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美
CHEN SHU-MEI
論文名稱: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
The points of view of "Virtue" and "Teaching Standard "of teacher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李琪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德行品德教育教學
英文關鍵詞: virtue, character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與教學現況,並透過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達成研究目的。
    本研究結論為: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與教學現況,並透過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達成研究目的。
    本研究結論為:
    一、 德行是一種氣質、內心的修養,並在生活中透過習慣的養成而達成
    道德行為,而且人們應在理性的引領之下,營造一種生活環境以便
    實踐德行而獲得幸福的生活。
    二、 品德教育的構成,包涵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實踐。
    三、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課程標準中德行的制訂乃專家共識而得。
    四、 國中教師認為品德教育實施重點,以「培養自我認知」最為重要。
    五、 國中教師認為品德教育的成效尚可。
    六、 多數教師認為社會環境是影響品德教育實施的最主要原因。
    七、 教師們對於德目的重要性排序,以「守法」最為重要。
    八、 多數教師認為德行具有其重要性,且對於德行的觀點不因個人因素
    而有所差異。
    九、多數教師在課堂中有進行德行的教學,且對於德行的教學不因個人
    因素而有所差異。
    十、 多數教師均回答有教授學生德行,唯教學方法仍停留於的演述法。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the points of view of virtue and teaching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I concentrate on 3 points to analyze:
    1. To search the virtue meanings, virtue ethics, the structure and fulfillmen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with the 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standard course contents 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2. With questionai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ers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in Taipei City, total are 204PCS and 151 PCS are available.
    3. To interview the committee members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standard course revised vision, textbook editor committee, the assistant team work group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and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ers, total are 9 teachers.
    Based on the balanc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the harmon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make a decision of promoting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goal. This study listed conclusion below:
    1. Virtue is a disposition and a sense of morality. We have the morality behavior through the habit cultivate . To bring a reasonable life, and manage virtue environmentals to bring a virtue life.
    2. Character education contains Moral Knowing, Moral Feeling and Moral Action.
    3. Experts have the common recognition that the virtue standard level in the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4. Teachers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course think that to culture the identification recognition ability.
    5. The Teachers of this course think the effect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s regular general.
    6. Most teachers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l in the fulfillmen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7. The methodical order list of virtues of the teachers' opinion is "observe law' the most important.
    8. Virtue is important, it will not be changed, as the result of personal affects.
    9. The virtue teaching in the course, the personal reasons can not be influenced on the virtue teaching course.
    10. Most teachers reply that they have taught the virtue item to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though it stays in the speaking and relating method.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性質與重要性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德行之意義 第二節 德行倫理學的觀點 第三節 品德教育的構成與實施 第四節 課程標準內容之分析 第五節 德行之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實施過程 第五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之德行觀點分析 第二節 教師之德行教學分析 第三節 品德教育的實施現況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資料 壹、 中文部份 貳、 英文部份

    一、中文部份
    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60)。公民教材教法。載
    於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分科教材教法研究。
    中等學校教師教育科目訓練班印行。
    毛連塭(民83)。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心怡(民86)。美國教育新潮流-重塑青少年品德教育。教育資料文摘238
    期,pp82-93。
    王仁宏編著(民83)。教育資料彙編(下)。台北:旭昇出版。
    王臣瑞(民77)。倫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學生書局。
    王煥琛(民80)。倫理、道德與教育問題的研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二卷一期,pp6-20。
    王前龍(民86a)。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愛國」公民德行內容架構之剖
    析。研習資訊,第14卷第2期,PP.35-42。
    王前龍(民86b)。臺灣與日本小學道德課程內容架構之比較。臺灣教育563
    期,pp23-28。
    王意茹(民86)。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仁(民82)。從教師自我評鑑探討影響教師文化的因素。臺灣省第三
    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P269-414。
    王慧蘭(民82)。國民中學教育人員道德教育觀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培林(民68)。教育學新論。台北:文景。
    史振鼎(民76)。改進高中中心公民德行教學方法之比較研究。台灣教育,
    第434期,pp.43-46。
    伍振鷟(民76)。從學校課程談道德教育,載於從科際整合的觀念談道德
    教育。國立編譯館編。
    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民69)。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
    研究。
    汪履維(民84)。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孝敬」。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70-71。
