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柳鳳儀
Feng I Liu
論文名稱: 從展覽成效探討美術館之現代化管理─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台北雙年展為例
The Study on Museum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from the Assessment of Exhibition Effectiveness ─ A Case Study of Taipei Fine Arts Mesuem 2006 Taipei Biennial
指導教授: 呂清夫
Lu, Ching-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美術館管理藍海策略展覽成效觀眾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
英文關鍵詞: museum management, blue ocean strategy, exhibition effectiveness, audience research,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aipei Biennia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2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管理」的概念是在1980年代左右進入歐美的博物館界,在此之前,少有人意識到博物館與企業一樣,需要引進現代化管理,結果是博物館愈來愈脫離社會的脈動。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公立美術館管理之現代化,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台北雙年展 ─限制級瑜珈」作為研究個案,以館內、外專業人士之深入訪談為主要資料來源,輔以觀眾參觀經驗問卷,綜合相關文獻發現,進行分析展覽之成效,發現並深入探討營運管理層面的相關問題,最後提出北美館的藍海策略作為建議,作為台灣公立美術館未來精進之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一、北美館目前的展覽成效不如預期:由已過五屆台北雙年展的反思中印證,目前的既定的展覽機制並未帶來更多的觀眾、展覽成效無法回應多元化觀眾族群的訴求、館內研究工作未能發揮效益、目前展覽成效評鑑及回饋機制付之闕如。
    二、北美館在提升展覽成效上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為:台灣公立美術館普遍上面臨「沒人,沒錢,沒專業、沒資源」的困境。在休閒產業及電子影音產品的快速崛起下,博物館人不得不正視觀眾基礎日漸萎縮的問題,但它用傳統的公部門文化以及組織編制和功能區分來執行對外的工作,要應付新型態、新競爭者的入侵,是純粹以卵擊石的。
    在各種資源有限的前題下,為求達成展覽成效,首先應重視研究基礎工作並建立一套完整的「觀眾研究」機制,美術館必須重新檢視資源的分配及運用是不是符合重要性原則,其次開源節流也是不二法門,一方面對外有長期募款、策略性異業合作的策略規畫,結合豐沛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彈性調整組織結構以合乎組織之策略性目標。因此,本研究可應用性歸納如下,為提升展覽成效,強化北美館現代化管理之策略性建議為:
    (一)、具備企管的精神的館長是美術館創新的推手;
    (二)、組織的分工方式不應以功能區分應以觀眾美育為導向的分工;
    (三)、重視研究基礎工作並以重要性之優先順序分配資源;
    並以藍海策略之四項行動架構模式提供增加、創造、減少及消除等實務上可應用性建議方案。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台灣的美術館要學習站在消費者(即觀眾),而非自身的觀點來思考,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開創美術館的新時代價值。美術館在博取大眾的喜愛吸引觀眾的同時,也必須在大眾的期望當中求取平衡點,藝術普及化是長遠之目標,但切莫一昧地追求人次的增加,應找出美術館的適當定位,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吸引更多數量、不同族群的觀眾進入美術館參觀。二十一世紀的美術館使命是改變並延伸一般大眾對於日常生活的視野,並建構出自我的獨特意義,以協助人們面對當今社會多元的價值,並在衝突的價值中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並且展覽本身不足以滿足觀眾的所有需要,整個美術館必須調整組織心態、行為及管理策略,提供一個全備的、適足地環境,供來訪的觀眾達成學習、休憩、社交、淨化心靈等各項期望與需求,進而帶動美術館應有的企業動能與社會效益。

    The term “Management” was brought into broad attention among museums in the late 80s. Before that, very few museum authorities we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and as a result, museums were going the opposite way from the needs of society. Given the case study on 2006 Taipei Biennial「Dirty YOGA」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TFAM),featuring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udience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of Taiwan’s public museums. Meanwhile, field observation on museum activities and collected historical data are also being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issues facing museums, the worldwide best practice and bench marking statistics. Finally, a well-rounded “Blue Ocean Strategy” for Taiwan Public Museums is provided for future enhancement in museum management affairs. The research has concluded following finding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1. The exhibition effectiveness of TFAM are not satisfactory as expected:From the analysis of past five Taipei Bienna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visitors to TFAM are actually not increasing; on the contrary, visitor numbers are dropping steadily over years. This means the current established mechanism organizing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dose not bring more visitors to museum, perhaps because it dose not respond to the diversity of audience segments, not leverage the museum’s research function well and not apply any offi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feedback systems linking to exhibitions.
