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玉玲
論文名稱: 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Board Games on Attention Span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ADHD
指導教授: 張千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桌上遊戲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
英文關鍵詞: board games,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ADHD, atten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7下載:1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的學生注意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ADHD學生,自變項為桌上遊戲,依變項為選擇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之表現。
    本研究之三名受試者接受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之資料蒐集,並透過視覺分析法及C統計進行分析,以瞭解桌上遊戲對三名受試者注意力之影響,並訪談教師及家長,進行社會效度分析。
    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選擇性注意力具有成效。
    二、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持續性注意力具有提升的效果。
    三、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注意力有維持效果。
    四、受試者家長及導師對桌上遊戲有正向支持及肯定。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ADHD學生的特質 7 第二節 桌上遊戲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注意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研究步驟 35 第六節 資料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1 第一節 選擇性注意力的介入成效 41 第二節 持續性注意力的介入成效 50 第三節 社會效度 5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6 第一節 結論 66 第二節 建議 66 參考文獻 71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77 附錄二 注意力觀察紀錄表 78 附錄三 教師及家長訪談問卷 79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 27 圖3-2 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之跨受試多探試設計模式 30 圖4-1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的選擇性注意力百分比曲線圖 42 圖4-2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的持續性注意力曲線圖 51 表目錄 表3-1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32 表4-1-1 受試甲選擇性注意力階段內視覺分析摘要 44 表4-1-2 受試乙選擇性注意力階段內視覺分析摘要 46 表4-1-3 受試丙選擇性注意力階段內視覺分析摘要 48 表4-1-4 受試甲選擇性注意力階段間分析摘要 48 表4-1-5 受試乙階段間視覺分析 49 表4-1-6 受試丙階段間視覺分析 50 表4-2-1 受試甲持續性注意力階段內分析摘要 53 表4-2-2 受試乙持續性注意力階段內分析摘要 54 表4-2-3 受試丙持續性注意力階段內分析摘要 55 表4-2-4 受試甲階段間視覺分析 56 表4-2-5 受試乙階段間視覺分析 56 表4-2-6 受試丙階段間視覺分析 57 表4-3 教師及家長訪談問卷結果分析 58

    中文文獻
    丁凡(譯)(1998) 。Olivier&Bowler著。多感官學習。臺北市:遠流。
    王意中(2013)。301個專注力教養祕訣。臺北市:智園。
    司念雲(2002)。代幣增強方案對增進注意力渙散學生用功行為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何長珠(1998)。遊戲治療─國小輔導實務。臺北:五南。
    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譯)(2008)。James E. & James F.著。幼兒遊戲。臺北市:華騰文化。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市,正中書局。
    李玲玉(2007)。運用音樂治療提升幼兒注意力成效之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5),211-240。
    李雲、崔華芳(2010)。培養孩子注意力的50種方法。新北市:稻田。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1996)。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央侖(2010)。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秀蘭(2004)。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文教新潮,9(2),18-26。
    林宜親(2007)。學齡前兒童之視覺注意力發展及電腦化注意力訓練效果之探討。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未出版。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 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侯禎塘(2001a)。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洪儷瑜(1994)。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的認識與教育。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胡永崇(2001)。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高坤(2012)。50招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臺北市:品出版社。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張旭鎧(2010)。五分鐘玩出專注力遊戲書。臺北市:新手父母。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齡方(2011)。晨間瑜珈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上課專注力表現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梁培勇(1995)。遊戲治療-理論與實施。臺北:心理出版社。
    許正典(2008)。125遊戲,孩子注意力更集中。臺北市:新手父母。
    許永清(2011) 。桌上遊戲附加價值高,開啟八大智能。2011年9月18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play-at/article?mid=692&prev=728&next=681&l=f&fid=20
    許珮芸(2008)。紙盤遊戲團體方案對ADHD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未出版。
    郭生玉(1994)。心理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靜晃(1993)。幼兒遊戲。臺北:揚智。
    陳俐淇(2007)。應用科學遊戲對ADHD學生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陳盈伶(2007)。錄影自我仿效對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上課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淑芬(2004)。 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溝通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慶福、李雅真(1994)。遊戲治療入門。台北:雙葉。
    湯億雯(2011)。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黑豬(2012)。就是愛玩桌遊。臺北市:高寶國際出版。
