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雯怡
Wen Yi Hsu
論文名稱: 《詩經‧鄭風》研究
指導教授: 文幸福
Wen, Xing-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4
中文關鍵詞: 鄭國鄭風鄭聲鄭聲淫新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3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詩經》是中國文學第一部詩歌選集,為上古時代最重要的文化史料。時代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六百年之間,產生的地域橫跨黃河至長江流域。自先秦時代迄今,二千多年來,《詩經》這部重要的典籍一直被視為珍貴的文化資產,除可作為考察周朝政治、社會環境的主要依據之外,其所蘊含的思想更是對後來的儒家產生深遠的影響。鄭國為姬姓封國,建國於西周末年周宣王當政晚期,最初在今陝西華縣一帶。周平王初年,建都新鄭,即今河南省新鄭縣,日後漸漸併吞虢和鄶之地,而〈鄭風〉即今河南省中部的詩歌選集。據此可知,〈鄭風〉的產生上限不會超過鄭之建國,而孔子時代《詩經》早已經結集,足見〈鄭風〉應當為春秋時期的產物。有關《詩經‧鄭風》的文章,在古代文學和音樂史領域都有人研究,這是因為〈鄭風〉的出現,不僅是在文學領域,而且在音樂史上都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由此觀之,不論是就經、史、文學範圍來看,抑或是從音樂角度探索,皆有必要對其進行綜合研究。「鄭聲淫」歷來就是千古公案,本論文亦試著解決平議「鄭聲」與〈鄭風〉之間的關係,以探究「鄭聲淫」的本質定義。然說者多就孔子之言而詮釋之,多未能從春秋時人之觀念形態而考慮之。今之所謂「淫」,古之未必視作「淫」;孔之所謂「淫」,未必謂男女之「淫」,然而「淫」字亦是解讀「鄭聲淫」之關鍵。此尚須結合其時代之觀念、意識、民風及文化背景而深究之。

    摘要…………………………………………………………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範圍、材料與限制………………………7   一、研究範圍…………………………………………7   二、研究材料…………………………………………8   三、研究限制…………………………………………12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檢討………………………………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5   一、研究方法…………………………………………15   二、研究架構…………………………………………19  第五節 小結……………………………………………21 第二章 〈鄭風〉史地背景探討…………………………23  第一節 〈鄭風〉的歷史背景…………………………23   一、鄭國的歷史沿考…………………………………23   二、鄭國之世系………………………………………25  第二節 鄭國的疆域版圖………………………………35   一、鄭國地理疆域版圖………………………………35   二、鄭國地理環境特色………………………………44  第三節 小結……………………………………………56 第三章 〈鄭風〉詩旨綜述………………………………57  第一節 鄭桓公(友)與鄭武公(掘突)時期………58   一、緇衣………………………………………………58  第二節 鄭莊公(寤生)時期…………………………69   一、將仲子……………………………………………70   二、叔于田……………………………………………75   三、大叔于田…………………………………………75   四、羔裘………………………………………………81   五、遵大路……………………………………………85   六、女曰雞鳴…………………………………………85  第三節 鄭昭公(忽)時期……………………………92   一、有女同車…………………………………………94   二、山有扶蘇…………………………………………102   三、蘀兮………………………………………………108   四、狡童………………………………………………115   五、褰裳………………………………………………119   六、丰…………………………………………………125   七、東門之墠…………………………………………127   八、風雨………………………………………………130   九、子衿………………………………………………133   十、揚之水……………………………………………136  第四節 鄭厲公(突)時期……………………………140   一、出其東門…………………………………………146   二、野有蔓草…………………………………………148   三、溱洧………………………………………………151  第五節 鄭文公(踕)時期……………………………155   一、清人………………………………………………155  第六節 小結……………………………………………160 第四章 〈鄭風〉淫詩平議………………………………163  第一節 淫詩辨證………………………………………164   一、釋「淫」…………………………………………164   二、「淫詩」考述……………………………………166   三、〈鄭風〉淫之緣由………………………………167  第二節 朱熹「淫詩」辨析……………………………168   一、朱熹「淫詩」之說………………………………168   二、朱熹認定的「淫詩」……………………………170  第三節 〈鄭風〉淫詩平議……………………………177   一、〈鄭風〉淫詩考述………………………………177   二、〈鄭風〉淫詩辨疑………………………………200   三、〈鄭風〉詩旨彙編………………………………203  第四節 小結……………………………………………207 第五章 〈鄭風〉非「鄭聲」平議………………………209  第一節 〈鄭風〉與「鄭聲」…………………………210   一、〈鄭風〉、〈鄭詩〉考述………………………210   二、「鄭聲」、「鄭音」與「鄭樂」考述…………212   三、〈鄭風〉、「鄭聲」蠡測………………………215  第二節 「鄭聲」別稱…………………………………216   一、新聲………………………………………………216   二、新樂………………………………………………217   三、世俗之樂…………………………………………219   四、亡國之音…………………………………………220   五、亂世之音…………………………………………221   六、邪淫之樂…………………………………………222  第三節 「鄭聲」淫非〈鄭風〉淫述微………………224   一、「淫」說概念……………………………………224   二、演奏新穎…………………………………………228   三、音域擴大…………………………………………229  第四節 小結……………………………………………235 第六章 結論………………………………………………239   一、脗合史料…………………………………………239   二、「鄭聲淫」正詁…………………………………240   三、思無邪……………………………………………241   四、總結………………………………………………243 參考文獻……………………………………………………245   一、專書………………………………………………245   二、論文………………………………………………257

    一、專 書
    (一)古 籍
    (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同一著作時代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周】左丘明傳【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6‧春秋左傳正義》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年。
    【周】左丘明傳【吳】韋 昭注《國語》,《四部備要‧史部》,據士禮居黃氏重周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月第5版。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7‧春秋公羊傳注疏》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1‧尚書正義》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漢】毛 亨傳、鄭 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2‧毛詩正義》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漢】焦贛撰《焦氏易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第2版第2刷,2009。
