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稚瑋
Chiou Chih Wei
論文名稱: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Cooperation melts into Sports Education model on volleyball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指導教授: 林靜萍
Lin, Ching-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排球學習效果
英文關鍵詞: Cooperation Learning melts into Sports Education model, Volleyball, learning effec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2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研 究 生 邱稚瑋
    指導教授 林靜萍
    中文摘要
    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是提升學習者運動參與中不可獲缺的一環,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以合作學習觀念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實驗組)對高中生在排球項目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運動比賽表現並與運動教育模式(控制組)進行比較;實驗組41名學生前四週實施合作學習教學,後六週則進行運動教育模式;控制組41名學生實施十週的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二組學生在教學前後分別施測「排球認知測驗」、「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調查表」、「排球發球測驗」、運動比賽表現評量(GPAI),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在α=.05,結論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高中學生的排球認知表現、技能表現、班級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運動比賽表現等方面,均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二、兩組在高中學生排球認知表現沒有差異。三、兩組在高中學生技能表現兩者沒有差異。四、實驗組與控制組對高中學生在學習動機沒有差別,但實驗組在班級氣氛構面上優於控制組。五、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運動比賽表現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除合作學習之融入之外,本研究亦建議未來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上亦可結合其他教學策略,如理解式教學等,以進一步探討其在各層面之學習效果。

    關鍵詞: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排球、學習效果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Cooperation melts into Sports Education model on volleyball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aster’s Thesis, 2008.6 Chiou Chih -Wei
    Advisor: Lin Ching Ping
    Abstract
    Encourag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reating satisfactory classroom climat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for promoting sports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ooperation Learning melts into Sports Education model volleyball course with Sports Education model volleyball course about learning effects, learning motivation, classroom climate and Game Performance. There were 41 stud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received cooperation learning in four weeks, then received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six week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41 students received ten weeks Sports Education model. These two groups were taking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volleyball cognitive, volleyball serve skill,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climate and GPAI(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The data was gathered and analyzed with Pair T-test and T-test, significant level was α.05.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motivation, classroom climate and game performance.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cognitive.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skill.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learning motivation, but the classroom climat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5. The game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Besides the Cooperation Learning melts into Sports Education model, This were also suggested that unifying other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future, like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Further discuss learning effect in various level.