    2. The challenges facing TFAM in terms of enhancing exhibition effectiveness:It is common for Taiwan’s public museums to handle the tough resource issue, equaling to no talent, no budget, no expertise, and no resourc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emerging phenomenon, such as explosive growth on leisure businesses and electronic video products (games), museums have to pay extra attention on the potential of losing audience base. Without a visionary reform in their current government-owne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with paradigm shift, it would be too hard for museums today to defend the inevitable intrusion.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o achieve the exhibition effectiveness, the basic work is to set up a complete audience research mechanism within the museum. To do that, the museum authority must re-visit the way museum resources have been arranged and allocated, and this resource re-allocation must comply with the new priority list. Secondly, there must be ways to solicit other social resources and corporate sponsorship. Through forming strategic alliance with third parties to fully leverage social resources outside the museum. Nevertheless, to meet this strategic move for innovation, museums have to re-organize their teaming flexibly. Hence, the suggestions resulted from this study are as shown below:(1) Enable museum authority, who is the critical role f or museum’s innovation, with intensive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2) Form projects and teamwork not based on their functions, but on audience oriented objectives; (3)Emphasize on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work to allocate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priority set by impacts and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e applicable action plan for TFAM to raise, create, reduce, and eliminate, The Four Actions Framework of Blue Ocean Strategy, to help the museum step out its comfort zone for innovation.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 Taiwan’s museums might have to think from the audience views, not museums’ views ever in order to bring more added-value to Society. Dealing with limited available resources, museums must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public expectations and museum services. It is not only to sorely increase the museum visitors, but also look into the diversity of audience groups and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in the museum. The mission of museums in the 21stcentuary is to help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itizens, in which way people will construct their own meanings and views through museum visiting and learning subtly. This aims to help museum audience find their own balance from the conflicting values when facing overwhelmingly diverse viewpoints in the current modern world. Therefore, the exhibition itself might not be able to meet all the needs and requirements from the audience, and the whole museum activities must be adjusted simultaneously to provide a sufficient,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for those museum visitors to learn, to enjoy, to socialize, as well as to purify their minds through various museum activities, leading to high momentum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hat museums should all demonstrate.