    【漢】班 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宋】景祐刊本‧百納本二十四史,2010。
    【漢】班 固【清】陳立疏正《白虎通疏證》,【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無出版年月。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漢】趙 岐注疏【宋】孫奭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8‧孟子注疏》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漢】鄭 玄注《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5‧禮記正義》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3‧周禮注疏》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4‧儀禮正義》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漢】鄭 玄著《駁五經異議補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漢】韓 嬰《韓詩外傳》,臺北:臺灣商務書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9冊。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
    【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
    【魏】王 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1‧周易正義》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魏】何 宴注【宋】邢 昺【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8‧論語注疏》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7‧春秋穀梁傳注疏》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晉】郭 璞【宋】邢 昺【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8‧爾雅注疏》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9。
    【晉】陸 璣【清】徐雪樵撰(日)淵在寬、江村如圭、岡元鳳纂述《詩經動植物圖鑑叢書(上)、(下)》,臺北:大化書局,1977。
    【南朝‧宋】范 曄,【唐】李 賢等注,《後漢書》(五),臺北:洪氏出版社印行,1978。
    【唐】成伯瑜《毛詩指說》,臺北:通志堂經解本。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
    【宋】王應麟《詩地理考》,臺北:臺灣商務書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冊。
    【宋】朱 熹《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
    【宋】朱 熹《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1983。
    【宋】朱 熹《朱子諸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宋】朱 熹《詩經集註》,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
    【宋】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朱 熹《詩序辨說》一卷,《續修四庫全書‧五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王 柏《詩疑》二卷,《續修四庫全書‧五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王 質《詩總聞》,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四部叢刊廣編第4冊。
    【宋】李樗、黃櫄撰《毛詩李黃集解》,《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二三冊‧詩類》,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88。
    【宋】范處義《逸齋詩補傳》,《通志堂經解》,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2005。
    【宋】張 載著,《張載集》,《四部刊要‧子部‧儒家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宋】程 顥、程 頤著《二程集》,《四部刊要‧子部‧儒家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宋】程大昌《詩論》,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叢書集成初編第279冊。
    【宋】歐陽修《詩本義》,《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二三冊‧詩類》,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88。
    【宋】鄭 樵著,顧頡剛輯點,《詩辨妄》一卷附錄四種,《續修四庫全書‧五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謝枋得【清】吳長元重輯《詩傳注疏》三卷,《續修四庫全書‧五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嚴 粲【明】嘉靖味經堂刻本《詩緝》,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5。
    【宋】蘇 轍《詩集傳》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五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曹粹中撰,張壽鏞輯《放齋詩說》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五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臺北:臺灣商務書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
    【元】李公凱《直音傍訓毛詩句解》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五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元】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二十卷、《詩傳綱領附錄纂疏》一卷、《詩序附錄纂疏》一卷,《續修四庫全書‧五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元】許 謙《詩集傳名物鈔》,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元】羅 復《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五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朱 善《詩經解頤》,臺北:臺灣商務書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
