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青萍
HUANG CHING PING
論文名稱: 宏智正覺禪學研究
指導教授: 王開府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宏智正覺天童正覺默照禪看話禪曹洞宗宏智派四借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禪宗自慧能以後,以頓悟禪為發展方向,尤其是見性成佛的修行,在定慧一等的理論下,著重於一切法不取不捨的心行,而與北禪宗有了南頓北漸的分別。南方禪宗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中,「眾生本來是佛」的前提逐漸形成,如何讓眾人能見性自悟,是五家七宗的發展特色,隨著禪者師承的不同而有各種傳法接機的宗風。在各式各樣接引學人的方式中,坐禪法門一直被批評為「坐禪不能成佛」的妄見。在兩宋之際,曹洞宗禪師宏智正覺卻發展出以坐禪為主的默照禪,雖然臨濟宗禪師大慧宗杲也隨之提出看話禪來對治默照禪的盛行,並極力抨擊默照禪為邪禪。然而在正覺示寂時,二人卻以知音互相稱許,這吊詭的發展,是南宋禪學思想史上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雖然因為大慧宗杲原本是不滿曹洞宗的五位思想而投入臨濟門下,但是他對默照禪的批評,主要是針對默照禪重視坐禪的法門,並批評其禪法不求「悟」的論點。宗杲的批評是否正確呢?默照禪雖然是以坐禪為主,但不能從它坐禪的主張,而認為默照禪是以坐禪為目的。所謂「坐禪不能成佛」一句的前提是學人執於坐相,不能明白佛非定相,唯有不取捨一切法,才能證悟佛境界。如果默照禪並非執於坐相,不以坐禪為目的,而是以坐禪為自證自悟的途徑,那麼默照禪與看話禪就只是工夫不同。筆者以此為論題的假設,先簡單地介紹宋代禪宗發展的情形,了解正覺默照禪產生的背景,尤其是關於士大夫參禪的風氣與文字禪的發展,這兩項時代趨勢,與正覺默照禪的發展息息相關。然後再介紹正覺的一生的經歷與事蹟,以及他禪學思想的背景。除了對正覺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外,還藉此明白他所傳承的曹洞宗宗旨。關於正覺的禪學思想,則是根據《宏智禪師廣錄》的記載,建立其心性論、體用論與修行論等思想基礎。從心性論與體用論去理解正覺禪學思想的架構,甚至可以看出他提倡默照禪的原因。另外,對於正覺參禪的態度,則以修行論為主,做一個原則性的介紹。希望能藉由這些觀念的整理,具體地呈現出正覺的思想及其默照禪的內容,重新認識默照禪的內容,更清楚地認識正覺所主張的默照禪,探究其是否是不求悟的外道?能不能相應於慧能所傳的心法?對於默照禪的研究,分別從默照禪的意義、目的到方法,仔仔細細地分析陳列,重新詮釋出默照禪靜坐默究的內容:默與照是相輔相成的修行方法,默坐的目的是要消除攀緣外境的流轉,自照是吾人本有的般若智慧觀照自心,默與照的妙用能照徹吾人本來面目,達到超越生死及理事圓融的佛境地。所以默照禪是經由靜坐默究,於自心處證悟的修行工夫。本文撰寫的目的,不只希望能理解默照禪的內容外,還要將默照禪與其他重要的禪法分析比較,如達摩禪、慧能禪、神秀禪與看話禪,希望藉此釐清默照禪與其他禪法的同異處。至於正覺禪法對後代的影響,本文分別從三方面來探討。首先整理出正覺法嗣的流傳,然後從南方曹洞宗的天童如淨及其法嗣永平道元,理解他們只管打坐的禪風,與正覺默照禪的關係。而北方曹洞宗則是介紹萬松行秀對正覺頌古、拈古所作的二本評唱集。

    宏智正覺禪學研究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1 二、研究方法與範圍........................................2 第二節 基本文獻與近人研究成果..............................3 一、有關正覺的基本文獻....................................3 二、近人研究成果..........................................5 ﹙一﹚國內學者............................................5 ﹙二﹚日本學者............................................5 第三節 全文概述.............................................8第二章 兩宋禪宗的發展.......................................10 第一節 禪宗各派的消長......................................10 第二節 思想的融攝..........................................13 第三節 士大夫參禪的風氣....................................14 第四節 文字禪的發展........................................17第三章 正覺的生平與禪學背景.................................20 第一節 正覺的生平..........................................20 一、 游方參學............................................20 二、 師承丹霞子淳........................................21 三、 歷住禪寺............................................22 四、 明州天童山的復興....................................24 五、 示寂................................................26 第二節 正覺的禪學背景......................................27 一、 曹洞宗的禪學特色....................................27 ﹙一﹚ 偏正回互的理事論..................................28 ﹙二﹚ 不廢坐禪的修行論..................................29 二、 正覺的參學..........................................30 ﹙一﹚ 淨因法成禪師......................................31 ﹙二﹚ 