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于婷 Hsieh, Yu-Ting |
---|---|
論文名稱: |
普通高級中等學校美術教師之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 Art Teach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陳瓊花
Chen, Chiung-Hua |
口試委員: |
徐玟玲
Hsu, Wen-Ling 陳育祥 Chen, Yu-Hsiang 陳瓊花 Chen, Jo Chiung-Hua |
口試日期: | 2021/08/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美術教師 、教師性別意識 、性別平等教育 、教學實踐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ers,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teaching practice |
研究方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教室觀察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8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1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七位高中美術教師的性別意識形塑經驗,以及性別意識實踐於教學之狀況。不同性別的教師在面對不同教育環境下的學生時,其性別意識如何實踐於課堂,融入美術教學,以及如何運用美術專業進行教材內容的性別解讀,並且將108課綱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藝術教育。
經由質性研究的方式,以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每一位教師進行約二至三小時的訪談,以及一堂五十分鐘的課堂觀察。將研究資料分析後,得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 教師於美術教學中的性別意識實踐
(一) 教師的性別意識,透過美術教學、班級經營、師生互動,多元形式實踐於課堂。
(二) 教師面對不同性別氣質的學生,透過藝術教學回應,營造接納及尊重的環境。
(三) 教師的性別意識,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傳遞給學生,並且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
二、 教師於美術教材中的性別文本解讀及教學融入
(一) 教師的性別意識,影響教材中的性別解讀。
(二) 教師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熟悉度以及藝術教育的教學經驗,影響教師的教材選擇與教學融入。
三、 性別議題融入美術教學歷程的優勢與困境
(一) 藝術教育之於性別平等教育,具有其包容、多元以及自由的特質。
(二) 學生的性別認知狀態,造成美術教師帶領藝術鑑賞及「藝術與性別」討論的侷限。
(三) 美術教師非性別平等教育專業,因此在性別議題融入美術課程,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in gender consciousness formation of seven art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status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practice in teaching. When teachers in different genders face students in varie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how should their gender awareness be practiced in the classroom and integrated into art teaching, and how to use the art to conduct the gender interpretation to integrate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nto art educati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each teacher was carried out two to three hours of interview and the in-class observation for 50 minutes. After analyzing the research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1. The practice of gender awareness among teachers in art teaching
(1) Their gender awareness was practiced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art teach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2) The teachers responded to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temperaments through art teaching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of acceptance and respect.
(3) Their gender awareness was transmitted to student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nd affec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Teachers'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texts in art textbooks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1) Their gender consciousness affec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in textbooks.
(2) Their familiarity with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art education affected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3.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 gender issues into the art teaching process
(1) The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lerance, diversity and freedom in art education.
(2) The gender cognition status of students had caused the limitation of art teachers leading art appreciation and the discussion of "art and gender".
(3) Art teachers were not expert at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so there was a certain degree of restric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issues into art courses.
| 中文 |
Aronson, E., Wilson, T.D., Akert, R.M.(2011)。社會心理學(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譯)。揚智。(原著出版於2009年)
Freud, S.(2000)。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鄭希付譯)。知書房。(原著出版於1904年)
Berk, L.E.(2009)。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林美珍、李美芳、黃立欣譯)。雙葉。(原著出版於2005年)
Paulo, F.(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68年)
王大維(2012)。職前教師性別意識之提升:以「性別教育」課程為例。教育科學,11(1),1-24。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
劉郁婷(2011)。我喜歡芭比,但我不是芭比。載於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王振圍(主編)。性別無敵好青春。群學。
王雅玲(2018)。九年一貫課綱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比較。臺灣教育評論,7(10),63-67。
王儷靜(2010)。性別主流化在教育機構的實踐: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城市發展-性別主流專刊,26-44。
王儷靜(2013)。重探性別融入教學之「融入」意涵。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專論,32,1-41。
卯靜儒(2004)。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47-170。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奕瑩(2014)。公立高中數理資優男女生在單一性別與混合性別班級之自我概念、性別刻板印象與心理健康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李倩玉(2010)。高中職輔導教師實踐性別意識之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雪菱(2011)。婦女與性別研究: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28,133-174。
李尋菲(2016)。單一性別學習環境對高中女生選組行爲的影響: 基於「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反事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呂嘉惠(2020)。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 。
林文隆(2013)。弗洛伊德人性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海大學。
林吏佳(2017)。國中女生在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下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行為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 ( 2 ),122-136。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詩琪(2007)。單一性別環境對國中女生數學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曉玲(2004)。不同世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之質性探究─以四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家榆(2005)。一位國中女性教師性別教育實踐之研究:以性別議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洪淑女(2014)。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洪麗卿(2015)。一位國小女性教師開展性別意識之敘事探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6(1),51-72。
施文玲(2006年,1月)。質性取向研究理論派典之探析。網路社會學通訊,52。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52-14.htm