    【明】何楷撰《詩經世古本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明】沈萬鈳《詩經類考》三十卷,《續修四庫全書‧五九‧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陳第著,康瑞琮點校《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曹學佺《詩經剖疑》二十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顧夢麟《詩經說約》二十八卷,《續修四庫全書‧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丁 晏《詩譜考正》一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十八卷首二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夫之《詩經稗疏》四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王夫之《詩廣傳》五卷《詩譯》一卷,《續修四庫全書‧六一‧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世界書局,1975。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58。
    【清】王先慎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7。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二十八卷首一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包世榮《毛詩禮徵》,臺北:力行書局,1970。
    【清】朱右曾《詩地理徵》七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李黼平《毛詩紬義》二十四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沈 鎬《毛詩傳箋異義解》十六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阮 元《毛詩校勘記》十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阮 元《三家詩補遺》三卷,《續修四庫全書‧七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吳闓生《詩義會通》,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
    【清】林伯桐《毛詩通考》三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六八‧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俞 樾《毛詩物證古》一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俞 樾《毛詩平議》四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俞 樾《達齋詩說》一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十八卷首一卷,《續修四庫全書‧六二‧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段玉裁《毛詩故訓傳》三十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三十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二)》,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徐乾學《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出版,1969。
    【清】徐鼎纂《毛詩名物圖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清】夏味堂《詩疑筆記》七卷後說一卷,《續修四庫全書‧六四‧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馬其昶《毛詩學》,臺北:鼎文書局印製,1972。
    【清】馬其昶《毛詩氏學》三十卷,《續修四庫全書‧七四‧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二)》,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崔 述《詩經通論》十八卷首一卷,《續修四庫全書‧六二‧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崔 述《讀風偶識》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六四‧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 奐《毛詩氏傳疏》三十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陳 奐《毛詩說》一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三十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四十九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陳喬樅《毛詩鄭箋改字說》四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陳喬樅《詩經四家異文考》五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陳喬樅《齊詩翼氏學疏證》二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陳喬樅《詩緯集證》四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壽祺撰,【清】陳喬樅述《三家詩遺說考》(魯詩遺說考六卷敘錄一卷、齊詩遺說考四卷敘一卷、韓詩遺說考五卷敘錄一卷附錄一卷補遺一卷),《續修四庫全書‧七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惠周惕《詩說》四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曾 釗《詩毛鄭異同辨》二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曾運乾著,周秉鈞整理《毛詩說》,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發行,1990。
    【清】馮登府《三家詩異文疏證》二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馮登府《三家詩遺說》八卷補一卷,《續修四庫全書‧七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焦 循《毛詩補疏》五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焦 循《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六五‧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焦 循《毛詩草木鳥獸蟲魚釋》十二卷(卷一至卷五),《續修四庫全書‧六五‧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焦 循《毛詩草木鳥獸蟲魚釋》十二卷(卷六至卷十二),《續修四庫全書‧六六‧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焦 循《孟子正義》三十卷,《續修四庫全書‧一五八‧經部‧四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聖祖仁皇帝欽定,《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二七冊‧詩類》,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88。
    【清】龍起濤《毛詩補正》,臺北:力行書局,1970。。
    【清】戴 震《毛鄭詩考正》四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戴 震《詩經補注》二卷,《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魏 源《詩古微》十七卷,《續經解續編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86。
    【清】魏 源《詩古微》上編六卷首一卷中編十卷下編三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七‧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魏 源編《魏源全集》第一冊《詩古微》道光初修吉堂刻二卷本、道光中古微堂刻二十卷本,湖南長沙:岳麓書社,2005。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5。
