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大昕
Wu Ta-hsin
論文名稱: 從未入流到不入流--明代雜職官制度研究
指導教授: 林麗月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8
中文關鍵詞: 雜職雜流雜途異途所屬衙門合屬衙門雜職衙門吏員地方行政地方政府明代財政課程戶役徭役雜役未入流寶鈔捐納建文改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0下載:1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雜職官制度,是用來管理了田賦以外的各種政府收入來源,以及為政府提供交通、訊息、醫療、天文曆算等等服務,對政府運作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明代的雜職官制度是直接繼承元代諸職制度而來。元代在特有的戶計制度之下,將統治下的百姓以職業、民族、生活方式為基準編制戶計,以此作為統治的基礎,這與漢族傳統編戶齊民的統治方式大為不同。為了管理如此眾多的戶計,元朝依據各種戶計的特殊性選官管理,以路為單位設置戶計官,即諸職官。明初沿用了元代的戶計制度,稱之為戶役制度,也沿用元代的諸職官衙門,戶役、雜職衙門、雜職官形成了明代的雜職官制度。
    本文以蹇義呈與明成祖的《復舊制冊》為主要材料,討論明代雜職官制度運作上的問題。從《復舊制冊》中的有關雜職官的記載,建文朝對雜職體系的改革,主要有幾個目標:一是確立雜職官的品級,並確定「資品給俸」的原則;二是確立雜職官考覈的方式,將集中吏部的考覈權交與布政司一級,並將考覈的標準更為統一;三是整理戶役與雜職官之間的關係,使雜職衙門獨立於府州縣的情況,轉變為府州縣的下屬官員;四是整理地方上的雜職衙門,進行裁革或新置,使其符合統治上的需求。這些改革,實際上反映了洪武末期的狀況,而不是單純「更改祖制」的行為。建文朝的改制雖然因靖難之變而失敗,但其對雜職官改革的內容,成為此後一個世紀明代對雜職官改革的基本目標。
    正統之後,雜職衙門已經無法如明初一般,支持政府的財政,同時維持寶鈔制度的運作,隨著雜職衙門地位的下降,戶役與課額又由州縣民戶承擔,雜職衙門的功能逐漸被州縣衙門接收,雜職衙門的獨立性消失明代逐漸放棄了維持雜職官體系的努力。雜職官體系所管理的各種利權,逐步的被皇室(以及宦官)、中央六部與府州縣政府蠶食。
    明代的雜職官制度沒落,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雜職官的品級降低,除了鹽運司官員之外的雜職官都改為從九品到未入流;第二是除了軍民匠灶四種戶役之外,大多數的戶役的僉派方式都從永充改為根據「人丁事產」進行輪充,與黃冊制度相結合。於是雜職官的品級被降低,無法抗衡府州縣官員,而雜職衙門的戶役必須由府州縣民戶中僉充提供,造成了明代雜職官制度運作依賴府州縣的先天條件。另一方面來說,雜職官制度也影響了州縣級地方官員,他們不能直接管理雜職衙門,也沒有對雜職官考覈、處罰的權力,這導致地方的權力不專一。這些制度上的問題,早在洪武朝末期已經出現,因此才有建文朝對地方雜職衙門的整頓。
    由於雜職官制度沒落,明中葉以後的雜職衙門設置情況與課額數字,完全不能反映明中葉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在此情形之下,明代並未對雜職衙門進行改革,而是以常設或非常設的方式,設置更高品級的官員與衙門,取代雜職衙門的功用,於是出現了六部派出官員(如戶部官員監管鈔關、商稅、倉務,工部郎官管理運河閘壩、抽分局)、與中官監稅的情況,同時也出現新型課稅,如礦稅、魚稅等。這些新衙門與新課稅,反映了明代中葉以後社會經濟的實況,補充了因雜職衙門的衰落而失去的稅收,也為皇室、六部與地方提供了新的逐利場域。雜職官制度在明中葉後,僅僅只是一個不合時宜的制度殘留,不再有明初原本設置時付予的功能。除了給與吏員出身官員提供足夠的官缺一事外,其存在價值已經蕩然無存了。

    關鍵字:雜職,雜流,雜途,異途,所屬衙門,合屬衙門,雜職衙門,吏員,地方行政,地方政府,明代財政,課程,戶役,繇役,雜役,未入流,寶鈔,捐納,建文改制

    緒論 1 第一章 雜職官制度的背景 28 第一節 雜職官的歷史淵源 30 第二節 明代地方所設的雜職官與雜職衙門 41 第二章 洪武時期的雜職官制度 76 第一節 雜職官制度的形成與法定地位 77 第二節 明初雜職官的出身 101 第三章 建文到永樂時期明代雜職官制度的成形 114 第一節 建文改制 115 第二節 《復舊制冊》所見的雜職制度 127 第四章 正統到嘉靖時期的雜職官問題 150 第一節 吏員與雜職官的關係 151 第二節 第二節 正統以後的財政問題 158 第三節 明代財政對雜職衙門的影響 180 第五章 科舉正途與雜流的競爭 193 第一節 對嘉靖以前的仕宦家族的分析 195 第二節 流品之分的出現 204 第三節 明末雜職官的形象 215 結論 222 徵引書目 231 附錄 255

    一、地方志
    毛鳳詔纂修,王庭蘭校正,嘉靖《浦江志略》,上海市:上海古籍書店據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五年刻本重印,1963。
    申嘉瑞修,李文、陳國光等纂,嘉靖《儀真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5,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71。
    兆麟等修,廖必琦等纂,光緒《興化府蒲田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五年潘文鳳補刊本影印,1968。
    佚名,永樂《樂清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20,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71。
    李復初修,嘉靖《蠡縣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1,上海:上海書店,1990。
    周學曾、尤遜恭等纂,胡之鋘修,道光《晉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8,上海:上海書店,2000。
    林世遠,王鏊纂修,《姑蘇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27,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唐交等修,嘉靖《霸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續編》6,上海:上海書店,1990。
    徐師曾等纂 ,曾一麟修,嘉靖《吳江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影印,1987。
    張仁蠡等纂,民國《霸縣新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天津文竹齋鉛印本影印,2002。
    張度修,謝應芳纂,洪武《常州府志》,清嘉慶間據洪武刻本傳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莫尚簡修,張岳纂,嘉靖《惠安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32,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陳效修,弘治《重刊興化府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清同治十年重刊明弘治十六年本。
    陳讓編次,邢址訂正,《嘉靖卲武府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30,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72。
    章律修,張才纂,徐珪重編,弘治《保定郡志》,《天一閣館藏方志選刊》4,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6。
    曾才漢修,葉良佩纂,嘉靖《太平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7,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71。