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全球化浪潮下的博物館新角色 1 二、非營利成為博物館營運的迷思 2 三、新科技衝擊博物館的展示及教育功能 2 四、博物館也需要企業管理 3 第二節 研究的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博物館之展覽哲學 10 一、展覽的溝通效能和詮釋功能 10 二、博物館展覽的規劃與實施 13 三、委外策展及獨立策展人制度 15 四、展覽團隊分工模式 18 五、展覽成效的評量 19 第二節 博物館之現代化管理 23 一、現代化的意涵與概念 23 二、博物館管理的企業精神 24 三、博物館的形象管理 29 四、建立博物館管理之專業 31 第三節 博物館的藍海策略 35 一、創造有效的新需求 35 二、發展獨特的觀眾經驗 38 三、將博物館觸角延伸至新的觀眾 40 四、運用行銷策略達成溝通效益 42 五、他山之石 –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 紐約現代美術館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1 一、田野觀察法 (Field Observation) 52 二、深度訪談法 (In-Depth Interview) 52 三、個案研究法 (Case Study) 53 四、問卷調查法 (Questionnaire)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一、深度訪談對象 56 二、問卷調查對象 5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2 一、文獻探討之範圍與限制 62 二、研究對象之範圍與限制 63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4 第四章 個案討論與分析 67 第一節 個案研究 – 台北市立美術館 67 一、北美館的組織沿革 67 二、北美館的展覽 68 三、北美館的觀眾人口結構 72 四、北美館的教育推廣活動 77 第二節 北美館展覽成效分析 – 以2006台北雙年展為例 80 一、台北雙年展的策略分析 80 二、歷屆台北雙年展參觀人數統計分析 89 三、2006台北雙年展之經濟效益分析 92 四、雙年展與美術館展覽的差別 94 五、台北雙年展之其他非正式的外部評價 97 六、台北雙年展的觀眾參觀經驗分析 99 第三節 「北美館觀眾參觀經驗」問卷分析 105 一、基本分析與發現 105 二、SPSS分析 10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北美館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11 一、展覽的成功因素 111 二、北美館之展覽成效未臻理想 113 三、北美館管理上面臨的問題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一、北美館目前的展覽成效 118 二、北美館在提升展覽成效上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6 一、強化北美館現代化管理之建議 126 二、北美館的藍海策略 - 四項行動架構 129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136 一、由不同的美術館重要功能切入現代化管理議題之探討 136 二、針對台灣公立美術館的觀眾策略作深入研究 136 三、緊扣台北雙年展之展覽體制作深入探討 137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 138 引用書目 140 中文部分 140 英文部分 144 網站部分 146 附錄 148 附錄一、「從展覽成效探討美術館之現代化管理」之研究訪談大綱 148 附錄二、美術館白皮書 150 附錄三、臺北市文化局網站市立美術館重大得獎紀錄統計表 153 附錄四、2006台北雙年展教育推廣活動 156 附錄五、「台北市立美術館」觀眾參觀展覽後之經驗調查問卷 160 附錄六、受訪人之深度訪談稿整理範例 162 附錄七、深度訪談稿內容編碼表 164 附錄八、MoMA 財務報表摘錄 171 附錄九、歷屆雙年展人數統計表 172 表目次 表1-1:各類型博物館舉例 7 表2-1:展覽的建議規模分類 15 表2-2:博物館人員認為成功展覽評量標準 20 表2-3:展覽評量的資訊 21 表2-4:企業形象(瓦特模式)vs.博物館形象 29 表2-5:紅海策略與藍海策略的對比 35 表2-6:擬定藍海策略的六個途徑 37 表3-1:深度訪談對象名單 57 表3-2:受訪者之年齡身份背景 58 表4-1:北美館之展覽類型彙整 68 表4-2:北美館歷年來之展覽數量統計彙整 70 表4-3:台北雙年展與上海及新加坡雙年展之比較 82 表4-4:歷屆台北雙年展彙整 87 表4-5:北美館歷年得獎數量一覽表 98 表4-6:「北美館觀眾參觀展覽後之經驗調查」中之質性問題彙整 102 表4-7:北美館觀眾取向因素分析表 108 圖目次 圖2-1:博物館與觀眾參觀的互動模式 11 圖2-2:新型態的美術館溝通模式 12 圖2-3:訪客參觀美術館的原因以專題展覽為主 14 圖2-4:美術館展覽形成的過程 14 圖2-5:MoMA之「Eye on Europe」展覽室一隅 17 圖2-6:傳統層級的展覽團隊分工架構圖 18 圖2-7:專案型展覽團隊分工架構圖 19 圖2-8:博物館的管理精神 28 圖2-9:博物館參觀互動經驗模式 30 圖2-10:博物館的資源網路圖 32 圖2-12:四項行動架構 (The Four Actions Framework) 37 圖2-13:降低組織風險的四項重點 38 圖2-14:MoMA之服務以觀眾為導向的呈現方式 45 圖2-15:MoMA之語音導覽服務介紹網頁 46 圖2-16:MoMA之2005年度營運收入分佈圖 47 圖2-17:MoMA之2005年度營運支出分佈圖 47 圖3-1:本研究架構圖 49 圖3-2:本研究流程圖 50 圖3-3:歸納資料分析的過程 51 圖3-4:深度訪談法之操作流程 53 圖3-5:受訪者參觀北美館展覽人次分佈圖 55 圖3-6:男女受訪者比例 58 圖3-7:年齡分佈長條圖 58 圖3-8:受訪者居住區域分佈圖 59 圖3-9:受訪者教育程度分佈圖 59 圖3-10:受訪者參觀模式 59 圖3-11:受訪者到北美館參觀的次數 60 圖3-12:受訪者曾流覽過北美館的網站的頻率 60 圖3-13:受訪者如何得知美術館展覽及活動資訊 61 圖4-1:歷屆台北雙年展單月平均參觀人數 90 圖4-2:北美館1998 - 2006年參觀人數vs.歷屆台北雙年展參觀人數 90 圖4-3:SPSS因素陡坡圖 107 圖4-4:散佈圖(展覽評價vs.參觀樂趣) 108 圖4-5:散佈圖(展覽評價vs.後績發展) 109 圖4-6:散佈圖(參觀樂趣vs.後績發展) 110

    中文部分
    王文科 (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苑。
    王政凱 (2005),《台灣公立美術館教育活動推展現況與受企業贊助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王嵩山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香。
    王翔慧 (2003),《鄉鎮企業與中國大陸經濟現代化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瑞仁 (1998),〈當化藝術展覽的觀念與策略〉,《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文集》,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頁:74 - 81。
