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映玟 Oh, Young min |
---|---|
論文名稱: |
明末清初版畫與朝鮮後期繪畫關係之研究 Studi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Woodcut Paintings of the Late Ming and the Early Ching and Paint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 |
指導教授: |
沈以正
Shen, Yi-Z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00 |
中文關鍵詞: | 朝鮮後期繪畫 、明末清初 、朝鮮後期 、版畫 、繪畫 、畫譜 、韓國 |
英文關鍵詞: | The paint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The late Chosun period, Woodcut Paintings, Paintings, Painting Manuals, Kore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48 下載:18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古以來,中、韓兩國的關係很密切,韓國在文化、思想、政治、社會、藝術、宗教等方面,多受到中國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就其風俗、習慣、民族性、藝術的細節等方面,卻存在著不同而各具獨立的特性,這也是不可被忽略的一個面向。本論文以明末清初的中國版畫與朝鮮後期的繪畫為討論對象,研究兩國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之下,如何發展出相似卻又具獨特性的繪畫風格,而期望透過本文的分析與研究,進一步瞭解中韓兩國在畫壇發展上的相互關聯性。
中國的版畫,從世界上現存最古的雕版畫「祇樹給孤獨園說法圖」開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彩色套印技法,及至清代的木刻年畫等,對世界藝術畫壇的貢獻十分巨大。明末清初所發展出來的版畫藝術,隨著中、韓兩國交流頻繁,很快便傳入韓國,且對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朝鮮後期畫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國從十六世紀開始刊行的各種畫譜中,對朝鮮畫家之習作具有影響力的,以《顧氏畫譜》(1603年)、《唐詩畫譜》(1620年傾)、《集雅齋畫譜》(1621年)、《十竹齋書畫譜》(1627年)、《十竹齋箋譜》(1644年)、《芥子園畫傳》(1679年)為主,其中《顧氏畫譜》和《芥子園畫傳》在山水畫方面影響十分巨大。除上述畫譜之外,還有專刻山水版畫,如《海內奇觀》(1609年)、《名山圖》(1633年)、《太平山水圖》(1648年)等,亦對朝鮮山水畫頗具影響力。
明末清初刊行的中國版畫被朝鮮畫家在師法古人時加以利用,因此,這種依賴版畫來模仿中國古人畫作的情形,也讓朝鮮畫家的畫作,容易產生筆墨形式化的現象。另一方面,朝鮮畫家雖然參考明末清初版畫來創作韓國繪畫,但由於彼此的地理環境、民族性與繪畫思想等方面的不同,所呈現的畫風仍具有韓國畫作獨特的風格。
本論文總共分為五章,略述如下: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版畫藝術的意義與重要性,以及中國版畫在韓國畫壇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介紹從唐代開始的版畫創作到明末清初華麗的版畫藝術發展過程,以建安、金陵、徽州、武林、蘇州的明末清初版畫為主,分析及瞭解其主要特色。
第三章 :介紹朝鮮時代的歷史背景與思想;中、韓兩國交流的情況,以及將朝鮮繪畫分為初期、中期、後期、末期,分析其繪畫的風格發展情形,並對受到中國畫風影響的朝鮮畫家加以探討。
第四章 :介紹明末清初畫譜,尤其是《顧氏畫譜》、《芥子園畫傳》、《唐詩畫譜》、《十竹齋書畫譜》對朝鮮後期繪畫之影響,朝鮮後期繪畫分為山水畫、人物畫、翎毛花卉、草蟲花卉,並與明末清初畫譜比較分析。此外,也將明末清初山水版畫,如《海內奇觀》、《名山圖》、《太平山水圖》,與朝鮮後期繪畫作品進行比較分析,並探討這些版畫的版本,從而瞭解中、韓、日三國版畫收藏的情況。
第五章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過去明末清初版畫中對朝鮮後期繪畫影響極大的一些畫譜與山水版畫,給予重新定義與評價,並且尋覓其在畫史上的定位。最後介紹未來的展望與期待。
China and Korea have maintained a close interac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It is undeniable that Korea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China regarding culture, thoughts, society, art, religions, and so on.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smaller details on customs, habits, nationality, and art, there exist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one of the dimensions that is not to be neglected. This thesis takes Chinese woodcut painting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and the paint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 as the subjects under discussion, delving into how, under different huma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similar painting styles that yet express their own uniqueness. Through the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of this thesis, hopefully, the interrel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Korean paintings can be understood.