    吳美嬌(民86)。「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應用。邁向二十
    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
    余瑞霖(民82)。加強道德教育發展道德精神。臺灣教育508期,pp19-26。
    周愚文(民81)。講述教學法。載於李宜堅等撰,學習與成長(二)。臺灣
    省教育廳編印。
    李奉儒(民84a)。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仁愛」。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68-69。
    李奉儒(民84b)。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信實」。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74-75。
    李振清(民87)。美國的社會省思及教改共識。
    http://www.ckjhs.tyc.edu.tw/tyt/newbbs/msg1/8.htm/
    李琪明(民80)。國民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琪明(民87)。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雄揮譯,William K.Frankena著(民80)。倫理學。台北:五南。
    李增譯,Jacques Maritain著(民81年)。西洋道德哲學。國立編譯館主
    編,台北:明文書局。
    沈六(民66)。青少年道德觀點發展階段及其在德育上的應用。訓育研究
    第16卷3期,pp31-35。
    沈六(民76)美國的道德教育,公民訓育21期,pp56-60。
    沈六(民82)。我國大專院校倫理道德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趨向。臺灣教育505
    期,pp42-45。
    但昭偉(民84a)。國民學校應該有什麼樣的道德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
    理論出發。「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郭實渝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歐美研究所。
    但昭偉(民84b)。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守法」。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60-61。
    但昭偉(民84c)。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愛國」。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62-63。
    但昭偉(民84d)。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禮」。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64-65。
    但昭偉(民86)。日常生活道德觀與身教。「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Π,郭
    實渝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呂承芬(民82)。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輔導。諮商與輔導第93期,
    pp12-19。
    幸曼玲(民78)。國小教師對生活與倫理科中心公民德行的看法。現代教
    育,第四卷第二期,pp.68-84。
    幸曼玲(民80)。道德發展與道德教學:由國小「生活與倫理」談起。人
    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一卷五期,pp79-86
    林火旺(民86)。倫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林生傳(民81)。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出版。
    林青青(民87)。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多元文
    化教育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靜(民87)。讓MQ high起來。台北:白曉燕文教基金會出版。
    林錦英主編(民86)。道德與健康課程與教學研究專輯。台北:臺灣省國
    民教育教師研習會編印。
    范錡(民77)。倫理學。台北:商務。
    洪顯祖(民81)。日本的公民與道德教育。台北:五南。
    姜琦(民56)。中國國民道德原論。台北:商務。
    姚介厚(民85)。當代美國哲學。台北:遠流出版。
    徐宗林(民81)。道德教育之我見。臺灣教育493期,pp7-13。
    徐錦堯(民76)。倫理教育補充教材之一、二、三教師手冊。台北:光啟
    出版社。
    高思謙譯,J.A.K. Thomson著(民68)。亞里斯多德之宜高邁倫理學。台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秀雄(民85)。中華民國的公民教育,載於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
    書苑。
    張秀雄(民87)。「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實驗研究。國科
    會專案結案報告。
    張逸群(民85)。倫理教育在教務行政中的運用,載於高級中學倫理教育。
    臺灣省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編印。
    張釗嘉(民85)。當前美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現況研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
    學通訊7卷2期,pp28-45。
    莊明貞(民84a)。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正義」。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66-67。
    莊明貞(民84b)。國小道德與健康科德目之一「勤儉」。康橋教研學會雜
    誌第19期,PP72-73。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民8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民85)。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上)。台北:文芳。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民69)。訓導法規選輯。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
    教育部統計處編(民87)。教育資料統計。台北:教育部統計處編。
    陳光輝(民79)。公民與道德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豪、吳裕益、吳松林、陳聰文(民70)。促進國民中小學學生道德發
    展教學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
    ,第三期,pp265-313
    陳英豪(民76)。從心理學觀點談道德教育,載於從科際整合的觀點談道
    德教育,國立編譯館編。
    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民77)。師專生及新制師院生生活適應與教師
    態度之比較研究。臺灣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陳敏華(民83)。國中公民課程中政治意識型態傳遞之研究---一個教室的
    實地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素(民81)。兩難困境教學法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學中運用情形
    調查研究。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P.1041-1087。
    曾仰如(民74)。倫理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單文經譯,L. Kohlberg著(民75)。道德發展的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
    業出版。
    黃心韻(民86)。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一(民76)。東原道德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高雄:復文圖書。
    黃建一(民78)。我國國民小學價值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建一、余作輝(民85)。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藿(民81)。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理性角色的探討
    (上)。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pp75-90。
    黃藿(民82)。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理性角色的探討
    (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pp47-59。
    溫明麗(民86)。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大書苑。
    溫明麗、黃奕清(民87)。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
    苑。
    詹棟樑(民85)。教育倫理學。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明文書局。
    趙太和(民83)。倫理道德教學。臺灣教育518期,pp28-30。
    劉玉春(民81)。對現階段道德教育的蠡測與芻議。臺灣教育493期,
    pp16-18。
    劉若韶(民87)。柏拉圖《理想國》導讀。台北:臺灣書局。
    劉秋木(民84)。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內涵、教學活動及教學評量之研究
