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莉芬
論文名稱: 北宋時期福建路的社會變遷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北宋福建路社會變遷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福建地區背山面海的環境,相對於中原而言,地理相當孤立。隋唐以後,中原政權對福建地區的控制力日增,福建地區的各項資源也獲得較多開發;五代時期閩政權的建立,則奠定北宋時期福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
    北宋時期,福建地區單獨設路,反映出該地在南方地略與交通重要性的提升。由北宋時期福建路境內州縣、人口的增加,市場及中舉人數的分佈,則反映出閩江流域各州軍在經濟、人文的發展上,仍領先於沿海州軍。泉、漳、汀各州在北宋時期亦較前代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北宋時期,福建路士人階層的勃興,對福建路文化、教育水準的提昇,地方公益事業及宗族組織的發展,均產生重要影響。此時期福建路宗教活動的演變、強悍務實的民風與地域色彩濃厚等現象,在在影響其後福建文化的發展及延伸。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限制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3 第貳章. 北宋以前福建地區的發展 6 第一節、 隋唐以前福建地區的發展 6 第二節、 隋唐時期對福建地區的經營 11 第三節、 五代時期福建地區的發展 17 第參章. 北宋時期福建社會規模的擴大 30 第一節、 行政區劃與人口增長 30 第二節、 商業發展與市鎮擴張 44 第肆章. 北宋時期福建社會結構的變化 --士人階層的勃興與影響 60 第一節、 福建士人階層的興起 60 第二節、 福建士人階層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77 第伍章. 北宋時期福建的社會風氣 92 第一節、 宗教活動興盛 93 第二節、 民風強悍務實 104 第三節、 地域色彩濃厚 111 第陸章. 結論 120 附 錄 I 徵 引 書 目 XXII

    一、 史料
    (一)、 史籍
    王溥,《五代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3。
    王溥,《唐會要》,台北:台灣商務,1968。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台灣商務,1968。
    司馬遷,《史記》,台北:中華書局,1965。
    江少虞輯,《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台北:台灣商務,1965。
    宋綬、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1972。
    吳任臣,《十國春秋》,台北:國光,1962。
    沈約,《宋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台北:文海,1969。
    杜佑,《通典》,上海:商務,1935。
    李心傳,《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成都:巴蜀,1993。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台北:台灣商務,1968。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燾原著,黃以周等編著,《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文物,1987。
    姚廣孝等奉敕監修,《永樂大典》,台北:世界,1962。
    茅元儀輯,《武備志》,台北:華世,1984。
    徐夢華,《三朝北盟會編》,台北:文海,1962。
    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台北:台灣商務,1968。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1976。
    班固,《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58。
    唐太宗御撰,《晉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陳壽,《三國志》,台北:中華書局,1965。
    郭璞注,《山海經》,上海:上海商務,1936。
    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58。
    脫脫,《宋史》,台北:中華書局,1965。
    路振,《九國志》,上海:上海商務,1936。
    劉晌,《舊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鄭麟趾,《高麗史》,台南:莊嚴文化,1996。
    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中華書局,1965。
    歐陽修等,《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台灣商務,1966。
    薛居正,《舊五代史》,台北:中華書局,1965。
    魏徵,《隋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竇儀,《宋刑統》,台北:文海,1964。
    (二)、 文集、奏議、筆記
    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商務,1919。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王禹稱,《小畜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
    王得臣,《麈史》,上海:上海商務,1936。
    王象之,《輿地紀勝》,台北:文海,1963。
    王應麟,《玉海》,台北:大化(合璧本),1977。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1981。
    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石介,《徂徠集》,台北:台灣商務,1973。
    包恢,《敝帚稿略》,台北:台灣商務,1972。
    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9。
    司馬光,《傳家集》,台北:世界,1986。
    田況,《儒林公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三六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朱彧,《萍州可談》,上海:上海商務,1936。