    黃佐,嘉靖《廣東通志》,《海南地方志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楊維新修,張元汴、徐渭纂,嘉靖《會稽縣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28,上海:上海書店,1962。
    褚宦修、李希程纂,嘉靖《蘭陽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趙錦修,張袞纂,嘉靖《江陰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3,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71。
    劉昭文纂,嘉靖《南安康縣》,《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續編》44,上海:上海書店,1990。
    黎晨修,李默纂,嘉靖《寧國府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23,上海:上海書店,1990。
    盧熊修,洪武《蘇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洪武十二年鈔本影印,1983。
    魏時應修,田居中、張榜纂,萬曆《建陽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九年刻本影印,1991。
    二、正史、政書、雜史
    《大明令》,收錄於張鹵校刊,《皇明制書》,東京:古典研究會,1966-67。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
    不著編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王楠編輯 、劉惟謙進表,《大明律集解》,原藏美國國家圖書館,明嘉靖間刻本。
    弘治《吏部條例》,收於張鹵校刊,《皇明制書》,東京:古典研究會,1966。
    朱元樟敕修,《諸司職掌》,《玄覽堂叢書,初輯》第12冊,台北:正中書局據明刊本影印,1981。
    朱元璋,《御制大誥》,收錄於張鹵校刊,《皇明祖制》,東京:古典研究會,1966-67。
    朱元璋,《御制大誥續編》,收錄於張鹵校刊,《皇明祖制》,東京:古典研究會,1966-67。
    朱鷺,《建文書法擬》,《四庫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153,1996。
    李庚乾,《佐雜譜》,《官箴書集成》9,合肥:黃山書社,1997。
    李東陽撰,申時行重修,萬曆《大明會典》,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
    李默,《吏部職掌》,《四庫存目叢書》,史部255,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明神宗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學生書局,1970。
    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義》,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姜清,《姜氏秘史》,《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孫佩,《蘇州織造局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
    徐元瑞著,楊訥點校,《吏學指南》,《元明史料叢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徐松原輯,陳援庵等編,《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徐學聚編,《國朝典彙》,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屠方仲輯,《建文朝野匯編》,《四庫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51,台南:莊嚴出版社,1996。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張楷,《大明律條疏議》,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成化七年(1471)南京承恩寺對住史氏重刊本。
    脫脫等撰,《宋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嵇璜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59。
    萬表,《皇明經濟文錄》,《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1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蹇義等著,《吏部四司條例》,《天一閣藏明代政書珍本叢刊》第六、七冊,北京:線裝書局,2010。
    懷效鋒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三、筆記、文集、戲曲
    大聞幻輪,《釋鑑稽古略續集》,《續修四庫叢書》子部‧宗教類12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尹直,《謇齋瑣綴録》,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藍格鈔本。
    支大綸,《支華平先生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2,台南:莊嚴出版社,1990。
    文徵明,《甫田集》,《明代藝術家集彙刊》,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
    方孝孺,《遜志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16,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6。
    王九思,《渼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48,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
    王世貞,《鳴鳳記》,《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戲劇類17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叔英,《王靜學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刊本。
    王直,《抑菴文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1-12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店,1983。
    王英,《王文安公詩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恕,《太師王端毅公奏議》,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六年(1521)三原知縣王成章刊本。
    王琦,《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維禎,《槐野先生存笥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4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丘濬,《大學衍義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2-713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丘濬,《瓊臺會稿》,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瓊山鄭廷鵠編刊本。
