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穎
Chen, Yi-Ying
論文名稱: 生物多樣性概念於校園環境教育之作法—以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綠拇指計畫為例
Concept of Biodiversity on Campu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 Example from Green Thumb Project, Jane Goodall’s Roots & Shoots Program
指導教授: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綠拇指計畫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根與芽
英文關鍵詞: Biodiversity, Green Thumb Project, 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Roots & Shoot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EE.011.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以生物多樣性概念於校園進行環境教育活動的作法,透過文件分析、參與觀察、網路問卷及半結構性訪談,調查學校教師參與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綠拇指計畫的實施狀況與作法。本研究主要以立意取樣的方式,藉由問卷調查2013至2016年內參與過綠拇指計畫的學校教師,共得到52份有效問卷,回覆率為76.8%,其中選擇11位實際參與綠拇指計畫的教師、1位贊助單位代表及1位綠拇指計畫講師共13位為訪談對象,瞭解教師參與綠拇指計畫的動機、實施狀況及建議。綠拇指計畫運用臺灣在地原生種植物,鼓勵並協助校園營造綠拇指園地,除美化校園景觀,也可為其它生物提供棲息的家園,促進校園生物多樣性,以生物多樣性概念在校園營造一個環境場域。歸納及分析蒐集的文件資料、實地參與觀察的紀錄,結合問卷及訪談,本研究結果分析指出:大多數教師參與綠拇指計畫的原因,是因為認同根與芽計畫的理念與目標。參與綠拇指計畫的根與芽小組組成形態及年級以國小中、高年級的班級為多。多數教師認為學校是推廣環境教育很適合的場域,綠拇指計畫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教育行動經驗等,有很多環境議題可以帶學生一起去學習。參與綠拇指的教師們最希望能提供專業講師諮詢,其次是提供環境教育的教材與教法、提供免費資源及相關環境教育資訊等。建議方面,則以有關種植場地及後續維護困難為主,希望協會能夠協助管理。參與綠拇指計畫後,教師們延伸出許多後續的環境教育活動,就關懷環境、動物、社區三個面向來說,以關懷環境為最多,其次為關懷動物及關懷社區。本論文探究教師透過綠拇指計畫,延伸出未來可於校園內執行的環境教育作法,以做為爾後於校園實施環境教育的參考方向,亦可提供政府及各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的依據。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sage of biodiversity concep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n campus. Methods include document analysis,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online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survey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practices of teacher participants in the Green Thumb Project (GTP) of International Jane Goodall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purposive sampling in whic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chool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GTP from 2013 to 2016. In total 13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11 teachers who were actual GTP participants, one vendor and one GTP instructor to understand their motivation,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suggestions. The GTP encourages and assists campuses to create a Green Thumb Garden using Taiwan's native plant species. Apart from beautifying the landscape, these gardens can provide habitats for other organisms, thereby promoting biodiversity on campus. Below are the main results gathered from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collected document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Most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the GTP because they share the philosophy and goals of the Roots & Shoot Program. The students of the Roots & Shoots Program are mostly from middle to upper grade levels in elementary schools. Most teachers think of schools as a suitable place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GTP provides good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environmental issues that teachers can lead students to study. Teachers who are GTP participants mostly want to gain professional advices from instructors, followed b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free resource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recommendations, teachers thought planting site management and the subsequent maintenance to be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blem. It is hoped that the Association can provide relevant assistance in the future.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GTP, the teachers followed up with many derivat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at primarily focused on caring for the environment, followed by animals and lastly the community.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eachers can use the GTP to expand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on campus in the future. These findings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on way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界定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概念與內涵 6 第二節 學校環境教育 10 第三節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問卷資料分析 37 第二節 訪談結果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5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79 英文部分 81 附錄 附錄一 問卷內容專家審查名單 82 附錄二 專家檢核內容 84 附錄三 正式問卷 89 附錄四 訪談結果與摘要整理 97 附錄五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簡介 101 附錄六 綠拇指計畫簡介 104 附錄七 綠拇指計畫苗木清單範例及活動紀錄 107