Starting from the oldest existing woodcut painting “the Garden of Anathapindada,” the earliest color overprint techniques invented in the world, to Ching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Chinese woodcut paintings have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art world of paintings. With th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he art of woodcut paintings developed during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was soon brought to Korea, and it greatly influenced the late Chosun painting society during the 18th and the 19th century. Among various painting manuals published from 16th century on in China, those which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osun paintings and painters’ practices are <Master Gu’s Painting Manual> (Ku Shih Hua Pu) (A.D.1603), <The Painting Manual of the Tan Poetry> (Tan Shih Hua Pu) (A.D.1602), <The Painting Manual of the Studio of Grace> (Chi Ya Chai Hua Pu) (A.D.1621),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anual of the Ten-Bamboo Studio> (Shih Chu Chai Hua Pu) (A.D.1627), and <The Drawing Manual of the Ten-Bamboo Studio > (Shih Chu Chai Chien Pu) (A.D.1644), <The Painting Manual of Mustard Seed Garden > (Chie Zhi Yuan Hua Chuan) (A.D.1679). Amid them, <Master Gu’s Painting Manual> (Ku Shih Hua Pu) and <The Painting Manual of Mustard Seed Garden > (Chie Zhi Yuan Hua Chuan) are extremely influential when it comes to landscape painting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painting manuals, there are also landscape woodcut paintings such as <Wonders of the Nation> (Hai Nei Chi Kuan) (A.D.1609), <Paintings of Famous Mountains> (Ming Shan Tu) (A.D.1633), and <Tai-Ping Landscape Paintings> (Tai Ping Shan Shuei Tu) (A.D.1648); they also greatly influence Chosun landscape paintings.
Chinese woodcut painting published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were adopted by Chosun painters when modeling themselves on predecessors. Therefore, the condition of relying on woodcut paintings to imitate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tendency of the formalization of painting techniques among Chosun painters. Yet, while Chosun painters take woodcut painting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as references when drawing Korean paintings,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nationality, and painting philosophies, the painting style conveyed in Korean paintings still expresses uniquenes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which are briefly stat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goals; research methods and scope;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the art of woodcut painting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woodcut paintings in the society of Korean paintings.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woodcut paintings, starting from the initial creation of the art form in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splendid art of woodcut paintings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Analyzes and understands the main features of woodcut painting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by studying works from Chian-An, Ching-Ling, Huei-Chou, Wu-Lin, and Su-Chou provinces.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thoughts of the Chosun perio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Divides Chosun paintings into the early, the middle, the late, and the terminal period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ainting styles, while probing into the Chosun pain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ainting styles.