    余學夔,《北軒集》,《四庫未收書集刊》第5輯第1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呂坤,《呂公實政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164,台南:莊嚴出版社,1995。
    李開先,《李中麓閑居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開先,《林冲寳劍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52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李賢,《古穰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8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林文俊,《方齋存稿》,台北:國立國家圖書館藏舊鈔本。
    邵寳,《容春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8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金幼孜,《金文靖公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成化四年(1468)新淦金氏家刊本。
    胡翰,《胡仲子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倪謙,《倪文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5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孫緒,《沙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4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徐一夔,《始豐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7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海瑞,《海忠介公集》,收錄於《丘海二公文集合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406,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
    海瑞,《海瑞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馬文升,《馬端肅奏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7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高拱,《高文襄公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08,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
    康海,《對山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張大復,《崑山人物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95,台南:莊嚴出版社,1996。
    張時徹,《芝園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82,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
    張弼,《東海張先生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年(1515)華亭張氏刊本。
    張萱,《西園聞見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68-11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陳邦瞻,《元史記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9。
    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
    焦竑,《國朝獻徵錄》,《明代傳記叢刊》110,台北:文明書局,1991。
    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2年(1507)徽州知府何歆刊本。
    費宏,《太保費文憲公摘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黃袁,《了凡四訓》,北京:中華書局,1922。
    黃瑜,《雙槐歲鈔》,北京:中華書局,1999。
    楊士奇,《東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123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店,1977。
    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7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解縉,《解學士全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1573-1620)晏良棨刊本。
    劉球,《兩谿文集》,國立故宮博物館院藏明成化六年(1470)安成劉氏家刊本。
    鄭文康,《平橋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6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鄭紀,《東園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鄭真,《滎陽外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4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韓邦奇,《苑洛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9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韓雍,《韓襄毅公家藏文集》,《明人文集叢刊》第1期6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歸有光,《歸震川集》,台北:世界書局,1977。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第403冊,台北:中華書局,1965。
    顧清,《東江家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1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顧潛,《靜觀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48,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

    四、中文專書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尹玲玲,《明清兩湖平原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尹玲玲,《明清長江中下游漁業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