施宜煌(2015)。Paulo Freire意識覺醒理念及其對教師教學理念的啟示。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2(2),1-34。
侯心怡(2007)。兩位國小教師性別意識及其在教育實踐之樣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藝術與人文教育(401-426頁)。桂冠。
陳伯璋(1994)。意識型態與教育。師大書苑。
陳育淳(2006)。性別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育之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2),91-119。
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瑾、顏炯(2004)。社會心理學。新文京。
陳美玉(2005)。教室觀察: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月旦知識庫文獻檢索。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159869
陳逸祥(2011)。單一性別選訓名額措施對臺灣中學女生參加化學奧林匹亞競賽表現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凱筑(200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曉容(2005)。從「陌生」到「熟悉」-性別議題融入高中美術鑑賞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瓊花(2012)。藝術、性別與教育:六位女性播種者的生命圖像。三民。
陳瓊花(2016,12月1日)。藝術、性別與教育-當代女性藝術家的畫與話。Gender在這裡-性別視聽分享站。https://www.gender.ey.gov.tw/multimedia/System/Notes/DealData.aspx?sn=quyonVcAaBYvIxptq/N3iQ==
陳瓊花(2017)。性別與藝術。載於行政院性別平等處(主編),性別與教育、文化與媒體(104-126頁)。行政院。
崔玉芬(2007)。高雄縣國小教師之性別角色對其性別意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張月輝(2015)。性別教育環境、高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素卿(2004)。性別議題融入高中藝術教育之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聖杰(2018)。男性國中輔導教師男性氣概建構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曹戊杰(2004)。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66。桂冠。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游美惠(2002)。攸關陽剛與陰柔:《性別與教育》(Gender and Education)期刊論文(2000-2010)的熱門議題探討。載於 張盈堃、 吳嘉麗(主編) ,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46-65頁)。巨流。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巨流。
游舜雯(2017)。自然科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雅苑(2010)。國小男性教師性別意識形塑經驗與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黃琪雯(2007年11月15日)。意識型態與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66。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66/66-24.htm
黃湘君(2006)。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11(1&2),117-146。
葉秋芬(2014)。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行政工作實踐之研究-以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務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溫明麗(2003)。性別與哲學-女性主義彰顯的教學啟思。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5-27頁)。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熊慎敦(2004)。基層教師性別意識發展與覺醒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楊滿玉、卯靜儒(2009)。從性別平等的角度看教育應有的變革。載於蘇永明、方永泉(主編),面對未來挑戰的教育發展(231-254頁)。學富。
楊天盾、熊瑞梅(2018)。性別化的青少年友誼網絡與性別角色態度:單一性別與混合性別的班級脈絡。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0,7-61。
廖昱維(2018)。國小學生性別意識的形塑、轉化與斷裂:性別議題融入教學的學習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趙惠玲(2003)。性別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發展模式。中等教育,54,72-86。
鄭杏玲(2009年6月4日)。性別意識的形成、解構與再建構。性別文化與通識教育研討會,基隆市,臺灣。
鄭郁筠(2006)。男性準教師的性別意識形成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蔡秀美(2003)。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225-251頁)。心理。
劉芳琪(2020)。幼兒園不同性別教師在協同教學情境下之性別意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劉承珏(2018年11月12日)。單一性別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省思。女科技人電子報,131。http://www.twepress.net/supplement/education/item/683-education-131-1
劉倍君(2008)。小學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校園人際互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潘慧玲、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與落實(未出版手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志煌(1998)。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3,201-224。
鍾綺文(2012)。「藝術與性別」課程發展與評鑑之研究:從創作意識、理念到實踐之歷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芳怡(2004)。教師性別意識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以兩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謝小芩、王秀雲(1994,5月)。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縣,臺灣。
簡妙娟(2017)。Paulo Freire 哲思與教學的反思與實踐。臺灣教育評論,6(11),96-106。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0年5月1日)。認識同志:同志是什麼-多元性別。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網站。https://hotline.org.tw/book/10
教育部(2014年11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12501
教育部(2019年12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7318
教育部(2018年10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6714
教育部(2021年7月7日)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職員數-按性別與學校所在縣市別分。教育部統計處網站。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C1EE66D2D9BD36A5
教育部(2019年4月2日)。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8
| 外文 |
Barrett, T. (2003). Interpreting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56 (2), 6-12.
Chapman, L. H. (2003). Studies of the mass ar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 (3), 230-245.
Anne, F. S. (2000). Sexing the body: Gender 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ISBN 0-465-07714-5.
Freedman, K. (2003).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artistic production to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56 (2), 38-43.
Freire, P. (1985).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Culture, power, and liberation. South Hadley, MA: Bergin & Garvey.
Freire, P. (1997).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NY: The Continuum.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 (4), 317-331.
Gurin, P. (1985). Women's gender consciousnes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9(2), 143-163.
Fry, J.P. (2009). Single-gender education: Educators’Perspective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366279)
Kindler, A. M. (2003). Visual culture, visual brain and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 (3), 290-295.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vin, K. M. (2003). Wrestling with Angels, searching for ghost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 (3), 197-213.
Wilson, B. (2000). Of diagram and rhizomes: Disrupting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25-52, Taipei, Taiwan.
Wilson, B. (2003). Of diagrams and rhizomes: Visual culture,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impossibility of mapping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 (3), 214-229.
Walker, S. R. (2001). 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 Davis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