Chapter Four: Introduces painting manual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Master Gu’s Painting Manual> (Ku Shih Hua Pu), <The Painting Manual of the Mustard Seed Garden > (Chie Zhi Yuan Hua Chuan), <The Painting Manual of the Tan Poetry>(Tan Shih Hua Pu), and <The Painting Manual of the Ten-Bamboo Studio> (Shih Chu Chai Chien Pu) cast on the paint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 The paint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 are divided into landscape, figure, bird and flower, and insect and flower paintings; they will be und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painting manual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Moreover, landscape woodcut painting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such as <Wonders of the Nation> (Hai Nei Chi Kuan), <Paintings of Famous Mountains> (Ming Shan Tu), and <Tai-Ping Landscape Paintings> (Tai Ping Shan Shuei Tu), will also b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long with the paint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 There will also be discussions on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paintings mentioned above, so as to obtain a picture of the status quo of woodcut paintings collection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Chapter Fiv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redefines and evaluates the painting manuals and landscape woodcut painting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that cast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paint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 as well as seeking for an adequate position for them in the painting history.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rests on personal vis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future.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 圖版專書
1:方于魯,《方氏墨譜》,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2:方于魯,《方氏墨譜》,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3:王安節,《芥子園畫譜》,天津: 天津古籍書店, 1988年。
4: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古代印刷史圖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5: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0版畫,上海:上海美術
出版社,1988年。
6:王質、王概,《芥子園畫譜》,台北 :文友出版社,1953年。
7:王質、王概,《芥子園畫傳》,北京:中國書店,1995年。
8:王樹村外,《蘇聯藏中國民間年畫珍品集》,北京: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年。
9:汪氏原,《詩餘畫譜》,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李平凡,《中國水印版畫》,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1993年。
11:宋伯仁,〈梅花喜神譜三卷〉《知不足齋叢書》,上海 :古書流通處,1921年。
12:李長蘅,《芥子園畫譜》,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13:李衎,《竹譜詳錄》,《知不足齋叢書》,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年。
14:汪某輯,《詩餘畫譜》,台北:名實出版社,1977年。
15:吳樹平,《中國歷代畫譜匯編》,北京: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周心慧、王致軍,《徽派、武林、蘇州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年。
17:周 蕪,《中國版畫史圖錄》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周 蕪,《中國古本戲曲插圖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19:周 蕪,《中國古代版畫百圖》台北:蘭亭出版社,1986年。
20:周 蕪,《金陵古版畫》,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年。
21:周 蕪,《建安古版畫》,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1999年。
