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佳珍
論文名稱: 臺灣筏具排仔之研究
指導教授: 戴寶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海洋史筏具排仔船舶區域特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8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身為一個海洋國家,海洋史研究是重要一環,排仔是台灣漁民所熟悉的水上交通工具,直至今日在各港口中亦常見排仔的身影,自然是海洋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本文便以排仔為主題,藉由文獻整理、口訪調查等,試著釐清臺灣排仔的歷史發展與區域特色。
    本文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為緒論外,又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為「排仔的歷史演變」,主要著重於排仔的歷史發展脈絡,其中按照排仔的發展而將其分為第二章發韌期、第三章延續與衝擊時期以及第四章轉變期三大階段。在發韌期部分,主要著眼於早期臺灣排仔的發展,一方面利用目前考古發掘資料與南島民族的研究來推測,另一方面則從早期西人、漢人及民間傳說中來建構當時臺灣排仔的樣貌與使用情形。在發展與延續期部分,則是利用清代與日治時期留下的大量文獻的整理、耙梳,進一步指出當時排仔在清代臺灣社會使用的多面向。在轉變期部分,主要藉由報紙記載、口訪調查,探討排仔在面臨戰後動力漁船的衝擊下,如何尋求自身的蛻變,結合石化工業,一方面復古出擊、一方面配合地利,使得排仔在今日台灣社會中依舊佔有其一席之地。
    此外,鑑於臺灣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差異,第二部分主要探討「排仔的區域特色」,由於沿岸與內水面自然環境、條件不同,使得其所使用的排仔自然在造型上也有所差異,因此將其分為第五章沿岸排仔以及第六章內水面排仔兩個段落。在沿岸排仔部分,依臺灣沿岸的環境不同,又分為北、西、東三部分,進行討論,說明區域自然條件對排仔使用、製作有一定的影響外,亦討論區域居民使用排仔的方法以及排仔與居民生活的關係等。在內水面排仔部分,因河川、湖潭、水庫的自然環境與沿岸有所差異,因此影響所及,使得內水面所使用的排仔在製造方式、樣式以及使用方式上,均都沿海的排仔有所差異。
    第七章結論則是對於前面幾章的研究成果作一總結。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部份:排仔的歷史演變~ 第二章 發韌期:早期臺灣的排仔………………………………………8 第一節 史前臺灣與排仔………………………………………………8 第二節 文獻記載中的排仔……………………………………………12 第三章 延續與衝擊:清領至日治時期排仔的發展……………………18 第一節 清領時期排仔使用的多面向…………………………………18 第二節 外國人眼中的排仔……………………………………………28 第三節 近代化的腳步與排仔的發展…………………………………39 第四章 轉變期:戰後排仔的轉變………………………………………48 第一節 戰後排仔的奮起與衰退………………………………………48 第二節 漁業動力化下的衝擊與因應…………………………………52 第三節 漁業轉型下的排仔……………………………………………60 ~第二部分:排仔的區域特色~ 第五章 沿岸地區的排仔…………………………………………………71 第一節 臺灣沿岸的地理環境…………………………………………71 第二節 沿岸排仔的製造方式…………………………………………74 第三節 沿岸排仔的使用方式…………………………………………80 第四節 沿岸居民的生活與排仔………………………………………91 第六章 內水面的排仔……………………………………………………99 第一節 內水面的地理環境……………………………………………99 第二節 內水面排仔的製造方式………………………………………102 第三節 內水面排仔的使用方式………………………………………108 第四節 內水面居民的生活與排仔……………………………………115 第七章 結論………………………………………………………………120 參考書目…………………………………………………………………124 附錄一 竹排調查表………………………………………………………133 附錄二 日治時期竹排數目變化表………………………………………163 附錄三之一 戰後臺灣各區域竹排數目變化表…………………………164 附錄三之二 戰後臺灣各縣市竹排數目變化表…………………………165 附錄四 竹排的製造過程…………………………………………………166 附錄五 塑膠排的製造過程………………………………………………171 附錄六 塑膠排在牡蠣養殖的使用之訪談調查…………………………177 附錄七 觀光筏之訪談調查………………………………………………179

    (一)中文部份
    1.一般史料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文叢第9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 / C. Imbauel-Huart撰,《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台灣銀行,1958。
    台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蔡啟恒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台灣銀行,1972。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
    池志徵、吳德功、施景琛、張遵旭,《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
    沈有容,《閩海贈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
    汪大淵,《島夷志略》,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
    趙汝括,《諸蕃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
    陳國瑛等《臺灣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臺灣文獻叢刊第21種。
    《臺灣府輿圖纂要》,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文叢第15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文叢第218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

