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柏睿 Po-Jui Huang |
---|---|
論文名稱: |
非營利組織領導意識與組織發展之探究--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 The Leadership Conscious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 |
指導教授: |
李明芬
Li, Ming-F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非營利組織領導 、領導意識 、團隊領導 、道家思維 、組織發展 |
英文關鍵詞: | NPO leadership, Leadership conscious, Team leadership, Taoism,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認為組織領導者的領導意識對於組織發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領導者的領導力展現,著實影響組織的發展方向。本研究利用荒野保護協會的案例,探究該組織的領導意識與組織發展的過程關係,提供給其他環境取向非營利組織作為參考,期望此類型之非營利組織能夠永續經營。
經過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重要之結論如下:
一、 團隊領導有助於組織內部溝通與組織永續
二、 僕人領導的真誠態度讓組織成員更願意接受領導者的帶領
三、 獨特的荒野文化支撐荒野保護協會的願景
四、 順應社會環境發展讓核心領導意識能夠自然轉化
五、 創新外部連結達到組織的獨特性
研究者根據研究分析、結論,作出以下針對環境取向非營利組織領導的實務運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 發展團隊領導的運作機制
二、 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以支撐組織願景
三、 透過外部連結以創造組織獨特價值
四、 組織變革應順應自然
五、 領導意識中加入整體思維
This study thinks that leaders’ consciou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how leaders show their leadership affect the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case of 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s leadership conscious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to other environment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s a reference orienta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analyzing text and the result of interviews, this study summarizes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eam leadership helps to organiz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ustainability.
2. Servant leadership’s sincere attitude makes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more willing to accept the leadership of the leader.
3. The Uniqu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support 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s vision.
4. Orientating to social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make the core leadership conscious natural transformation.
5. Innovative External links help to make the organization uniqu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is thesis propos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NPOs:
1. To develop a system of team leadership.
2. Establish a goo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o support the organization’s vision.
3. Create unique value of organization by expanding external links.
4. Organizational change should b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5. Add the concept of holism into the leadership conscious.
一、 中文部分
丁祖威(譯)(1978)。領導力(原作者:占部都美)。臺北市:經濟日報社。
內政部(2012)。全國性人民團體總數【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e89adb5e8b5b4b81
王聖驊(2008)。轉型式領導、領導者部屬交換關係品質、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關係之研究-以亞洲華人地區非營利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古石明(2009)。苗栗縣公立托兒所經營轉型之研究:以頭份鎮、西湖鄉為例(為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文化。
任文玲(2008)。領導風格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輯研究報告(未出版)。
江明修(2003)。非營利組織創新管理。臺北市:智勝。
江明修(2003)。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臺北市:智勝。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臺北市:智勝。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臺灣社會資本之內涵與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67,37-57。
余佩珊(譯)(2004)。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原作者:Peter F. Drucker )臺北市:遠流。
余雙如(2008)。「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轉型成社會企業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市:桂冠。
吳定、鄭勝分、李盈盈(2005)。組織發展應用技術。臺北市:智勝。
李秀娟(2004)。基督教會組織中的女性領導與溝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李偉文(2003)。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新北市:正中。
李偉文(2004)。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新北市:野人文化。
李偉文(2006年5月18號)。從鄭和下西洋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6/05/18/60840.html
李偉文(2006年5月21號)。從飄流的思想談NGO的創新【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6/05/21/61548.html
李偉文(2006年7月14號)。一些感想跟以NGO為職志的伙伴分享【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6/07/14/79056.html
李偉文(2006年8月5號)。組織的使命與挑戰-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與管理【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6/08/05/84911.html
李偉文(2007年9月11號)。領導人該如何產生【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7/09/11/196615.html
李偉文(2007年11月23號)。從A到A+的社會公義組織【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7/11/23/219666.html
李偉文(2008年5月23號)。從「奮起與新生」,談NGO的策略轉折點【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8/05/23/281059.html