丹霞子淳禪師......................................32第四章 正覺的禪學思想.......................................34 第一節 心性論..............................................34 一、 論心................................................35 ﹙一﹚ 清淨心............................................36 ﹙二﹚ 生滅心............................................38 ﹙三﹚ 空心..............................................40 二、 論性................................................42 三、 小結................................................44 第二節 體用論..............................................44 一、 宏智四借句..........................................45 二、 理事圓融............................................50 三、 用中體合............................................51 第三節 修行論..............................................52 一、 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53 二、 不容終默,正座舉揚..................................54 三、 衲僧履道貴平懷......................................55第五章 默照禪法的研究.......................................57 第一節 默照禪的意義........................................57 一、 默..................................................58 二、 照..................................................58 三、 默與照..............................................60 第二節 默照禪的目的........................................61 一、 照徹根源............................................62 二、 超脫生死............................................62 三、 理事圓融............................................63 四、 游戲三昧............................................64 第三節 默照禪的方法........................................65 一、 妙圓一心是唯一證處..................................65 二、 靜坐默究以休歇諸緣..................................66 三、 照破空劫前事........................................68 四、 用處無跡、回途就父..................................70 第四節 默照禪與其他禪法的比較..............................71 一、 默照禪與達摩禪......................................71 ﹙一﹚ 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的達摩禪........................72 ﹙二﹚ 正覺對達摩禪法的繼承..............................74 1﹒《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74 2﹒壁觀與默照.........................................75 二、 默照禪與慧能禪......................................75 ﹙一﹚ 般若觀照,識心見性的慧能禪........................76 ﹙二﹚ 默照禪法與慧能禪之間的異同........................78 1﹒頓悟思想的繼承.....................................78 2﹒般若空觀結合坐禪法門的發展.........................79 3﹒游戲三昧的闡揚.....................................81 三、 默照禪與神秀北宗禪..................................81 ﹙一﹚ 凝心入定,住心看淨的神秀北宗禪....................82 ﹙二﹚ 默照禪與神秀北宗禪之異同..........................83 1﹒坐禪形式的差異.....................................83 2﹒盡虛空看與空心的差別...............................85 四、 默照禪與看話禪......................................85 ﹙一﹚ 大慧宗杲之看話禪..................................86 ﹙二﹚ 默照禪與看話禪的爭議..............................88 1﹒宗杲批評默照禪的因緣...............................88 2﹒宗杲批評默照禪的內容...............................92 3﹒默照禪與看話禪的異同...............................94第六章 正覺禪學的影響.......................................96 第一節 正覺法嗣的流傳......................................96 一、 