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家秀 |
---|---|
論文名稱: |
運用多媒體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學生認譜學習之實驗研究 |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認譜 、認譜學習 、多媒體策略 、實驗研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運用多媒體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學生認譜學習,探求其於節奏認譜、曲調認譜、及樂譜記號認譜之改變情形,並就不同性別、有無樂器學習經驗、有無音樂社團經驗等進行差異分析。研究者採用準實驗設計,便利取樣所任教之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學生兩個班級為對象,以多媒體策略融入於音樂認譜教學之八堂各廿分鐘課程,透過自編「認譜能力成就測驗」前後測及「音樂學習背景調查表」蒐集研究資料,並以Excel及SPSS12.0統計軟體建檔及以成對樣本 t 檢定、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卡方值、成對樣本
t 檢定、效果值等進行統計分析。以下提出研究結論:
壹、運用多媒體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學生認譜學習於節奏、曲調、樂譜記號認譜能力均有提升
綜合前述有關運用多媒體策略於國中學生之認譜學習分析,得知實驗組於前測及後測表現具有顯著差異,學生於認譜能力成就測驗之節奏、曲調、樂譜記號等各面向認譜,後測均顯著高於前測;而控制組在節奏認譜後測略高於前測,但未具顯著性,曲調認譜後測顯著高於前測,樂譜記號認譜則前測與後測之差異未達顯著,其學習情形之改變較未如實驗組來得顯著。
貳、運用多媒體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學生認譜學習不因性別、有無樂器學習經驗、有無音樂社團經驗而有差異。
綜合前述有關性別、有無樂器學習經驗、有無音樂社團經驗對運用多媒體策略於國中學生認譜學習之差異分析,發現兩組之背景變項分布本身未具差異,前測結果於兩組表現具有同質性,實驗組於曲調認譜後測表現具有性別差異,控制組於樂譜記號認譜後測表現具有樂器學習經驗有無之差異,實驗組於樂譜記號認譜後測表現則具有音樂社團經驗有無之差異,其他則無達顯著之差異情形。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strategies to the learning of music reading of seventh graders, including the rhythmic, melodic, and symbolic reading contents. The differences to gender, the experiences of musical instrumental playing,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musical clubs would also be discussed. A quasi-experimental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employed. Two pre-existing seventh grade classes, with 30-34 students in each class, from a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participated. One class was taught by the teaching method which integrated multimedia with music reading lessons, which totally eight lessons and were twenty minutes per lesson, and the other class was taught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researcher constructed the “Music Reading Achievement Test” and “ Inventory of Musical Learning Background” to gather data and paired t-test, frequency, chi-square, independent t-test, and effect size were used for analyses.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First,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strategies into music reading lessons had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f the abilities of rhythmic, melodic, and musical symbolic reading.
Second,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strategies into music reading lessons did not have differences in gender, experiences of musical instrument playing,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musical clubs.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music teaching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relating to future studies.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第九版)。臺北:五南。
王文科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五南。
王希亮(1995)。多媒體導論與應用。臺北:凱立。
王美鴻(1995)。Internet的學術研究資源。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發表於教育部學術研究資訊服務網路應用暨套裝軟體研討會,135。
王素雲(2005)。網頁架構與學習型態對國小學童音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曉璿(1997)。建構主義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教材設計之應用,菁葳,8(4),13-19。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伍鴻沂(1993)。愉快的面對音樂課教學。國教天地,101,45-50。
朱怡貞(2007)。多媒體電腦輔助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以「認識中國樂器」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亞怡(2007)。增進國小絃樂團音樂基礎能力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博明(1985)。幼兒音樂指導。臺北:理科。
______(1993)。國民小學音樂遊戲化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______(1999)。樂器在國民小學音樂科各項教學的應用。邁向二十—世紀音樂教學之藝術--合唱與合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79-110,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編輯。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李昭瑢(2002)。「生活」課程中的「音樂」。臺北:南一。
李雪禎(2005)。運用「兒童音樂短劇」及「創造性戲劇」於國小學童音樂創作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
卓進成(1993)。電腦多媒體發展概況。倚天雜誌,70,49-56。
林小玉(2002)。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載於姚世澤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習手冊,29-47。
林朱彥(1994)。音樂基礎教育發展之理論與實際。臺南:供學。
林朱彥、劉曉君、粘婉鈞(2008)。奧福音樂教學法對於幼稚園音樂概念教學幼兒學習成效影響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83-102。
林佩儒、柯志欣(2009)。線上音樂遊戲對音樂學習與節奏感提升成效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37-68。
邵瑞珍、皮連生(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邱垂堂(1993)。兒童音樂訓練教學的探討。國民教育,33,15-25。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姚世澤(1988)。音感教學在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師友,256,47-48。
______(2003)。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第六版)。臺北:師大書苑。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千智(2003)。高屏地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師直笛教學認知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明和、黃錫培、陳信章、劉繼文(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儲備資訊種子學校為例,發表於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康嫻純(2005)。運用作曲軟體創作音樂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______(1993)。教育心理學-三化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東華。
______(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統星(1999)。音樂科教材教法。臺北:全音。
張蕙慧(1996)。從生理學觀點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新竹師院學報,9,339-361。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作者。
