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敬媛
Chin-Yuan Hung
論文名稱: 臺南網子寮沙洲近期地形變動
Recent Morphologic Changes of the Wantzuliao Barrier in Tainan
指導教授: 林宗儀
Lin, Tsung-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濱外沙洲地形變動地形作用網子寮沙洲
英文關鍵詞: offshore barrier, geomorphic change, geomorphic process, Wantzuliao Barri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所別:地理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臺南網子寮沙洲近期地形變動
    指導教授:林宗儀
    研究生:洪敬媛
    論文內容:共一冊,77頁,約二萬八千餘字,共分五章十六節,並以五百餘字摘要說明
    摘 要

    本研究搜集網子寮沙洲附近海氣象資料、近期福衛二號衛星影像,配合地形剖面實測,探討濱線變動與地形變動的動力機制。網仔寮沙洲冬季作用受由北往南沿岸輸砂、風砂搬運影響往南移動;夏季作用則受颱風波浪的越洗作用影響往東移動,這兩股分力使網子寮沙洲長期以來呈現往東南遷移的現象。
    冬季作用後潮口的閉合與否與潮口所受到的波浪能量大小與沙源供應的充足與否有關,若沙源供應量等於需求量,潮口會順著沿岸流方向遷移。
    颱風事件對沙洲影響的研究顯示,只有在示性波高大於3m時才易使地形產生變動。分析颱風作用期間的風速,則以日平均最大風速10m/s以上者,較易對沙洲型態產生影響。雖然缺乏多筆波浪資料,但由於最多風向與珊瑚、泰利颱風後沙洲潮口閉合相符,因此本研究推論風向可能會影響波向與波浪作用,進而影響沙洲潮口的產生或形態變化。
    夏季風暴事件對網子寮沙洲北段的影響大於南段,新潮口亦常在北段產生,但2006年新潮口在沙洲最窄處產生,而非高程最低處。因此,新潮口位置重複多次在相同位置產生,亦可能與其位於波浪能量集中點有關。
    人工養灘雖然不能完全抑制海岸後退,但可延緩沙洲往陸側內移和潟湖淤積的速率。防風林有攔截飛砂及聚砂的功能,可有效防止沙洲往陸側內移,增強沙洲地形的穩定性。

    關鍵詞:濱外沙洲(offshore barrier)、地形變動(geomorphic change)、地形作用(geomorphic process)、 網子寮沙洲(Wantzuliao Barrier)

    章節目錄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I 照片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波浪能量 3 (二)沉積物供應 4 (三)人為作用 5 (四)網子寮沙洲變遷 7 (五)濱線判釋技術 8 第三節 研究區概況 11 (一)網子寮沙洲的範圍 11 (二)網子寮沙洲地形概述 11 (三)網子寮沙洲長期變動趨勢 13 (四)海氣象資料概況 13 (五)人工養灘的時間、位置 16 第四節 研究概念與流程 19 第五節 研究方法 21 第二章 福衛二號衛星影像濱線套疊分析 23 第一節 濱線套疊定性分析 25 (一)冬季作用 25 (二)夏季作用 28 (三)風暴事件 29 第二節 濱線套疊定量分析 33 (一)珊瑚、泰利颱風影響 34 (二)龍王颱風影響 35 (三)2005年與2007年變動 38 第三章 沙洲剖面實測分析 39 第一節 北段沙洲 41 第二節 南段沙洲 45 第三節 小結 48 第四章 討論 51 第一節 潮口季節性變化 51 第二節 新潮口與固定潮口變化 54 第三節 新潮口的形成與颱風的關係 58 (一)波浪方面 58 (二)風方面 60 (三)小結 61 第四節 新潮口形成位置與地形的關係 61 第五節 人為作用的影響 63 (一)人工養灘方面 64 (二)防風林方面 65 第六節 網子寮沙洲遷移方向與前人研究 66 第五章 結論 68 參考文獻 70 圖目錄 圖1 研究區位置與範圍圖 12 圖2 網子寮沙洲人工養灘區位置圖 18 圖3 研究概念圖 19 圖4 研究流程圖 20 圖5 潮位高度、定性/定量分析、地形變化與濱線位置關係圖 25 圖 6 2004年冬季作用濱線套疊圖 26 圖 7 2005年冬季作用濱線套疊圖 26 圖 8 2006年冬季作用濱線套疊圖 28 圖 9 2005年夏季作用濱線套疊圖 29 圖10 2006年夏季作用濱線套疊圖 29 圖11 海棠颱風前後濱線套疊圖 31 圖12 珊瑚、泰利颱風前後濱線套疊圖 31 圖13 龍王颱風前後濱線套疊圖 31 圖14 珍珠颱風前後濱線套疊圖 32 圖15 碧利斯、凱米、寶發颱風前後濱線套疊圖 32 圖16 參考基準線示意圖 34 圖20 第一次測量剖線位置示意圖 40 圖21 第二次測量剖線位置示意圖 40 圖22 第三次測量剖線位置示意圖 40 圖23 剖線位置與養灘區關係圖 40 圖24 剖面一 沙洲剖面變化圖 42 圖25 剖面二 沙洲剖面變化圖 42 圖26 剖面三 沙洲剖面變化圖 43 圖27 剖面四 