    王日根,《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王毓銓,《王毓銓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申立增,《清代州縣佐貳雜職官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8冊,上海:上海人民初版社,1997。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白夀彝,《中國交通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朱鴻,《明成祖與永樂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88。
    江曉原,《天學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66。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學生書局,1991。
    吳琦主編,《明清地方力量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9。
    呂進貴,《明代的巡檢制度》,《明史研究叢刊》6。羅東:明史研究小組,2002。
    李士豪、屈若搴,《中國漁業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史》,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90。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台北:國立臺灣大學,1990。
    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
    柏樺,《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北京:中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胡其德,《元代驛遞制度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范金民、金文,《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唐立宗,《坑冶競利──明代的礦政、礦盜與地域社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馬韻珂,《中國礦業史略》,上海:開明書店,1932。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張仲禮,李榮昌譯,《中國紳士》,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
    張金銑,《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張海鵬、張海瀛主編,《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1993。
    張傳璽主編,《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張震東、楊金森,《中國海洋漁業簡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梁方仲,《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
    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郭振民,《嵊泗漁業史話》,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程彩霞,《明清更鼓制度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
    黃素慧,〈明代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與運作—以嘉興府為主的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7。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雷家聖,《宋代監當官體系之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3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
    臧嶸著,《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趙以忠等著,《舟山漁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1974。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劉惠生,《福建漁業史》,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劉廣生、趙梅莊,《中國古代郵驛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
    樓祖詒、朱傳譽,《中國郵驛發達史》,上海:中華書局,1940。
    歐陽宗書,《海上人家──海洋魚業經濟與漁民社會》,福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2003。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書局,1983。
    錢杭,《中國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華書局,1994。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繆全吉,《明代胥吏》,《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148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謝柏暉,《明清醫學知識的爭議與建構: 以太素脈和《王叔和脈訣》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叢子明、李挺主編,《中國漁業史》,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魏光奇,《有法與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及其運作》,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顧瑞,《漁史文集》,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
    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五、外文專書
    Huang, Ray(黃仁宇).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中譯本:阿風、許文繼、倪玉平、徐衛東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2001。
    Kung-Chuan Hsiao(蕭公權),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Ping-ti Ho(何炳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明清社會史論)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大島立子,《モンゴルの征服王朝》,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
    大藪正哉,《元代の法制と宗教》,東京:秀英出版,1983。
    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の展開》,東京:東京女子大學,1966。
    川勝守,《中國封建國家の支配構造:明清賦役制度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
    川勝守,《明清貢納制と巨大都市連鎖 : 長江と大運河》,東京:汲古書院,2009。
    川越泰博,《明代建文朝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7。
