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菀瑄 Lu, Wan-Hsuan |
---|---|
論文名稱: |
高齡者希望感與學習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宜蘭縣樂齡學習中心為例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among the Elderly-Taking the Taipei and Ilan Senior Ctizens Learning Center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高齡者 、希望感 、學習態度 、樂齡學習中心 |
英文關鍵詞: | the elderly, hope, learning attitude, Senior Ctizens Learning Center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ACE.014.2018.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5 下載:7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的相關性,以臺北市與宜蘭縣樂齡學習中心為例,經由立意抽樣調查法進行問卷調查,獲得547位高齡者之有效樣本。本研究以包含背景變項、希望感、學習態度等部分之自編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並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如下:(一)高齡者具良好的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二)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態愈好,希望感與學習態度皆愈有較佳的表現;(三)高齡者的希望感與學習態度具正相關;(四)希望感的路徑思考會影響行為表現和認知層面等學習態度層面;(五)高齡者的希望感在路徑思考對學習態度具有預測力。最後,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供政府部門、高齡教育實務工作者、高齡者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among the elderly.Via a questionnaire survey,547 elderly people were obtain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Research insruments include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 were as follows: 1)the level of elders’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were ranker mid-hingh. 2)The better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the better the level of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 3)The level of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4)The pathways thoughts of hope has impact on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level of learning attitudes. 5)The pathways thoughts of the elderly could be predicted by the way of learning attitudes.Based upon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 th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for elder learners ,the elderly and counseling were propose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also indicated.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7)。縣市年指標。取自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內政部統計處(2016)。人口年齡分配。取自https://goo.gl/oUI3v
尤淑盈(2014)。希望理論融入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對學童之希望感、內隱智力信念和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日惠季(2012)。文本討論提升國中學生學業希望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婉禎(2015)。以希望感英語學習課程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希望感及增進英語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行政院教育科學文化處(2016年4月7日)。活躍樂齡、深耕拓點─樂齡學習推動現況與展望。中華民國行政院政策與計畫院會議案。取自http://www.ey.gov.tw/
何青蓉、王世哲、吳良、武文英、周育賢、黃申在、賴春生、謝文豐(譯)(2002)。面臨十字路口的成人教育:學尋出路(原作者:Mattias Pinger & Jose Manuel Asun)。臺北市:巨流。
何敏賢、袁雅儀、段文杰(2014)。發現自己的抗逆力:正向心理學的應用和技巧。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文琴(2002)。隔空學習高成就者學習態度與方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空大學習優異之族群為例。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烈(2011)。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策略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14(3),67-96。
吳明烈、李藹慈、賴弘基(2010)。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66,13-25。
吳明隆(2013)。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呂雀芬、蕭淑貞(1993)。「希望」概念之探討。護理雜誌,40(1),63-68。
宋雨親(2012)。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希望感、正向學習態度和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依珊(2006)。學習態度、銷售知識以及業務人員銷售績效-以壽險業新進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怡蓉(2004)。臺灣南部公立安養機構老人之自尊、社會支持與希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李新民、黃文三、沈碩彬(2014)。兒童文教事業高齡工作者的心理資本學習介入方案之實施成效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4),105-148。
周馥屏(2011)。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習者教育態度、學習滿意度與繼續學習意願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宜蘭縣樂齡學習網(2017)。106年度宜蘭縣礁溪鄉樂齡學習中心簡介。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HomeSon/Yilan/
宜蘭縣樂齡學習網(2017)。樂齡學習中心最新消息。取自http://moe.senioredu.moe.gov.tw/HomeSon/Yilan/YilanNewsCenter
林文雄(2010)。空中進修學院學生資訊素養、社會資本與終身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林文雄(2010)。空中進修學院學生資訊素養、社會資本與終身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振春(2012)。老人教育學。臺中市:華格納企業有限公司。
林慧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曉嬋(2014年2月21日)。聯合國世界人口高齡化趨勢分析。國家發展委員會。取自https://goo.gl/sQCkmB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正峰(1990)。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2,327-346。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10)。香港僱員正向心理調查研究報告。取自http://www.hkcs.org/commu-z/press2010/p20100117-rpt.pdf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取自https://goo.gl/d4kckk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鴻(2003)。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淑婷(2016)。探討原住民老人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以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6)。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2010)。全國老年生活幸福感調查研究結案報告。
教育部(2016)。105年度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樂齡學習工作成效一覽表。
教育部(2016)。我國推動高齡教育之現況與展望。
教育部(2016)。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7)。105年度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樂齡學習工作成效一覽表。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7)。106年度各縣市樂齡學習中心一覽表。
許秀薇(2008)。臺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盈傑(2008)。教師希望感領導模式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56-72。
郭麗玲(2002)。成功自我導向學習與五行。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陳秀蘭(2013)。希望感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弱勢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昌文、鍾郁英、奉春梅、周瑾、顏炯(2004)。社會心理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陳茂祥(1999)。學習社會:終身教育的理想目標。教育研究集刊,43,1-25。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7)。社會心理學(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雪珠(2016)。樂齡學習中心轉型社會企業實施模式。臺北市:教育部。
陳雅晴(2008)。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雲科技大學,桃園縣。