沙洲剖面變化圖 43 圖28 剖面五 沙洲剖面變化圖 43 圖29 剖面六 沙洲剖面變化圖 44 圖30 剖面七 沙洲剖面變化圖 44 圖31 剖面八 沙洲剖面變化圖 44 圖32 剖面九 沙洲剖面變化圖 45 圖33 剖面十 沙洲剖面變化圖 45 圖34 剖面十一 沙洲剖面變化圖 46 圖35 剖面十二 沙洲剖面變化圖 46 圖36 剖面十三 沙洲剖面變化圖 47 圖37 剖面十四 沙洲剖面變化圖 47 圖38 剖面十五 沙洲剖面變化圖 47 圖39 2006年5月25日衛星影像沙 48 圖40 2006年5月25日衛星影像沙洲缺口與越洗扇位置圖 48 圖41 2004年冬季作用後沙洲延伸圖 51 圖42 2005年冬季作用後沙洲延伸圖 51 圖43 2005年冬季作用後潮口狀況圖 54 圖44潮口位置與剖面位置圖 54 圖45 剖面二(2006年1月第一次測量) 55 圖46 剖面三(2006年1月第一次測量) 55 圖47 剖面八(2006年1月第一次測量) 56 圖48 剖面九(2006年1月第一次測量) 56 圖49 剖面四(2006年1月第一次測量) 62 圖50 剖面五(2006年1月第一次測量) 62 圖51 剖面六(2006年1月第一次測量) 62 圖52 夏季季風波場分佈圖 63 圖53 北段沙洲北部剖面圖 64 圖54 北段沙洲中部剖面圖 64 圖55 北段沙洲南部剖面圖 65 圖56 南段沙洲剖面十二地形變化圖 65 圖57 南段沙洲剖面十三地形變化圖 66 圖58 南段沙洲剖面十四地形變化圖 66 表目錄 表1 冬夏季優勢風向與平均風速表 13 表2 冬夏季主要波向、示性波高與週期表 14 表3 將軍站與安平站潮位資料表 15 表4 海側及潟湖側漲退潮流向與流速表 15 表5 人工養灘時間位置及施工長度表 17 表6 福衛二號衛星影像相關資料與潮位高度表 23 表7 2004、2005與2006年冬季作用之福衛二號衛星影像潮位高度表 26 表8 2005與2006年夏季作用之福衛二號衛星影像潮位高度表 28 表9 2005與2006年風暴事件之福衛二號衛星影像潮位高度表 30 表10 定量分析使用之福衛二號衛星影像潮位高度表 33 表11 風暴事件與日平均示性波高、週期、最多波向表 59 表12 風暴事件與日最大波高、週期、波向表 59 表13 風暴事件與日最多風向、平均風速表 60 照片目錄 照片 1 2005年海棠颱風後形成的淺潮口 27 照片 2 2006年珍珠颱風後養灘區出現缺口 49 照片 3 2006年珍珠颱風後養灘區遭波浪破壞形成缺口 49 照片 4 波浪越洗作用使沙洲潟湖側出現越洗扇 50 照片 5 風作用在沙灘上留下吹蝕的痕跡(北北東往南南西) 53 照片 6 風作用下使迎風側吹蝕,背風側風影區蝕餘殘砂 53 照片 7 2005年新潮口北側裸露無植被的橫沙丘(2006年1月拍攝) 55 照片 8 編籬內原本充填的砂料因風蝕而下凹,留下遍地貝殼 57 照片 9 固定潮口北側養灘區上覆蓋植被的沙丘 57 照片 10西南航道正在進行淤砂抽砂的工程(2007年2月) 67

    參考文獻

    Bilodeau, A.L., Bourgeois, R.P.(2004)Impact of beach restoration on the deep-burrowing ghost shrimp, Callichirus islatrande,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 20(3), p.931-936.
    Brock, J.C.; Krabill, W.B., and Sallenger, A.H.(2004)Barrier island morphodynam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lidar metrics for North Assateague Island, Maryland,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 20(2), p.498-509.
    Davis, R.A. and FitzGerald, D.M. (2004) Beaches and Coasts, Blackwell, Malden, Massachusetts. p.130-166.
    Davis R.A. and Hayes, M. O.(1984)What is a wave-dominated coast? , Marine Geology, v. 60, p.313-329.
    Davis, R.A.,Jr. (1994) Barrier island system-a geological overview, in Davis, R. A.,Jr., ed.,Geology of Holocene Barrier System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p.1-46.
    Hayes, M. O.(1979)Barrier island morphology as a function of tidal and wave regime, in Leatherman, S. P., ed., Barrier Island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p.1-29.
