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慧中
Hui-Chung Lu
論文名稱: 公園休閒遊憩者設施使用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縣立運動公園為例
A Study of User Demand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Hualian County Sport Park
指導教授: 鄭志富
Cheng, Chih-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休閒遊憩者運動公園設施使用需求使用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user, sport park, user demand, user satisf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9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對於運動休閒之需求提升,政府亦積極推展全民運動、廣建休閒運動設施欲滿足民眾多元需求。運動公園設施設計雖以滿足民眾需求為考量,相關研究卻顯示使用率偏低,許多空間仍屬閒置狀態。因此,本研究以花蓮縣立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做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希望藉此瞭解休閒遊憩者在設施使用需求與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問卷發放時間為2008年3月1日至3月20日,總計得到465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利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Scheffe事後考驗法、典型相關分析。依實際調查結果得知:一、休閒遊憩者對公園設施可及性與維護需求程度最高,而設施規劃適切性需求程度最低;二、設施空間氛圍為休閒遊憩者帶來較高滿意度,而在設施可及性與維護上,滿意度最低;三、受到運動設施規劃的適切性影響,導致教育程度越高、持續參與時間越長之休閒遊憩者需求程度較高;四、受到運動設施規劃的適切性影響,且各設施所提供的活動與服務的感受程度、空間氛圍、使用設施可及性與維護的不同,不同教育程度、持續參與時間、交通時間、友伴及時段之休閒遊憩者,其使用滿意度有顯著差異;五、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使用設施需求對其使用滿意度具有典型相關存在,且設施使用需求中的「活動與服務的感受程度」分別為影響「活動與服務的感受程度」使用滿意度之主要因素。故建議運動公園應加強設施之維護與管理之機制以及活動之舉辦,以做為花蓮縣立運動公園未來在設施改善或增設相關設施之參考依據。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demand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using the Hualian County Sport Park.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were the users of Hualian County Sport Park. In order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rs’ demand of facilitie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users, 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research which a total of 465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a.) the demand of facility accessibility and the facility maintenance were the highest; the demand of facility suitability was the lowest. b.) the space and atmosphere of the facility accounted for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for the users, but the facility accessibility and the facility maintenance were the lowest . c.) users who had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longer time of participation accounted for higher demand of the facilities. 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sage satisfaction among users of different level of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time, transportation time, accompany of friends and the time section. e.) the “users’ perception for the active and the service” of use demand best explained “users’ perception for the active and the service” of use satisfaction.
    According to above findings, it can be to set up intact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for Hualian County Sport Park, and to plan suits each person's activit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運動公園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休閒遊憩者之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設施使用需求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休閒遊憩者在設施使用需求與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 36 第五節 本章總節……………………………………………… 4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 第五節 調查研究之實施……………………………………… 5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5 第肆章 研究結果......................................... 56 第一節 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之背景變項分析……………… 56 第二節 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設施使用需求現況…………… 60 第三節 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設施使用滿意度現況………… 62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對設施使用需 求現況之差異………………………………………… 65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對設施使用滿 意度現況之差異……………………………………… 75 第六節 運動公園設施使用需求與滿意度之相關…………… 84 第伍章 討論............................................. 89 第一節 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之背景變項分析……………… 89 第二節 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設施使用需求現況分析與討論 93 第三節 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設施使用滿意度現況分析與討 論……………………………………………………… 9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對設施使用需 求現況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96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運動公園休閒遊憩者對設施使用滿 意度現況之差異分析與討…………………………… 103 第六節 運動公園設施使用需求與滿意度之相關分析與討論 109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 116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22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26

    一、中文部份
    于正倫(1995)。城市環境藝術。臺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內政部營建署(2002)。縣市綜合發展計劃報告書。2007年12月19日,取自縣市綜合發展計劃資訊系統,http://cpis.e-land.gov.tw/cprpts/index.htm
    方美玉(2006)。斗六運動公園休閒設施需求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毛漢新(1999)。都市公園水景設施之使用後評估-以臺中市中山與中正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水心蓓(2006)。公園休閒遊憩者對軟硬體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宗年(1992)。建築空間藝術及技術。臺北市:臺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王室煒、賴怡君(2002)。生活的樂園一從音樂觀點探討都市空間規劃理念。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4),52-61。
    王敏華(2004)。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富陽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升臺灣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3(143),53-58。
    田玉瑛(1997)。鄰里公園內使用者行為特性之探討-以婦聯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牟鍾福(2002)。臺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設施需求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計畫,Ncpfs-Fac-090-004)。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人口與健康研究調查。2007年11月28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http://rds.bhp.doh.gov.t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2007年10月25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http://www.sac.gov.tw/index.aspx?usrType=gen
    何東波(1986)。臺灣地區公共設施提供長程策略探討。都市與計畫,13,61-78。