雪竇嗣宗............................................97 二、 自得慧暉............................................99 三、 石窗法恭...........................................100 四、 正覺法嗣衰微之因...................................100 第二節 只管打坐的天童如淨與永平道元.......................101 一、 心塵脫落的天童如淨.................................102 ﹙一﹚生平..............................................102 ﹙一﹚如淨的禪法內容....................................103 1﹒兼攝五家宗風......................................103 2﹒只管打坐與心塵脫落................................105 二、 身心脫落的永平道元.................................107 ﹙一﹚ 生平與著作.......................................107 ﹙二﹚ 道元禪的身心脫落與修證不二.......................109 ﹙三﹚ 默照禪與道元禪...................................111 第三節 萬松行秀之評唱集的形成.............................113 一、 生平...............................................113 二、《從容庵錄》與《請益錄》............................113第七章 結論................................................118附錄一 宏智正覺年譜.........................................121附錄二 曹洞宗傳承法脈.......................................125參考書目....................................................126

    參考書目說明:1﹒文獻的排列方式:古籍部份依編纂或譯者年代先後排序;當代專書及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若一人多部著作時,則依著作年代為序。2﹒引用藏經版本:《大正藏》:﹙簡稱《大正》﹚,台北新文豐,1983年修訂版。《卍續藏》:﹙簡稱《卍續》﹚,中國佛教會影印,1967年。《佛光大藏經‧禪藏‧語錄部》:﹙簡稱《佛光禪葬》﹚,佛光出版 社,1994年。一、古籍文獻﹙一﹚藏經部份《妙法蓮華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冊9《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大正》冊16《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陳‧三藏真諦譯 《大正》冊8《大乘起信論》一卷 梁‧真諦譯 《大正》冊32《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隋‧智顗 《大正》冊46《信心銘》 隋‧僧璨 《大正》冊48《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 波羅密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 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唐‧法海 《大正》冊48《大乘無生方便門》 《大正》冊85《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卍續》冊119《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佛光禪藏》《楞伽師資記》 唐‧淨覺 《大正》冊85《宗門十規論》 五代‧文益撰 《卍續》冊111《景德傳燈錄》 宋‧釋道原編著 《大正》冊51《嘉泰普燈錄》 宋‧正受編 《佛光禪藏》《傳法正宗記》 宋‧契嵩著 《大正》冊51《石門文字禪》 宋‧惠洪著 臺灣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第1116冊《禪林寶訓》 宋‧淨善重集 《大正》冊48《碧巖錄》 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 《大正》冊48《佛祖統記》 宋‧志磬撰 《大正》冊49《人天眼目》 宋‧智昭集 《大正》冊48《五燈會元》 宋‧普濟、寶祐編 《卍續》冊138《丹霞子淳禪師語錄》 宋‧慶預校勘 《卍續》冊124《宏智禪師廣錄》 宋‧宗法、集成、宗榮等編集 《佛光禪藏》《真歇清了禪師語錄》 宋‧德初、義初等編 《卍續》冊124《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宋‧蘊聞編 《佛光禪藏》《大慧普覺禪師年譜》 宋‧祖琇編 《佛光禪藏》《自得慧暉禪師語錄》 宋‧了廣編 《卍續》冊124《天童如淨禪師語錄》 宋‧文素、妙宗、唯敬等編 《卍續》冊124《天童如淨禪師續錄》 宋‧義遠編 《卍續》冊124《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 古從容庵錄》 宋‧正覺頌古、元‧行秀評唱 《大正》冊48《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 古請益庵錄》 宋‧正覺拈古、元行秀評唱 《卍續》冊117《普勸坐禪儀》 宋‧日本‧道元撰 《大正》冊82《學道用心集》 宋‧日本‧道元撰 《大正》冊82《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宋‧法應集、元‧普會續集 《卍續》冊115《四家錄》 元‧釋海島編 元至正二年大明禪寺刊印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元‧宗寶編 《大正》冊48《佛祖歷代通載》 元‧念常集 《大正》冊49《雲外雲岫禪師語錄》 元‧士慘編 《卍續》冊124《五燈嚴統》 明‧通容集 《卍續》冊139《補續高僧傳》 