    【清】顧棟高輯,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
    【清】龔 橙《詩本誼》一卷,《續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二)現代專著
    (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于 茀《金石簡帛詩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尹盛平《早期中國文明──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文幸福師《詩經周南召南發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文幸福師《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文幸福師《孔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
    王 力《詩經韻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王秀臣《三禮用詩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王秀莓、王國軒《詩經精粹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王健著《西周政治地理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叢書,1999。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
    田昌午、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任偉著《西周封國考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任遵時師《詩經地理考》,臺北:三民書局,1968。
    向 熹《詩經語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學生書局,1987。
    朱金發《先秦詩經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朱冠華《風詩序與左傳史實關係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朱熹赤《詩經關鍵問題異議的求徵》,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江擧謙《詩經韻譜》,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64。
    余正松、周曉琳《《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余培林師《詩經正詁‧修訂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07。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臺北:臺灣書店印行,1998。
    李 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李辰冬《詩經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
    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78。
    李辰冬《詩經通釋》,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
    李春青《詩與意識形態──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詩學觀念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學勤《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汪 中《詩經朱傳斠補》,臺北:學海出版社,2007。
    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季旭昇師《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印行,2004。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0。
    林葉連《詩經論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林劍鳴《秦史稿》,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胡 淼《《詩經》的科學解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臺北:振益照相製版有限公司,1995。
    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夏傳才《詩經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3。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第二卷‧《詩經》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9。
    孫克強、張小平《《詩經》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徐 英《詩經學纂要》,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1996。
    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3‧神話編、詩經編上》,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4‧詩經編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郝志達編《國風詩旨纂解》,河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郝桂敏《宋代《詩經》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馬今洪《簡帛發現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高 亨《詩經今註》,臺北:里仁書局,1981。
    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張建軍《詩經與周文化考論》,山東:齊魯書社,2004。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出版,1991。
    張啟成《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張學波《詩經篇旨通考》,臺北:廣東出版社,1976。
    張樹波《國風集說》,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符顯仁《詩經欣賞》,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
    莊雅州《夏小正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
    郭 杰、李炳海、張慶利《先秦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陳應棠《毛詩訓詁新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陳紹棣著《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含《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猶家仲《《詩經》的解釋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
    程元敏《王柏之詩經學》,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出版,1968。