李偉文(2012年1月4號)。簡單就是王道【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12/01/04/1138300.html
李偉文(2010)。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臺北市:日月文化(大好書屋)。
沈晉吉(2009)。非營利組織主管的轉換型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的社福慈善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君銓(譯)(1986)。帝王學(原作者:山北七平原)。臺北市:天下人知識系列叢書。
官有垣、李宜興、謝錄宜(2006)。社區型基金會的治理研究-以嘉義新港及宜蘭仰山兩家文教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18,21-50。
林淑貞(2004)。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市:三民。
林琨堂(1997)。企業主管領導型態與員工溝通滿足及領導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台糖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敬豐(2010)。社會支持、知覺自由對志工參與組職承諾與參與利益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曉君(2008)。非營利組織領導者領導歷程與轉化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靜鈺(2000)。企業主管領導型態、激勵語言對員工工作滿足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邱義城(1994)。總經理學。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周廣宇(2010)。道德經品讀。北京:朝華出版社。
侯俊彥(2003)。非營利組織中領導風格、內部行銷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縣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洪慈珮(2010)。非營利組織領導型態、工作特性、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身心障礙社會福利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范涵淳(2010)。層級分析法在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評估指標之應用:以工藝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 Strauss & J. Corbin)。臺北市:巨流。
高淑清(譯)(2002),黃光雄主譯。質性研究設計。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69-104。嘉義市:濤石文化。
高義展(1999)。中國是權變領導之研究─「龍椅」領導哲學之初構。教育研究(高雄師大),7,45-4。
高衛華、郭化夷(2001)。墨家智謀。嘉義市:千聿企業。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話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原作者:Joseph A. Maxwell)。臺北市:心理。
國防部(譯)(民99)。領導力(原作者:J. S. Nye Jr.)。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荒野保護協會(2003)。【荒野快報】。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荒野保護協會(2011)。【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培訓辦法暫行條例】。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荒野保護協會(2011)。【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計畫】。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荒野保護協會(2012)。【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計畫】。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荒野保護協會(2011)。【小小海蛞蝓校園守護海洋行動計畫】。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荒野保護協會(2012)。【小小海蛞蝓校園守護海洋行動計畫】。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康自立(1997)。中國式領導模式之建構及在技職教育之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輯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6-2516-S-018-002),未出版。
張秀珠(2008)。非營利組織領導型態、工作壓力、家庭角色壓力對會員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區國際同濟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菽萱(1998)。我國專科學校領導行為量表之建立即其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榮農(2004)。非營利組織策略合作之研究—以臺灣農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潤書(1976)。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梅海文(2009)。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莊慶信(1995)。道家自然觀中的環境哲學。哲學雜誌,13,56-74。
許淮之、高明瑞、趙平宜(2011)。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困境與挑戰。創業管理研究,6,1,55-80。
許素英(2011)。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變遷衝擊分析—以菩提長青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陳木金(1996)。國民小學學校教學配合措施對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227-252。
陳正興(2002)。慈濟功德會創辦人領導風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金貴 (2000)。人力規劃與志工運用,收錄自洪健全基金會主編《非營利組織 經營管理研修萃要》,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19,39-51。
陳光明(2011)。志工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投入程度關係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俊佑(2005)。科技大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轉型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涼(2009)。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策略研究過程—以彰化縣喜樂小兒痲痺關懷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淑琴(2008)。非營利組織轉換型領導、志工特質傾向、留任意願與服務導向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縣、高雄縣人民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陳裕雄(1992)。組織轉型之內外在因素與因應對策—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榮波(1994)。老子的環保美學。哲學雜誌,7,98-103。
曾天成(2008)。家長式領導、領導者部屬交換關係品質、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關係之研究-以亞洲華人地區非營利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竹寧(1997)。美國醫院志願服務工作之探討。社會福利雙月刊,128,39-43。
曾威哲(2005)。組織變革—領導型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書德(2009)。非營利組織轉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詹中原(2006)。組織變革與組織因應之道。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報告,未出版。
齊若蘭(譯)(2002)。從A到A+(原作者:Jim Collins)。臺北市:遠流。