    加藤雄三、大西秀之、佐々木史郎編,《東アジア内海世界の交流史:周縁地域における社会制度の形成》,京都:人文書院,2008),
    伍躍,《明清時代の徭役制度と地方行政》,大阪:大阪經濟法科大學,2000。
    谷口規矩雄,《明代徭役制度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8。
    岩井茂樹,《中國近世財政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4。
    岩見宏,《明代徭役制度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牧野修二,《元代勾當官の体系的研究》,東京:大明堂,1979。
    芳賀雄,《支那礦業史》,東京:電通出版部,1943。
    傅英主編,《中國礦業法制史》,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森田憲司,《元代知識人と地域社會》,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
    間野潛龍,《明代文化史研究》,東京都:同朋社出版,1979。
    和田正広,《明清官僚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2。

    六、中文論文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卷4期,1993,頁141-175。
    于志嘉,〈再論族譜中所見的明代軍戶──幾個個案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卷3期,1993,頁639-678。
    于志嘉,〈明代江西衛所的屯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卷3期,1996,頁655-742。
    于志嘉,〈明代軍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515-540。
    于志嘉,〈明清時代江西衛所軍戶的管理與軍役糾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4 (2001):833-887。
    于志嘉,〈明清時代軍戶的家族關係──衛所軍戶與原籍軍戶之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1 (2003):97-140。
    于志嘉,〈清代江西衛所的沿革與人口分佈〉,《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295-327。
    于志嘉,〈試論明代衛軍原籍與衛所分配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2 (1989):367-450。
    于志嘉,〈試論族譜中所見的明代軍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卷4期 ,1986,635-667。
    于志嘉,〈論明代的附籍軍戶與軍戶分戶〉,《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頁80-104。
    于寶航,〈明中後期驛丞群體的身份與心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4期,頁125-128。
    山田賢著,太城佑子譯,〈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2,1999,頁39-57。
    尹玲玲,〈明代的漁政制度及其變遷──以機構設置沿革為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卷1期,頁96-103。
    方志遠,〈「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歷史研究》2007年1期,頁41-63。
    方志遠,〈明代蘇松江浙人「毋得任戶部考」〉,《歷史研究》,2004年6期,頁69-82。
    方志遠、李曉方,〈明代蘇松江浙人「毋得任戶部」考〉,《歷史研究》2004年6期,頁69-82。
    毛佩琦,〈建文新政和永樂「繼統」〉,《中國史研究》1982年2期,頁36-49。
    王文景,〈明代醫學研究──以「醫學教育」及「醫德」為中心〉,《通識教育年刊》6期,頁49-65。
    王日根,〈近年來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3期,頁184-190。
    王春花,〈明清京杭運河沿線之驛丞〉,《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期,頁303-304。
    王迪,〈成化時期的「傳奉官」〉,《歷史教學》2010年14期,頁29-32。
    王偉凱,〈明代湖北八府的巡檢司設置與分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3期,頁365-369。
    王偉凱,〈試論明代的巡檢司〉,《史學月刊》,2006年3期,頁49-53。
    王毓銓,〈明朝的配戶當差制〉,《中國史研究》第一輯,1991,頁25-43。
    王毓銓,〈明朝徭役審編與土地〉,《歷史研究》,1988年1期,頁162-180。
    王興亞,〈明代職官與職業技術考試述論(下)〉,《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6期,頁88-90。
    王興亞,〈明代職官與職業技術考試述論(上)〉,《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3期,頁88-90。
    王濤鍇,〈何以成醫:明清時代蘇松太地區的醫生訓練和社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1卷,頁170-184。
    田口宏二郎,〈畿輔礦稅初探:帝室財政、戶部財政、州縣財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80,廈門,2002年3期,頁20-31。
    白壽彝,〈明代礦業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北京,1956,頁95-129。
    伍躍,〈明代捐納政策開始時間再考〉》,「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大連,2007。
    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度研究(下)〉,《唐史論叢》第六輯,1995年,頁160-240。
    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度研究(上)〉,《唐史論叢》第五輯,1990年,頁276-304。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師大歷史學報》18,1990,頁63-75。
    朱鴻,〈明惠帝的用人與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3期,頁67-91。
    江曉原,〈中國古代天學之官營傳統〉,《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3期,頁44-50。
    何茲全,〈中國社會發展史中的元代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頁46。
    吳佩林,〈萬事胚胎始于州縣乎──《南部檔案》所見清代縣丞、巡檢司法〉,《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年4期,頁30-47。
    吳欣,〈明清京杭運河河工組織研究〉,《史林》,2010年2期,頁143-190。
    吳智和,〈明代的職業戶的初步研究〉,《明史研究專刊》4期,1981,頁59-143。
    吳智和,〈明代漁戶與養殖事業〉,《明代史研究通訊》2期,1979頁,109-164。
    呂景琳、若亞,〈論明代驛傳之役〉,《明史研究》第5輯,頁149-155。