    程元敏《王柏之生平與學術》,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6。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95。
    黃忠慎《惠周惕《詩說》析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黃振民《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楊 華《先秦禮樂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
    楊合鳴《《詩經》疑難詞語辨析》,武漢:崇文書局出版,2002年5月第1刷,2003。
    楊育彬、袁廣闊編《20世紀河南考古發現與研究》,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楊家駱編《中國音樂史料》,臺北:鼎文書局,1975。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臺北:樂韻出版,1996。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董同龢《高本漢詩經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1979。
    虞萬里《榆枋齋學術論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熊公哲《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
    聞一多《風詩類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聞一多《詩經通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裴普賢《詩經比較研究與欣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趙 雨《上古歌詩的文化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
    趙茂林《兩漢三家《詩》研究》,四中:巴蜀書社,2006。
    雒啟坤《《詩經》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閻 平、孫果清編著,韓北沙攝影《中華古地圖集珍》,西安:西安地圖版社,1995。
    劉冬穎《詩經變風變雅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劉立志《漢代《詩經》學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7。
    劉晶雯《聞一多詩經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劉毓慶《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2002。
    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劉毓慶、賈培俊、張儒等著《《詩經》百家別解考(國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劉黎明《先秦人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出版,2001。
    劉龍勳《詩經風雅識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劉懷榮等《二十世紀以來先秦至唐代詩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臺北:花木蘭文化,2006。
    潘富俊《詩經值物圖鑑》,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蔡先金等《孔子詩學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6。
    魯實先撰、陳廖安編《珍本文字析義真蹟》,臺北: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印行,1993。
    翦伯贊《先秦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錢鐘書《管錐編》(一),北京:三聯書局,2007第二刷。
    戴維著《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77。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1。
    韓高年《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
    魏子雲《詩經吟誦與解說》,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
    羅倬漢《詩樂論》,臺北:正中書局印行,1970。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第3刷,1996。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87。
    日‧田邊尚雅著,陳清泉譯《中國音樂史》,上海:商務書局,1937。
    日‧白川靜原著,杜正勝譯《詩經研究:中國古代歌謠》,臺北:幼獅月刊社,1974。
    日‧吉川幸次郎編選,洪順隆評《詩經國風》(上),臺北:皇冠印刷有限公司,1979。
    日‧竹添光鴻撰《毛詩會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10。

    二、論 文
    (一) 期刊論文
    (依出版年先後順序排列,同年度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女師大《學術季刊》,第4期卷1,1925。
    余培林師〈羣經引詩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8號,1964(原196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向時〈左傳引詩考〉,《淡江學報》,第3期,1964。
    楊向時〈左傳賦詩考〉,《孔孟學報》,第13期,1967。
    張英琴〈左傳引詩的研究〉,《思與言》,第6卷第3期,1969。
    黃振民〈論古人之賦詩及引詩〉,《師大學報》,第15期,1970。
    夏鐵生〈左傳國語引詩賦詩之比較研究〉,《逢甲學報》,第13-15期,1981-1982(原1967年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奚敏芳〈左傳賦詩引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7號,1983(原1982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文幸福師〈阜陽漢簡詩經探究〉,《國文學報》,第15期,1986。
    辛 筠〈「鄭聲淫」辨〉,《中州學刊》,第5期,1984。
    吳廣義〈《詩經》愛情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響〉,《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
    杜漢生〈孔子「放鄭聲」新析〉,《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
    楊樹帆〈采草習俗與獻身祭神儀式--《詩經》原型研究之一〉,《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
    劉樹勝〈論《詩經》「國風」中的戀歌〉,《渤海學刊》,第3、4期,1996。
    盧龍祥〈孔子惡「鄭聲」與放「鄭聲」辨〉,《阜陽師範學報(社科版)》,第3期,1996。
    韓登庸〈再說〈鄭風〉〉,《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
    羅 章〈試談孔子以雙重標准論鄭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
    周平遠〈孔子:何以「惡「鄭聲」」而不「放鄭詩」?〉,《上饒師專學報》,第18卷第2期,1998。
    姚海燕〈論朱熹《詩集傳》之「淫詩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1998。
    陳桐生〈論司馬遷的《詩》學批評觀〉,《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1999。