    2.近人著作
    (1)專書
    Ferrell,Raleigh(費羅理),Taiwan Aboriginal Groups:Problems i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臺灣土著族的文化、語言分類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1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69。
    Joseph Needham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十一冊)》,台北:台灣商務,1980。
    Reg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福爾摩莎考察報告》,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
    又吉盛清著 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王良行,《鹿港鎮志─經濟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
    方豪,《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白尚德,《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1999。
    左羊,《鹿港懷古─鹿港老照片徵集輯》,彰化:左羊出版社,1995。
    甘為霖著、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
    石再添,《台灣地理概論》,台北:中華書局,1987。
    必麒麟著 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莎》,台北:原民文化,1999。
    朱于益等《各種漁筏設備與性能及船筏推進裝置之最佳化研究》(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主管科技計畫九十三年度研究計畫),200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臺灣地區公路貨運經營管理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管理所,1988。
    交通部統計處,《臺灣地區環島航運現況之探討》,交通部,1997。
    行政院農委會,《台灣漁業40年專輯》,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一)》(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二)》(台南:台南市政府,2002。
    杜劍鋒,《失落的桃子園》,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
    何立德,《臺灣的湖泊》,台北:遠足,2002。
    吳密察等撰文,《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沈寂百年的海外遺珍特展圖錄專輯》,臺北:順益博物館,2001。
    阮昌銳,《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1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9。
    呂順安主編,《耆老口述歷史叢書(九):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1997。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1997。
    李壬癸,《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李亦園等,《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2。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李政隆,《第三級古蹟嘉義市八獎溪義渡碑研究及維護計畫》,嘉義: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1996。
    李坤修、葉美珍纂修,《台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
    李景崇,《阿美族歷史》臺北:師大書苑,1998。
    李素方,《台灣的海岸》,台北:遠足文化,2001。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1997。
    林希超,《今日台灣漁業》,台北:中國漁業新聞週刊社,1959。
    林漢梁編著,《竹山林業史誌》,南投:頂林林業合作社,2000。
    祝平一,《臺灣漁業史資料選編:統計篇(一)明治—大正》,台北:臺灣省漁業局,1998。
    祝平一,《臺灣漁業史資料選編:統計篇(二)明治—大正》,台北:臺灣省漁業局,1998
    胡興華,《拓漁台灣》,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1996。
    胡興華,《話漁台灣》,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2000。
    胡興華,《海洋台灣》,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2002。
    胡興華,《台灣的漁業》,台北:遠足出版社,2003。
    胡興華等人,《臺灣漁筏漁業之調查推廣》,台北:臺灣省農林廳漁業局,1991。
    邱錦文,《打開布袋》,嘉義,布袋嘴文化工作室:1999。
    紀上水,《台灣的氣候》,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1998。
    姜善鑫等,《揭開福爾摩莎的面紗─台灣的自然地理(上冊)》,台中: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2000。
    凌純聲,《中國遠古與太平印度兩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樓船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1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0。
    菲力普.梅著 江樹生譯,《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台北:漢聲,2003。
    陳仲丹,《圖說交通探險史:從牛車到飛船》,香港:三聯書局,2005。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冊)》,台北:南天,1993。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九十四號),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61。
    陳汝勤、林斐然,《臺灣附近之海洋地質》,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0。
    陳秋楊,《水庫》,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1998。
    陳哲三總編纂,《竹山鎮志第七編:竹業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2。
    陳哲三總編纂,《竹山鎮志第十編:交通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2
    陳錦昌,《鄭成功的台灣時代》,台北:向日葵文化,2004。
    陳國川、林聖欽纂修,《臺東縣史:產業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0。
    陳溪潭、林茂春、許君復,《臺灣省沿岸漁業漁具調查報告》,台北: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1959。
    陳憲明,《成功鎮志:經濟篇》,臺東:臺東縣成功鎮公所,2003。
    夏黎明纂修,《臺東縣史:地理篇》,臺東:臺東縣政府,1996。
    游能和、賴龍雄,《臺灣地區漁船調查及收集計畫(臺灣北部舢舨及中部竹筏)調查成果報告》(1999)。
    梁莊愛論,《六○年代台灣攝影圖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張連桂、沈揮勝,《明潭憶舊》,南投: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風景區管理所,2003。
    張振岳,《富里鄉誌下卷─富里鄉影像誌》,花蓮:富里鄉公所,2002。
    張振岳,《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臺北:常民,1998。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台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武陵出版社,1998。
    康仁編輯,《影像中的彰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葉英晉,《好竹連山》,台北:大地地理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黃世輝等編著,《竹山地區開發三百年史—竹藝竹情在竹山》,南投:竹山鎮公所,1999。
    黃宣衛,《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5。
    黃宣衛,《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2005。
    黃秀政,《台中縣海線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黃聲威,《東部的海洋漁業》,臺東:台灣省水產試驗所臺東分會,1986。
    黃耀東編纂,《明清臺灣碑碣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程紹剛 譯著,《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經典雜誌 編著,《發現南島》,台北:經典雜誌,2001。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2006。
    劉漢坡,《臺灣舢舨漁船》,台北:臺灣省農林廳漁業管理處,1963。
    盧嘉興,《鹿耳門地理演變考》,台北:中國學術著作委員會,1965。
    戴昌鳳編著,《臺灣的海洋》,台北:遠足,2003。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11號),台北:師大史研所,1984。
    戴寶村,《台中港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7。
    戴寶村,《鹿港鎮志─交通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玉山社,2000。
    臺中縣志編纂委員會,《台中縣志(卷四第二冊)》,台中縣政府,1989。
    臺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編輯,《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台北:南天,199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臺灣文獻輯覽(三)》,南投:臺灣省政府,1962。