    呂景琳、張德信、滕新才,〈論明代驛傳之役〉,《三峽學刊》1997年3期,頁50-56。
    呂進貴,《明代的巡檢制度》,《明史研究叢刊》6。羅東:明史研究小組,2002。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卷4期,1993,頁97-139。
    李治安,〈元代冗官述論〉,《學術月刊》,第38卷5月號,頁103-112。
    李長弓,〈試論明代驛傳由永充向論充的變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2期,頁34-40。
    李長弓,〈試論明代驛傳役編僉「唯糧是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4期,頁54、62-67。
    李春潤,〈雜職與兩稅法後的代役納課〉,《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頁61-72。
    李凱,〈淺論明代的鈔關與商稅〉,《黑龍江史志》23期,頁17-26。
    李龍潛,〈明代稅課司、局和商稅的徵收,明代商稅研究之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4卷2期,頁95-118。
    李龍潛,〈魚課非商稅辨〉,《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4期,頁70。
    沈東建,〈元明陰陽學制度初探〉,《大陸雜誌》,79卷6期,1988,頁21-30。
    岸本美緒著、何淑宜譯,〈明清地域社會論的反思-「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新書序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0期,2000.9,頁164-176。
    林金樹,〈關於明代急遞鋪的幾個問題〉,《北方論叢》,1995年6期,頁30-36。
    林楓,〈試析明萬曆前期的營業稅〉,《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期,頁136-142。
    林麗月,〈明初的察舉〉,《明史研究專刊》第2輯,1983。
    林麗月,〈商稅與晚明的商業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期,1988,頁37-61。
    邱仲麟,〈明太祖的任官理念與洪武朝的文官試職制度〉,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頁169-212。
    邱仲麟,〈明代世醫與府州縣醫學〉,《漢學研究》22卷2期,頁327-359。
    邱仲麟,〈從禁捕到漁甲:明代江浙地區出海捕魚管制措施的變遷〉,《清華學報》35卷2期(2005),頁331-367。
    邱仲麟,〈敬老適所以賤老──明代鄉飲酒禮的變遷及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卷1期,(2005),頁1-79。
    邱仲麟,〈綿綿瓜瓞:關於明代江蘇世醫的初步考察〉,《中國史學》13卷(2003),頁45-67。
    姜曉萍,〈明代商稅的徵收與管理〉,《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期,頁104—108。
    柏樺,〈明代州縣官吏設置與州縣政治體制〉,《史學集刊》2002年3期,頁16-41。
    柏樺,〈明代州縣官的施政及障礙〉,《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期,頁33-4。
    柏樺,〈明代州縣區劃及其沿革〉,《史學月刊》2003年1期,頁32-40。
    柏樺,〈明代州縣衙署的建制與州縣政治體制〉,《史學集刊》1995年4期,頁16-23。
    柏樺、常杰,〈明代州縣行政運行機制的特點〉,《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1期,頁128-132。
    柳海松,〈論明代的朝覲制度〉,《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4期,頁147-151。
    紀慧娟、宗韵,〈明代驛遞夫役僉派方式之變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卷1期,2003,頁74-78。
    范金民,〈岩井茂樹:《中國近世財政史的研究》〉,《歷史研究》2005:1,頁187-189。
    范金民,〈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門攤稅問題──關於一條材料的標點理解〉,《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 年第1期,頁149-153。
    范金民、夏維中,〈明代中央織染機構考述〉,《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專輯》,合肥:黃山書社,1994,頁44-50。
    茆蘶,〈萬事胚胎始于州縣乎──從命案之代驗再論清代佐雜審理權限〉,《法制與社會發展》2011年4期,頁95-103。
    唐文基,〈論明朝的寶鈔政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頁44-51。
    孫兵,〈明洪武朝寶鈔的印造與支出探微〉,《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8期,第57-60頁。
    徐泓,〈明代前期的食鹽生產組織〉,《台大文史哲學報》,第24期,1975,頁161-193。
    徐泓,〈明代後期鹽業生產組織與生產形態的變遷〉,收錄於《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389-432。
    徐泓,〈明代鹽務行政機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期,1990,頁198-206。
    徐斌,〈明代河泊所的變遷與漁戶管理──以湖廣地區為中心〉,《江漢論壇》2008年12期,頁84-88。
    徐斌,〈明清河泊所赤曆冊研究――以湖北地區為中心〉,《中國農史》2011年2期,頁65-77。
    時仁達,〈明代遼東驛遞的日常運作與演變〉,《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年4期,頁166-168。
    高壽仙,〈明代北京雜役考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4期,頁33-42。
    高樹林,〈元朝治煉戶計研究──元朝”諸色戶計”研究之三〉,《中國經濟史研究》,3,北京,1993,頁121-128。
    高夀仙,〈明代北京雜役考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4期,頁33-42。
    張小也,〈制度與觀念:九姓漁戶的「改賤為良」問題〉,《社會科學》,2006年第四期,頁174-182。
    張治安,〈元代冗官論述〉,《學術月刊》,38卷,2005年5月,,頁105-106。
    張金奎,〈明代衛所經歷司制度淺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2期,頁118-126。
    張金銑〈元代地方圓署體制考略〉,《江海學刊》1994年四期),頁118-122。
    張研,〈對清代州縣佐貳、典史與巡檢轄屬之地的考察〉,《安徽史學》2009年2期,頁5-18。
    張振國,〈清代地方佐雜官選任制度之變革〉,《歷史檔案》2008年3期,頁64-67、77。
    張海英,〈明清江南市鎮的行政管理〉,《學術月刊》,2008年7月號,頁130-139。
    曹永和,〈明清臺灣漁業志略〉,《臺灣銀行季刊》,六卷一期,1953。
    曹永和,〈明清臺灣漁業志略補說〉,《臺灣銀行季刊》,七卷四期,1955。
    梁方仲,〈論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關係〉,《學術研究》,1963年4期,頁49-55。
    梁方仲,〈論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關係─續〉,《學術研究》,1963年5期,頁32-41。