    Key words: Cooperation Learning melts into Sports Education model, Volleyball, learning effects.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0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7   第四節 名詞解釋…………………………………………………………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與策略…………………………………………11   第二節 運動教育課程模式的概念………………………………………29   第三節 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43   第四節 合作學習相關實證研究之探討…………………………………54 第五節 運動教育模式相關實證研究之探討……………………………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68  第一節 研究架構……………………………………………………………68  第二節 研究流程……………………………………………………………69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70  第四節 研究工具……………………………………………………………72  第五節 資料分析……………………………………………………………8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 之學生學習效果分析………………………………………………83   目 次 第二節 比較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運動教育模式 認知學習效果………………………………………………………93 第三節 比較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運動教育模式 技能學習效果………………………………………………………95 第四節 比較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運動教育模式 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學習效果……………………………………97 第五節 比較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運動教育模式 運動比賽表現學習效果……………………………………………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結論…………………………………………………………………104 第二節 建議…………………………………………………………………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07 英文部分………………………………………………………………………117 表 次 表2-1合作學習定義整理表………………………………………………13 表2-2合作學習小組、運動教育模式小組與傳統學習小組的比較……27 表2-3五大課程設計模式之比較…………………………………………33 表2-4運動教育模式、合作學習與傳統體育教學的差異………………41 表2-5四派動機理論比較…………………………………………………44 表2-6合作、競爭、個別學習三者之比較………………………………52 表2-7近五年國內合作學習學習成就的實徵研究………………………57 表2-8運動教育模式於大學體育課研究摘要表…………………………60 表2-9運動教育模式於國中體育課研究摘要表…………………………61 表2-10運動教育模式於國小體育課研究摘要表…………………………62 表3-1本研究參與者及人數 ………………………………………………71 表3-2教師行為檢核百分比摘要表………………………………………73 表3-3試題雙向細目分析表 …………………………………………74 表3-4GPAI比賽表現評量類目表 ………………………………………78 表3-5排球運動GPAI觀察類目評量標準說明 …………………………79 表4-1-1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認知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84 表4-1-2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技能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86 表4-1-3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習動機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表……………87 表4-1-4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班級氣氛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89 表4-1-5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比賽表現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91 表4-2-1實驗組與控制組認知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93 表4-3-1實驗組與控制組技能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95 表4-4-1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動機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97 表4-4-2實驗組與控制組班級氣氛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98 表4-5-1實驗組與控制組比賽表現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102 圖 次 圖2-1TGT分配學生到競賽組別 …………………………………………23 圖2-2體育課程理論架構圖………………………………………………31 圖2-3運動教育模式之概念架構圖………………………………………37 圖2-4運動教育模式之特徵概念圖………………………………………38 圖2-5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48 圖3-1研究架構圖…………………………………………………………69 圖3-2研究流程圖…………………………………………………………70 圖3-3發球測驗場地圖……………………………………………………77 附 錄 附錄一參與者同意書………………………………………………………122 附錄二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教師教學行為檢核表………………123 附錄三傳統運動教育模式教師教學行為檢核表…………………………124 附錄四排球認知測驗卷預試卷……………………………………………125 附錄五認知測驗卷預試試題分析結果表…………………………………129 附錄六排球認知測驗卷正式卷……………………………………………130 附錄七GPAI球類比賽表現評量記錄表 …………………………………132 附錄八GPAI球類比賽表現評量表 ………………………………………133 附錄九體育課班級學習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134 附錄十體育課學生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調查表…………………………135 附錄十一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進度表…………………………137 附錄十二 傳統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進度表……………………………………140 附錄十三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教學計畫……………………………143 附錄十四 傳統運動教育模式教學計畫………………………………………146 附錄十五 排球比賽簡易規則…………………………………………………149 附錄十六 隊長契約書…………………………………………………………150 附錄十七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STAD排球學習單 …………………151 附錄十八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小組排球成績表(STAD) …………154 附錄十九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TGT小組測驗表……………………1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34-38。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方靜丘(2003)。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教學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臺灣省學校體育,6 (5),42-48。
    李雯婷(1997)。國二數學科合作中配對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嘉祥(1999)。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書局。
    朱瓊芳(2006)。多元智慧取向的合作學習在國中籃球課程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武雄(1996)。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以「科學教育專題研究」為例。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第二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科學 教育中心發行。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2-1.htm
    吳清山、林天祐(1996)。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5。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翼儒(2007)。問題導向學習對高中學生水上安全救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天得(1999)。運動教育模式在男女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六年 級排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稚瑋(2007)。合作學習教學融入高中體育課程之看法。學校體育,17(5),10-15。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世華(200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佩璇(1992)。臺灣省國立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青蓉(2006)。合作學習教學法促進國ㄧ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林建宏(1997)。體育合作學習效果之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471-482。
    林清江(197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靜萍(2000)。師資生學科教學知識之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禾程(2002)。系統觀察法與電腦資訊在運動教育學上的應用。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245-286)。台北:師大書苑。
    周立勳(2005)。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的情意表現。嘉義師院學報,12,39-72。
    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美鈴、許義雄(1993)。樂趣化體育教學的意義及其方法。樂趣化教材彙編,頁2-3。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翁國興(2005)。運動教育模式介入在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教學上學習效 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曹永松(2001)。以合作學習法迎接九年一貫課程。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 第二十一期。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1/21_10.htm。
    陳文亮(2003)。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小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昭宇(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 力之實徵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志(2004)。運動教育模式結合教學科技的課程設計對國中生學習滿 意度之影響--以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勝雄(2003)。不同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對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 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運家、洪友廉、陳廣熙、陳彩霞(2000)。體育教學與評量-體育運動 技巧測試,香港中文大學體育科學系體育教學評量小組。2008年01月 02日,取自http://ihome.cuhk.edu.hk/~b573775/qef/
    陳瓊森(2000)。教學典範合作學習。2003年11月21日,取自http://163.23.210.75/eschool/pc/threeone-3htm。
    陳寶珍(2002)。協同教學與合作學習策略提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惠茹(2002)。高職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滿洲、曾智豐(2003)。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野 蕊(2005)。合作學習策略在籃球教學之成就及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正仁(2004)。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張至滿(1995)。體育測驗與評價(第二版)。台北:水牛出版社。
    張秀梅(2002)。不同能力分組方式在合作學習應用中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成就的影響。私立淡江大學,臺北縣。
    張芳全(1997)。教學法的新典範-合作學習。國教月刊,44(4),3。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4,30-36。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松禮(1968)。動機心理學。臺北市:中華書局。
    張秋煉(2000)。臺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能維(2006)。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家科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蕊笭(1999)。兒童學習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35-57。
    張獻明(2002)。國ㄧ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05)。高中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黃品瑞(2007)。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於國小籃球校隊訓練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至賢(2005)。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學習效果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政傑、林佩璇(2000)。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與發展實踐。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淑菁(1999)。從Vygotsky的觀點配合合作學習策略探討低成就學生的科學知識重建。2003年12月1日,取自 http://163.16.74.3/wakiki/40/hlnl.htm。
    黃清祥(2004)。國小學生在運動教育模式課程中團隊運作過程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清雲(2003)。合作學習之訓練結構對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學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74,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清雲(1997)。合作學習能力分組方式與學生互動行為對運動認知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2),61-71。
    郭彥成(2005)。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大學體育桌球教 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 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淑霞(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中生合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德明(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掌慶維、李勝雄、張美莉(1998)。體育合作學習與國小一般體育教學效 能影響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七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冊, 頁1053-1064。
    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 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熊明禮(1996)。傳統體育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法在飛盤擲遠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22,48-60。