22: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上海:朵雲,1985年。
23:唐演,《六如畫譜》,台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24:袁德星,《中韓現代版畫集》,台北:中華民國版畫學會,1977年。
25: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日本浮世會藝術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
館,1999年。
26:張國標,《徽派版畫藝術》,安徽:安徽美術出版社,1996年。
27:張滿弓,〈人物像傳〉《古典文學版畫》,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28:張滿弓,〈戲曲〉一、二《古典文學版畫》,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29:張滿弓,〈小說、雜著〉《古典文學版畫》,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30:巢勳,《芥子園畫傳─第四集人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31:程大約,《程氏墨苑》,北京: 中國書店出版,1990年。
32:程大約,《程氏畫苑》,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年。
33:傅惜華,《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上、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
34:黃鳳池,《唐詩畫譜》,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35:黃鳳池,《唐詩畫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6:黃鳳池,《唐解元倣古今畫譜》,北京:文物社,1981年。
37:黃鳳池,《唐詩畫譜》,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38:馮鵬生,《中國木版水印概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9: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0:顧炳,《歷代名公畫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41:顧炳,《顧氏畫譜》,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年。
42:顧炳,《顧氏歷代名人畫譜》,台北: 學海出版社,1974年。
(二)專書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北京:中國
青年出版社,2002年。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4:王伯敏,〈中國版畫的成長〉《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集》,台北:該社,
1981年。
5: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6:王林旭,《中國美術史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7:王秋桂、王國良,《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台北:明文書局,1983年。
8:中國版畫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版畫年鑒》,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4
年。
9:台北市立美術館,《蘇州傳統版畫台灣收藏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1987年。
10:史梅岑,《中國印刷發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6年。
11:石峻,〈芥子園初集圖譜之來源〉《書畫論稿》,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12:任道斌,《中國繪畫》,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13:李公明,《中國美術史綱》,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
14:李元植,〈韓國活字版的演變〉《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輯》,台北:該社,
1981年。
15:李允經,《中國現代版畫史》,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李茂增,《宋元明清的版畫藝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17:吳哲夫,《版畫之歷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1986年。
18:吳哲夫,《書的歷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1984年。
19:李致忠,《古書版本鑑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20:吳焯,《朝鮮半島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1: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吳葆倫、曹文漢,《版畫技法與鑑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23:李霖燦,《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1981年。
24:周心慧,《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25: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26:昌彼得,〈中國的版畫〉《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集》,台北:該社,1981
年。
27:周林生,《清代繪畫》,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8:周林生,《明代繪畫》,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9:周 蕪,《徽派版畫史論集》,安徽人民出版杜,1984年。
30:范夢,《東方美術史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3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