    朱熹,《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商務,1936。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京都:中文,1985。
    李俊甫,《莆陽比事》,台北:台灣商務,1981。
    李世民等著,《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李調元編,《全五代詩》,上海:上海商務,1936。
    呂陶,《淨德集》,台北:新文豐,1984。
    吳處厚,《青箱雜記》,鄭州市:大象,2003 。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1966。
    沈堯,《落帆樓文集》台北:新文豐,1989。
    周密,《齊東野語》,台北:台灣商務,1979。
    孟元老,《夢粱錄》,台北:文海,1981。
    林弼,《林登州集》,台北:台灣商務,1973。
    柳開,《河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八五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祝穆,《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台北:文海,1981。
    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1982。
    洪邁,《容齋隨筆》,台北:台灣商務,1968。
    袁采,《袁氏世範》,台北:台灣商務,1966。
    陳師道,《淮海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
    高承,《事物紀原》,台北:商務,1983。
    孫從添,《藏書記要》,台北:新文豐,1984。
    陳棨仁輯,《閩中金石略》,台北:新文豐,1977。
    陳普,《石堂先生遺集》,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
    陳夢雷編,龍繼棟撰,《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
    陳藻,《樂軒集》,台北:商務,1971。
    陳襄,《古靈集》,台北:台灣商務,1972。
    陸佃,《陶山集》,上海:上海商務,1936。
    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梅堯臣,《宛陵先生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
    陶宗儀編,《說郛》,台北:台灣商務,1971。
    陶穀,《清異錄》,北京:中華,1991。
    張爕,《東西洋考》,台北:台灣商務,1968。
    曾丰,《緣督集》,台北:商務,1971。
    曾鞏,《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華岳,《翠微南征錄》,台北:台灣商務,!976。
    黃宗羲,《重編宋元學案》(二),台北:正中,1954。
    黃滔,《黃御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八四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彭耜等編,《海瓊白真人語錄》,收入《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北京:華夏,2004。
    彭龜年,《止堂集》,台北:台灣商務,1975。
    葉夢得,《避暑錄話》,台北:台灣商務,1966。
    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鄒浩,《道鄉集》,台北:漢華文化,1970。
    楊士奇、黃淮奉敕編,《歷代名臣奏議》,台北:台灣商務,1983
    楊時,《楊時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楊億,《武夷新集》,台北:世界,1986。
    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趙汝适,《諸蕃志》,北市:廣文,1969。
    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熊禾,《勿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八八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黎靖德編著,《朱子語類》,台北:正中,1973。
    鄭岳,《鄭山齋先生文集》,台北:文海,1970。
    廖剛,《高峰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86。
    劉一止,《苕溪集》,台北:台灣商務,1971。
    劉子翬,《屏山集》,台北:台灣商務,1973。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
    劉將孫,《養吾齋集》,上海:上海商務,1934。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1936。
    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1974。
    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
    蔡襄,《荔枝譜》,台北:台灣商務,1966。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
    韓偓,《玉山樵人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韓愈,《韓昌黎文集》,台北:河洛,1975。
    贊寧,《宋高僧傳》,台北:文津,1991。
    蘇洵,《嘉祐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
    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蘇軾,《蘇東坡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
    蘇轍,《蘇轍集》,台北:河洛,1975。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台北:台灣商務,1968。
    (三)、 地方志
    王世懋,《福建省閩部疏》,台北:成文,1975。
    石有紀修、張琴纂,《民國莆田縣志》,上海:上海書店,2000。
    包韺等纂修,《固始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朱景星修、鄭祖庚等纂,《閩縣鄉土志》,台北:成文,1974。
    吳宜燮修,《龍溪縣志》,台北:成文,1967。
