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瑞娥 Chang, Jui-O |
---|---|
論文名稱: |
科大教師的政策接受模式研究-以應用產業職能為例 The educational policy acceptance model for the user of industrial competency standards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指導教授: |
洪榮昭
Hong, Jon-Chao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的信念 、政策的理解性 、政策的執行性 、政策的價值性 |
英文關鍵詞: | teachers’ belief, perceived ease of policy applied to teaching, perceived ease of policy understanding, value of polic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IE.002.2019.E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3 下載: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基於以往教育政策效益的研究,多聚焦於該領域專家的觀點,而不是從政策執行者的角度進行評估。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科技大學教師觀點之職能基準融入教學政策的期望價值模式。運用相關接受模式的理論主張為基礎,建構包括教師信念、政策理解性、政策執行性、政策價值性和政策接受態度等五個變項的模式,依序編製問卷、蒐集198份有效樣本,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一、 本模式驗證相關接受模式的理論和成分的主張,其中構成期望成分之「政策的理解性」、「政策的執行性」,正向影響價值成分之「政策的價值性」,進而決定科技大學教師對職能政策的接受態度;二、模式中「教師的信念」對於「政策的理解性」和「政策的執行性」,具正相關;「政策的理解性」和「政策的執行性」對於「政策的價值性」,也同具正相關;而政策的期望成分之「政策的理解性」對於「政策的執行性」,亦具正向相關;三、以「教師的信念」為模式的外部變項,可提升模式的解釋力;「政策的價值性」是模式的重要中介變項。上述的研究發現,可供政策決策及執行單位參考;另本模式未來亦可擴大運用至其他對象或政策,具理論和實務的應用性。
關鍵詞:教師的信念、政策的理解性、政策的執行性、政策的價值性
Studies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making have been focused on domain experts, not stakehold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an acceptance model of educational policy to explore the takeholders’ pointview in competency standards integration to technical-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pectancy value model, this study targeted professor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eaching progressive beliefs (TPB), perceived ease of policy understanding (PEPU) and application (PEPA), perceived value to students, and attitudes toward policy implementation (ATPI) . Data of 198 were collected fo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PB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PU and PEPA to teaching settings; PEPU and PEPA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value to students; and value to stud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PI. Additionally, TPA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ATPI that was mediated by the perceived value of policies; however, PEPU and PEPA were the essential roles to explain expectancy-value research model.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olicy acceptance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explore other policies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feasibility of new policies.
Keywords: teachers’ belief, perceived ease of policy applied to teaching, perceived ease of policy understanding, value of policy
中文部分
于承平、胡茹萍(2017)。臺灣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保證指標之研究。教育政策論譠,20(1),71-105。
于承平、高安邦、林俞均(2010)。英國、澳洲及歐盟資歷架構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7,213-244。
王千倖(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廣政策之敘說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31-56。
王如哲(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丘愛鈴、林佩璇、周淑卿、張鍠焜(譯)(2004)。未來的課程-從「新教育社會學」到學習的批判理論」(原作者: M. Young)。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於1998年)
卯靜儒(2014a)。把知識帶回來:從社會建構主義到社會實在主義的教育社會學。當代教育研究,22(1),211-221。
卯靜儒(2014b)。改革即改變嗎?-教育改革理解路徑的探索。教育學刊,42,1-37。
田振榮(2010)。建構職能導向之教育能力標準計畫書。臺北市:教育部。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個主要模式之比較,資管評論, 15(1), 101-138。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技術及職業教育法(2015年1月14日修正)。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產業創新條例(2017年11月3日修正)。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職業訓練法(2015年7月1日修正)。
朱子君(2010)。人力資源培育與職業能力發展—大學教育目標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14。
江文鉅、張美瑤(2012)。德國高等技職教育新貌。教育資料集刊,55,129-146。
江愛華(2007)。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背景、政策與架構。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隆、張毓仁(2010)。結構方程模式:實務應用秘笈。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2012)。大專青年就業力、就業職能與職場職能之內涵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0(2),1-45。
吳采蓉、楊淑晴(2009)。影響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創新行為結構模式之建構暨結構模式性別恆等性之檢定。教育心理學報,40(3),385-418。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543-563 。
李大偉、林燦螢(2009)。建立國家職能標準機制之行動策略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Graphics & Basic。臺北市:心理。
李隆盛(2004)。科技人才職能評鑑中心及其推動策略之研究。新竹市: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李隆盛(2012)。加強供需校準縮短學用落差。台灣經濟論衡,10(2),41-45。
李誠、辛炳隆(2005)。強化我國職訓體系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沈姍姍(2009)。澳洲致力於中等學校教育與職業聯結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3,199-219。
林大森(2013)。檢視大學畢業生薪資取得之決定因素:人力資本論與訊號理論的對話。教育政策論壇,16(1),1-37。
林永豐 (2005)。 新教育社會學與後義務教育課程的理論家:Michael Young,收於黃政傑主編,課程思想,頁137-172。臺北市:冠學。