    中文部分

    Carlos Magdalena,楊玉齡譯(2018)。《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The Plant Messiah: Adventures in Search of the World’s Rarest Species)》。臺北:天下文化。
    David Quammen,楊登旭譯,金恒鑣序(2003),《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臺北:胡桃木。
    Edward O. Wilson,金恒鑣、王益真譯 (2017)。《半個地球-探索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 (Half-Earth: 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臺北:商周出版。
    Jane Goodall Institute (2001)。〈你可以改變世界-根與芽〉。新觀念,149:62-63。
    Jane Goodall、Phillip Berman,孟祥森譯(1999)。《希望-珍古德自傳 (Reason For Hope–a spiritual journey)》。臺北:雙月書屋。
    Jane Goodall、Marc Bekoff,鄭欣怡譯(2004),愛的十大信念(The Ten Trusts),臺北:城邦,遊目族。
    Joseph Cornell,方潔玫譯(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 (Sharing The Joy of Nature)》。臺北:張老師文化。
    山夢嫻(2015)。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環境教育研習營課程發展中環境教育意涵與價值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天下編輯(1996)。環境臺灣。臺北:天下。
    天下雜誌(2010)。《環境教育專刊》,46:160。臺北:天下。
    方偉達(2010)。生態瞬間。臺北市:前衛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第十七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佩蓮(1992)。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需求之研究。市師環教。
    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20:113-145。
    王書貞(2006)。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順美(2001)。張子超編,綠色學校與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8)。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asmanagement
    王錦堂(2000)。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市:東華書局。
    李永適(1996)。〈改寫人類定義的女人-珍古德與她的黑猩猩研究〉。大地地理,104:84-100。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4。
    汪靜明(1995)。自然保育內涵及其教育特徵。環境教育季刊,26:23-36。
    汪靜明(2000a)。我國中等學校環保小組運作及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分析-以北區九縣市中學為例。環境教育季刊,44:73-93。
    汪靜明(2000b)。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34。
    周雅倩(2011)。綠色學校教師推動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2:7-38。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
    林曜松(1998)。生物多樣性保育。社教雜誌,245:10-13。
    林曜松(2001)。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林明志(2005)。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製造科技活動設計與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三十八卷,4:65。
    金恒鑣(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環境教育季刊,38:7-16。
    洪若綾(2014)。學校環境教育中的教師協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夏禹九(1999)。生態系(生物多樣性)經營,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晏涵文(1998)。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張子超(2000a)。國中小實施環境教育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子超(2000b)。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83/。
    張子超、周儒(1998)。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1):27-45。
    張耕碩(2010)。探索國民中小學根與芽教師參與根與芽計畫之狀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絡(2013)。關於綠色學校,https://www.greenschool.moe.edu.tw/aboutGS/
    曾郁惠(2014)。我國綠色大學執行現況與推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童惠芬(1997)。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乾全(1990)。學校環境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15:22-26。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
    楊冠政(1992)。博物館與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
    楊冠政(2003)。《環境教育》。臺北:明文。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2-7。
    楊琇晴(2007)。吃野菜的獵人-記臺東達魯瑪克舊部落石版家屋重建之旅(編按),http://e-info.org.tw/node/26756,環境資訊中心。
    葉欣誠(2010)。抗暖化關鍵報告:台灣面對暖化新世界的6大核心關鍵。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虞音蓓(2017)。新北市國民中學行政教師推動環境教育現況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1: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5),田園銀行網路平台,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02797726&CtNode=77529&mp=gardencity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26。
    趙榮台(2015)。〈不同的眼光,不同的眼界〉。金恒鑣、蘇正隆,《瑞秋˙卡森: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61-72頁。書林。
    劉佳芝(2001)。學校行政人員參與台灣綠色學校計畫之研究-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2:7-30
    蔡慧敏(2001)。政府部門之環境教育資源及發展。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權鑫(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綠色學校推動歷程與阻礙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英文部分

    Carson, Reachel (1962). Silent Spr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U.S.A.
    David Takacs (1996). The Idea of Biodiversity: Philosophies of Paradis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ien, J. & Corcoran, P. B. (1996).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Education Research 2(2):227
    Gold, Raymond L. (1969) “Roles in Sociolocial Field Observations.” in George McCall and J. L. Simmons, J. L. (eds.), Issu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30-39. Menlo Park: Addison-We
    Grumbine, R. E. (1994), ”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Biology, 8:27-38.
    Ham, S. H. & Sewing, D. R. (1987).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2):17-24.
    May, T. (1996). Elements of success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s ey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training, 231-234,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effe, G.K. & C.R. Carroll (1997),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2nd), Sinauer.
    Noss, Red F. and Allen Y. Cooperrider. 1994. Saving Nature's Legacy: Protecting and Restorating Biodiversity.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Covelo, California, U.S.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