    李厚基等修,沈瑜慶、陳衍等纂,《(民國)福建通志》,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4。
    李維鈺原本,吳聯薰增纂,沈定均續修,《光緒漳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2000。
    汪瑀修、林有年纂,《安溪縣志》,台北:新文豐(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0)。
    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995。
    周學曾等纂修,《晉江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夏玉麟、汪佃等修纂,《建寧府志》,台北:新文豐,1985。
    夏玉麟、汪佃等修纂,《邵武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9,台北:新文豐,1985。
    徐炳文修,鄭豐稔纂,《福建省雲霄縣志》,台北:成文,1975。
    翁天祜修,翁昭泰纂,《福建省浦城縣志》,台北:成文,1967。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編,大化書局印行,民69。
    莊成主修,沈鐘、李疇同纂,《安溪縣志》,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陳壽棋等撰,《福建通志》,台北:華文,1967。
    陳讓編次、邢址訂正,《邵武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0,台北:新文豐,1985。
    黃任、郭賡武纂,懷蔭布修,《乾隆泉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2000。
    黃岩孫撰,《仙溪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黃昭仲修纂,《八閩通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991。
    黃彭年,《畿輔通志》,台北:華文,1967。
    馮登府輯,《閩中金石志》,台北:新文豐,1977。
    管聲駿纂修,《崇安縣志》,江蘇:中國書店,1992。
    二、 今人研究
    (一)、 專書:
    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書社,1987。
    王善軍,《宋代宗族與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61。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台北:弘文館,1986。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朱堅章等合著,《社會科學概論》,台北:空大,1988。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1980。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4。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台北:台灣學生,1986。
    何綿山,《閩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吳文良編著,《泉州宗教石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泉州市海交館,《泉州伊斯蘭教石刻》,寧夏人民出版社,1984。
    姜錫東,《宋代商人和商業資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
    荒木敏一,《宋代科舉制度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69。
    唐文基主編,《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徐曉望,《閩國史》,台北:五南,1997。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徐曉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綱》,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桑原騭藏著、陳裕菁譯,《蒲壽庚考》,北京:中華書局,1954。
    桑原騭藏著,楊鍊譯,《唐宋貿易港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63。
    桑原騭藏著,馮攸譯,《中國阿拉伯海上交通史》,台北:台灣商務,1976。
    國家圖書館善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7。
    梁嘉彬,《流求及東南諸島與中國》,東海大學,1965。
    船越泰次編,宋白著,《宋白續通典輯本附題解》,東京:汲古書院,1985。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張家駒,《兩宋經濟中心的南移》,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張家駒,《宋代社會中心南遷史》,上海:上海書店,1996。
    陳支平主編,《福建宗教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陳支平,《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91。
    陳建才主編,《八閩掌故大全.藝文篇》,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陳高華、吳泰,《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陳景盛,《福建歷代人口論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陳遵統,《福建編年史》第一輯。福建省圖書館存書,1958年。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
    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室編著,《福建經濟發展簡史》,福建:廈門大學,1989。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台北:新文豐,民87。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1989。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台北:雲龍,1995。