    -花師仁智互動德育模式研究報告。教育研究資訊第3卷第3期,
    pp36-46。
    劉秋木、呂正雄譯,Richard H. Hersh, John P. Miller, Glen D, Fielding
    原著(民82)。德育模式。台北:五南。
    劉美慧(民86)。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公民教育之應用。邁向二十一世紀
    的公民教育研討會,民國86年1月18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
    育學系主辦,pp1-20。
    劉秀嫚(民86)。「合作學習」在公民教學之應用。臺灣教育562期,pp23-27。
    歐用生(民70)。價值教學的新途徑,國教月刊第17卷4期,pp.8-11。
    歐陽教(民87)。德育原理。台北:文景書局。
    鄔昆如(民82)。倫理學。台北:五南。
    謝秀男(民70)。道德教學之探討。國教世紀,第17卷第4期,pp.13-15。
    謝明昆(民83)。道德教學法。台北:心理。
    謝銘賢(民87)。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之修訂與演變。教育資料文摘
    ,第246期,PP.162-167。
    顏銘志(民86)。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省思。臺灣教育562期,pp46-49。
    韓光渭(民86)。由系統工程重建現代倫理和現代倫理的內涵。民國86年
    1月8日應邀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專題演講。
    簡成熙(民87)。正義倫理學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
    第三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
    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貳、英文部份
    ASCD(1988).Moral Education in the Life of the School. A Report from
    the ASCD Panel on Moral Education.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rbara C. Unell and Jerry L. Wyckoff. (1995).20 Teachable Virtues.
    New York: 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Burden, P. R.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 method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 : Longman.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 and Character(1996).Character
    Education Manifesto. Boston Univ.,MA.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 and Character.摘自ED407299.
    Elias,J.L.(1989)。Moral Education - secular and religious. Florida:
    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Inc.
    Evans, R. W. (1989). The dream unrealized: A brief look at the history
    of issues-centered approaches. The Social Studies, 80(5).
    Copleston, F. (1960).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1, Greece
    and Rome, Part 2.New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Image Books.
    Friedman, M.(1995).Beyond caring: The de-moralization of gender. In
    V. Held (Ed.)Justice and care :Essential readings in feminist
    ethic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Newmann , F. W. (1975).Education for Citizen Action: Challenge for
    Secondary Curriculum. Berkeley, Calif: McCutchan.
    Hilke, E. V.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Indiana: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Ihara, C. K. (1992). Some thoughts on 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19.
    Kohlberg, L. (198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ume Ⅰ.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Kozol, J.(1967).Death at an Early Ag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Negro Children in the Boston Public School.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arry,N. (1997).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In
    Walberg, H. J.& Haertel, G. D.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Berkeley:MacCarchan,pp.127-157.
    Lee, S. H.(1992). Was there a concept of right in Confucian
    Virtue-based moralit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19.
    Leming, J. S. (1995).Reflections on Thirty Years of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Moral Education Forum.v20 n3,pp.1-9.
    Lickona,T.( 1991)。Education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libity.N.Y.: A Bantam Book.
    Marvin W. Berkowitz (1998).The education of the Complete Moral
    Person.
    MacIntyre, Alasdair C. (1984).After virtu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atricia, Bradsbaw-Shaw (1987).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Moral
    Values in Basal Readers, Univ of Northern Colorado EDD.
    Pojman, L. P. (1995). Ethis: 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
    Belmont,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ower, C.F.(1997).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 in Character
    Education. In Nucci(Chair),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to character education,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March.
    Power, J. P.(1992).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at Boarding Schools. Boston University.
    Purpel,D.& Ryan,K. (Eds.) (1976): Moral Education : It comes
    with The Terrioy, Mc 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haver, J. P. (1989). Lessons form the past: The future of a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
    80(5).
    Sharan, Y., &Sharan,S. (1994). What do we want to study? How should
    we go about it? group investigation in cooperativ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In R. J. Stahl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Slavin, R. E. (1988). Student Team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Van Heest(Van Heest,T.D,1994).Moral Education.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摘自DAO,編號AAC 1358448.
    Yang, C.K. (1959). Chinese Communist Society: The Family and the Village.
    Cambridge: M. I. T.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