    Marqués, M.A., Psuty, N.P., and Rodriguez, R.(2001)Neglected effects of eolian dynamics on artificial beach nourishment: The case of Riells, Spain,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 17(3), p.694-704.
    Matias, A.; Ferreira, O.; Mendes, I.; Dias, J.A., and Vila-Concejo, A.(2005)Artifieial construction of dunes in the south of Portugal,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 21(3), p.472-481.
    Van Der Wal, D.(1998)The impact of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nourishment sand on aeolian sand transport,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 14(2), p.620-631.

    石再添(1979),台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5,11-48頁。
    石再添(1980),台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6,1-36頁。
    沙啟鍾(1962),台灣海埔地之氣象與水文,台灣銀行季刊,13(2),173-188頁。
    金城、湯麟武(1962),台灣海埔地之洗鹽與灌溉排水,台灣銀行季刊,13(2),215-229頁。
    吳啟南、李光炎(1995),嘉南沿海沙洲島的變遷分析利用多時衛星影像及航照,2-1~2-13頁。
    林宗儀、黃福興、陳麒麟、蔡守文、楊素鈴、郭忠誠、吳新福(2001),七股琵鷺鄉土情(三)人文地理篇,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林宗儀、蔡金郎、阮香蘭(2001),台灣西南部海岸海灘沉積物特性,第23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453-457頁。
    林宗儀(2003),濕砂對風砂搬運的影響,第25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685-688頁。
    林宗儀、羅毓芳、洪敬媛(2006),應用福衛二號影像於新竹苗栗海岸變遷監測,第28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599-602頁。
    林宗儀、羅毓芳、洪敬媛(2007),台灣西南部海岸沙州島地形變遷,第29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433-438 頁。
    林宗儀(2008),台南七股洲潟系統之近期變動,中國地質學會九十七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大會論文摘要光碟。
    林慶偉、劉正千、林宗儀、謝璧妃(2005),中華(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影像對地質環境與災害之動態監測及其資料庫建置(1/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4-01號。
    洪佩鈺(2005),大比例尺地圖濱線變化量的擷取-以台東海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佩鈺、沈淑敏、陳浦進(2006),應用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地圖判識沙礫質海灘的濱線:以台東海岸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44,83-105頁。
    許民陽(1999),花東海岸的地形變遷~海岸侵蝕後退的研究,天馬文化事業。