    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南向發展》,台北:台灣商務,民80。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台北:聯經,1995。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台北:學海,1980。
    劉海峰、莊水明,《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蔡占祥等修,建陽《廬峰蔡氏族譜》, 建陽縣圖書館藏,1997。
    藤田豐八,《宋代之市舶司與市舶司條例》,上海:商務,1936。
    蘇基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1991。
    (二)、 論文:
    1. 中文
    刁培俊,〈當代中國學者關於宋朝職役制度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二卷三期,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方豪,〈宋泉州等地之祈風〉,《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方豪,〈宋代佛教對社會之貢獻〉,《現代學苑》六卷九~十一期,1967。
    方豪,〈宋代僧侶對於栽茶之貢獻〉,《方豪六十自定稿》下冊,台北,1969。
    方豪,〈宋代佛教對旅遊之貢獻〉,《東方雜誌》復刊五卷三期,1971。
    方豪,〈宋代佛教對中國印刷及造紙之貢獻〉,《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台北:自印本,1974。
    方寶川,〈福建家譜與琉球久米村系家譜的比較及其思考〉,《海交史研究》總第三十一期,1997。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卷第3期,1972。
    王平宇,《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兼論士大夫觀點的詮釋與批評》,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王有英,〈宋代日常讀物與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四二卷十二期。
    王善軍,〈宋代族產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第三期(北京,1992)。
    王德毅,〈宋代的養老與慈幼〉,收入氏著《宋史研究論集》第二輯,台北:鼎文,1972。
    王賡武,〈沒有帝國的商人:僑居海外的閩南人〉,《海交史研究》總第二十三期,1993年第1期。
    江宜華,《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與中央之互動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
    朱瑞熙,〈大陸「宋代家族與社會」研究的回顧〉,《大陸雜誌》90卷第2期,1995。
    全漢昇,〈宋代官吏之私營商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七卷二期,1936。
    全漢昇,〈宋代南方的虛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本(1947),收入《宋史研究集》第六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1。
    全漢昇,〈宋代女子職業與生計〉,《食貨半月刊》一卷九期。
    安文倬譯,〈十三世紀以前中國海上阿拉伯商人之活動〉,《禹貢半月刊》五卷十一期。
    吳季霏,〈宋元以前福建民間信仰中造神與傳說的關係-以定光古佛、三平祖師、清水祖師為核心〉,《中國文化月刊》二五O期,2001。
    吳修安,〈中古時期福建地區的交通發展〉,《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一期,2006。
    李弘祺,〈宋朝教育及科舉散論:兼評三本有關宋代教育及科舉的書〉,《思與言》十三卷一期,1975。
    李兵,〈北宋前期科舉與官學對書院發展的影響〉,《東方人文學誌》二卷三期,2003年。
    宋三平,〈宋代家族教育述論〉,《南昌大學學報》27卷1期,1996。
    宋晞,〈宋代士大夫對商人的態度〉,《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53。
    宋晞,〈宋代的商稅網〉,《宋史研究集》第三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6。
    宋晞,〈宋商在宋麗貿易中的貢獻〉,《宋史研究集》第十一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
    沈宗憲,〈宋代官方的祈禱〉,《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五輯,台北:蘭臺,2005。
    何佑森,〈兩宋學風的地理分佈〉,《新亞學報》1955年1期。
    佐竹靖彥,〈宋代福建地區的土豪型物資流通和庶民型物資流通〉,收入《宋史研究論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林光衡,〈甘棠港辨析〉,《福建論壇》三期,1985。
    林伯羽,〈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考〉,,《宋史研究集》第十五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
    林松,〈泉州──我國伊斯蘭教和回回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海交史研究》總十四期,1988年第2期。
    林家恒,〈古代福建對日貿易與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總第三十期,1996。
    金中樞,〈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期,一九六八。
    俞惠滿,《元代福建書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
    胡滄澤,〈略論唐宋時期福建與日本的海外貿易〉,《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三十九期)。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宋史研究集》第八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
    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耿慧玲,〈越南與中國的海上交通-東南道〉,收入氏著《越南史論-金石資料之歷史文化比較》,台北:新文豐,2004。
