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芷羽 Lin, Zhi-Yu |
---|---|
論文名稱: |
臺灣先儒黃敬《易經初學義類》研究 A Study on “Yi Jing Chu Xue Yi Lei” by Huang, Jing, a Former Taiwanese Sage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口試委員: |
陳威瑨
Chen, Wei-Jin 趙中偉 Chao, Chung-Wei |
口試日期: | 2021/06/2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黃敬 、《易經初學義類》 、清代臺灣易學 、史事易學 |
英文關鍵詞: | Huang, Jing, “Yi Jing Chu Xue Yi Lei”, The Study of Taiwan “Yi Jing” in the Qing Dynasty, Shi Shi Yi Xue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文獻分析法 、 解析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15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4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易經初學義類》標明為清咸豐年間淡水關渡文人黃敬(1806-1888)先生所撰,且為黃敬先生目前僅存能見之《易》學著作。此書現存兩個版本,其一為范教璿道長於民國45年(1956)得之於舊書肆,後整理並集資付印的民國54年(1965)版本。其二為鄉人陳鐓厚為之輯佚,後由周超擔任發行人之臺北「萬有善書出版社」於民國62年(1973)10月印行。
其書博採程朱及其後學《易》學家與《易》學書籍之說,內容大致以義理為主,並以「六爻之義本一理,四聖之旨本一貫」為核心觀念。此書是臺灣《易》學史上現存最早之史事《易》學存目專著,故本論文以此書為題,期望留下初步的研究記錄。
第一章〈緒論〉下分三節,第一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回顧前賢的研究文獻。因學界早前將《易經初學義類》定位為已佚失之書,故目前以此書為討論主題的文章極少,由此亦能看出本研究的迫切性。第三節介紹本文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為〈黃敬生平事蹟考述〉,分別從其生平事蹟、為學處世、著述考述與《易》學淵源等角度切入,試著使黃敬其人的形象更加清晰。與黃敬相關之記載內容大多雷同,然其中相異之處可再延伸並挖掘出更多資料。
第三章為〈《易經初學義類》治易方法〉,分別從〈觀易十例〉、下經上釋、博採群籍、博引前人《易》說等面向,探討黃敬此書的編寫體例與解《易》方式。
第四章為〈《易經初學義類》援史證易〉,首先簡要整理史事《易》學研究之重點,並整理其書內援史證《易》之條目,後下分四小節探討其援史類型、援史切當性、援史動機、援史史觀,以試圖釐清其史事《易》學之傾向。
第五章為〈結論〉,下分「黃敬《易》學之時代意義」、「黃敬《易》學貢獻」、「黃敬《易》學地位」、「檢討與未來展望」共四節,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並分析得失,同時提出未來可以繼續研究的方向供有興趣的學者參考。
Abstract
“Yi Jing Chu Xue Yi Lei” was written by Huang, Jing, a literati from Guandu in Tamsui during the Xian Fe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This book is also his only remaining book on “Yi Jing”.There are two existing editions of this book.One was purchased by the Taoist priest named Fan, Jiao-Xuan in a second-hand bookstore in 1956, and then collected and printed.The other version is the 1973 version that was edited by Chen, Dun-Hou and later published by Taipei Wan You Shan Shu
Publishing House with Zhou, Chao as the publisher in 1973.
This book is compil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works of “Yi Jing” by Cheng, Yi, Zhu, Xi and later scholars.The content is mainly based on Yi Li, and the core concept is “Liu Yao Zhi Yi Ben Yi Li,Si Shen Zhi Zhi Ben Yi Guan”.This book is the earliest surviving monograph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aiwan’s “Yi Jing”.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is book as the title, hoping to leave a preliminary research record.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thesis.The second part review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predecessors.Previously, academic circles believed that this book had been lost, so there were few articles on this book as a topic of discussion.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urgency of this research.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of this article.
Chapter two is “Research on Huang, Jing’s Life and Deeds”.This chapter discusses Huang, Jing’s life deeds and attitudes, sorts out his works and academic origins, and strives to make Huang, Jing’s image clearer.The records related to Huang, Jing in different books are very similar, and their differences are worth explor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Yi Jing Chu Xue Yi Lei Zhi Yi Fang Fa”.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writing style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Huang, Jing’s works from the aspects of “Guan Yi Shi Li”, interpretation, quotations from other related works of “Yi Jing”, and quotations from predecessors.