32:徐小蠻,〈版畫〉《文物鑒賞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3:高本釗,《中國古籍版本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34: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35:國立故宮博物館,《有板有眼說版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2001年。
36:陸地,《中國現代版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37:張秀民,《中國印刷的發明及其影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38:陳奇祿、楚戈、潘元石、汪立峽,《楊柳青版畫》,台北:雄師圖書公司,
1976年。
39: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40:崔炳植,《中韓南宗繪畫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41:張家瑀,《版畫創作藝術》,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42:梅創基,《中國水印木刻版畫》,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出版,1988年。
43:張錦郎、喬衍琯等,《圖書印刷發展史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年。
44: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簡明中華印刷通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2004年。
45:張薔,《鄭振鐸美術文集》,台北: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46:單國強,《明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47:黑崎彰、張珂、杜松儒,《世界版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48:喬晶晶,《俗世諸相、明清人物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49:彭德,《中國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0:黃鎮偉,〈坊刻本〉《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
51: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52:楊新、班宗華等,《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53:廖修平,《版畫藝術》,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出版,1976年。
54:趙前,〈明本〉《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55:潘元石、吳哲夫等,《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1989年。
56:潘元石等,《中國傳統版畫藝術特展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3年。
57:潘元石、呂理政等,《台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1985年。
58:潘元石,《民俗版畫大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
59:錢存訓,《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年。
60:薛冰,〈插圖本〉《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61:繆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62: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上海:中國版畫社,1947年。
63: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64: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65:劉國釣,〈宋元明清的刻書事業〉《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集》,台北:該
社,1981年。
66: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67: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68:薛永年,《中國繪畫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
69:譚天,〈明代書籍版畫藝術〉《中國美術史綱要》,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
年。
70:羅樹寶,《中國古代印刷史圖冊》,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8年。
71: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三)論文
1:申馬利牙,十八世紀中韓風俗畫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年。
2:朴相熹,浙派對十五、六世紀朝鮮繪畫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2年。
3:朴順德,十八世紀中國文人畫思想之研究(揚州八怪與朝鮮後期繪畫發展之
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4:李恩信,中、韓浙派繪畫中技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年。
5: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
修部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美術理論組,2004年。
6:金兌庭,十八、九世紀韓國繪畫精神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6年。
7:林義娥,2000國際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8: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
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9:孫真淑,李成、郭熙、安堅之比較研究(中、韓文化關係之一例),國立台