    唐克亮,〈試論北宋時期的官吏經商〉,《學術論壇》,1993。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的消融〉,《新亞學報》四卷一期,1959。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2000。
    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宋史研究集》第三三輯。
    袁俐,〈宋代女性財產權述論〉,《宋史研究集刊》第二集,杭州大學歷史系宋史研究室編,浙江:浙江省社聯『探索』雜誌增刊,1988。
    許在全,〈試論宋代福建人才的崛起〉,《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三期,1981。
    莊為璣、陳達生,〈泉州清真寺史跡新考〉,《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1。
    陳東原,〈宋代的科舉與教育〉,《學風》,1932年二卷九期。
    陳國強,〈泉州回族與伊斯蘭教、阿拉伯人〉,《海交史研究》總十四期,1988。
    陳筱,〈泉州城市歷史地理初探〉,《海交史研究》總第二十八期,1995。
    陳達生,〈論蕃坊〉,《海交史研究》總第十四期,1988。
    陶晉生,〈宋金廟學與儒家思想的傳佈〉,收入(台北)輔仁大學編《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1998。
    陶晉生,〈北宋士人的起家〉,收入《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學系,1996。
    曾小瓔,《南宋地方社會勢力的研究-以福建路佛教與地方菁英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曾志忠,《五代時期十國政權的建立──以閩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勞榦,〈漢晉閩中建置考〉,《禹貢半月刊》六卷二期。
    傅宗文,〈宋代福建科舉盛況試析〉,《福建論壇》三期,1988。
    須江隆,〈從祠廟制度的新局面來觀察地域社會〉,《唐宋變革論を考える》,第五十三回東方學會議論文,2003。
    黃明哲,《宋代福建書坊及私家刻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1993。
    黃秋潤,〈淺談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海交史研究》第二期, 1980。
    黃敏枝,〈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
    黃敏枝,〈宋代福建路的佛教寺院與社會經濟的關係〉,收入氏著《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9。
    黃敏枝,〈宋代福建的寺院與社會〉,《思與言》十六卷四期。
    黃繁光,〈北宋衙前之役的特性與鄉戶的關係〉,《宋史研究集》第三六輯,台北:新文豐,2006。
    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數量初探〉,收入《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0。
    葉國慶,〈冶不在今福州市辨〉,《禹貢半月刊》六卷二期。
    楊遠,〈北宋宰輔人物的地理分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十三卷,1982。
    楊聯陞,〈科舉時代的赴考旅費問題〉,《清華學報》第二期,1961年。
    廖隆盛,〈北宋與遼夏邊境的走私貿易問題〉,《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北市:萬卷樓,2002。
    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八卷二期,1997。
    潘桂明,〈宋代居士佛教初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0。劉子健,〈略論宋代地方官學和私學的消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六本,1965。
    劉真,〈宋代的學規和鄉約〉,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中華編審委員會,1958。
    蔡尤惠,《宋代福建路的對外貿易》,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韓振華,〈五代福建對外貿易〉,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三期,收入氏著《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韓振華,〈宋元時代傳入泉州的外國宗教古跡〉,《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1 期。
    韓振華,〈宋代泉州伊斯蘭的清淨寺〉,《海交史研究》總第三十一期,1997。
    藤田豐八,〈宋代市舶司及市舶條例〉,收入《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
    顧宏義,〈兩宋書院盛衰的政策因素〉,《中國文化月刊》276期,2003年12月。
    2. 外文
    小島毅,〈正祠と淫祠:福建の地方志における記述と論理〉,《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14(東京,1991)。
    日比野丈夫,〈唐宋時代に於ける福建の開發〉,《東洋史研究》四卷三期,1939。
    成田節男,〈宋元時代の泉州の發達と廣東の衰微〉,《歷史學研究》六卷七期,1936。
    佐竹靖彥,〈唐宋期福建の家族と社會-閩王朝の形から科舉體制の展開まで-〉,載入《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主編,1998。
    竺沙雅章,〈宋代福建の社會と佛教〉,《東洋史研究》十五卷二號。
    牧野修二,〈宋元時代の儒士〉,《愛媛大學人文學會創立五十週年紀念論集》,松山市:愛媛大學人文學會,1991。
    柳田節子,〈宋代官僚の商業行為〉,收入《宋元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5。
    斯波義信,〈宋代におる福建商人の活動とその社會經濟背景〉,《和田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1960。
    E.A.Kracke, Jr., “Sung Society, change within tradition.”Far Eastern Quarterly, XIV, 4(1955) .
    Hugh Clark〈唐宋時期泉州港對於當地農業轉為商業化的影響〉,《泉州文史》九期,198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