    楊坤堂(1997)。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兒童的診斷與處遇。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金昌(2009)。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影響。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東市,未出版。
    楊茜卉(2012)。運動遊戲活動對提升特殊幼兒注意力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詹乃穎(2006)。團體音樂活動促進身心障礙幼兒注意力、語言與肢體發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廖心怡(2002)。紙盤遊戲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未出版。
    廖信達(2004)。幼兒遊戲。台北:群英。
    劉念肯(1994)。過動兒的遊戲治療。諮商與輔導。99,14-16。
    蔡明富(2003)。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蔡淑妃(2000)。ADHD學童於人際互動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蕭夙婷(2009)。運動遊戲課程對提昇幼兒注意力之研究—以台南市某公立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
    簡吟文(2008)。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龔充文(2007)。注意力:認知神經科學的取向。載於陳恆之主編,認知心理學(113-127頁)。臺北市:五南。
    西文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 DSM-IV-TR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 手冊(第四版)(孔繁鐘譯)。臺北市:合記。(原著出版於2000)。
    Ban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Barkley,R.A.(1990).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New York:Guildford.
    Berger, A., Jones, L., Rothbart, M. K., & Posner, M. I. (2000). Computerized game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in childhood.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 a journal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Inc, 32(2), 297-303.
    Fan, J., McCandliss, B. D., Sommer, T., Raz, M., & Posner, M. I. (2002). Testing the e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of attentional network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4, 340–347.
    Beyer, L.,& Bloch,M.(1996).Theory:An analysis(part 1).In J.Chafel & S.Reifel(Eds.),Advances in early education and day care:Theory and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Vol.8,pp.3-39).Greenwich,CT:JAI Press.
    Carlson, C.(1986).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out Hyperactivity:A review of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 B. Lahey & A.Kazdin(Eds.),Advances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Vol.9,pp.153-176).New York:Plenum.
    Carson, P.著(1994)。家有過動兒(張美惠譯)。台北市 : 創意力出版。(原著出版年:1991)
    Fowler, M.著(2005)。我不是不聽話──過動兒的撫育與成長(何善欣譯)。台北:新手父母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Erikson,E.(1950).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Norton.
    Gleitman,H.(1997)。心理學(洪蘭譯)。臺北市:遠流。
    Graham, P. (1991) .Child Psychiat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M. H. (2005).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UK: Blackwell
    Klingberg, T. et al. (2005). Computerized training of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ADHD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4:2, 177-186.
    Landau, S., Milich, R.,& Diener, m.b.(1998).Peer relations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4(1), 83-105.
    Lantz, J. F., Nelson, J. M. & Loftin, R. L.(2004). Guid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Play: Applying the Integrated Play Group Model in School Setting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7, 8-14.
    Levine ,M.(2004).心智地圖 (洪蘭譯)。臺北市:天下文化。
    Norman, D.著(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洪蘭譯)。臺北市:遠流。
    Posner, M. I., & Boies, S. J. (1971).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8, 391-408.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42.
    Posner, M. I., & Raichle M. E. (1996). Images of Mind. NY: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42.
    Posner, M. I., & Rothbart M. K. (2007). Educating the Human Brai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osner, M. I., & Rothbart M. K. (2007). Research on Attention Networks as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1–23.
    Schiller,P.(1998).The thinking brain.Child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121,49-51.
    Schweizer, K., Zimmermann, P., & Koch, W. (2000). Sustained attention , Intelligence and the Crucial Role of Perceptual Proces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 271-286.
    Sternberg,R.J.(2009).認知心理學。(李玉琇、蔣文祈譯)。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03)。
    Treisman, A. M., & Gelade, G. (1980). A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2, 97–136.
    Vygotsky,L.1976.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In J.Bruner,A.Jolly,& K.Sylva(Eds.),Play: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pp.537-554).New York:Basic Books.
    Zentall,S.S.(1993).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Exceptional Children,60,143-15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