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福傳
論文名稱: 蒲松齡《聊齋誌異》動物寓言研究
指導教授: 顏瑞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蒲松齡《聊齋誌異》動物寓言動物故事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2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動物寓言為寓言中典型的類型,其以動物諷喻人事的筆法,往往為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所用,而目前動物寓言的研究多至明代,因此以《聊齋誌異》一書作為窺探清代動物寓言的開端,本論文內容架構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與動機,以並確立「動物寓言」的定義與研究範疇。
    第二章說明蒲松齡自身之身世,分述其生平、成書意旨、孤憤意識、以及其生命經歷中的重要人物或事件,藉以分析其與動物寓言的主要篇章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相合之處。
    第三章以歷來筆記體、志怪小說、動物寓言的發展脈絡,梳理《聊齋誌異》所受筆記體體例、志怪小說中取材內容的影響,並探討歷代典籍及文人作品如何寄予動物重要概念,而這些概念往往延續到清代,為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所用。
    第四章分析《聊齋誌異》中的動物類型及其動物形象,藉以從動物本身在文本表層所顯現的形象理解蒲松齡如何形塑這些動物在故事中的行事態度、作為。
    第五章則依據這些動物的形象、作為,來探究這些寓言藉由動物的故事,是如何傳達其表層寓意,這些寓意或直接藉由人在行為後的結果來傳達,或藉由動物的結果來寄寓人類本身的行為,然而這些表層寓意背後所指涉的,或對於官場黑暗的控訴與否定,或藉以勸戒世人、勸人為善,而這些不論是藉由人或動物所表達的寓意,實際上都是為了表達對於人世間美善價值觀的追求與肯定。
    第六章則統整全文,並略為說明《聊齋誌異》動物寓言研究在清代動物寓言研究的開展性。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疇 4 一、寓言義界 4 二、動物寓言義界 6 三、《聊齋誌異》版本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步驟 12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3 一、《聊齋誌異》寓言研究 14 二、動物寓言研究 15 三、動物故事研究 16 第二章 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 19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9 一、時局動盪,思想箝制 19 二、科舉取士,長年不第 21 第二節 蒲松齡生平家世與思想 22 ㄧ、蒲松齡生平 22 二、蒲松齡與其親族 23 三、蒲松齡與其交遊 26 第三節 《聊齋誌異》的寓旨 28 一、蒲松齡的孤憤 28 二、《聊齋誌異》的教化 31 第四節 序跋與評點視閾下的《聊齋誌異》 33 第三章 《聊齋誌異》動物寓言淵源 37 第一節 《聊齋誌異》文體屬性 37 第二節 中國之筆記體例 38 第三節 《搜神記》志怪題材 42 一、志怪小說之著作意識 42 二、《聊齋誌異》與《搜神記》 44 三、《聊齋誌異》與「物老成精」 47 第四節 中國之動物寓言 48 一、中國動物寓言雛形 48 二、先秦諸子動物寓言 50 三、漢魏六朝動物寓言 53 四、唐宋古文家動物寓言 55 五、元明動物寓言 57 第四章 《聊齋誌異》動物寓言之動物類型及角色形象 61 第一節 《聊齋誌異》動物寓言之動物類型及形象 61 一、哺乳類 61 二、禽鳥類 69 三、蛇類 73 四、昆蟲類 74 五、其他 75 第二節 《聊齋誌異》動物寓言之角色形象 77 一、欺壓者形象 77 二、巧詐者形象 78 三、受迫者形象 79 四、報恩者形象 80 五、仗義者形象 81 六、象徵者形象 84 第五章 《聊齋誌異》動物寓言之寓意表達及寓意內涵 87 第一節 《聊齋誌異》動物寓言之寓意表達 87 一、藉正面人物表達寓意 88 二、藉負面人物表達寓意 89 三、藉正面動物表達寓意 91 四、藉負面動物表達寓意 93 第二節 《聊齋誌異》動物寓言之寓意內涵 97 一、險惡官場之況 97 二、人不如物之諷 102 三、復仇罰惡之誡 104 四、道德仁義之贊 107 第六章 結論 110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10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12 附錄一、《聊齋誌異》動物寓言篇目之情節大意及動物形象 114 附錄二、《聊齋誌異》動物寓言表層寓意及內涵 121 附錄三、「動物寓言」專題研究之論文 126 參考書目 127

    ㄧ、古籍
    〔先秦〕老子著,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先秦〕荀子著,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西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東漢〕王充著,韓復智注譯:《論衡今注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韵樓藏版,1988年。
    〔東漢〕葛洪撰,何淑貞校注:《抱朴子・內篇》,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柳宗元撰,楊家駱主編:《柳河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唐〕段成式著,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甲種本,臺北:世界書局, 1990年。
    〔宋〕羅願撰,洪焱祖釋:《爾雅翼》,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劉基著,吳家駒注譯:《新譯郁離子》,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