    司徒達賢 (1999),《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天下出版社。
    朱紀蓉(2004),〈博物館與創意產業:台灣的迷思〉,《藝術家》,12月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慶基 (2005),〈策展人常問的問題〉,《全球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市:典藏。
    呂清夫(2000),〈假如美術館像公園〉,「博物館學季刊」,1月號,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4(1): 頁5 - 10。
    Babbie, Earl著,李美華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
    李瑋禎(2003年10月),「臺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研究分析(91年度)」,110,《現代美術》,頁56-78。
    余育芬(1996),《消費者對百貨公司之市場區隔與形象定位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國淳(2005),《理解與註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鴻慶(2003),《超博物館》,台北市:揚智。
    林育立 (2002),〈他山之石:博物館經營‧世界大不同-英德日俄‧特性各異〉,《典藏-古美術》114,台北市:典藏雜誌社。
    林政弘(2005),《台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曼麗(89年7月),〈讓美術館成為市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現代美術》,90期,頁3。
    林慧嫻 (2003),臺灣博物館與媒體合作的新介面: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的舉辦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1): 頁71~85。
    林潔盈譯(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台北市:五觀,頁183。
    招穎思 (2005),劉依琦譯,〈定義與分歧:談今日亞洲的策展〉,《全球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市:典藏。
    周功鑫 (2001),〈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5(4):頁37-47。
    長谷川佑子 (2005),陳嘉怡譯,〈21世紀美術館應扮演的角色〉,《全球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市:典藏。
    翁志維(2005),《博物館形象與觀眾參觀意願之相關性研究 –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崇明 (2003),《中國現代化進程》,北京:經濟科學。
    秦裕傑 (2003) ,〈博物館「行政法人」化之商榷〉,《博物館學季刊》,1 7(2):頁107-110。
    桂雅文譯 (2002),《獨立策展人》,台北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Ambrose, Timothy著,桂雅文譯(2001),新博物館管理,台北市:五觀。
    符惠敏(2005),《台灣公立博物館委外策展問題探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郭瑞坤 (2006,7月),《博物館及其人的分類:以超級特展現象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頁44。
    Kaplan, Robert S./ Norton, David P.著,陳正平譯 (2004),《策略地圖》,台北:臉譜。
    陳玉秋(2004),《博物館觀眾之視覺經驗研究 – 以美術展覽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盈芊譯(1997),〈展示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2:頁41-44。
    陳媛(2000),〈博物館的展覽呈現-以「三星堆傳奇特展」與荷蘭自然使博物館展覽團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4)2:頁47-55。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許博超(1994),《博物館觀眾的評鑑類型與原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俐俐 (2000),〈美術館強人之處-從紐約現代美術館兼併P.S.1和古根漢美術館跨國連鎖的經營策略談起〉,《Art China新朝藝術雜誌》,20,台北市:時周多媒體傳播。
    曾信傑 (1999,7月),《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3期,Vol(13),頁3-9。
    曹致軒 (2003),《我國博物館行銷之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與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男(1991),《美術館行政》,臺北市:藝術家。
    _____(1998),《美術館廣角鏡》,臺北市:藝術家。
    _____(2003),《博物館能量》,臺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等 (2002),《新世紀的博物館營運》,國立歷史博物館印行,台北市。
    Kim, W. Chan & Mauborgne, Renee著,黃秀媛譯 (2005),《藍海策略》,台北市:天下文化。
    張晴文(2006 12月),〈南條史生談台北雙年展〉,《藝術家雜誌》,台北市:藝術家,頁206。。
    張振明(1991),《美術館之展覽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
    張婉真 (2000),〈博物館實施公辦民營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國外案例〉,《博物館簡訊》,14,台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印行。
    張瑜倩(2003),《以博物館行銷觀點探討博物館形象建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書局。
    _____(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_____ (2003),〈博物館觀眾研究文獻的回顧與分析〉,《2003年博士觀眾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頁1-12。
