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又誠 Hsiao, Yu-Cheng |
---|---|
論文名稱: |
美麗新世界:尚順廣場的廣場舞行動者之社會網絡生產、形塑與情感流動之研究 Wonderful World:The study of production of social networks and affect flow about square dance actors at Tasty Open in Toufen |
指導教授: |
譚鴻仁
Tan, Hung-Jen |
口試委員: |
張容瑛
Chang, Jung-Ying 林文一 Lin, Wen-Yi 譚鴻仁 Tan, Hung-Jen |
口試日期: | 2022/07/0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廣場舞 、台灣廣場舞 、公共空間 、體現 、情感流動 、廣場舞陣頭化 |
英文關鍵詞: | square dance, Taiwan square dance, public space, embodiment, affect flow, Ding-Tao [troupe] of square dancing |
研究方法: | 參與觀察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15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廣場舞」,是中國中老年人的新興活動代名詞之一,除了對其身強體健功能的推崇及近年討論的噪音干擾爭議,廣場舞活動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勢力,學術界亦掀起一股廣場舞研究熱潮,無論是關於廣場舞的精神展現、運動健康學視角、公共管理政策上,皆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不過幾乎都以中國廣場舞為研究田野。實際上台灣苗栗頭份竹南地區也有廣場舞社群,在華隆工業地轉變為尚順廣場後,其中西堤廣場成為頭份竹南地區廣場舞社群的最大開放活動空間,與此同時在其他不同地點也可以發現大大小小的廣場舞社群,連地方政府舉辦活動也常以廣場舞作為活動號召。廣場舞在此雙子城中,成為中老年族群的休閒新熱潮,究竟為何廣場舞能在近幾年內,迅速成為頭份竹南地區的新興休閒?廣場舞究竟對個人有何吸引力在短時間內吸引眾多中老年族群在固定時間參與活動?本文以頭份西堤廣場與廣場舞社群為研究田野及對象。
本研究透過西堤廣場舞團隊的田野駐足,研究發現如下:台灣廣場舞具彈性、活潑、自由之舞蹈特色,與中國廣場舞相近,而非完全是台灣土風舞轉型,第二,開放空間的使用合理性並非屬確定性,而係由空間使用者協商而達成;第三,廣場舞體現著中、老年女性各種情感反應,情感流動的身體即是廣場舞中的體現;第四,廣場舞空間成為部分中、老年女性對抗傳統家庭的抵抗空間;第五,廣場舞成為頭份、竹南中老世代活力、元氣的在地展演,形成「廣場舞陣頭化」現象,因此頭份竹南地區的廣場舞之所以能形成新興活動,是與其活動背後複雜的空間政治、社會網絡、情感流動與內外部功能交織下產生的結果。
「Square dance」 signifies one of the popular activities which the Chinese elderly favor. Square dance not only involves such different issues as promotion of body health and strength as well as noise disturbance but also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endency that forms a heated debate on square dance in the academic field. Many scholars provided different ideas about square dance such as exercise, health, or public management etc.. In addition to square dance studies in China, in fact, there has been concerns about square dance in Taiwan. For example, there are some square dance teams in Toufen and Zhunan areas, Taiwan, which shows a lot of possible hints of this newly popular activity.
Tasty Open at Shang Shun Plaza has become the biggest place for square dance teams in Toufen and Zhunan areas. In the meanwhile, various square dance teams can be foun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even when local government hold activities, square dance is always the top priority for place promotion. Thus,「square dance」 has turned into an emerging leisure activity for the elderly in Toufen and Zhunan areas. Why has square dance become a new leisure activity in the past years so rapidly? How does square dance fascinate many elderly people to attend this activit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elder people dance at Shang Shun Plaza.
This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square dance in Taiwan is flexible and free-styled. The study argues, square dance in Taiwan is closer to Chinese square dance than folk dance. Second, the legitimacy of dancing on open space is not given and fixed but negotiating by different users. Third, square dance embodies different affect reactions about elderly female people. Fourth, in this study, square dance successfully help some dancers resist family pressure. Fifth, square dance has, in this study, developed a lot of similarities as「traditional Ding-Tao(Troupe)」. Therefore, the reason why square dance in Toufen and Zhunan areas can become a new leisure activity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licated space politics, social network, affect flow.