    (二)期刊論文
    王安陽〈南方澳港漁撈方法的回顧〉,《宜蘭文獻雜誌》66期(2003.11)。
    石萬壽,〈明清台灣中路交通的變遷〉,收錄於劉寧顏主編的《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宋文薰,〈由考古學看台灣〉,《中國的臺灣》(1980),頁93-220。
    李文環,〈失落的小上海—戰後初期的布袋港研究(1945-1949)〉,《臺灣風物》51:4。
    李玉芬,〈黑潮對綠島早期涉外關係的影響〉,《東台灣研究》3(1998),頁81-101。
    李兆輝,〈臺灣之水產及其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3(1947)。
    李鹿苹,〈淡水港衰落的地理因素〉《地學彙刊》第1期,臺北,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1969。
    林玉茹,〈殖民與產業改造:日治時期東臺灣的官營漁業移民〉,《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台北:遠流,2007。
    林茂春,〈臺灣之漁業〉,《台銀季刊》4:3。
    林復原著、黃宣衛編譯,〈我的蕃社生活〉,《東台灣研究》3(1998),頁147-194。
    林會承,〈史料中所見的平埔族聚落與建築〉《設計學報》1:1(1998),頁1-28。
    拙緣,〈台灣民間傳統工藝:竹筏的製造〉,《民俗曲藝》61期(1989),頁82-91。
    社論,〈推廣舢舨竹筏裝置引擎〉,《漁友》29期(1954)。
    胡興華,〈光復初期的臺灣漁業(下)〉,《漁業推廣》168期(2000.09),頁15-27。
    周傳鈞,〈鯔及其漁法〉,《中國水產》6期(1953.06)。
    康培德,〈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收錄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1-31。
    曹永和、包樂史,〈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台灣歷史之一頁〉,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413-444。
    曹淑珍,〈臺灣之水産(統計)〉,《臺灣銀行季刊》4:3。
    孫泰恆,〈柴油船外機簡介〉,《中國水產》269(1975.05),頁7-8。
    許硯蓀、張劭曾,〈臺灣河川與水庫建設〉,《臺灣銀行季刊》15:1(1964)。
    許進發,〈清季搶船事件與臺灣沿海地區民眾風俗〉,《臺灣風物》57:1(2007),頁71-100。
    許雪姬,〈竹筏在台灣交通史上的貢獻〉《台灣風物》33:3(1983)。
    陳同白,〈竹筏裝置引擎捕魚初告成功〉,《中國水產》28期(1955)。
    陳有貝,〈台灣史前文化架構下的大陸要素〉《考古人類學刊》(1999),頁115-129。
    陳財發,〈港邊相思曲—漁村‧風華‧老照片〉,《宜蘭文獻雜誌》66(2003)。
    陳政宏,〈一脈相承:台灣筏的技術創新與特性〉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頁527-573。
    陳溪潭,〈鯔魚漁業〉,《中國水產》45期(1956.09)。
    陳憲明,〈台灣東部漁港的機能與區位〉,《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990),頁91-114。
    曾中佛,〈舢舨竹筏之動力化及其趨勢〉《漁業》1:2(1956)。
    張一鳴,〈臺灣之沿岸漁業〉,《臺灣銀行季刊》25:1(1974)。
    張炳楠,〈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19:1(1968)。
    張明昇,〈彰化縣漁業現況簡介〉,《漁友月刊》57(1982)。
    黃丁郎,〈臺灣之養殖漁業〉,《台銀季刊》25:1(1974)。
    黃碧慧,〈阿美族的捕魚節〉《戶外生活》49(1980),頁46-53。
    黃碧慧,〈捕魚節的故事〉《戶外生活》49(1980),頁54-55。
    連明今,〈臺灣之公路與公路運輸〉,《臺灣銀行季刊》20:3(1969.09)。
    塗有忠,〈內山竹子要出海—憶清水溪竹排放流〉,《美哉南投》3(1995)。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145期(2003),頁83-110。
    劉宗炘,〈臺灣漁業地理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23:2(1972)。
    劉益昌,〈史前時代台灣與華南關係初探〉,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研院三研所,1988。
    劉益昌,〈從玉器到玻璃、瑪瑙:臺灣史前裝飾器物變遷的初步研究〉(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器研討會會議論文)(2005),頁211-226。
    劉益昌,〈The earliest Austronesians and their movements inside Taiwan :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possible driven forces〉,《2005Lapita Roundtable Discussion》(2005),頁1-15。
    劉建隆,〈蘇澳的鯖釣漁業〉,《中國水產》41期(1956.05)。
    羅志誠,〈臺灣石化工業的前身—1950年代的電石/塑膠工業〉,《臺灣歷史學會通訊》10(2000)。
    臧振華,〈論臺灣的細繩紋陶文化—兼論臺灣史前文化來源問題研究的概念與方法〉,《田野考古》1:2(1990),頁1-31。
    諸家,〈十六年來臺灣之交通運輸〉,《臺灣銀行季刊》21;1。
    趙宏圖,〈桃園最資深的膠筏造船師〉《源》35(2001),頁21-22。
    霍玉振,〈臺灣竹林葉及其保育管理〉《臺灣銀行季刊》18:2(1965)。
    廖世權,〈台中縣漁業現況介紹〉,《漁友月刊》51(1982)。
    謝大文,〈牡蠣養殖事業〉,《豐年》32:4。
    魏宗華,〈舷外機與舷內外機的世界〉,《船: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會刊》37(2001.06),頁12-15。
    錢益,〈臺灣之公路建設〉,《臺灣銀行季刊》9:3(1957)。

