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明惠 Ming-Hui Kuo |
---|---|
論文名稱: |
高中生的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和父母教養態度的相關研究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well-being,career self-efficacy and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of se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田秀蘭
Tien, Hsiu-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幸福感 、生涯自我效能 、父母教養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Well-being, career self-efficacy,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7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與父母教養態度間的差異與關係。研究過程採用普查的方法,針對新北市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高中部二年級全體學生(不含體育班),有效樣本共474人。研究工具包括「幸福感量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與「父母教養態度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所知覺之父母教養態度以「母親-要求」為最佳,「父親-反應」為最差。高中生所知覺之生涯自我效能以「自我評估」、「解決問題」最佳,「目標選擇」最差。高中生所知覺之幸福感趨向正向態度。
二、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親教養態度,因性別、國籍、父親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高中生所知覺的生涯自我效能,因性別、就讀組別、國籍、父親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但不因母親社經地位或教育程度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高中生所知覺得幸福感,因性別、國籍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但不因就讀組別、父母親社經地位或教育程度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高中生的幸福感在不同父母教養態度類型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以「父母皆是開明權威」類型的高中生幸福感最高。
六、父母教養態度與生涯自我效能間有兩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顯著意義。
七、生涯自我效能與高中生幸福感間有一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顯著意義。
八、父母教養態度與高中生幸福感間有一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顯著意義。
九、高中生的生涯自我效能與父母教養態度對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力,其中以母親教養態度中的「反應程度」和生涯自我效能中的「解決問題」,皆對於其「整體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與「情緒幸福感」具有影響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高中生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父母教養態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well-being,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of se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474 2nd grade students from National Overseas Chinese Experiment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Well-Being Scales,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Scale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 overall and individual levels from Parents’Rearing Attitudes Scale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for sampling students were rated as average or better. The well-being of sampling students trends positive.
2.The parents’rearing attitudes of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nationalities, and father’s social status.
3.The career self-efficacy of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academic groups, nationalities, and father’s social status, but not mother's social status.
4.The happiness of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and nationalities, but not of academic groups, and father and mother’s social status.
5.The happiness of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different parents’rearing attitudes. The happiness of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score highest on “Parents both Enlightened Authority” types.
6.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
7.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happiness of s 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8.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s’rearing attitudes and happiness of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9.The predictabilities of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on happiness of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 Among which the “Mother's Response”, and “Problem Solving” are the most predictabl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bove,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parents, senior-high school teachers, counselor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Key words:Well-being、career self-efficacy、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中文部分
王美香(2011)。青少年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與憂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田秀蘭(2001)。青少年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議題及輔導策略。中等教育,52(5),38-52。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玲慧(2010)。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江淑君(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何晨維(2013)。影響澎湖縣弱勢家庭少年生涯發展自我效能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何麗君(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余婉菱(2007)。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余德慧(1997)。中國男人的生涯觀。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5。
吳昭儀(2010)。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吳昭儀(2010)。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麗娟(1997)。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適應之整合性研究-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方式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暨親職教育課程效果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003-011)。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宋育群(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界限、親子溝通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致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萍薇(2011)。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萍薇(2011)。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沈玉清(2012年2月22日)對比大陸 臺灣兒童幸福指數高。大紀元新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佳蓉(2012)。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芳萍(2011)。國中生的完美主義、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俊德(2011)。高職汽車科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及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淑芬(2007)。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淑惠、黃韞臻 (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6。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惠雅(1999a)。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1999b)。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林雅芸(2010)。國中原住民學生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翠玲(2011)。新移民子女之支持系統、自我認同、主觀幸福感對學校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卉綺(2005)。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邵治家(2012)。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金樹人(2003)。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臺灣東華。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洪佩圓(2008)。高中學生自我概念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偉瑜(2010)。焦點解決取向生涯團體諮商介入策略對高中生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偉瑜(2011)。焦點解決生涯團體諮商介入策略對高中生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夏麗鳳(2011)。澎湖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珮旂(2009)。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相如(2006)。臺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康力文(2008)。高中生學習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孟琪(2009)。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耿義(2006)。父母的人格特質、教養方式與其體罰態度、體罰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淑芳(2006)。高職進修學校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電腦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綺瑄(2008)。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社會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懿、張寧(2010)。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家庭背景分析—以北京服裝學院為例。北京教育,5,77-80。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婉琪(2011)。新移民與一般生之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許春霞(2007)。國小學童人格特質、父母教養方式、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美珍(2002)。國中資源班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課業尋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國興(2012)。高雄市國中生網路成癮、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生涯選擇之徑路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雅嵐(2008)。技職校院應外系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郭佩菁(2007)。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及決策型態之實驗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郭蓓蓉(2008)。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金定(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芝(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香利(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清美(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敬文(2012)。高職餐旅群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效能與成就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曾文志(2007a)。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曾文志(2007b)。大學生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關聯:結構方程模式取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4),117-146。