    〔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1991年。
    〔清〕蒲松齡撰、張友鶴校輯:《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清〕蒲松齡撰,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二、專書: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誌異》脞說》,臺北:秀威出版社,2008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修訂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林淑貞:《中國寓言詩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徐志平、黃錦珠:《明清小說》,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
    隋樹森編著:《古詩十九首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增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
    曾棗莊等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年。
    劉階平:《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顏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出版社,2000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三、單篇論文
    吳福相:〈聊齋誌異寓言體類之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5期(1997年6月),頁207-238。
    吳福相:〈《聊齋誌異》寓言結構之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7期(1998年6月),頁99-121。
    王素貞:〈從《搜神記》探討干寶「發明神道之不誣」的創作意旨〉,《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六期(2007年11月),頁87-107。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簡論〉,《古典文學》第四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頁241-285。
    杜桂萍:〈孤憤:《聊齋誌異》的精魂〉,《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頁27-37。
    夏太生:〈屈原──中國孤憤文學之祖〉,《學術交流》2006年08期,頁160-162。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集(1997年1月),頁145-149。
    楊振良:〈蒲松齡和《聊齋誌異》〉,收錄於張友鶴校輯《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卷首。
    楊曙瑄、譚秀柯:〈促織文化與《促織》──《聊齋誌異・促織》創作賞析〉,《《聊齋誌異》研究》,2016年04期,頁79-82。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與明清小說評點〉,《學術月刊》1982年第11期,頁65-70。
    駱偉:〈《聊齋誌異》版本略述〉,收錄於《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頁306-320。
    聶廷生、聶元碩:〈《聊齋志異・鬼哭》中王七襄其人本事考〉,《蒲松齡研究》2016年04期,頁71-78。
    顏瑞芳:〈明代動物寓言的角色與寓意〉,《古典文學》第十五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頁245-275。
    徐文蕾:〈《聊齋誌異》俠義主題論〉,《《聊齋誌異》研究》2009年第4期,頁37-48。
    鄞家慧:〈《聊齋誌異》動物俠研究〉,《華人文化研究》第5卷第2期(2017年12月),頁181-199。
    劉勇:〈中國古代果報小說的敘事分析〉,《創作評譚》2004年06期,頁56-64。
    楚愛華:〈「義」的寓言──從《聊齋》中的動物小說透視蒲松齡的刺世苦心〉,《蒲松齡研究》2005年04期,頁110-115。

    四、學位論文
    艾丹:《論《聊齋志異》中的動物形象及其隱喻的文化意義》,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吳叔靜:《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安任:《干寶《搜神記》之寓言類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洪培珊:《唐五代筆記小說「動物懲報」故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孫苡芮:《閱微草堂筆記動物故事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康芷榕:《中國古代貓鼠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張惠菻:《中國古代禽鳥寓言研究──以寓言散文為範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許靜宜:《中唐動物寓言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郭金燕:《聊齋志異動物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佩玲:《《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蔡麗雲:《清朝康雍乾時代筆記小說中動物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簡志明:《元明動物寓言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