蔡旺庭(2009)。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條件—以雲嘉南地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民間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漢賢(1990)。志願服務論見彙編。台北:內政部社會司編印。
鄭勝分(2008)。社會企業:市場、公共政策與公民社會的交叉點。公共行政學報,27,199-206。
劉世傑(2006)。印刷電路板產業主管領導行為與組織轉型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秋艷(2012)。淺談道家「無為而治」的領導哲學思想。取自:http://www.hi138.com/zhexue/zhexuexiangguan/201205/390628.asp
盧佩秋(2003)。團隊領導對集體效能與團隊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威志(2009)。老店創新象?中華救助總會轉型之導因與現況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賴榮孝(2012年11月8號)。愛的能量不可思議【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xuite.net/treetoad/blog/64312662
賴榮孝(2013年4月16號)。公民意識覺醒的力量【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128
賴榮孝(2013年4月25號)。對話的溫柔力量【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1171
蕭新煌(1999)。民間環保團體與政府的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8,73-76。
韓詠蘭(1999)。企業主管領導型態、組織生命週期、部屬人格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食品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研究所,臺南市。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修訂版)。臺北市:巨流。
藍偉峰(2003)。領導風格、組織文化、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技職院校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魏元珪(1995)。老莊哲學的自然觀與環保心靈。哲學雜誌,13,36-55。
羅虞村(198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蘇崧棱(2007)。解說組的瓶頸與轉機。載於蘇崧棱(主編),願大力大(頁47-48)。臺北市: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龔平邦(1977)。現代管理學。臺北市:三民。
二、 英文部分
Avolio, B. J., & Gardner, W. L. (2005).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 Getting to the root of positive forms of leadership. Leadership Quarterly, 16, 315-338.
Barbara, K. (1984). Leadership :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Barbara, K. (ed. ). The Nature of Leadership.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rett, B. (2011). The New Leadership Paradigm-A Response to the Global Leadership Crisis,www.valuescentre.com.
Barrett, B. (2011). The Seven Levels of Leadership Consciousness, www.valuescentre.com.
Bass, B. M.(1981).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New York: Free Press.
Bass, B. M.(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Blake, R. R. & Mouton, J. S.(1964). The Management Grid. Houston, Texas: Gulf.
Chandler, R. C. & Plano, J. C. (198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 (2nd ed.).Santar Barbara, CA: ABC-CLIO.
Drucker, P. F.(1995).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New York: HarperBusiness.
Drucker, P. F.(2004).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Dutton.
Ellis S.J. & Noyes, K.K. (1990).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Fielder, F. E.(1974). The Contingency Model – New Direction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Business, 24, 24-71.
House, R. J.,(1971)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321-339.
Law, S. & Glover, D.(2000).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 Practice, policy and research. Buckingham : Open University Press.
Lencioni, P(2005). Overcoming the Five Dysfunctions of a Team: A Field Guide for Leaders, Managers, and Facilitato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Luthans, F.(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Ming-Dao, D. (1992). Lao Tzu, Tao Te Ching: A book about the Way and the Power of the Way. Boston & London: Shambhala.
Mulgan, G.(2006). The processs of social innovation. Innovations: Technology,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1(2), 145-162
Owens, R. G.(198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Reddin, W. J.(1970).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Reddin, W. J.(1977). 3-D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In Luthans, F. (e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Stogdill, R. M.(1979). Handbook of Leadership :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London : Collier Machillan Publishers.
Taylor, B. E., Chait, R. P., & Holland T. P. (1996). The new work of the nonprofit board. In Herzlinger, R. E., etc. (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pp.53-75).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aperback.
Tichy, N.M. & Devanna, M.A.(1986).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New York, NY: John Wiley.
White, R. & Lippett, R.(1960). Autocracy and Democracy.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Young, D. R. (1987). Executive leadership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W. W. Powell(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167-179). New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