陳慧芬(2011)。希望理論在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小媚(2004)。社區成人參與英語自然發音課程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隋復華(2004)。生物老化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頁95-110)。臺北市:五南。
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富順(2014)。台灣終身教育的政策與實務推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終身學習實務與展望(3-1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湘萍、林佳靜、蔡仁貞、吳麗彬(2002)。癌症病人的希望程度與疾病狀態之相關性研究,新台北護理期刊,4(2),39-49。
黃琬婷(2013)。高雄市職業婦女家庭價值觀與終身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敬世龍(2010)。中學生希望感量表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5)。新北市高齡自主學習團體推動之研究。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人力資源整合與運用模式之研究。
楊弘琪(2016)。大學生正向情緒、希望感與創造傾向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國德(2014)。社會變遷與高齡教育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終身學習實務與展望(131-15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賜(2014)。終身學習的新思維與新方向。臺灣教育,689,2-17。
楊國賜(2015)。各國終身教育政策評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盈君(2012年11月1日)。淺談計畫行為理論。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51&content_no=1421
臺北市樂齡學習網(2017)。樂齡學習中心最新消息。
裴惠然(2015)。社區老人希望感、死亡態度與成功老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趙可式、沈錦惠(2008)。活出意義來(原作者: Frankl, V. E.)。臺北市:光啟文化。
樂國安、韓威、周靜(譯)(2010)。成人發展與老化(原作者:Schaie, K. W., & Wills, S. L.)。臺北市:五南圖書。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高齡友善城市。
鄭窈窕(2014)。樂齡大學學員人際關係、知覺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曉楓、余芊瑢、朱惠瓊(譯)(2014)。正向心理學(原作者:Carr, A.)。新北市:揚智文化。
盧靖宜、李雅慧(2016)。高齡者持續參與學習之因素及其對高齡教育課程規劃之啟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刊,2(2),49-65。
賴協志、張雅屏(2013)。學習態度對學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學生學習本位之學校效能整合型研究(編號:NAER-101-24-C-1-03-07-1-17),未出版。
賴保禎(1980)。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錢靜怡(2006)。自殺企圖者人格特質與希望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戴禎儀(2011)。大學生就讀科系挫折、復原力與生涯希望感之關係─以台灣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傳崇(2011)。校長發展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肯定式探詢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211,52-65。
鍾翠芬(2008)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成效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肇騰(2011)。花東地區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瑋成、張鈿富(2011)。臺灣地區大學生學習態度與核心就業力之相關性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11,77-93。
簡慧貞(2013)。高中生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育慧、莊照明、林昭卿、趙淑員(2008a)。社區老人生活安適感、希望感與死亡態度及其相關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1,303-319。
藍育慧、趙淑員、莊照明、林昭卿、施明標(2008b)。機構老人憂鬱感、希望感、死亡態度及其相關之探討。弘光學報,53,1-13。
羅文秀(2005)。希望感理論、測量及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112-123。
英文部分
Ai, A. L., Peterson, C., Tice T. N., Bolling, S.F., & Koenig, H.G. (2004).Faith-based and Secular Pathways to Hope and Optimism Subconstruct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ardiac Patient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9(3), 435-450.
Bailey, T.C., & Snyder, C.R. (2007).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hope: A look at age and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Record, 57(2) , 233-240.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nal of Bcnonaln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6),1191-1205.
Buckley, J. & Herth, K. (2004).Fostering hope in terminally-ill patient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10), 33-41.
Clairbourne, C. (2003). Hope in the workplace. Creative Nursing, 1, 4-6
Herth, K. (1990). Fostering hope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5, 1250-1259.
Herth, K. (1996). Fostening hope in teminanlly - ill patients.Journal of Advanved Nursing,15,1250-1259.
Hiemstra, R. (1985). The Older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4),331-341.
Jarvis, P. (2010). 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Abingdon, England: Routledge.
Judge, T. A., Erez, A., Bono, J. E., & Thorensen, C. J. (2002). Are measures of self-esteem, neuroticism, locus of control, and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indicators of a common core constru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693–710.
Khan, S. B. (1969). Affective Correlat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0, 216-221.
Merriam-Webster. (2017). Definition of hop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hope
Merriam-Webster. (2017). Definition of hop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ttitude
Peterson, S.J., & Byron,A.K. (2008). Exploring the role of hope in job performance: Results from four studi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9(6),785-803.
Rapkin, B. D., Fischer, K. (1992). Personal goals of older adults: issues in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Psychology and Aging, 7(1), 127-137.
Seligman, M.(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and Positive Therapy.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sitiveculture.org/uploads/7/4/0/7/7407777/seligrman_intro.pdf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3), 355-360.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 249-275.
Snyder, C. R., Harris, C., Anderson, J. R., Holleran, S. A., Irving, L. M., Sigmon, S. T., et al.(1991). The will and the way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570-585.
Snyder, C.R., Harris, C., Anderson, J.R., Holleran, S.A., Irving, L.M., Sigmon, S.T., Yoshinobu, L., Gibb, J., Langelle, C., Harney, P. (1991). The Will and the Way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4), 570-585.
Snyder,C.R.(2000).Hand of Hope:Thery,Measure,&Applic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0-ebookcentral.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lib/ntnutw/detail.action?docID=306701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2012). Age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Celebration and A Challenge.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DtpG71
Wrobleski, K.K., & Snyder, C.R. (2005). Hopeful thinking in older adults: Back to the future.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31(2) , 21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