______(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作者。
______(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作者。
______(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作者。
______(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修訂版。臺北:教育部。
莊壹婷(2007)。提早加入認譜教學對鈴木兒童小提琴初學者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許恭誠(2005)。互動多媒體教學網站應用於節奏教學的發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俊賢、陳淑恵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原著)。臺北:遠流。
陳玉玫(2002)。應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衍宏(2006)。運用線上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在音樂科基礎樂理教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惠齡(1991)。成長中的小豆芽。臺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傅賓瀅(1989)。音樂讀譜策略(MRS)軟體之發展:CAI於國小音符與休止符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佩宜(2003)。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武元、林士甫(2002)。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以透視成像與光學儀器的對. 話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8,10-20。
黃富暖(2002)。高中音樂欣賞課程應用網路教學資源學習之實證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嘉勝、黃孟元(2000)。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4,435-462。
黃堂溟(1993)。多媒體最新發展趨勢。資訊與電腦,161,32-35。
楊文碩(2003)。直笛教學提升學生音樂能力。國教天地,152,93-98。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資料館。
楊淑晴(1991)。高中學生英文學習策略、學習類型與英文性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雅惠(1992)。運用電腦輔助曲調創作教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麗雪(2003)。運用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溫明正(2000)。教室電腦教學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77,8-14。
詹掌筆(2009)。探討多媒體教材導向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音樂學科之音感、節奏、演唱、記號及管樂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路麗華(1997)。運用柯大宜教學法於直笛。樂傳,3,36-38。
廖明玲(2002)。 概念化網路統整課程在國中「 藝術與人文」 學習領域之發展研究,市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英淑(1996a)。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舊課程標準之比較。臺灣:國校教師研習會。
______(1996b)。達克羅茲教學法之律動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研習資訊,13(4),23-29。
______(1997)。柯大宜理念於我國國民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一年級音感教學、認譜教學之運用。國教學報,9,71-116。
劉憲雯(1991)。電腦輔助節奏教學在反覆練習中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菊花(2004)。應用電腦對於國小音樂課兩聲部歌唱教學輔助功能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之教學為例。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音樂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臺南。
鄭方靖(1993)。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臺北:奧福教育。
賴玫伶(2007)。國小三年級網頁輔助認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美鈴(1988)。音樂能力測驗。國民教育,28(10),42-52。
______(2003)。臺灣中小學音樂師資培育制度中心。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戴佳平(2007)。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苑玫(1986)。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研究--音符與休止符認知教學之成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苑玫、王萬清、潘秀雲(1990)。兒童初學認譜的策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3,537-555。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7。
魏麗敏(1995)。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與策略。學生輔導,38,52-61。
嚴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雜誌,88,47-55。
饒桂香(2002)。音樂科網路學習社群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Ed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Ⅰ: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oardman, E. (2001, April). A holistic approach to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J. M. Huang (Chair), Great minds in music education-series two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Education. 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Taipei, Taiwan R.O.C.
Elliott , C. A. (198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trumental sight reading ability and seven selected predictor variabl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0(1), 5-14.
Flavell, J. 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s, 34(10), 906-911.
Gagne, R. M. (1974). 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IL: Dryden Press.
Hodges, Donald A. (1995). The acquisition of music reading skills. In R. Colwel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466-471).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Levy, K. L. M. (2001). Music readers and notation investigation of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hythm reading. IO: University of Iowa.
McDonald, D. & Simons G.. (1989). Mu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irth through six.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McVatta, R.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3-962).
MENC (1994).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What every young American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in the arts. Reston, VA: Author.
Mursell, J. L. (1956). Music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ograms. Morristown, NJ: Silver.
Ottman, R. W. (1956). Music fo rsight sing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Paris, S. G., Lipson, M. ,& Wixson, K (1983),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 293-316.
Serafine, M. L. (1988). Music as cogn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in sou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loboda, J. (1974), The eye-hand span: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ight reading. Psychology of Music, 2, 4-10.
Sloboda, J. (1976), Music reading and prose reading: some comparisons of underlying processes.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Thomas, J. W., & Rohwer, W. D. (1986). Academic studying: The rol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Education Psychology, 21(1 & 2), 19-41.
Weinstein & Mayer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315-327, New York﹕Macmit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