明‧明河撰 《卍續》冊134《續傳燈錄》 明‧圓極撰 《大正》冊51《大明高僧傳》 明‧如惺撰 《大正》冊50《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明‧圓信、郭凝之編集 《卍續》冊119《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明‧圓信、郭凝之編集 《卍續》冊119《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 明‧圓信、郭凝之編集 《卍續》冊119《諸善人詠》 明‧道衍 《卍續》冊135《煢絕老人天奇直註雪竇顯和 尚頌古》 明‧本瑞直註,道霖、性福編集 《卍續》冊117《居士分燈錄》 明‧朱時恩 《卍續》冊147《五家宗旨纂要》 清‧燈來撰 《卍續》冊114《居士傳》 清‧彭紹升編 《卍續》冊150《新續高僧傳》 民‧喻昧菴 臺灣印經處,1991﹙二﹚其他古籍《老子》 周‧李耳撰 台北‧聯華出版社,1987年《周易》 台北‧藝文出版社,1993年《舊唐書》 晉‧劉昫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攻媿集附拾遺》 宋‧樓鑰撰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北山小集》 宋‧程具撰 《四部叢刊續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羅鄂州小集》 宋‧羅願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珍本》十二集﹚《遺山先生文集》 金‧元好問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6月《新校本宋史并附 編三種》 元‧脫脫撰 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延祐四明志》 元‧袁桷 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宋元地方志三十七種第九冊﹚《宋元學案》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續修,清‧王梓材校補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中國佛寺志‧天 童寺志》 民‧杜潔祥主編 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1月﹙二﹚當代專書﹙一﹚中文部份中國佛教協會編 《中國佛教》知識出版社,1980年4月王淮注釋 《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印書館,1990年12月正果 《禪宗大意》台北‧千華出版社1989年印順 《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52年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12月 《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7月何國詮 《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吳立民主編 《禪宗宗派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吳汝鈞 《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1月杜寒風釋譯 《天童正覺禪師語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2月杜繼文、魏道儒 《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南懷瑾 《禪與道概論》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68年 《楞伽大義今釋》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3月洪修平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0月 《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胡適等著 《禪宗的歷史與文化》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4月張文達、張莉編 《禪宗歷史與文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張曼濤主編 《禪宗思想與歷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9月 《禪宗史實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9月 《般若思想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8月張踐 《中國全史–中國宋遼金夏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郭朋 《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中國佛教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中國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傅偉勳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6月 《道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4月開濟 《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楊惠南 《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楊曾文 《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葛兆光 《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里仁出版社,1987年 