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庭瑀 Chang, Ting-Yu |
---|---|
論文名稱: |
從宋初武廟配享看五代高層武官的實際表現 The Deeds of High-Ranking Military Officers in Five Dynasties:A Case Study of The Enshrinement in the Military Temple in Early So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李宗翰
Lee, Tsong-H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4 |
中文關鍵詞: | 五代 、武官 、葛從周 、周德威 、符存審 、宋太祖 、文官 、武廟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9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3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藉由宋初武廟配享事件,重新評估五代高層武官的實際表現。北宋建隆四年(963),宋太祖派遣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知制誥高錫選取「功業始終無瑕者」配享武廟。有別於武人是五代亂源的印象,五代三位高層武官葛從周、周德威與符存審被選為武廟典範,可見宋初統治階層頗為肯定五代武人的表現。五代三位入祀者是宋太祖與文官眼中才德兼備的「功業始終無瑕者」,他們既是功業輝煌的開國功臣,也是智勇雙全的一代戰將,最重要的是他們傑出的品德表現,正好符合宋初時勢所需,因而入祀武廟成為武官的榜樣。
才德兼備的葛從周、周德威與符存審,並非五代高層武官的特例。根據《舊五代史》310位高層武官事蹟的統計結果,五代高層武官在功業、吏治與忠節都有不錯的表現,而且五代各朝的高層武官在吏治和忠節的表現大都是好多於壞。可見五代武人並不盡是驕兵悍將、豺狼治民,也有部分武人盡忠數朝、治民有成,這些才德兼備、才兼文武的高層武官,穩定推動五代中央與地方的發展,對唐宋之際統治之穩定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此可知,五代夾處於唐宋之間,並不是亂世橫生的黑暗期,而是從唐末戰亂逐漸走向宋代治世的調整期。如同王賡武指出五代君主在權力結構的調整,奠定了宋代統一的基礎,同樣地五代高層武官對地方的貢獻與建設,以及對武德的凝聚與傳承,也奠定了宋代治世之基礎。
徵引書目
一、文獻史料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劉宋‧范曄撰,李賢等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姚思廉撰,陸費逵總勘,《梁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
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王禹偁,《五代史闕文》,收入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匯編》第四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王欽若等撰,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宋‧司馬光等撰,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宋‧陶穀撰,孔一校點,《清異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歐陽修撰,徐無黨註,華東師範大學等點校,《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點校,《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
周阿根,《五代墓誌彙考》,合肥:黃山書社,2012。
章紅梅,《五代石刻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
陳尚君輯纂,《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二、近人專書
方震華,《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王賡武著,胡耀飛、尹承譯,《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上海:中華書局,2014。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柳立言等,《五代在碑誌2:五代武人之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預計2021出版。
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馮金忠,《唐代地方武官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趙冬梅,《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趙雨樂,《唐宋變革期軍政制度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上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樊文禮,《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團》,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三、近人論文
(一)期刊論文
日野開三郎,〈五代鎮將考〉,《東洋學報》,25,東京,1938,頁54-85。
王育民,〈論唐末五代的牙兵〉,《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7:2,北京,1987,頁54-73。
王鳳翔,〈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管子學刊》,4,淄博,2014,頁62-67。
王鳳翔,〈從士人命運看五代的重武輕文風氣〉,《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2,西安,2006,頁51-56。
何冠環,〈北宋外戚將門陳州宛丘符氏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7,香港,2007,頁13-50。
谷霽光,〈泛論唐末五代的私兵和親軍、義兒〉,《歷史研究》,1984:2,北京,1984,頁21-34。
林瑞翰,〈五代君臣之義淡而政風多貪黷(五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之二)〉,《大陸雜誌》,29,臺北,1964,頁377-384。
柳立言,〈五代治亂皆武人──基於宋代文人對「武人」的批評與讚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9:2,臺北,2018,頁339-402。
胡文寧,〈禮制與政治:宋代武成王廟中管仲陪祀地位探析〉,《科學經濟社會》,31:2,蘭州,2013,頁50-58。
胡坤,〈符氏家族與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論叢》,6,保定,2005,頁1-18。
高明士,〈唐朝的文和武〉,《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8,臺北,1998,頁155-161。
陳峰、胡文寧,〈宋代武成王廟與朝政關係初探〉,《中國史研究》,2,北京,2012,頁137-146。
陳朝云,〈北宋符昭愿墓誌及相關問題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44:1,新鄉,2017,頁72-78。
曾國富,〈儒學忠義思想對唐末五代軍人的影響〉,《廣西社會科學》,10,南寧,2008,頁118-121。
閏建飛,〈新見五代符彥能墓誌考釋〉,《唐史論叢》,2,西安,2017,頁306-317。
樊文禮,〈從宋初的改革措施看唐末五代藩鎮的割據統治〉,《內蒙古大學學報》,1982:2,內蒙古,1982,頁32-45。
魏良弢,〈忠節的歷史考察:秦漢至五代時期〉,《南京大學學報》,2,南京,1995,頁119-130。
(二)論文集論文
毛漢光,〈唐末五代政治社會之研究──魏博兩百年史論〉,收入毛漢光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323-390。
穆靜,〈五代兵制考〉,收入任爽主編,《五代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98-255。
高明士,〈唐代的武舉與武廟〉,收入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1989,頁209-225。
陳峰,〈試論宋初武將精神狀態的轉化及其影響〉,收入陳峰著,《宋代軍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91-100。
黃進興,〈武廟的崛起與衰微(七迄十四世紀):一個政治文化的考察〉,收入黃進興著,《聖賢與聖徒──歷史與宗教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1,頁192-216。
黃寬重,〈中國歷史上武人地位的轉變:以宋代為例〉,收入黃寬重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頁387-399。
楊果,〈從戰將到庸夫的符彥卿〉,收入朱雷主編,《外戚傳》下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頁84-98。
(三)學位論文
李文,〈五代名將周德威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8。
李翔,〈中晚唐五代藩鎮文職幕僚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14。
蘇健倫,〈晚唐至北宋陳州符氏將門研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