    _____ (2005),〈從文化創意產業角度看博物館經營〉,《兩岸博物館經營管理與文化產業發展》,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頁7 – 12。
    Burcaw, G. Ellis著,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貴玉譯 (1990),〈館內合作:以製作群籌備展示〉,《博物館季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7(3):頁27-30。
    葉武東 (2004),〈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博物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游浩乙 (2003),《台灣私立博物館行銷策略--以奇美博物館及朱鉻美術館為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崴(2006.12),(關於限制級瑜珈(一個普遍級描述):2006台北雙年展現場),《今藝術》,171期,台北:典藏。
    楊東震、羅玨瑜 (2003),〈非營利組織顧客滿意之研究— 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管理學刊》,創刊號,5月,頁1-26。
    蔡昭儀 (2004),《全球古根漢效應》,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粱光余(2003),〈公立博物館的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7(3):頁139--41。
    劉偉傑(2004),台灣公立博物館績效管理制度研究 –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媛 (1999),〈與藝術界的CEO對談-專訪美國大都會美術館館長菲力普‧德‧蒙地貝羅〉,《Art China新朝藝術雜誌》,台北市:時周多媒體傳播。
    鄭慧華(2003),〈一場對「觀看」的觀看─2002台北雙年展「世界劇場」〉,《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
    鄭麗萍 (2000),《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行銷之研究-一個全球/地方化觀點》,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婉珍 (2006, 12月),〈「思前走後」,與2006台北雙年展策展團隊對話〉,《藝術家雜誌》,台北市:藝術家,頁207 - 15。
    蕭翔鴻譯(2006),《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藝術家。
    英文部分
    Alexander, Edward P (1979). “Museums in Mo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Black, Cyril E(1966),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rucaw, G.Ellis. (1979).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Dean, David (1994). “Museums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4), ”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s”, 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pp17 – 26.
    Huang, Kuang-Nan & Lai, Ying-Ying(2006),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and Taiwan Experience – an analysis of three successful cases.” New Roles and Missions of Museums, INTERCOM 2006 Annual Meeting & Conference.
    Kotler, Philip & Levy, Sindey J.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 ed., N J: Prentice-Hall.
    Kotler, N. & Kotler, P. (199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 Designing Missions, Building Audiences, Generating Revenues and Resour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Lewis, P. (1991), “The Role of Marketing : Its Fundamental Planning Function; Devising a Strategy,” in T. Ambrose and S. Runyard (eds.) Forward Planning: A Handbook of Business, Corporate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 London: Museums and Galleries Commission and Routledge, pp.26-29.
    Loomis, Ross J. (1987), “Museum Visitor Evaluation: New Tool for Management,” Nashville T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p.160.
    Loomis, Ross J. (1993), “Planning for the Visitor: 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 In S. Bickenll & G. Farmelo (Eds.). 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 London: Science Museum, pp. 13 – 23.
    Lord, B. & Lord, D. G. (1997), The Manual of Museum Management.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1—12.
    Maslow, Abraham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cLean, F. C. (Dec., 1993), “Marketing in Museums: A contextu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pp.11-27.