    許泰文、許榮中、李兆芳、簡仲和、曾以帆(2003),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制分析研究(鰲鼓至曾文溪)(1/3),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許泰文、許榮中、李兆芳、簡仲和、曾以帆(2004),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制分析研究(鰲鼓至曾文溪)(2/3),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許泰文、許榮中、李兆芳、簡仲和、曾以帆(2005),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制分析研究(鰲鼓至曾文溪)(3/3),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陳翰霖(1999a),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翰霖(1999b),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部洲潟海岸變遷之研究,慈濟技術學院學報,1,231-252頁。
    陳映璇(2008),台灣圖資影像在沙質濱線繪製的應用與限制-以白沙灣、八里海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劭曾(1962),台灣海埔地之擴展途徑,台灣銀行季刊,13(2),70-90頁。
    張劭曾(1972),台南海岸自然環境的演變與經濟建設之關係,台灣銀行季刊,31(1),160-207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6a),台南地區河道變遷的研究,中日地形聯合大會論文集,13-16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6b),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6,19-56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8),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83-105頁。
    張瑞津、陳翰霖(1999)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主要河流之河道變遷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7,1-27頁。
    湯麟武(1962a),台灣海埔地之波浪漂沙,台灣銀行季刊,13(2),189-214頁。
    湯麟武(1962b),台灣海埔地之開發規劃,台灣銀行季刊,13(2),230-263頁。
    黃重誠(1996),台灣西南部沿岸砂洲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以帆、許榮中(2005),海岸開發對鄰近海岸的影響,海洋技術季刊,15(3),33-41頁。
    曾以帆、許泰文(2005),河川輸砂對海岸變遷之影響分析,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研討會,氣候變遷、衝擊、因應與永續發展研究進展(下冊),370-377頁。
    簡仲和、黃建維、郭晉安、郭瑞成、蔡宗利、陳嘉君、曾鈺蘋、陳虹伯、白凱莉、王欽茂(2002),嘉義鰲鼓至曾文溪口潮波流及輸砂調查研究(1/4),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簡仲和、黃建維、郭晉安、郭瑞成、蔡宗利、陳嘉君、曾鈺蘋、陳虹伯、白凱莉、王欽茂(2003),嘉義鰲鼓至曾文溪口潮波流及輸砂調查研究(2/4),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簡仲和、黃建維、郭晉安、郭瑞成、蔡宗利、陳嘉君、曾鈺蘋、陳虹伯、白凱莉、王欽茂(2004),嘉義鰲鼓至曾文溪口潮波流及輸砂調查研究(3/4),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簡仲和、黃建維、郭晉安、郭瑞成、蔡宗利、陳嘉君、曾鈺蘋、陳虹伯、白凱莉、王欽茂(2005a),嘉義鰲鼓至曾文溪口潮波流及輸砂調查研究(4/4),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簡仲和、郭晉安、黃建維、蔡宗利、陳嘉君、廖彩文、葉美蘭、黃俊維、曾鈺蘋(2005b), 七股潟湖保護對策研究(1/2) ,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
    簡仲和、郭晉安、黃建維、蔡宗利、陳嘉君、廖彩文、葉美蘭、黃俊維、曾鈺蘋(2006), 七股潟湖保護對策研究(2/2) ,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
    行政院海埔地開發規劃委員會(1963),台南海埔地調查報告。
    台灣省海埔地開發委員會(1964),台南海埔地規劃報告書。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2004),福爾摩沙衛星二號(FORMOSAT-2)簡介,網址:http://www.csrsr.ncu.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