    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醫療資源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3,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219-237。
    許敏,〈明代專業役戶徭役優免〉,《黑龍江史志》,2102年17期,頁16-18。
    連啟元,〈明代的巡倉御史〉,《明史研究專刊》14期,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8,頁107-142。
    郭紅、王翠豔,〈明代都司衛所制度與軍管型政區〉,《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4期,頁78-87。
    陳支平、林楓,〈明代萬曆前期的商業稅制與稅額〉,收錄於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年,頁396-413。
    陳玉女,〈明太祖徵召儒僧與統制僧人的歷史意義〉,《中國佛學》第2卷1期春季號,台北,1994,頁39-頁68。
    陳高華,〈元代商稅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年1期,頁8-16。
    陳華高、張帆、劉曉,〈《元典章•户部•禄廩》校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三集,2004。
    陳寶良,〈明代巡檢司初探〉,《天府新論》,1992年6期,頁82-86。
    傅林祥,〈清代的次縣級政權與轄區〉,收錄於孫進已主編,《東北亞歷史地理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頁59-57。
    傅林祥,〈清雍正年間的次縣級行政機構及其職能探析〉,《清史研究》,2011年2期,頁60-67。
    程利英,〈明代北直隸的礦稅與魚蘆稅〉,《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1期,頁121-124。
    賀躍夫,〈晚清縣以下基層行政官暑與鄉村社會控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頁82-89。
    閔宗殿,〈明清時期的海洋漁業〉,《古今農業》,2003年3期。
    黃阿明,〈明代前期的救鈔運動及其影響〉,《江漢論壇》,2012年2期,頁88-93。
    黃啟臣,〈明代鋼鐵生產的發展〉,《學術論壇》,2,南寧,1979,頁64-72。
    楊萬賀,〈論明代朝覲考察的作用與影響〉,《江漢論壇》《黑龍江史志》238期,頁18-20。
    楊德華、胡興東,〈明代「約會」制度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5期,頁27-31。
    萬明,〈明代政治新探──以詔令為中心〉,《明史研究論叢》9輯,頁1-30。
    廖聲豐,〈明清時期的鈔關(榷關)研究綜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3期,頁90-92。
    熊鐵基,〈秦代的郵傳制度──讀雲夢秦簡札記〉,《學術研究》,1979年3期,頁92-96。
    趙司淵,〈明清蘇州地區巡檢司的分布與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0年3期,頁33-48。
    趙思淵,〈屏盜之跡、拯民之恫:明清蘇州地區的巡檢司〉,《社會歷史評論》11卷,頁280-293。
    趙善軒、李新華,〈重評「大明寶鈔」〉,《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65-74。
    趙軼峰,〈明代僧道度牒制度的變遷〉《古代文明》第2卷2期,頁72-114。
    趙毅,〈鋪戶、商役與明代城市經濟〉,《東北師大學報》1985年4期,頁34-40。
    劉志偉,〈關於明初徭役制度的兩點商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 年4 期,頁63-68。
    劉淼,〈明代茶戶的戶役與茶課〉,《中國農史》,第16卷2期,1997,頁68-79。
    劉淼,〈明代茶課解運制及其實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2期,頁79-89。
    劉淼,〈明朝灶戶的戶役制〉,《鹽業史研究》,1992年2期。
    歐陽宗書,〈明代漁禁對沿海漁村社會的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3期。
    歐陽宗書,〈明清海洋漁業及其重要地位〉,《古今農業》,1998年4期。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東方文化》11卷1期,1978,頁151-178。
    蕭啟慶,〈蒙元支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收錄於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46-48。
    賴惠敏,〈明代賦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顧〉,收錄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1487-1497。
    戴月芳,〈明代皇家天學機構天文科技管理之研究〉,《淡江史學》19期,2008,頁119-152。
    濱島敦俊,〈從〈放生河規約〉看明代後期江南士大夫家族〉,《明代研究》17期,,頁91-117。
    濱島敦俊著,吳大昕譯,〈明代中後期江南士大夫的鄉居和城居──從「民望」到「鄉紳〉,《明代研究》,11,2008,頁59-94。
    濮蕾,〈略論明代的僧官制度〉,《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5期,頁65-68。
    韓大成,〈明代的官店與皇店〉《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4期,頁30-35。
    魏林,〈明鈔關的設置與管理制度〉,《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頁17-26。
    羅麗馨,〈明代匠戶之仕官及其意義〉,《大陸雜誌》,第80卷1 .2期 ,台北,1990年,頁29~48 ,32~48 。
    羅麗馨,〈明代匠籍人數之考察〉,《食貨月刊》,復刊第17卷第1、 2期,台北,1988 ,頁1-20 。
    羅麗馨,〈明代官手工業組織中官匠的管理制度〉,《大陸雜誌》,第77卷5期,台北,1988 ,頁8~26。
    羅麗馨,〈明代的手工業稅〉,《明史研究》第5輯,頁16-27。
    羅麗馨,〈明代蘇州織染局〉,《興大歷史學報》,創刊號,台中,1991,頁91~111。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組織〉,《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6期 ,台北,1984,頁101~132。
    譚其驤,〈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禹貢》,3:10,楊州,1935,頁1-7。
    蘇新紅,〈明代洪武時期內庫財政收支的特點及影響〉,《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2期,頁112-115。
    蘇新紅,〈明代洪武時期的內庫制度〉,《古代文明》,第6卷1期,頁72-77。
    顧誠,〈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歷史研究》,1989年3期,頁135-150。

    七、外文論文
    Leung, Angela Ki Che.(梁其姿)“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 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Late Imperial China 8:1(June 1987),pp.139-142.