Armstrong, C., & Squires, J. (2002). Beyond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relationalspace and sexual inequalitie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1(3), 261-283.
Bogdan, R.C. and Biklen, S.K.(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5th Edition, Allyn & Bacon, Boston.
Brill, M. (1989). Transformation, Nostalgia, and Illusion in Public Life and Public Place. In: Altman, I., Zube, E.H. (eds) Public Places and Spaces.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vol 10. Springer, Boston, MA.
Henaff, M. and Strong, T.B. (eds.) (2001) Public Space and Democrac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eCompte, M. D., & Preissle, J.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cCormack, D. P.(2008). Geographies for moving bodies:Thinking,dancing,spaces. Geography Compass, 2(6):1822-1836. doi:10.1111/j.1749-8198.2008.00159.x
Pile, S. (2010). Emotions and affect in recent human geography.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5(1):5-20. doi:10.1111/j.1475-5661.2009.00368.x.
Thrift, N. and Dewsbury, J. D. (2000). Dead geographies – and how to make them liv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8: 411-432. Doi:10. 1068/d1904ed.
Young, I.M. (2002) ‘he Ideal of Commu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Bridge, G. and Watson, S. (eds.) he Blackwell City Reader,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圖書。
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2001)。台北:台灣心理學會。
王婕(2015)。〈同期群與廣場舞的集體主義建構—基於S市三個廣場舞場所的實地研究〉。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王湘雯(2008)。〈由高夫曼的戲劇理論探討餐飲服務人員的職場表演—以卡爾森集團星期五餐廳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朱立人(1994)。《舞蹈美學》。臺北:洪葉文化。
米莉(2016)。〈認同、歸屬與愉悅:代群視野下廣場舞女性的自我調適與主體建構〉。婦女研究論叢3月第2期,61-79。
自由時報(2021)。〈廣場舞太吵了!中國擬修法處罰 大媽無懼:想別的辦法〉。《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44132。 取用日期:2022年1月17日。
佚名(2021)。〈廣場舞太吵了!中國擬修法處罰 大媽無懼:想別的辦法〉。《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44132 。取用日期:2022年1月5日。
沙垚(2016)。〈廣場舞背後的歷史視野與社會結構〉。《鳳凰評論》, https://news.ifeng.com/a/20161021/50135338_0.shtml。取用日期:2022年4月19日。
李天民(2000)。〈交際舞的演變發展〉。藝術學報第六十六期,75-88。
李波、黃寬柔(2019)。〈中國廣場舞的歷史文化形態及其當代轉化的研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研討會論文。
李冠霈(2017)。〈我們/Women的發聲練習:「姐妹電台」之「麻油雞讀書會」性別培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何致中(2017)。〈會遇其中:會聚、相遇與中的對話〉。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7年12月第8期,30-53。
吳子淯(2019)。〈舞禁之下的身體政治-台灣戒嚴時期(1949-1987)的跳舞身體及其抵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偉綺(2019)。〈土風舞又土又瘋?!台灣新時代土風舞者的承起與使命〉。臺灣舞蹈研究14期。140-177。
吳理財、劉建(2018)。〈廣場舞女性日常生活的群體互動與身份建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第五期,doi: CNKI:SUN:BJWD.0.2018-05-002。
吳潔心(2018)。〈從香港的廣場舞看差異政治和社區文化發展〉。文化研究@嶺南2018年6月第63期。
周欣宜(2002)。〈開放空間語詞演變之研究—以「廣場」認知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星(2015)。〈秧歌舞/忠字舞/廣場舞—現代中國的大眾舞蹈〉。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5-20。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96-134。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輔導中心。
林吟芝(2017)。〈街舞公共空間的生產—以台中市中山堂周邊公共空間為例〉。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伯勳、張金鶚(2002)。〈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人、活動與公共空間關係之探討〉。都市與計畫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15-140。