《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九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董群釋譯 《從容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4月褚柏思 《中國禪宗史話》高雄‧覺世旬刊,1974年 《中國佛教史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7月熊琬 《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7月潘桂明 《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11月賴永海 《中國佛性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12月韓溥 《江西佛教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2月魏道儒 《宋代禪宗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釋慧嶽編著 《天臺教學史》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年12月龔雋 《《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二﹚譯著部份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 《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2月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 《中國佛教史》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1970年6月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 《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 《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 《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鈴木大拙著‧吳汝鈞譯 《禪宗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8年﹙昭和43年﹚﹙三﹚外文部份關口真大 《達摩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6年﹙昭和42年﹚8月今枝愛真 《禪宗歷史》東京‧至文堂,1989年﹙平成元年﹚4月石井修道 《宋代禪宗史研究–中國曹洞宗道元禪–》日本‧大東出版社,1987年﹙昭和62年﹚8月宇井伯壽 《禪宗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6年﹙昭和41年﹚ 《第三禪宗史》東京岩波書店,1966年﹙昭和41﹚年6月。宋代史研究會編 《宋代社會宗教》東京‧汲古書院,1985年﹙昭和60年﹚10月柳田聖山著,何平,伊凡譯 《禪與日本文化》日本講談社學術文庫譯林出版社,1991年11月高雄義堅 《宋代佛教史研究》京都百華苑西元1975年﹙昭和五十年﹚二十日關口真大 《禪宗思想史》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64年﹙昭和39年﹚三、博碩士論文陳榮波 《曹洞宗的五位宗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巴壺天、趙天儀指導,1973年6月薛良元 《洞山良价禪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開府指導,1998年6吳麗虹 《惠洪覺範禪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開府指導,1998年6四、期刊論文﹙一﹚中文部份方東美講 〈論天臺宗思想體系的特色〉《中國佛教》25:11-12,1981年8–9月木村清孝 〈萬秀行松的禪世界–萬秀行松與華嚴思想的關係〉《中國文化》第6期,1992年9月王進瑞 〈曹洞五位說〉《內明》124-125,1982年7-8月 〈曹洞宗修證義〉《內明》第109期頁26-29,1981年4月成中英撰、鄭振煌譯 〈從禪悟的觀點論海德格、道元與慧能〉《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吳汝鈞 〈達摩禪〉《內明》第152期頁10-16,1984年11月 〈達摩及早期的禪法〉《獅子吼》第31卷第7期頁4-9,1992年7月 〈達摩及早期的禪法〉《獅子吼》第31卷第8期頁34-38,1992年8月 〈達摩及早期的禪法〉《獅子吼》第31卷第9期頁38-43,1992年9月 〈神秀禪與慧能禪〉《中國文化月刊》第156期頁66-74,1992年10月杜松柏 〈禪宗的體用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辛旗 〈簡論智顗的天臺宗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157期頁86-96,1992年11月 〈慧能與禪宗思想的奠基〉《中國文化月刊》第189期頁35-45,1995年7月林義正 〈周易重離卦與曹洞禪〉《中國佛教》第25卷第12期頁26-32,1981年9月高柏園 〈壇經心性論的哲學意義-1-〉《中國佛教》第31卷第1期頁4-9,1987年1月 〈壇經心性論的哲學意義-2-〉《中國佛教》第31卷第2期頁5-11,1987年2月 〈壇經心性論的哲學意義-3-〉《中國佛教》第31卷第3–4期,1987年4月 〈壇經心性論的哲學意義–4–〉《中國佛教》第31卷第5期頁5-10,1987年5月張立文 〈中國心性哲學及其演變﹙上﹚〉《中國文化月刊》第164期頁10-28,1993年6月 〈中國心性哲學及其演變﹙下﹚〉《中國文化月刊》第165期頁23-49,1993年7月陳士強 〈論宋元禪宗的五大評唱集﹙上﹚〉《內明》第224期,頁14–18,1990年11月 〈論宋元禪宗的五大評唱集﹙下﹚〉《內明》第225期,頁20–24,1990年12月陳松柏 〈兩個偉大心靈的會通–從智者大師到六祖惠能〉《中國佛教》第29卷第8期頁22-27,1985年8月陳重暉 