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78年。
10:馬銘浩,中國版畫畫譜文獻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7年。
11:許文美,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2:曹孝政,華喦繪畫之研究(兼論揚州畫派對朝鮮後期繪畫之影響),私立中
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3: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14:郭惠美,《芥子園畫傳》及其版本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年。
15:陳德馨,《梅花喜神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16:許麗蓉,晚明變形畫風的研究(以丁雲鵬、李士達、吳彬、崔子忠、陳洪綬
為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7:張繼文,清代蘇州版畫風格演變之研究(兼論與日本江戶時代美術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18:黃真燕,清初山水版畫《太平山水圖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4年。
19:裴賢真,明末清初「仿黃公望山水畫」發展研究(兼論「仿黃公望山水畫」
對朝鮮後期繪畫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20: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四)期刊
1:王國財,〈古代著名手工紙製作技法初探〉《漿紙技術》vol4,2000年,頁15
~22。
2:尹潤生,〈評方于魯與程君房兩家墨店〉《故宮博物院院刊》,第四期,1981
年,頁44~48。
3:王增新,〈明代版畫藝術的傑作─談《十竹齋畫譜》〉《藝術叢錄》第六輯,台
北:谷風,頁286~289。
4:成耆仁,〈韓國繪畫的發展與演變〉《台灣美術》第一卷第二期,1988年10月,
頁12~13。
5:吳哲夫,〈梅花喜神譜〉《故宮文物月刊》第六卷第四期,1988年7月,頁34
~41。
6:何傳馨,〈明清之際的南京畫壇〉《東吳大學藝術史集刊》,第十五期,1987
年,頁343~369。
7:昌彼得,〈中國印刷史上的畸人奇書─胡正言與十齋畫譜〉,第八卷第三期,
1990年6月,頁36~43。
8: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與江南城市文化〉《明清江南的生活與文化國際學術
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
9: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
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2002年9月,頁201~277。
10:莊伯和,〈韓國繪畫小史─兼論中國繪畫對韓國的影響〉《幼獅學誌》第十
五卷第二期,1978年12月,頁120~140。
11:陳傳席,〈有關蕭雲從太平山水詩畫冊諸問題〉《朵雲》,第二十五期,1990
年,頁86~92。
12:陳樹升,〈版畫藝術淡談〉《台灣美術》第一卷第三期,1988年10月,頁46~
51。
13:揚成愿,〈版畫藝術談〉《台灣美術》第一卷第三期,1989年1月,頁41。
14:傅惜華,〈明代畫譜解題〉《中國學報》上、下,第一卷第四期、第一卷第五
期,1970年,頁53~66、頁34~48。
15:楊新,〈唐寅〉《中國巨匠美術週刊》,062期,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年。
16:潘元石,〈蘿軒變古箋譜〉《台灣美術》第一卷第三期,1989年1月,頁36
~40。
17:潘元石,〈中國版畫藝術的源流與發展途徑〉《台灣美術》第一卷第二期,
1988年10月,頁52~58。
18:潘元石,〈芥子園畫傳〉《台灣美術》第三卷第一期,1980年7月,頁55~
61。
19:劉奇俊,〈韓國美術的成長〉《藝術家》,2002年8月,頁206~225。
20:頡翰,〈淡談宣和畫譜的繪畫美學思想〉《朵雲》,第二十五期,1990年,頁
70~77。
(五)藏書書目類圖書
1:大谷大學圖書館編,《大谷大學圖書館和漢籍分類目錄》,京都:大谷大學
圖書館,1926年。
2:王重民、袁同禮重校,《美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善本書錄》,台北:文海,1972
年。
3:內閣文庫編,《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台北:進學書局,1970年。
4: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
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年。
5: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1~9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年。
6: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編,《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書目錄》,北京:北京人
文科學研究所,年代不詳。
7: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編,《東北大學所藏和漢古典分類目錄》,日本仙台市:
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1975年。
8: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分類》,東京: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73年。
9: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新瀉縣立新瀉圖書館漢籍分類目錄》,東京: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82年。
10: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文獻編,《長崎大學附屬圖書館經濟學部
分館漢籍分類目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80年。
11:東京都立日比谷圖書館編,《東京都立日比谷圖書館藏市加賀文庫目錄》,
東京:東京都立日比谷圖書館 ,1961年。
12:東洋文庫編,《岩崎文庫和漢書目錄》,東京:東洋文庫,1934年。
13: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目錄》,京都: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9年。
14:成均館大學校中央圖書館編,《古書目錄第三輯》,漢城:成均館大學校中
央圖書館,1981年。
15:私立東海大學圖書館編,《私立東海大學圖書館中文古籍簡明目錄》,台中:
私立東海大學圖書館,1960年。
16:延世大學校中央圖書館編,《延世大學校中央圖書館古書目錄》,漢城:延
世大學校中央圖書館,1977年。
17:長澤規矩也著,和刻本漢籍分類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70年。
18:岡山大學附屬圖書館編,《岡山大學所藏池田家文庫總目錄》,日本岡山市:
岡山大學附屬圖書館,1970年。
19:神戶市立中央圖書館編,《吉川文庫漢籍目錄》,神戶:神戶中央圖書館,
1985年。
20:宮內廳書陵部編,《和漢書圖書分類目錄》上,東京:宮內廳書陵部,1952
年。
21:高麗大學校中央圖書館編,《華山文庫漢籍目錄》,漢城:高麗大學校中央
圖書館,1976年。
22:國立國會圖書館編,《國立國會圖書館漢籍目錄》,東京:國立國家圖書館,
1987年。
23: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編,《國立臺灣大學普通本線裝書目》,台北:國立臺
灣大學圖書館,1978年。
24:漢城大學校圖書館編,《奎章閣圖書中國本綜合目錄》,漢城:漢城大學校
圖書館,1982年。
25:壺井義正編,《關西大學泊園文庫藏書書目》,大阪:關西大學,1957年。
26:靜嘉堂文庫編,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東京:靜嘉堂文庫,1930年。
二,韓文參考文獻
(一)圖版專書
1:金元龍等,〈謙齋鄭鄯〉《韓國의美1》,漢城:中央日報,2001年。
2:金元龍等,〈山水畫〉上、下《韓國의美11、12》,漢城:中央日報,200
1年。
3:金元龍等,〈花鳥四君子〉《韓國의美18》,漢城:中央日報,2001年。
4:洪石蒼、李元燮,《完譯芥子園畫傳》,漢城:稜城出版社,1997年。
5:國立中央博物館,《韓國美術五千年》,漢城:高麗書籍株式會社,1976年。
6:漢城大學校博物館編,《韓國傳統繪畫》,漢城:漢城大學校博物館,1997年。
7:韓國民族美術研究所編,《澗松文華》12、13、15、16、17、18、26、28、39、
49、56、57,漢城:韓國民族美術研究所,1977年、1977年、1978年、1979
年、1979年、1980年、1984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1999 年。
8:韓國繪畫近五百年展委員,《韓國繪畫》,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1972年。
(二)專書
1:大韓民國藝術院,《韓國美術史》,漢城:正和印刷文化社,1984年。
2:小林宏光著、金明仙譯,《中國의傳統版畫》,漢城:SigongArt,2003年。
3:小林忠著、李世京譯,《浮世繪의美》,漢城:ldamedia,2004年。
4:尹喜淳,《朝鮮美術史研究》,漢城:東文選,1994年。
5:安輝濬,《韓國繪畫史》,漢城:一志社,1999年。
6:安輝濬,《韓國繪畫의이해》,漢城:SigongArt,2004年。
7:安輝濬,《韓國繪畫史研究》,漢城:SigongArt,2003年。
8:安輝濬,《韓國繪畫의傳統》,漢城:文藝出版社,1997年。
9:李仲熙,《韓、中、日의初期西洋畫導入比較論》,漢城:얼과알出版社
2003年。
10:宋秀南,《東洋畫》,漢城:同元社,1974年。
11:李東洲,《韓國繪畫小史》,漢城:汎文社,1996年。
12:李東洲,《韓國의古代繪畫》,漢城:學古齋,1995年。
13:李東洲,《韓國繪畫史論》,漢城:悅話堂,1994年。
14:李東洲,《우리옛그림의아름다움》,漢城:SigongArt,2003年。
15:李泰浩,《朝鮮後期繪畫의事實精神》,漢城:學古齋,1996年。
16:沈師正,《玄齋沈師正研究》,漢城:一志社,2000年。
17:吳桂錫,《옛그림읽기의즐거움》,漢城:솔,2003年。
18:金元龍,《韓國美術史》,漢城:汎文社,1973年。
19:林基中,《燕行錄研究》,漢城:一志社,2002年。
20:金晴江,《東洋美術史》,漢城:乙酉文化史,1998年。
21:金瑢俊,《朝鮮時代繪畫와畫家》,漢城:悅話堂,2001年。
22:金鍾太,《韓國畫論》,漢城:一志社,1998年。
23:俞弘濬,《朝鮮畫論研究》,漢城:學古齋,1998年。
24:洪善杓,《朝鮮時代繪畫史論》,漢城:文藝出版社,1999年。
25:徐成祿,《東西洋美術》,漢城:才媛圖書出版,1999年。
26:高裕燮,《朝鮮畫論集成》上、下,漢城:景仁文化社,1990年。
27:高蓮輝,《朝鮮後期山水紀行藝術研究》,漢城:一志社,2001年。
28:韓正熙,《韓國과中國의繪畫》,漢城:學古齋,1999年。
29:國立濟州博物館,《韓國美術七千年》,漢城:通天文化社,2001年。
30:許英桓,《東洋美의探究》,漢城:學古齋,1999年。
31:崔炳植,《아시아美術의再發現》,漢城:東文選,1991年。
32:郭南新,《韓國現代版畫史》,漢城:才媛圖書出版,2002年。
33:崔淳雨、秦弘燮,《韓國美術史年表》,漢城:一志社,1992年。
34:邊英燮,《豹菴姜世晃繪畫研究》,漢城:一志社,1999年。
35:Andre Eckardt著、權寧弼譯,《Eckardt의朝鮮美術史》,漢城:悅話堂,2003
年。
(三)論文
1:文子蓮,英、正祖時代彩色花鳥畫의研究,東國大學院碩士論文,2000年。
2:申泯,英、正朝時代의畫壇,誠信女子大學院碩士論文,1988年。
3:白承宰,朝鮮後期風俗畫와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比較研究,高麗大學院碩士
論文,2003年。
4:朴二淑,中國水印木板畫研究,誠信女子大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5:全仁知,玄齋沈師正繪畫의樣式的考察,梨花女子大學院碩士論文,1995年
6:全妍淑,《芥子園畫傳》對朝鮮後期畫壇의影響,弘益大學院碩士論文,20
03年。
7:李美也,玄齋沈師正의繪畫,弘益大學院碩士論文,1977年。
8:宋蕙京,《顧氏畫譜》와朝鮮後期畫壇,弘益大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9:金成嬉,朝鮮後期繪畫技法研究(以人物畫描法與山水畫皴法、樹技法為中
心),東國大學院碩士論文,1999年。
10:金明仙,《芥子園畫傳》對朝鮮後期山水畫의影響,梨花女子大學院碩士
論文,1996年。
11:金起弘,玄齋沈師正研究(以山水畫為中心),漢城大學院碩士論文,1981
年。
12:金璘善,安平大君의生涯와藝術(以雨中歸家圖為中心),誠信女子大學院碩士論文,1984年。
13:許知英,謙齋鄭鄯과玄齋沈師正의繪畫에나타난造形的特性研究,濟州大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14:崔耕苑,朝鮮王朝後期對清繪畫交流와清繪畫의受容,弘益大學院碩士論
文,1996年。
15:誠信女子大學校人文科學研究所編,《韓國近代藝術的成立與發展》,誠信女
子大學校出版部,1984年。
16:真龍,豹菴姜世晃의山水畫研究,弘益大學院碩士論文,1976年。
17:鄭恩先,西洋美術對1930~40年代中國木版畫의影響,弘益大學院碩士論
文,2002年。
18:鄭敏雄,朝鮮王朝後期의對清繪畫交涉,弘益大學院碩士論文,1983年。
19:鄭蕙蘭,《十竹齋書畫譜》研究,誠信女子大學院碩士論文,1999年。
20:蔣蘭姬,中國明、清代畫譜과朝鮮後期의畫壇,忠南大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四)期刊
1:千惠鳳等,〈東西古印刷文化國際討論會〉《印刷界》二百七十八,1997年12
月,頁72~81。