    (二)學位論文
    王俊昌,《日治時期臺灣水產業之研究》,桃園:中正大學歷史所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朱建偉,〈臺灣娛樂漁船營運與政府管理措施之研究〉,基隆: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余小芬,〈梓官鄉濱海漁村討烏文化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宗信,〈小琉球的社會與經濟變遷(1622-1945)〉,臺南:臺南師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4。
    林文龍,〈臺灣日治時期陸路交通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周茂欽,〈滄海鹽田變遷中的漁村—青鯤鯓聚落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淑慈,《清代臺灣的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麗玲〈南方澳漁業聚落的形成與地區整合〉,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孟祥瀚,〈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光榮〈阿蓮莊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變遷〉,臺南:臺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台香,〈臺南縣永康鄉蔦松遺址〉,台北:台大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黃秋燕,〈臺灣塑膠原料工業成長因素之探討〉,桃園: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黃健兒,〈臺灣吳郭魚產業發展潛力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農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鍾寶珍,〈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四)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專利公報資料庫http://nbs.apipa.org.tw/default.asp

    (二)日文部分
    1.史料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統計書》(1896-194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調查經濟資料報告》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

    2.期刊及報紙
    《台灣時報》,1909-1945年。
    《台灣日日新報》,1899-1919年。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5-1911年。
    《台灣民報》,1923-1930年。
    《台灣水產雜誌》1-344。

    3.時人著作
    下啟助、妹尾秀實,《臺灣水產業視察復命書》(台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明43。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台灣港灣》,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1938。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編,《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北:成文出版社,1895。
    岸元納次郎,〈臺東廳管內水產業〉《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報文》2:1,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
    尾崎秀真,〈三百年前の東部台灣〉,《東台灣研究叢書》37編(1927),頁8-24。
    棚町功,〈臺灣の船舶(四)〉,《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20期(昭7)。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南勢蕃、阿眉族馬蘭蕃、卑南族卑南蕃)》,東京,東洋印刷株式會社,1913。
    秦貞廉,《漂流台灣チョプラン嶋之記》,台北:台北帝大圖書館內臺灣愛書會,1913。
    藤崎濟之助,《台灣の蕃族》,台北:國史刊行會,1930。(台北:南天複刻,198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高雄築港概要》,大正10年(192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水產課,《臺灣の水產》昭和5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