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晉彰 |
---|---|
論文名稱: |
論近現代繪畫中之秩序原則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1 |
中文關鍵詞: | 美學 、秩序 、現代繪畫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近現代許多位學者都曾提出,視覺藝術作品的美感是來自「統一中見變化」的形式安排;而這種形式安排,也就是許多美術專書內所指的形式美感的安排原則。
當代視知覺心理學家貢布里希(Gombrich, E. H.)並以非秩序中求秩序的角度,來探討有機體內的秩序感,在其《秩序感》一書內提到,在有機體內本具秩序感機制,而此機制表現出的形式,稱為「秩序」形式。因此在此機制下的作品內的形式,貢氏稱之為有機秩序形式,而此形式原則實可稱為秩序原則。
故研究者對秩序原則的研究得自貢布里希的啟發,並嘗試以近現代繪畫作品內的構圖來分析,意圖從作品的構圖分析中,探討近現代許多學者所見到的秩序原則,及其構圖要素的組合方式,是否也能在近現代作品中得見。也藉此了解「統一中見變化」的秩序原則應用在創作及欣賞時的重要程度,也讓更多的創作者及欣賞者了解此原則在繪畫的創作及欣賞時的意義與價值,透過這種理性的詮釋和分析也可作為從事藝術教育者之參考。
關鍵字:美學、秩序、現代繪畫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王天兵(1998),西方現代藝術批判,台北: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王秀雄(1975),美術心理學,台北:三信出版。
3.王菊生(2000),造型藝術原理,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4.孔新苗、張萍,(2001),中西美術比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5.瓦倫汀(2000),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潘智彪譯,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6.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台北:丹青圖書。
7.朱立元主編(2000),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出版。
8.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
9.朱光潛編譯(1984),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漢京文化。
10.安海姆(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雄獅圖書。
11.克萊夫‧貝爾著(2000),藝術,周金環、馬鍾元合譯,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2.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
13.康丁斯基(1985),藝術的精神性,吳瑪琍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4.康丁斯基(1985),點線面,吳瑪琍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5.徐沛君編(2002),蒙德里安論藝,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6.桑塔耶那(1972),美感,杜若洲譯,台北:晨鐘出版社。
17.范瓊方(1999),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18.高楠(1993),藝術心理學,台北:復漢出版社。
19.馬諦斯(2002),馬諦斯畫語錄,蘇美玉譯,台北:藝術家出版。
20.孫旗(1987),藝術概論,黎明文化。
21.郭曉川(2000),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論,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22.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23.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24.陳從周等著(1985),美學與藝術,木鐸出版。
25.彭吉象(1994),藝術學概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26.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27.程大城(1973),藝術論,台北:黎明文化。
28.葉朗(2002),中國美學的巨擘,台北:金楓出版。
29.楊辛、甘霖編著(1991),美學原理,台北:曉園出版社。
30.劉文潭(1987),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1.劉思量(200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2.劉元昌(2001),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
33.劉其偉編(1985),現代繪畫理論,台北:雄獅圖書。
34.塞莫‧薩基(2002),腦內藝術館,潘恩典譯,台北:商周出版。
35.趙博雅(1997),抽象藝術論,台北:大中國圖書。
36.赫田鵬信(1973),現代藝術論,王騰雲譯,台北:普天出版社。
37.滕守堯(2001),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8.魯道夫‧阿恩海姆(1994),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翟燦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9.盧納查爾斯基(2002),藝術及其最新形式,郭家申譯,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40.謝東山(1997),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41.羅夫‧梅耶(2002),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42.羅伯特‧艾得(2000),藝術開講,黃麗娟譯,台北:藝術家出版。
43.藝術概論(1999),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44.美學辭典(1987),台北:木鐸出版社。
45.巨匠美術週刊(1996),台北:錦繡出版。
46.中國工藝美術辭典(1991),台北:雄獅圖書。
47.西洋美術辭典(1982),台北:雄獅圖書。
48.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第2冊,台北:丹青圖書。
49.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第16冊,台北:丹青圖書。
50.E. H. 貢布里希(2003),秩序感,范景中、楊思潔、徐一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1.E. H. 貢布里希(2002),藝術與錯覺,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2.Wladyslaw Tatarkiewicz(2001),西洋古代美學,劉文潭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53.Wladyslaw Tatarkiewicz(2001),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劉文潭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54.Paul Smith(1997),印象主義,羅竹茜譯,台北:遠流出版。
55.David Best(2003),理性的藝術,廣梅芳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56.Benedetto Croce(1959),美學原理,正中書局。
57.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2003),現代藝術批判,王秀滿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58.Sir‧Herbert Read(1972),藝術的意義,杜若洲譯,台北:大江出版社。
59.Willian Hogarth(1986),美的分析,楊成寅譯,台北:丹青圖書。
60.Johannes Itten(1984),色彩論,江金石編譯,台北:信宏出版社。
61.Phoebe Pool(1982),印象主義,李長俊譯,台北:大陸書店出版社。
二、期刊:
1.桂良,論形式美感,藝術家,第327期,台北:藝術家雜誌出版社,頁503。
2.文:曾長生(2001),大師級特展-只留下虛榮的典故,CANS藝術新聞雜誌,台北:華藝文化出版No.4,頁109。
3.楊雅惠,美育,雙月刊,7. 2004, No.41,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印,頁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