2:尹允培,〈印刷術의大要〉《印刷界》37、38、39、40,1975年9月、1975
年11月、1976年1月、1976年3月。
3:印刷界編,〈東洋에서의印刷發明과그傳播에관한研究〉下《印刷界》二百
九十五,1999年5月,頁149~151。
4:安輝濬,〈朝鮮王朝時代의畫員〉《韓國文化》九,1988年11月,頁147~178。
5:安輝濬,〈韓國美術的의變遷〉《考古美術史論》二,1991年12月,頁211~234。
6:安輝濬,〈日本에미친朝鮮初期繪畫의影響〉《季刊美術》三十六,1985年
12月,頁123~132。
7:安輝濬,〈韓國美術의特性〉《自由》一百三十一,1984年1月,頁24~30
8:安輝濬,〈朝鮮王朝初期山水畫의特色〉《選美術社》十三,1982年3月,
頁66~76。
9:安輝濬,〈韓國山水畫의發達研究〉《美術資料》二十六,1980年6月,頁
12~38。
10:安輝濬,〈韓國美術五千年展과傳統美術、我國華麗錦繡江山과我國의精神文化〉《政訓》六十九,1979年9月,頁36~40。
11:安輝濬,〈朝鮮王朝初期의繪畫에대하여〉《對話》五十三,1975年3月,頁81~89。
12:安輝濬,〈高麗、朝鮮,1973~75年度韓國史學界의回顧와展望〉《歷史
學報》七十二,1976年十二月,頁178~188。
13:李水玉,〈朝鮮中期樣式의翎毛帖一例〉《古美術》二十二,1989年9月,頁18~23。
14:宋日基,〈中國의종이와印刷術의韓日전래에관한考察〉《圖書館》三百四十三,1997年6月,頁129~149。
15:沈正輔,〈朝鮮時代의畫員〉《大田工業大學論文集》二十六,1980年7月,
頁17~34。
16:成宅慶,〈東洋木板印刷術〉《國會圖書館報》一百三十一,1978年5月,頁
45~51。
17:李東洲,〈日本속의韓畫〉《韓國學報》五,1976年12月,頁242~247。
18:肖東發著、朴鍾學譯,〈中國印刷圖書文化의起源〉《東方學志》一百六,1999年12月,頁171~231。
19:李美林,〈日本浮世繪美人畫의研究動向〉《美術史論壇》第十六、十七號,2003年12月,頁353~384。
20:李泰浩,〈朝鮮中期의선비畫家,金禔、金埴〉《選美術》二十一,1984年6月,頁83~93。
21:李章佑,稼齋燕行錄과燕行日記(老稼齋金昌業的國、漢文燕行錄)《國會圖書館報》一百八十七,1986年10月,頁81~90。
22:金永吉,〈製版印刷術의基礎,三原色〉《印刷界》五十五,1978年9月,頁76~79。
23:金玄微,〈十八世紀前半燕行의史蹟흐름과燕行錄의作者層시고〉《韓國古典研究》第八集,2002年12月,108~129。
24:金明仙,〈《芥子園畫傳》의初集와朝鮮後期南宗山水畫〉《美術史學研究》第二百十期,1996年。
25:昌彼得著、金得洙譯,〈中國印刷術〉《國會圖書館報》九,1972年3月,
頁62~70。
26:金真教,〈浮世繪에관하여〉Ⅰ、Ⅱ、Ⅲ《古美術》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1993年8月、1993年12月、1994年8月,頁25~29、28~35、19~22。
27:金種太,〈朝鮮時代의社會와繪畫〉《藝術界》二十,1987年1月,頁134~145。
28:金鐘圓,〈朝鮮後期對清貿易의考察〉《震檀學報》四十三輯,1975年。
29:俞弘濬,〈中國新興版畫의발자취〉《季刊美術》三十九,1986年9月,頁58~68。
30:洪善杓,〈仁齋姜希顏의「高士觀水圖」研究〉《韓國精神文化研究》二十七,1985年12月,頁93~106。
31:洪善杓,〈朝鮮初期의繪畫觀〉《韓國精神文化研究》二十三,1984年12月,頁199~209。
32:徐昌永,〈印刷術의發展過程를보여주는貴重한資料〉《印刷文化》六,1986年4月,頁108~109。
33:高蓮輝,〈鄭善의真景山水畫와明清代山水版畫〉《美術史論壇》第九期,1999年。
34:曹之著、朴文烈譯,〈中國木板印刷術의起源〉《古印刷文化》第九集,
2002年12月,頁51~105。
35:張秀民著、曹烔鎮譯,〈活字印刷術의發明과元明時代的發展〉《圖書館學》六,1992年12月,頁85~128。
36:許英桓,〈朝鮮時代의中國畫模仿作들〉《美術史學》Ⅳ集,1992年。
37:許英桓,〈中國의畫譜〉《美術史學》Ⅱ集, 1989年。
38:許英桓,〈《唐詩畫譜》研究〉《美術史學》Ⅲ集,1991年。
39:許英桓,〈《芥子園畫傳》研究〉《美術史學》Ⅴ集,1993年。
40:許英桓,〈《顧氏畫譜》研究〉《誠信研究論文集》第三十七期,1999年。
41:陳準鉉,〈仁祖、肅宗年間의對中國繪畫交涉〉《講座美術史》第十二號,1999年3月,頁149~180。
42:崔韶子,〈十八世紀後半燕行錄을통해본朝鮮지식인들의對中國認識〉
《國史館論叢》第七十六集,1997年10月,頁191~223。
43:箕輪成男,〈아시아에있어서의印刷技術의傳播와出版〉《印刷界》二百五十,1995年8月,頁117~121。
44:鄭炳模,〈英、正祖代의繪畫〉《講座美術史》第八號,1996年12月,頁
73~115。
45:錢存訓著、曹烔鎮譯,〈中國製紙및印刷術發明이유럽보다이른要因〉
《韓國醫學圖書館》二十二,1995年12月,頁101~108。
46:權善姬,(日本美術、특히浮世繪가19世紀西洋近代美術에미친影響研究)《大田工業大學論文集》七,1990年12月,頁69~85。
47:Pisell Stellpan等,〈東西古印刷文化國際討論會〉《印刷界》二百七十七,1997
年11月,頁68~78。
48:Cater Thomas Francis著、宋日基譯,〈中國印刷術發明의背景〉《文獻情報學》
五,1992年2月,頁167~201。
49:Cater Thomas Francis著、姜順愛譯,〈中國에서의印刷術發明과그西方傳播〉
Ⅱ、Ⅲ、Ⅳ、Ⅴ《國立中央圖書館》293、299、301、305,1987年12月、
1988年12月、1989年4月、1989年12月,頁83~100、頁96~112、頁53
~69、頁75~91。
三,日文參考文獻
(一)圖版專書
1:胡正言,《十竹齋畫譜大全》,京都:京都書院,1977年。
(二)期刊
1:小林宏光,〈陳洪綬版畫活動〉上《國華》1061卷,1983年,頁25~39。
2:小林宏光,〈陳洪綬版畫活動〉下《國華》1062卷,1983年,頁35~51。
3:小林宏光,〈1顧炳19中國繪畫集大成試〉《實踐女子大學文學
部紀要》30卷,1988年,頁143~173。
4:小林宏光,〈中國繪畫史版畫意義〉《美術史》128卷,1990年,
頁123~135。
5:小林宏光,〈《畫筌》卷四漢人物圖像考〉《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32
卷,頁129~155。
6:小林宏光,〈巢勳臨本《芥子園畫傳四集》考〉《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紀
要》33卷,頁29~50。
7:小林宏光,〈十八世紀日中美術交流〉上 《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34
卷,頁99~118。
8:小林宏光,〈十八世紀日中美術交流〉下 《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35
卷,頁131~159。
四,英文參考文獻
(一)論文
1:Hiromitsu Kobayashi ,Figure compositions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ese print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Edo period Japanese painting manua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