〈祖師禪與如來禪〉《內明》第220期頁16-18,1990年7月陳榮波 〈禪宗之一派—曹洞宗的「五位」要義〉《哲學論集》第5期頁57-76,1975年4月 〈易經離卦與曹洞禪〉《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頁224-244,1980年10月 〈大慧宗杲看話禪之禪法–兼論與默照禪比較〉《東海學報文學院部》第37卷1期,1996年7月陽力 〈漫談看話禪與默照禪〉《內明》第262期,頁36–40,1994年1月黃甲淵 〈試探慧能所證悟的佛性與明心見性之實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55期頁110-126,1992年9月 〈試探慧能所證悟的佛性與明心見性之實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56期頁115-128,1992年10月黃偉雄 〈菩提達摩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國際佛學研究》第2期頁9-27,1992年12月黃博仁 〈慧能對禪定之批判〉《新竹師專學報》第11期頁75-81,1985年2月傅偉勳 〈《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年4月楊白衣 〈看話禪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1980年10月楊惠南 〈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的交涉〉《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7月楊曾文 〈《六祖壇經》諸本的演變和慧能的禪法思想〉《中國文化》第6期,1992年9月維思 〈宋代明州(寧波)五大和尚〉《浙江月刊》第10卷4期,1978年4月蔡日新 〈試析洞山禪法之特質﹙上﹚﹙下﹚〉《內明》第285/275期1995年1–2月鄧克銘 〈大慧宗杲禪師禪法之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賴永海 〈從祖師禪到看話禪〉《中國文化》第6期頁45-51,1992年9月魏道儒 〈宋代禪宗的“文字禪”〉《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1期,頁37–46,1991年 〈禪宗看話禪的興起與發展〉《中國文化》第6期,1992年9月釋恆清 〈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內明》第212期頁3-15,1989年11月釋曉雲 〈天臺止觀—如來禪〉《中國佛教》第22卷第7期頁3-11,1978年4月﹙二﹚外文部份田中良昭 〈石井修道著『宋代禪宗史研究』–中國曹洞禪道元禪〉《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第19號頁395–403,1988年﹙昭和63年﹚10月石川力山 〈曹洞宏智派五位思想〉《宗教研究》第47卷第3輯﹙總218號﹚頁154–155,1974年3月 〈鎌倉曹洞宗宏智派消長﹙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第2號頁393–396,1975年﹙昭和50年﹚3月 〈日本曹洞宗宏智派東陵永璵位置〉《宗教研究》第48卷第3輯﹙總222號﹚頁133,1975年3月 〈中世曹洞宗切紙分類試論﹙十九﹚–參話﹙宗旨.公案.口訣﹚關係中心﹙補﹚〉《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第50號頁29–50,1992年﹙平成4年﹚3月石井修道 〈中國禪道元禪〉《宗教研究》第60卷第4輯﹙第271號﹚頁213–214,1987年3月石附勝龍 〈默照禪五位思想–宏智禪師場合〉《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7卷第1號頁288–292,1978年﹙昭和53年﹚12月佐藤秀孝 〈南宋末曹洞宗禪僧列傳﹙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第50號頁93–135,1992年﹙平成4年﹚3月 〈道元禪師在宋中軌跡〉《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0卷第2號頁242–246,1992年﹙平成4年﹚3月 〈自得慧暉活動禪風﹙上﹚–曹洞宗宏智派源流–〉《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第25號頁159–208,1994年﹙平成6年﹚10月武田忠 〈看話禪默照禪一考察–大慧宏智立場〉《宗教研究》第36卷第3輯﹙總174號﹚頁76–77,1963年1月 〈默照意義〉《宗教研究》第37卷第2輯﹙總177號﹚頁39–40,1964年1月 〈大慧默照禪批評曹洞禪〉《宗教研究》第38卷第2輯﹙總181號﹚頁82–83,1965年3月長谷川昌弘 〈宋朝禪三教一致思想﹙一﹚–天童如淨場合〉《宗教研究》第58卷第4輯﹙總263號﹚頁167–168,1985年3月務台孝尚 〈道元禪師思想一變移〉《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1號頁241–244,1990年﹙平成2年﹚12月黑丸寬之 〈道元禪師公案拈提特質–宏智頌古對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7卷第2號頁33–36,1979年﹙昭和54年﹚3月新井勝龍 〈道元禪師偏正五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1號頁235–240,1990年﹙平成2年﹚12月新野光亮 〈『宏智禪師廣錄』「現成」〉《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5卷第1號頁126–127,1976年﹙昭和51年﹚12月藤吉慈海 〈坐禪忘禪〉《宗教研究》第37卷第2輯﹙總177號﹚頁63–64,1964年1月關口真大 〈公案禪默照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6卷第2號頁114–121,1968年﹙昭和43年﹚3月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