址:http://www.bhp.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2011)。99年衛生統計系列(一)死因統計。臺北:行政院衛生署。2011年12月25日。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238&class_no=440&level_no=1
    江承曉 (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承曉、沈姍姍、林寶香、林為森(2000)。南區大專生壓力調適行為與身心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嘉南學報,26,54-69。
    吳淑玲(1995)。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546 ,36-39。
    吳仁宇(1998)。家長之態度行為與其就讀臺北市國中子女之健康體能的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源美(2000)。桃園縣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蘭、孫亦君、翁慧卿(1998)。台北市國中生物質濫用行為預測因子。醫學教育,2,420-428。
    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8)。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教育需求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59-76。
    李蘭、翁慧卿、曾東松、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90。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禹(2000)。台灣地區13-17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大拔(2002)。新一代健康危機:香港學童身心健康研究調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
    李秀蘭(2002)。教學策略對護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成效。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欣瑩 (2002)。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筱惠(2006)。臺北縣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秀珍、李素幸、宋瑩珠(2009) 。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學校衛生,54,107-122。
    巫菲翎(2000)。台北市國小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行為及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姿伶(2000)。台灣地區18-64歲國人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靖斌(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湜婷(2006)。台南市居民飲食型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分析-以台南市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聲、黃松元(2006)。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學校衛生,46,1-17。
    林思嫺、陳政友(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烈照(2009)。彰化市公立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碧蓮(2010)。台北市某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益進(2009)。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29。
    姜逸群(1999)。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飲酒問題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8-2413-H-003-006)。
    袁智芬(2005)。某醫校護理科學生每日吃早餐意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美華、劉志華(2002)。遠東技術學院八十八至八十九學年度學生體育正課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2),207-216。
    畢莉莉(2004)。國中學生運動安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北縣樹林高中國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素月(1995)。偏差青少年飲酒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臺北少年觀護所青少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志慧(2007)。臺北縣三峽鎮國中學生自尊與健康危害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秀鳳(2004)。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玳榕(2008)。國中生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聖如(2002)。更年期婦女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琪敏(2008)。台北地區國小高年級飲食行為與營養狀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素菁(2009)。台北市國中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師豪(2010)。完全中學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某私立完全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3) 37-42。
    陳玉欣(1999)。國中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子的流行病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政友(2001)。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40,22-49。
    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2004)。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5(2),119-136。
    陳筱蕙(2006)。影響某中學學生運動行為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陳妍伶(2007)。彰化縣國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貞夙(2008)。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9,175-197。
    陳昭伶(2008)。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娟(2008)。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民健康局 (2010)。95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臺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年12月23日。網址:http://olap.bhp.doh.gov.tw/.
    國民健康局 (2010)。97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臺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年12月23日。網址:http://olap.bhp.doh.gov.tw/.
    教育部體育司(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九十九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臺北:教育部。2011年12月24日。網址:https://csrc.edu.tw/FileManage.mvc/FrontDetail/225.
    黃松元 (1993)。健康促進的認識。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3-57)台北:師大書苑。
    黃惠玲(1995)。臺北市高中及高職學生使用菸、酒及非法藥物狀況與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關係之研究。美和專校學報,13,47-73。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43-53。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胡益進、洪華君、張富琴(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45,59-71。
    黃雅文、梁又照(2005)。青少年校園遊戲活動事故傷害推展模式成效評估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4年至95年委託科技研究成果,DOH95-HP-1314)。財團法人臺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心。
    黃松元、陳政友、呂昌明、姜逸群、楊慕慈、胡益進、馬藹屏、林美伶(2006)。台北市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相關因子調查—衛生教育活動計畫。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九十四年度委託工作計畫。
    黃秀媚、陳清煌(2010)。臺北市某區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健康行為相關之研究。學校衛生護理,21,1-12。
    黃杏彩(2010)國中生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相關性研究─以台中市某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靖雯(2010)。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物質使用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明淑、葉文婷、潘文涵(199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1993-1996:臺灣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1),59-80。
    曾美娟(2006)。國中生體型意識、身體活動及飲食行為相關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娟(1995)。青少年旅運活動特性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0)。台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1),1-18。
    蔡淑芳(2004)。青少年飲食問題與建議。健康城市學刊,2,33-44。
    溫密欣(2008)。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媛、周碧瑟(2001)。臺灣在校青少年飲酒盛行率與相關因素的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2),143-152。
    劉美媛、呂昌明(2006)大一學生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北部某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48,19-37。
    劉慧茹(2007)。國中生校園事故傷害與其人格特質、預防知識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建廷、卓俊伶(2007)。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中華體育季刊,21(4),68-74。
    劉淑華(2010)。台北市高職夜間部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照順 (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賴明美、李燕鳴、劉松秋、林正介(1997)。台中市某國中國一學生體位與飲食習慣之關係。中國醫藥學院雜誌,6(1),55-61。
    盧欣吟、嚴雅音、蔡文玲、黃正銘、許志成、林雅瑩、黃曉靈(2010)。生活壓力、偏差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學童吸菸、飲酒、嚼食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6(1),21-40。
    謝秀美(2007)。新莊市國中生優酪乳消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雅玲(2003)。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介瑞(2002)。某國小學童對父母飲食教養方式的認知和同儕團體認同與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沁芳(2003)。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文獻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 (1995) .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JAMA, 273 (5), 402-406.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 (2000) . ACSM,s guide -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 Philadelphia :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7). Update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 lines released today. Retrieved September 30th, 2011 , from :http://www.acsm.org/AM/Template.cfm?Section=ACSM_News_Releases & CONTENT ID= 7 7 6 9&TEMP LATE=/CM/Co n t e n tDi s p l a y . c fm.
