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惠璇 Liu Hui-Shien |
---|---|
論文名稱: |
抗戰時期大後方大學訓育問題之研究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 Problems In The War |
指導教授: |
蘇雲峰
Su, Yun-Fe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畢業學年度: | 8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 、教育政策 、訓育 、國民黨 、抗戰時期 、學潮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9 下載:16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題是抗戰時期大學訓育問題,涉及層面廣而複雜,目的在探索當時大學師生的困境。第二、三章談國府在「抗戰」與「建國」雙重使命下進行教育政策的確立與執行情行,以及訓育體系之建構。首先是國府對大學訓育的經營分組織系統化的黨化課程、實行軍事訓練及軍事化管理、增強道德訓練三方面著手;其次為大學訓導制度(導師制、訓導處組織)的確立;最後則是軍訓、黨、團勢力介入校園。第四、五章則以整理得四十四件學潮( 或稱重大 訓育事件)為核心,探討引發訓育問題的因素,以及造成訓育體系失效的原因。學潮發生的因素方面包括政治性與教育性議題所引發者,區分原始原因部分,計有「不滿時政」、「訓導工作問題」、「干涉校政」、「膳食和貸金問題」、「教育設備和師資問題」五項,另有組織團體之助長者,計分「中共及外圍」、「國民黨內黨團」、「自治會組織」、「校際聯合」、「人事派系」、「無」六項。訓育體系失效的原因檢討,計有訓導制度難以肆應學生界的抗爭、教育行政上的支離紛歧、中間勢力的掣肘--自由主義的激盪,與中共對訓育體系的破壞。結論部分則首先評估戰時國府大學教育的成效;其次檢討訓育失敗的標準、訓育失敗原因中以何者最重要,與訓育在各大學中有否較正面的效果;最後則述及這套成型於戰時的訓育的「原型」與來台後的發展,以及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抗戰時期國府為加強大學校園控制,以訓導制度為基礎,結合黨團軍等情治系統,共同形成校園中「正式與非正式」的廣大的訓育體系,同時佐以黨義課程的傳授,以及嚴格的檢查考成制度,主要目的在嚴防中共滲透,故而訓育體系直可視為國府訓政時期廣義的黨化教育之重要環節。另方面戰時大學生因不滿現狀而舉行的示威運動頻傳,過去向為教育史學者青睞,研究這段長期被忽視的教育史--抗戰時期大學校園的訓育問題,自訓育的角度切入大學師生與國府的互動關係。大學訓育問題層出不窮,學潮蜂擁而至,證實校園訓育體系的失效,也是宣告國府在大陸經營二十年黨化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