    余俊佐(2004)。高齡者使用公園設施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仁愛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守從、方乃玉(2004)。遊客對都市公園休憩設施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72-88。
    吳怡靜(2006)。都市公園休閒活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利益之研究-以豐樂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國銑(2005)。花蓮縣立運動公園經營管理策略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宗(1994)。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臺北市:地景。
    李明純(2006)。嘉義市不同設計理念的鄰里公園對影響使用者滿意度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晏州(1986)。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畫,13,107-140。
    林豐達(2003)。公有建築公共藝術與使用者互動之環境行為研究-以文建會公共藝術示範(實驗)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豔汝(2003)。臺灣地區大型運動公園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花蓮縣政府(1999)。花蓮縣德興運動休憩公園規劃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政府(2007)。花蓮縣政府年度活動資訊。2007年12月9日,取自花蓮縣全球資訊服務網,http://www.hl.gov.tw/act/
    邱繼賢(2006)。傳統園林運用於現代公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彰化縣。
    姚靜婉(1993)。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公園綠地休閒遊憩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洪楚源(1999)。展示空間的詮釋性。科技博物,3(5),48-56。
    高俊雄、溫景財、李鐵生(1998)。林口社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核心模式之應用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1),71-85。
    張淑智(1986)。臺北市行水區開發運動公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華憫(2001)。使用者於功能空間認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許義忠(2006)。青少女夜間外出遊憩場所選擇之概念架構雛型。觀光研究學報,12(3),225-245。
    許維芝(2002)。民間參與都市公園開發策略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郭滿洲(2003)。民眾對都會型運動公園功能適切性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天母運動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正霖(2006)。臺北縣大漢溪河濱公園使用者分析與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世瑜(2004)。輪班工作人員休閒參與程度和休閒心理需求、休閒阻礙關係之探討―以臺北市服務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全壽(2003)。有效推展全民運動的必要條件。國民體育季刊,32(137),68-72。
    陳玟瑾(2001)。臺北市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使用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01)。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陳信衛(2005)。關山鎮親水公園生態區遊客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昭仁(2006)。民眾對都市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之滿意度研究-以臺中市豐樂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昭蓉(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龍(2006)。公營運動場館民眾使用滿意度調查研究-以臺北縣立新莊體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計畫,Ncpfs-All-091-002)。臺北縣:輔仁大學。
    章宏智(2004)。臺北市都市公園使用者偏差行為知覺對休閒活動情緒體驗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彭憶祖(1995)。婦女對鄰里公園需求之探討─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曾郁惠(2005)。商店街環境差異性對消費者心理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曾家球(2002)。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求之探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游松治(2006)。職業棒球場用後評估研究-以觀眾使用部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主賜(2006)。市郊性發展地區之公園使用偏好及其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大學特定區鄰里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黃佳盛(1997)。臺中市民對鄰里公園植栽綠地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黃瑞楠(2003)。臺北市開放空間規劃評析與展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黃榮賜(1988)。都市公園遊憩需求與遊憩效益之研究-以青年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黃錦照(2002)。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坤芳(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葉丁鵬(2003)。臺北市青年公園休閒運動參與者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葉公鼎(2005)。提升臺灣公共運動設施營運人員專業知能的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4(145),24-30。
    葉文龍(2003)。都會公園體能活動區之規劃設計─以臺中都會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6)。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品度。 (Godbey, G., 2003 )
    廖河信(2003)。遊客對都市公園休憩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劉康立、林晏州(2007)。鄰里公園實質環境屬性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臺灣園藝,53(1),127-138。
    蔡春華(2003)。都市公園區位條件及內部結構與其使用效能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特龍(2001)。休閒運動的推展。載於蔡特龍(主編),休閒運動(頁1-14)。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鄭虎(1999)。臺灣區公立體育場場地設備標準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計畫,BRPG88BZ0111)。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鄭錦銘(2002)。花蓮縣立棒球場。建築師雜誌,332,53。
    鄭韻如(2006)。居民對都市中不同戶外休閒空間使用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穆火杉(2001)。臺灣地區鄉鎮運動公園設施規劃與場地使用之探討。百齡高中學報,1,279-290。
    聯合報(2007)。花蓮重賞選手 留下金牌。2007年12月5日,取自聯合新聞網網站,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s2/4108317.shtml
    韓鴻恩(2001)。運動公園用後評估之研究-以竹南運動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顏月珠(1988)。現代統計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二、英文部份
    Alan, J. (1987). 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 (3th ed.). Andover, MA: VenturePublishing.
    Astrid, D. A. M., & Harry, J. P. T. (2006). Heterogeneity in urban park use of agingvisitors: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Leisure Sciences, 28, 57-71.
    Belinda, Y. (1996). Use and experience of neighborhood park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Leisure Research, 28, 293-311.
    Chan, C. S., & Lawal, M. M. (2006). Components of urban park systems. Parks &Recreation, 41, 26-30.
    Christos, S., & Larry, G. (2000). Influence of on-site choices on recreation demand.Leisure Sciences, 22, 123-132.
    Cohen, S., & Eimicke, W. (1998). Tools for innovators: Creati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 (1st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arnik, P. (2003). The excellent park system. San Francisco: 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Paul, H. G. (2002). Managing urban park for a racially and ethically diverse clientele.Leisure Sciences, 24, 143-159.
    Robert, E. M., & Wayne, A. F. (2004). Use of visual research methods to measurestandards of quality for parks and outdoor recre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 557-57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