The fourth chapter is “Yi Jing Chu Xue Yi Lei Yuan Shi Zhen Yi”.First, sort out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Yi Jing” with historical events as the core. Then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data cited in “Yi Jing Chu Xue Yi Lei”. Finally,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o discuss the types of quoting history, the suitability of quoting history, the reasons for quoting history, and the view of history, in order to clarify Huang, Jing’s ideological tendency.
The last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Huang, Jing Yi Xue Zhi Shi Dai Yi Yi”, “Huang, Jing Yi Xue Gong Xian”, “Huang, Jing Yi Xue Di Wei”, and “Jian Tao Yu Wei Lai Zhan Wang”.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article, analyze the gains and los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一) 黃敬著作
1. 〔清〕黃敬著,陳鐓厚編:《芸香齋藏書‧觀潮齋詩集》,典藏於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本昭和5年(1930)5月鉛印本。
2. 〔清〕黃敬:《易經初學義類》,臺北:萬有善書出版社,1973年。
(二) 經部相關書籍
1.〔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4.〔北宋〕程頤撰,王雲五主編:《易程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5.〔北宋〕程頤著、黃忠天評註:《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出版社,2001年。
6.〔南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7.〔南宋〕楊萬里:《誠齋易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8.〔南宋〕李光:《讀易詳說》,收錄於〔清〕紀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9.〔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0.〔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年。
11.〔清〕吳曰慎:《周易本義爻徵》,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清〕吳岳:《易說旁通》,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13.〔清〕曹為霖:《易學史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三) 史學相關書籍
1.〔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3.〔西漢〕伶玄:《飛燕外傳》,收入﹝明﹞程榮輯《漢魏叢書三十八種》,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25年,第33冊。
4.〔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5.〔東漢〕班固撰,施之勉編:《漢書集釋》,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6.〔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7.〔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8.〔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9.〔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0.〔唐〕魏徵、長孫無忌:《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1.〔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2.〔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3.〔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4.〔元〕托克托:《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15.〔明〕甄尾、謝詔編著,朱恒夫校注,劉本棟校閱:《東西漢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
16.〔明〕羅貫中著,沈伯俊校理:《三國演義》,臺北: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
17.〔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頂淵文化公司,2004年。
18.﹝清﹞沈佳:《明儒言行錄》第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四庫全書珍本》三集。
19.〔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0.﹝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上四〉,《明儒學案》卷46,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四) 清代臺灣文獻
1.〔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五〈學校志‧書籍〉,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2.〔清〕陳培桂:《淡水廳志》,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3.〔清〕陳朝龍著,林文龍點校:《新竹縣采訪冊合校足本》卷九〈曹謹〉,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9年1月1日。
4.〔清〕陳維英撰,田大熊、陳鐓厚合編:《太古巢聯集》,臺北:無聊齋,1937年10月。
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
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7月。
7.〔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8.〔清〕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卷七書院志,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9. 王松:《臺陽詩話》,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二、近人論著(皆按姓氏筆畫排列)
(一) 專書
1.王仲孚總編纂:《梧棲鎮志》卷五住民篇〈契字五〉,臺中:臺中縣梧棲鎮公所,2005年5月。
2.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74年。
3.方寶璋、方寶川撰:《閩臺文化志》,收入寧可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第2典第19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5.李昭容:《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臺中:晨星出版社,2011年8月。
6.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7.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8.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
9.沈知芳主稿,蔣伯潛註釋:《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中,上海:啟明書局,1941年,粹芬閣版。
10.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1.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
12.吳懷祺:《易學與史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
13.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14.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15.林麗雯:《李光史事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6年。
16.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17.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18.胡樸安:《周易古史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19.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20.施懿琳等編撰:《全臺詩》第四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年。
21.徐正桂:《李光易學研究》,臺南:供學出版社,1998。