林永豐(2002)。新經濟對後期中等教育的影響—論普通與職業教育分流的轉型趨勢。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79-112。
林永豐(2009)。Young, M. 的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的新方向。收於卯靜儒主編,課程改革:研究議題與取徑,頁145-161。臺北市:學富。
林勇吉、秦爾聰、段曉林(2010)。以敘說探究探討一位國中教師發展數學教學之信念與實務。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1-32。
林偉文、劉家瑜(2016)。培育科學教學創造力:科學教學創新要素之探究。教育心理學報,48(1),1-14。
邱淑惠、莊孟珊(2004)。台中地區幼教人員電腦整合教學信念與應用現況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2),35-60。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 234。
洪榮昭、張瑞娥(2018)。科技大學教師對職能融入教學政策之接受態度研究-以「產業職能基準系統」為中介環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2),251- 284。
胡茹萍(2010)。美國《2006 年柏金斯生涯及技術教育促進法》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7,165-182。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教育研究集刊,34,85-114。
張明文、張忠興、游玉英、高曼婷、戴建耘(2016)。高職電機電子群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6(3),45-65。
張芳全(2013)。統計就是要這樣跑(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7)。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四版)。臺北市:心理。
張源泉(2011)。德國大學理念與教學範式之轉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2),1-40。
張源泉、洪小萍(2015)。德國企業型大學之崛起及其爭辯。教育政策論譠, 18(3),37-72。
張瑞娥(2011)。建立我國職能標準架構之研究。台灣經濟論衡,9(8),38-65。
張瑞娥、張恒裕(2007)。促進產學合作之人力資源發展策略-推動專業人才認證制度之探討。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主辦之「2007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張鈿富、吳慧予、吳舒靜(2010)。歐盟、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8,273-299。
教育部(2014a)。技職教育再造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b)。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ucan.moe.edu.tw
教育部(2017)。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important/OVERVIEW_U12.pdf
許文楷、黃秀慧、陳榮方(2006)。企業員工對新導入資訊科技之學習態度研究-以ERP系統之使用者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8(1),19-36。
許全守(2007)。建立國家專業技能標準之探討。建立國家專業技能標準制度研討會實錄。臺北市:考選部。
許孟琪、蔡明昌(2009)。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關係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1(1),91-109。
陳均伊、張惠博(2008)。一位化學老師實施探究教學的歷程與省思之個案研究-以「火山爆發」教學活動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3(2),91-123。
陳敏瑜、游錦雲(2017)。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能力信念、實用價值與內在價值對臺灣八年級學生數理成就之影響:以TIMSS2011多層次結構方程式模型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1),59-102。
陳曼玲(2009)。凸顯技職特色 推動技職校院學生全面實習與證照法制化─專訪教育部常務次長林聰明。評鑑雙月刊,19。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5/01/1599.aspx
陳淑敏(2012)。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背景變項、職場能力與其初職位置取得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8(3),33-71。
陳寬裕、王正華(2017)。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陳儒晰(2013)。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接受態度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669-689。
勞動部(2014)。共通核心職能課程說明。臺北市:勞動部。取自http://ihrip.evta.gov.tw/course-dc.html
曾素秋(2008)。九年一貫課程設計理念與國中教師教育信念研究-以中彰投四縣市國中教師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2),197-253。
游明鑫(2012)。推動我國職能標準制度促進人力資本投資效能。就業安全,1。取自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527&ap_id=1518
黃同圳(2008)。新加坡之國家職能標準制度。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黃芳銘(2006)。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修訂版)。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2007)。我國大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向與未來。課程與教學季刊,10(4),1-14。
黃能堂(2009)職場核心能力對台灣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3,19-36。
黃鼎佑、陳苑欽(2009)。歐盟之歐洲地區職能標準編纂。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俊榮(2005)。提升政策執行力的挑戰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9(2),3-16。
廖文志(2008)。日本之國家職能標準制度。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廖文志、曾瀞儀與王瀅婷(2010)組織間聯合訓練管理制度、組織間互動合作機制與策動單位未來行為意圖的關聯性之研究, 商學學報,(18 ). 51-76。
榮泰生(2008)。AMOS與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蔡志敏(2014)。資訊科技教育政策接受模式之建立—以教師e化教學自我效能及教師使用新科技之態度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偉澎、江美姿、洪維佳、蔣仲霖(2013)。大學教師信念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臺灣某一私立大學為例。高教評鑑與發展,7(2),63-85。
鄭芬蘭、江淑卿、張景媛、陳鳳如(2009)。探究大學教學優良教師的有效能教學活動。教育心理學報,40(4),663-682。
蕭佳純、陳雯蕙(2012)。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之縱貫性分析:跨領域學程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5(2),129-162。
蕭錫錡 (2007)。落實國家專業技能標準之探討。建立國家專業技能標準制度研討會實錄。臺北市:考選部。
蕭錫錡(2009)。澳洲之國家職能標準制度。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賴崇閔、黃秀美、廖述盛、黃雯雯(2009)。3D虛擬實境應用於醫學教育接受度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3),341-361。
霍秉坤、甘國臻、陳健生(2010)。學校課程決定的基礎:政策制定者對課程政策的理解。教育政策論譠,13(1),143-176。
戴建耘、陳宛非、韓長澤、賴慕回、高曼婷(2013)。臺北市市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創新關切與科技接受度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1(1),97-133。
總統府(2013)。總統與勞工團體座談新聞稿。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30191&rmid=514
羅志成(2013)。英國技職教育改革成效之評估2011 年《渥夫報告》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9,8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