    McLean, K. (1993), “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s”,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s.
    Rothschild, Michael L. (Spring, 1979),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Nonbusiness Situations or Why It’s So Hard to Sell Brotherhood Like Soap,”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3, pp.11-20.
    Tay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2nd ed.),”London: Wilsy.
    Tilden, Freeman(1976),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Waltl, Christian (2006), “Museums for Visitors:Audience Development – A Crucial Role for Success Museum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COM 2006 Annual Meeting & Conference, pp73 - 79.
    Weil, S. (1989), “The Proper Business of the Museum: Ideas or Things?”, Muse, 7(1), pp. 28-38.
    Walter, G. C. (1978),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New York: Richard D. Irwin, Inc.
    網站部分
    Mesuem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Information, http://www.moma.org/exhibitions/index.html.(2006年12月11日)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aipei Biennial, www.taipeibiennial.org.(2006年12月11日)
    台北市政府(2006年1月9日),榮譽榜民間獎項,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5a35e4d。(2007年2月11日)
    凌美雪(2006年12月21日),《藝術家雜誌票選十大視覺藝術新聞暨公辦好展覽》,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dec/21/today-show16.htm。(2007年2月20日)
    Thea, Carolee (1999 Jul), Sculpture July/August1999 Vol.18 No. 6, http://www.sculpture.org/documents/scmag99/july99/martinez/martinez.shtml。(2007年2月20日)
    張芳薇 (2006年5月1日 ),《誰怕當代藝術?》,文化快遞專題文章,http://express.culture.gov.tw/。(2007年2月27日)
    台北市文化局 (2006年3月26日),《北美館館長黃才郎轉任文建會一處處長》,文化新聞,http://www.culture.gov.tw/culture_news/view.php?vid=306。(2002年8月19日)
    周美惠(2007年3月27日),《北美館長黃才郎 轉任文建會處長》,聯合新聞網,http://www.udn.com/2007/3/27/NEWS/READING/REA8/3777982.shtml。(2007年3月30日)
    周美惠 (2007年4月15日),《北美館難產 李永萍擴大徵才》,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3803383.shtml。(2007年4月17日)
    鄭學庸 (2006年6月30日) ,《東門學童訪北美館 寓教於藝》,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un/30/today-taipei3.htm。(2007年4月17日)
    吳金桃(2006年7月7日),〈亞洲雙年展的回顧與前瞻〉,《今藝術》,台北,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x?id=2006070710984。(2007年5月2日)
    範迪安(2007年3月15日),〈展覽結構與文化表徵 – 關於《美國藝術三百年》展覽策劃的評論〉,《中華讀書報》,http://www.gmw.cn/content/2007-03/15/content_568211.htm。(2007年5月2日)
    黃篤&林書民&盧緩 (2006年8月14日),〈與2006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團隊對話〉,《藝術世界》,NO.4,http://artlist.365ccm.com/GrpTopicView_tid_ff8080810cb41e4e010d0aaafb040146.aspx?login=no。(2007年5月3日)
    KIKA(1998年6月20日),〈1998台北雙年展〉,《破報》,復刊第14期,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1998/06/20/OldData304/。(2007年5月15日)
    徐金德(1998年7月6日),〈台北國際雙年展 - 也要讓在地觀眾思考〉,《【海棠】藝術新聞》,網址http://www.arts.com.tw/news/9807/980706-1.htm。(2007年5月15日)
    陳嘉恩(2007年4月13日),〈參觀博物館 PDA導覽〉,《聯合報》,網址http://enews.npm.gov.tw/enews/npmpaper/NPM00001/PID00105/html/news-05.html。(2007年5月22日)
    吳牧青 (2006年12月),〈學當代藝術最好課堂 專家談上海雙年展〉,《破報》,第437期。網址http://pots.tw/node/185。(2007年5月19日)
    作者不詳(2006年08月14日),〈學當代藝術最好課堂 專家談上海雙年展〉,《上海證券報》,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6-08/14/content_4958096.htm。(2007年5月25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