    三木聰,〈明代の福建における魚課について〉,《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上卷,東京,汲古書院,1990。
    山根幸夫,〈明代里長の職責に関する一考察〉,《東方學》,3,1952,頁79-87。
    川勝守,〈明代鎮市の水柵と巡檢司制度〉,《東方學》74,1987,頁101-115。
    中山八郎,〈明代の織染局〉,《一橋論叢》7,東京:岩波書店,1942,頁479-502。
    中村治兵衛,〈明代の河泊所と漁民〉,《中央大學文學部紀要(史學科)》,29號,1984,頁1-34。
    中村治兵衛,〈明代の魚課と河泊所官の地域迴避〉,《中央大學文學部紀要》〈史學科〉31號,1986,頁57-75。
    太田出,〈清末民國期的太湖流域漁民—漂泊‧漁撈生活與入漁慣行〉,收錄於加藤雄三、大西秀之、佐々木史郎編,《東アジア内海世界の交流史:周縁地域における社会制度の形成》,京都:人文書院,2008,頁217-238。
    方志遠,〈傳奉官與成化時代〉,《歷史研究》,2007年1期,頁41-62。
    市古尚三,〈明代に於ける商税,門攤,其他の諸税の折納鈔及び贖刑折納鈔と宝鈔制度との関係〉,《拓殖大学論集》14號,頁33-72。
    佐久間重男,〈明代における商稅と財政の関係(一)〉,《史學雜誌》65:1,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內史學會,1956,,頁1-28。
    佐久間重男,〈明代における商稅と財政の関係(二)〉,《史學雜誌》65:2,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內史學會,1956,頁46-65。
    佐久間重男,〈明代の茶業と国家統制〉,《北海道大学人文科学論集》,1,1962,頁1-44。
    佐久間重男,〈明代の茶業と国家統制〉,《北海道大学人文科学論集》1期,頁1-44。
    佐久間重男,〈明代の商税制度〉,《社會經濟史學》13卷3期,1943,,頁243-272。
    佐久間重男,〈明代の鉄鉱業と国家管理──初期官営企業を中心に〉,《東洋學》,20,仙台,1968,頁76-92。
    森正夫,〈中國前近代史研究における地域社會の視點〉,《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史學》,28,1981,頁201-223。
    滋賀高義,〈明初の法会と仏教政策〉,《大谷大學研究學報》,21,1969,頁199-237。
    新宮學,〈明代の牙行について─商稅との関係を中心に─〉《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下卷,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841-860。
    新宮學,〈明代後半期江南諸都市の商税改革と門攤銀〉,《東洋學》60卷,1988,頁93-95。
    檀上寬,〈初期明王朝の通貨政策〉,《東洋史研究》,39卷3號,1980,頁527-556。
    濱島敦俊,〈明代前期の社会と經済〉,收錄於松丸道雄等編,世界歷史大系《中国史4明―清》,頁112-146。
    濱島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中國都市の歷史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88。
    欒成顯,〈明初地主制經濟之一考察:兼敘明初的戶帖與黃冊制度〉,《東洋學報》,68(1/2) ,1987,頁35-7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