    Breslau,N., & Peterson, E.L.(1996).Smoking cessation in young adults :age at initiation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other suspected influences. American Journal Public Health, 86,214-220.
    Brown, D. W., Balluz, L. S., Heath, G. W., Moriarty, D. G., Ford, E. S., Giles, W. H., & Mokdad, A. H. (2003). Associations between recommended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indings from the 2001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BRFSS) survey. Preventive Medicine, 37(5), 520-528.
    Candace Currie, Chris Roberts, Antony Morgan, Rebecca Smith, Wolfgang Settertobulte, Oddrun Samdal & Vivian Barnekow Rasmussen, eds.(2004).Young people’s health in context.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01/2002 survey.Health Poli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4 .Retrieved,December 15th, 2011, from: http://www.hbsc.org/publications/reports.html
    Fanshawe, J. P. (1989). An investigation of importance of stress as a factor i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ustralian 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s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9360)
    Fardy,P.S.,White,R.C.,Clark,L.T.,Amodio,G.,Hurster,M.H., McDermott,K.J.,&Magel,J.R.(1995).Health promotion in minority adolescents: A healthy people 2000 pilot study.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15(1),65-72.
    Gould,S.J.(1990).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health behavior: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Health Consciousness Scal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6(4),228-237.
    Hu, F., Rimm, E., Smith-warner, S., Feskanich, D., Stampfer, M., Ascherio, A., Sampson,L. and Willet, W.(1999). Reproducibility and validity of dietary patterns assessedbwith a food-frequency questionnair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69(2), 243 – 249
    Heloma, A., Nurminen, M., Reijula, K., & Rantanen, J. (2004). Smoking prevalence, smoking-related lung diseases, and national tobacco control legislation. Chest,126(6), 1825-1831.
    Hu, J., Galeone, C., Lui, R., Pelucchi, C., La Vecchia, C., & Negri, E. (2005).Smoking and lung cancer in Harbin, northeast China. Annals of Oncology, 16(10),1605-1608.
    Krejcie, R.V., Morgan, D.W.(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alonde,M.(1974).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onadi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Government of Canada.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 Fifth ed., Richard D. Irwin, Inc.
    Liaw, K. M. & Chen, C. J. (1998).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cigarette smoking in Taiwan: a 12-year follow-up study. Tobacco Control, 7(2), 141-148.
    McQuillan,R.&Campbell,Harry(2006).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injury characteristic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hospital ASE data.Public Health(Elsevier),120(8),732-741.
    O'Loughlin, Jennifer,Renaud, Lise,Paradis, Gilles,Meshefedjian, Garbis&Zhou, Xiao-Jie(1998).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arly Smoking among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 Multiethnic, Low-income Inner-city Neighborhoods. Annals of Epidemiology,8(5),308-318.
    Pender,N.J.(1987).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2rd). Stamford,Connecticut:Appleton & Lange.
    Pender,N.J.(1990).Expressing health through lifestyle patterns.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3(3),115-122.
    Palank,C.L.(1991).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6(4),815-832.
    Strubbe, M.A. (1989). An assessment of early adolescent stress factors. Columbus, Ohio: National Middle Scholl Association.
    Scheier, L. M. & Botvin, G. J. (1998). Relations of social skills, 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dolescent alcohol use: A developmental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8, 77-114.
    Svedberg, P., Lichtenstein, P., & Pedersen, N. L. (2001).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self-rated health: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6(3), 171-178.
    Ware, J.E. & Grandek, B. & The IQOLA Project Group(1994).The SF-36 health Survey : Development and use in mental health research and IQOLA project.
    Internal J. Mental Health, 23(2), 49-73.
    World Heatlh Orgamization(1996).Health promoting schools-Regional guildlines development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a framework for ac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Tobacco Control Country Profil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right,S.W.(2001).Youth Sports Injuries Cost $448 Million a Year. Education Week,19(26),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