曾文志(2008)。大學生的生活事件、人際長處與心理健康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中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0(2),221-240。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筱婕(2009)。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小真(2004)。單親高中職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怡禎(2007)。國中資優生與一般生班級氣氛與幸福感之比較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春太(2009)。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虹薰(2009)。臺北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惠瑄(2010)。高中資賦優異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瑛琪、連廷嘉、鄭承昌(2006)。生涯輔導課程方案對高三學生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定向之效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4,36-63。
黃嘉惠(2009)。嘉義市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及其焦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女子技術學院,臺南市。
黃瀗瑱(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依雯(2009)。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2),11-24。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報,28(1),7-28。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詹惠茹(2012)。大學生生活角色重要性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梓辰(2001)。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劉仿桂(2010)。國中學生人格特質、非理性信念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佳宜(2009)。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怡伶(2012)。高中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與生涯定向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家祺(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劉雁婷(2010)。國小學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毓婷( 2012)。不同地區國中生學習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蔣宜玫(2009)。高中生家庭支持、親子依附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嘉南地區普通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榮豐(2008)。潮州高中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語謙撰文/王竹君攝影(2012年5月2日)。講義2012(第12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第10104期。取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3794&page=3
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薛凱方(2005)。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宏惠(1990)。大專生性別角色、場地獨立性、決策型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不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昌志(2012)。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謝雅苓(2010)。臺北縣、市國中生覺知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謝燕鈴(2011)。青少年階段新臺灣之子的學習狀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籃文彬(2012)。大學生完美主義、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定綺(譯)(1993)。快樂,從心開始(原作者:M. Csikszentmihalyi)。臺北市:天下。
黃慧真(譯)(1989)。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原作者:S. W. Olds, & D. E. Papalia)。臺北市:桂冠。
楊中芳等(譯)(1991)。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原作者:Andrews, F, M., & Robinson, J P.)。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西文部分
Aargyle, M., Martin, M. & Crossland, J. (1989). Happiness as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s. In Firgas, J. P. & Innes, J. M. (Eds.), Recent adva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pp. 189-203). 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Ainsworth, M. D. S., Bell, S. M., & Stayton, D. J. (1975).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nd social sevelopment: Socialization as a product of reciprocal responsiveness to signals. In M. Richards (Ed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ild into a social world. (pp. 189-20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 Plenum.
Baldwin, A.L., Kalhoun, J., &; Breese, F.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3), 83-88.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77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77b).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uer, J. J. & McAdams, D. P. (2004). Growth golas, maturity and well-be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 (1), 114-127.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 4(1) , 1-103.
Becker , W. C. (1964) .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L.Moffman & L.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pp. 191-217).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tz, N. E. (2004). Contribu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Career Counseling: A Personal Perspectiv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2(4), 340-353.
Blustein, D. L. (1989).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in the career explor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5, 194-203.
Call, Kathleen Thiede, Aylin Altan Riedel, Karen Hein, Vonnie McLoyd, Anne Petersen, and Michele Kipke. (2002). Adolescent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2(1), 69-98.
Dekovic, M. (1999).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possible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3(4), 977-2000.
Diener, E. D.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 Diener, M. (1995). 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 653 -663.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1(25), 241-262.
Gianakos, I.(2001). Predictor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9, 101-114.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Hurlock, E. B.(1978).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McGrow-Hill.
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2), 121-140.
Keyes, C. L. M., & Magyar-More, J. L. (2003). The measurement and utility of adul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pp. 411-425).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Lent, R. W., & Hackett, G. (1987). Career self-efficacy: Empirical status and future girec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0(3), 347 -382 .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1996). Career development from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 (pp. 373-422). CA: Jossey-Bass.
Lent, R. W., Brown, S. D., & Larkin, K. C. (1984).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sis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356-362.
Maccoby, E. E. , & Martin, J. A.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Models from psychological theory. Prove, Uta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 347-414.
Paulsen, A. M. (2002). Construct validity of measures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63(4-B), p.2098. (Publication No. AAT3049099)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al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Merrill Pretice-Holl.
Pumroy, D. K. (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Roe, A. (1956).The psychology of occupations. New York:Wiley.
Roysamb, E., Harris, J. R., Magnus, P., Vitters, J., & Tambs, K. (2002). Subjective well-being: Sex-specific effects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211-223.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Sharf, R. S. (1997).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 Co.
Shek, D. T. L. (2007). Intact and non-intact families in Hong Kong: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parental control processes,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ies,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7(1-2), 157-172.
Sivik, T., & Rose, G. (1994). Gend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omatic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tegrative Physiological & Behavioral Science, 29, 423-450.
Snyder, C. R., & Lopez, S. J. (2007).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Thousand Oaks, CA.: Sage.
Veenhoven, R. (1991).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4,1-34.
Weiss, K. I. (2001). The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9-B), 5012.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