林宸儀(2017)。〈茄萣地區陣頭的文化涵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碩士論文。
宓淑賢(2020)。〈人類學視角下的當代農村已婚婦女新休閒:走出家庭邁向廣場〉。中國農村觀察第5期,1-14。
客家委員會、典通股份有限公司(2017)。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既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侯志仁(2013)。《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City Rebelling》。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姜庚宇(2020)。〈廣場舞的「世代交棒:從「擾民、低俗」到「年輕人的新時尚」」〉。《香港01線報》, https://reurl.cc/lo9Vyj。取用日期:2022年4月19日。
姚華松、周春山、黃耿志、陳坤倉、邵小文(2019)。〈空間的力量:廣場舞的社會文化意義與地方認同效應〉。地理研究第38卷第5期,1136-1146。
姚耀婷(2010)。〈重思治理術語日常生活實踐:以樂生/新莊對立語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所碩士論文。
鈕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徐琴(2019)。〈廣場舞的政治表徵〉。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碩士論文。
陳水生(2018)。〈權力、資本與生活: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生產的三重邏輯及其平衡〉。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學術月刊五月第五期,103-11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陳素秋(2007)。〈攪擾公、私劃界:從女性主義出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瑩(2017)。〈廣場舞治理研究〉。北京:首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碩士論文。
張又驊(2014)。〈民眾對台灣民俗文化之認同與推廣-以陣頭文化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天潘(2014)。〈廣場舞:從集體空間到公共空間〉。南風窗週刊第五百一十九期,88-90。
張宜君(2016)。〈臺灣產業轉型下的工作機會分佈變遷:1978-2012〉。臺灣社會學刊2016第60期12月,135-187。
張慈宜(2008)。〈流動、歡娛及演出:一個陣頭田野研究〉。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慶鳳(2017)。〈城市廣場舞的衝突原因及治理對策研究〉。遼寧體育科技2017年第1期,26-28。
張潤乙(2020)。〈北京廣場舞開發現狀與對策分析〉。北京: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許芝瑋、陳其昌(2010)。〈音樂對情緒的影響〉。休閒運動期刊,第九期,85-91。
陶偉、王紹續、朱竑(2015)。〈身體、身體觀以及人文地理學對身體的研究〉。地理研究第三十四卷第六期,1173-1187。
商安葆、賀錦華、熊少波(2021)。〈社會學視域下的廣場舞衝突歸因綜合分析〉。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第16期,92-95。
曹胡丹、張恒波、王聖潔(2019)。〈歷久彌新的廣場舞:一種承載社會群體記憶的時代鏡像〉。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研討會論文。
黃新生(1987)。《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黃尹琪(2019)。〈中國雲南一個少數民族小站的廣場舞社群民族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儀(2020)。《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新北市:聯經。
黃鈴雅(2021)。〈當我們與地方共舞:環境劇場中舞蹈與空間、身體及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葉怡文(2004)。〈從女性主義看臺灣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舒剛民(2017)。〈衝突與治理:廣場舞現象的社會學審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8),27-33。
傅偉哲、林辰(2020)。全球政經變局下的苗栗客庄:土地、開發與地方重構。全球客家研究,14,101-148。
楊若芸(2008)。〈變遷中的台灣武陣-以後壁鄉新嘉村宋江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楊梟(2015)。〈渭南市廣場舞「熱」現象的社會學分析〉。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22期,54-57。
詹璐嘉(2018)。〈淺談廣場舞帶來的群眾文化熱潮〉。參花:下,153-153,吉林省。
劉成(2017)。〈城市大眾健身「廣場舞噪音擾民」事件歸因及對策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5),113-115。
劉憶勳(2006)。〈體現˙-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怡勳、姚慧磯(2007)。高雄市95學年度國小推廣資優教育獨立研究課程教
師指導手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高雄。
賴彥甫(2015)。〈展演「C/娘」的音樂文化:台北同志夜店G*Star的Asia Pop與男同志身份的建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三十七期十二月,93-134。
賴書琦(2011)。〈以情感理論的觀點探討社區參與和角色互動歷程—以頭屋鄉獅潭社區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正心(2000)。〈體現的文化觀點:以氣功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9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