    鄭金昌(2003)。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與學習反應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 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49,13-16。
    廖國成(2003)。體育課程發展模式對排球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五堵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賴銳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闕月清、蔡宗達(2003)。體育教學的新概念—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TGfU),載於黃金柱(主編)。體育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頁24-42),
    臺北縣:國立教育學院。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顏嘉生(2005)。不同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比較-以國小六年級 巧固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蕭惠姿(2002)。合作學習在低年級自然科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龔雅慈(2007)。理解式教學法在合作學習的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 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體育學科中心(2005)。高中新體育課程綱要重點特色及其與舊體育課程標準之比較。南投市:作者。

    【英文部分】
    Alexander, K., & Luckman, J. (2001). Australia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Uses of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7(3), 243-268.
    Alexander, K., Taggart, A., & Medland, A. (1993). Sport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ry Before You Buy. ACHPER National Journal, 44(4), 16-23.
    Alexander, K., Taggart, A., & Thorpe, S.T. (1996). A Spring in Their Steps Possibilities for Professional Renewal Through Sport Education in Australlian Schools.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1, 23-46.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1175-1184.
    Bennett, G. & Hastie, P. A. (1997). A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for A Collegiate Physical Activity Cours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8(1), 39-44.
    Caillois, R. (1961). Man, Play and Games. New York: Free Press.
    Carlson, T. B. (1995). We Hate Gym: Students Alienation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4, 467-477.
    Chen, A., & Ennis, C. D. (1996). Teaching value-laden currcula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3), 338-354.
    Dyson, B. (2002).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64-281.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10), 1040-1048.
    Grant, B. C. (1992). Integrating Sport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ew Zealand Secondary Schools. Quest, 44, 304-316.
    Griffin, L. L.,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7). Teaching Sport Concepts and Skills: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useo, J. B.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 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2(3),4-9.
    Hastie, P. A. (1995). An ecology of a Secondary School Outdoor Adventure Camp.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 79-97.
    Hastie, P. A. (1996). Student Role Involvement During a Unit of Sport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6, 88-103.
    Hastie, P. A. (1998). Skill and tactical development during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9(4), 368-379.
    Hastie, P. A. & Trost, S. G. (2002). Student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During a Season of Sport Educatio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4, 64-74.
    Huizinga, J. (1955). Homo Ludens. Boston: Beacon Press.
    Jewett, A. E. & Bain L. L. & Ennis, C.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Georg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0). Circle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N: Interational Book Company.
    Johnson, D.W. (1984). Cooperation small-group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1973).
    Johnson, D. W.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3nd.). Boston: Aley and Bacon.
    MacPhail, A., Kirk, D., & Kinchin, G. (2004). Sport Education: Promotion Team Affiliat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3, 106-122.
    Mitchell, S. A., Griffin, L. L., & Oslin, J. L. (2003). Sport foundations for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P Bulletin, 69(479). 48-57.

    Rink, J. E., French, K. F., & Graham, K. C. (1996). Implication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 490-502.
    Ross, J. A. (1995). Students explaining solutions in student-directed group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reform in mathematicseducation.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 95(8), 411-416.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 Tokyo, Japan: Holt-Saunders International Editions.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Springer Verlag : New York Inc.
    Slavin, R. E. (1978). Student teams and achievement divi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 39-49.
    Slavin, R. E., & Madden, N. A. (1979). School practice that improve race relat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6(2), 69-180.
    Slavin, R. E. (1989). Ability group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7(3), 293-336.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 Y. KKY.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ed.)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un and Bacon.
    Siedentop, D., Mand, C., & Taggart, A. (1986).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Strategies for Grade 5-12. Palo Alto, CA: Mayfield.
    Siedentop, D. (1987).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ort Education.In G. T. Barrete, R. S. Feingold, C. R, Reese. & M.Pieron (Eds.) ,Myths,Models,& Methods in Sport Pedagogy, 79-86.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Siedentop, D. (2000).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 in physical education (4th ed.). Mountain View, CA:Mayfield.
    Synder, P. P. (1997). The Effects of A Sport Education Model on the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Level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