    陶 波〈「鄭聲」辨析〉,《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9。
    廖 群〈「代言」、「自言」與「刺詩」、淫詩--有關國風的兩種闡釋〉,第6期,1999。
    蔡信發〈「鄭聲淫」之商兌〉,《訓詁論叢》第4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吳萬鐘〈《詩經‧邶風‧谷風》與《衛風‧氓》之比較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0。
    苗建華〈「鄭聲」辨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2000。
    周嘉惠〈《詩經‧鄭風》辨〉,《青島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2期,2000。
    張桂萍〈《詩經‧衛風‧有狐》一解〉,《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00。
    熊憲光、王亞琴〈自主‧自覺‧自省‧自立--《詩經‧衛風‧氓》意薀新探〉,《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0。
    王水波、黃芸珠〈從毛詩序看儒家傳統詩論觀〉,《黔南民族師範學報》,第5期,2001。
    杜純梓〈孔子「詩三百思無邪說」正解新探--兼評詩序與朱熹淫詩說〉,《雲夢學刊》,第22卷第6期,2001。
    李時銘〈「鄭聲淫」在經學上的糾葛及其音樂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
    韋 丹〈朱熹「鄭詩淫」辨析〉,《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第17卷,2001。
    崔際銀〈《鄭》、《衛》情詩文化蘊涵闡析〉,《天府新論》,第6期,2001。
    莫礪鋒〈從經學走向文學:朱熹淫詩說的實質〉,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2001。
    劉樹勝〈論「鄭聲淫」--回到朱熹的時代去〉,《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2期,2001。
    劉樹勝〈再論「鄭聲淫」--回到孔子的時代去〉,《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3期,2001。
    王初慶師〈由上海博物館所藏「孔子詩論」論孔門詩學〉,《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29期,2002。
    汪祚民〈竹書《孔子詩論》中的《詩經》總評及其學術價值〉,《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2002。
    孫世明〈《詩經‧出其東門》詩欣賞〉,《中國語文》,第90期,2002。
    楊興華〈「鄭聲淫」考論〉,《江淮論壇》,第1期,2002。
    蔡全法、馬俊才〈群鐘燦爛覓「鄭聲」──一九二件鄭國公室青銅編鐘在新鄭出土〉,《尋根》,1997。
    蔡恆海〈《詩經‧鄭風》是否多為淫詩之芻議〉,《重高學報》,2002。
    吳建輝〈朱熹對《詩經‧鄭風》訓釋的突破及其意義〉,《中國韻文學科》,第2期,2003。
    徐鳳升、李銀華〈「鄭聲淫」新釋〉,《語文學刊》,第1期,2003。
    張啟成、王偉〈論《邶》、《鄘》、《衛》三風〉,《貴州文史叢刊》,第1期,2003。
    陳一平〈國風詩風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
    劉姝睿〈《詩經》中的鄭國情歌探因〉,《蘇州職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3。
    劉益州〈試論《詩經》中「山有……,隰有……」意象套語之運用〉,《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
    劉逸文〈由《詩經》觀周之東遷〉,《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
    鄭 群〈試析《詩經》淫詩、「淫女」產生的社會背景〉,《語文學刊》,第2期,2003。
    羅勝茂〈孔子與〈鄭風〉〉,《貴陽金筑大學學報》,第1期,2003。
    王金安〈〈鄭風〉的思想價值新探〉,《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2004。
    沈艾娥〈和諧與矛盾--再議朱熹淫詩說〉,《懷化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4。
    周玉珠〈從《詩經‧國風》看周人期會中的贈物習俗〉,《孔孟月刊》,第42期,2004。
    孫嘉鴻〈《詩經》采詩說與中國諷諫傳統〉,《嘉南學報:人文類》,第30期,2004。
    晁福林〈上博簡《詩論》與《詩‧鄭風‧將仲子》的幾個問題〉,《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04。
    高正偉、馮櫟鈞〈〈鄭風〉與「鄭聲」之異同〉,《宜賓學院學報》,第4期,2004。
    許智銀〈《詩經》中河洛地區民情風俗研究〉,《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4。
    劉逸文〈《詩經》中周東遷後之王室史實研究〉,《南榮學報》,復刊8,2004。
    季旭昇師〈從《上博一‧孔子詩論》談《詩經》的形成和流傳〉,《經學研究集刊》,第1輯,2005。
    林慶彰〈《孔子詩論》與《詩序》之比較研究〉,《經學研究集刊》第1輯,2005。
    侯愛華、袁義方〈周禮與國風中的愛情詩〉,《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05。
    彭維杰〈朱熹「淫詩說」理學釋義〉,《國文學誌》,第11期,2005。
    楊 越〈《詩經‧褰裳》的解釋及「也且」辨正〉,《古今藝文》,第31期,2005。
    楊丕丞〈《詩經》國風中女子形象〉,《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5。
    路衛華、蕭月賢〈《詩經》國風愛情詩的風格〉,《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2005。
    劉五一〈關於鄭、衛婚戀詩的歷史思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3期,2005。
    劉玉娥、邵長河〈溱洧與鄭風--〈鄭風〉多為情歌的原因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05。
    蕭月賢、路衛華〈《詩經》國風意境當議〉,《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0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鄭鄭韓故城東周祭祀遺址〉,《文物》,北京:國家文物局出版,第10期,總第593期,2005。
    季旭昇師〈〈孔子詩論〉新詮〉,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3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出版,2006。
    林素英師〈論鄭風‧溱洧中的禮與俗──兼論上巳節的由來與定型〉,《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2006。
    邱婷婷〈「鄭、衛之音」與「鄭衛之風」〉,《語文學刊》,第10期,2006。
    胡長茵〈試探《詩經‧國風》中蘊涵的先民「生死觀」〉,《豐商學報》,第11期,2006。
    高 山〈從儒家的樂聲之分看《詩經》中的鄭衛之詩〉,《儒學論壇》,2006。
    黃麗娟〈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0期,2006。
    趙雅麗〈孔子和諧家庭教化思想探微--以《詩經‧鄭風》與博簡《孔子詩論》為視角之考察〉,《哲學研究》2006。
    鄧佳萍〈淺析〈毛詩序〉中樂的本質與作用〉,《孔孟月刊》,第45期,2006。
    羅建新〈〈鄭風〉之獨特風貌及其成因〉,《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卷第3期,2006。
    何紅梅〈「鄭聲淫」意義闡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2007。
    房加洲〈鄭風婚俗芻議〉,《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5期,2007。
    郝雨萌〈從《詩經‧鄭風》淺析鄭人的文化精神〉,《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
    張燦毅〈論「鄭、衛之音」的概念界定及歷史評價〉,《百花園地》,2007。
    陳明義〈朱熹把情詩當作淫詩〉,《國文天地》,第262期,2007。
    陶遠清〈淺談《詩經》衛詩中無「淫奔之詩」〉,《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07。
    喬雲峰〈論《詩經‧鄭風‧風雨》的主旨〉,《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7。
    程玉鳳〈「國風是貴族文學」探析──兩篇相關文章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8期,2007。
    黃陶陶〈「國風」有關男女形象美之審美觀〉,《語文學報》,第14期,2007。
    李美迪〈從先秦時期詩的沉浮論「鄭聲淫」的俗樂美之回歸〉,《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0卷第6期,2008。
    商秀春、逮宏〈「鄭聲」名辨〉,《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0卷,2008。
    陳瑞芬〈《詩經》國風情詩中的女性生活面貌〉,《藝術欣賞》,2008。
    余培林師〈〈國風〉本非民歌〉,《紀念瑞安林尹教授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
    (二) 學位論文
    (依出版年先後順序排列,同年度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 博士論文
    文幸福師《《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陸錫興《《詩經》異文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類)博士論文,1999。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猶家仲《《詩經》的解釋學研究》,北京大學(比較詩學類)博士論文,2000。
    劉立志《漢代《詩經》學及其淵源考論》,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
    陳戰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類)博士論文,2005。
    孔德凌《鄭玄《詩經》學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類)博士論文,2007。
    王志芳《《詩經》中生活習俗研究──文戲記載與考古發現的綜合考察分析》,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類)博士論文,2007。
    李冬梅《宋代《詩經》學專題研究》,四川大學古籍所(宋遼金元文獻類)博士論文,2007。
    管恩好《青銅文化與《詩經》發生學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類)博士論文,2007。
    2. 碩士論文
    白中道《左傳引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68。
    張秋成《詩序闡微》,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黃忠慎《宋代之《詩經》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藍麗春《《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李康範《方玉潤《詩經原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林奉仙《十五國風章節之藝術表現》,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譚莉萍《《詩經》中三篇〈揚之水〉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何思慧《四家《詩》國風異文考索》,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東山《《詩經》詮釋方法析論》,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政偉《戴震、段玉裁、陳奐〈周南〉、〈召南〉論述辨異》,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人的婚姻》,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劉彩祥《毛詩國風用字假借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秀英《十五〈國風〉作者身分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黨萬生《「鄭聲淫」新論》,西北師範大學(先秦至南北朝文學類)碩士論文,2003。
    王淑麗《《詩經》中倫理關係與詩教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毛振華《《左傳》賦詩研究》,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戲學類)碩士論文,2005。
    何春雷《《詩經》政治怨刺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先秦兩漢文學類)碩士論文,2005。
    林孟慧《《詩經》衛國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范瑞紅《殷商王畿故地《詩經》「風詩」與殷商文化》,曲阜師範大學(先秦兩漢文學類)碩士論文,2005。
    孫向召《《詩經‧鄭風》研究》,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類)碩士論文,2005。
    梁 霞《春秋時期鄭國外交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5。
    董 芬《朱熹《詩集傳》闡釋方法研究》,安徽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類)碩士論文,2005。
    郭 霞《先秦衛國興衰歷有研究》,河南大學(先秦史類)碩士論文,2006。
    曾宗康《從《左傳》所引《詩經‧國風》探討修辭政治學》,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瑞泉《《史記》「世俗之樂」研究》,陝西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6。
    王珮翎《《詩經》祖先崇拜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素玲《《詩經》十五國風審美意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張 新《論《詩經》中的時間》,首都師範大學(中西文論類)碩士論文,2007。
    楊 敏《淫詩說:朱熹《詩》學與清代《詩》學分歧之焦點》,四川大學(元明清文學類)碩士論文,2007。
    楊秀禮《放歌自我非即淫 拙快新煉只為美──《詩‧鄭風》地域風格研究》,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甄 芸《春秋鄭國文學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先秦兩漢類)碩士論文,2007。
    張 磊《衛國卿族政治》,東北師範大學(先秦史類)碩士論文,2008。
    陳艷霞《地域文化與《詩經》邶、鄘、衛三風研究》,曲阜師範大學(先秦兩漢文學類)碩士論文,2008。
    商秀春《「鄭聲」新考》,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先唐文學)碩士論文,2008。
    陶新偉《新鄭鄭韓故城研究》,湘潭大學(先秦秦漢史類)碩士論文,2008。
    喬彩玲《《詩經‧鄭風》母體文化與詩旨探析》,河南大學(先秦文學類)碩士論文,2008。
    張曉華《《詩經‧國風‧邶鄘衛》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