22.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23.徐慧鈺《鯤島逐華波——清領時期的本土文人與作品》,收入《臺灣文學史長編》第4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24.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25.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
26.連橫:《臺灣通史》,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二輯,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27.連橫:《臺灣詩乘》,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28.莊永明:《臺北老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
29.郭伶芬:《清代臺灣知識份子社會參與之研究》,臺中:必中出版社,1993年10月。
30.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7月。
31.張家麟、卓克華:《社會志》,收入黃繁光等編纂:《淡水鎮志》上冊第叁篇,新北:淡水區公所,2013年6月。
32.張善文編:《周易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3.張善文:《象數與易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7年。
34.張曉芬:《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35.曾迺碩、王國璠纂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賢德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
36.黃宇元監修,王國璠纂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年。
37.黃其祿:《黃祖百賢錄》,嘉義:震大打字行,1991年。
38.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39.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四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40.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
41.楊雲萍:《臺灣的文化與文獻》,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0年。
42.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年。
43.葉石濤:《葉石濤全集》第23卷,高雄:高雄市文化局;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44.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2011年。
45.賴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46.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47.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48.駱沙鳴:《泉州籍臺灣族譜目錄》,收入泉州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編:《泉州文史資料》新三十三輯,泉州:泉州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2017年10月。
49.謝貴文:《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11月。
50.簡逸光:〈福建與臺灣經學探析——以易學為例〉,《第三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論文集》下冊。
51.續曉瓊:《南宋史事易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52.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2000年。
(二)博士論文
1.王怡茹:《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6月。
2.石學翰:《民國史事易學類型及其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3.余育婷:《想像的系譜——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4.李皇穎:《明遺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5.林士勛:《明代史事易學四家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6.許惠玟:《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7.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8.郭侑欣:《清代臺灣文獻所反映的疾病經驗與文化想像》,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三)碩士論文
1.呂玫樺:《淡北陳維英及二敬詩中的陶淵明意象》,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2.林士勛:《黎遂球《周易爻物當名》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3.高源貴:《楊萬里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4.高慧芬:《關渡先生黃敬《觀潮齋詩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9年。
5.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11年。
6.翁琳潔:《李望洋及其文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7.陳紫屏:《清代臺灣學海書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陳韋銓:《金士升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9.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10.楊添發:《陳維英及其文學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1.賴欣旻:《王船山《周易外傳》與《老子衍》思想脈絡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12.謝志賜:《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13.蕭夙岑:《吳岳《易說旁通》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與會議論文
1.平心:〈周易史事索隱〉,《歷史研究》1963年第1期,頁140-160。
2.向世陵:〈陳應潤對圖書學的質疑與批評〉,《周易研究》總第一二八期,2014年第6期,頁67-71。
3.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頁37-51。
4.李皇穎:〈試論明夷吳曰慎之史事易學〉,《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22期,2015年7月,頁169-207。
5.徐麗霞:〈歷史‧地景‧文學——劍潭勝蹟與劍潭詩作管窺〉,《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明清語言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所),2011年5月,頁95-130。
6.陳怡霖:〈曹公名字、生辰、卒年的探討〉,《南臺文化》第12期,南臺灣史工作室,2004年1月10日,頁48-51。
7.陳怡霖:〈曹公年譜初稿〉,《南台文化》第12期,南台灣文史工作室,2004年1月10日,頁52-58。
8.陳慶煌:〈黃敬生年試探‧《觀潮齋詩集》略評‧「醉西施」小識〉,《心月樓詩文集‧龍泉集‧己亥詩卷》,2019年6月9日,頁1-2。
9.許惠玟:〈陳維英《偷閒錄》版本研究〉,《臺北文獻》第161期,2007年9月,頁18-58。
10.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16期,2004年,頁201-218。
11.黃忠天:〈清代史事易學初探〉,《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頁13-34。
12.黃忠天:〈彭作邦《周易史證》述要〉,《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17期,2004年,頁159-172。
13.黃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總第八十五期,2007年8月,頁39-52。
14.黃忠天:〈葉矯然《易史參錄述要》,《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總第九十一期,2008年4月,頁21-30、43。
15.黃忠天:〈世變與易學——清初史事易學述要〉,《經學研究集刊》第五期,2008年11月,頁125-144。
16.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發展概述(1651-1945)〉,2004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431-445。
17.楊自平:〈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07年10月,頁77-126。
18.楊自平:〈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義理發揮與致用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頁131-170。
19.楊自平:〈何楷《古周易訂詁》的訂詁成果析論〉,《鵝湖學誌》第四十七期,2011年12月,頁93-139。
20.楊自平:〈胡炳文《易》學學統的建立與以《本義》會通眾說析論〉,《成大中文學報》第五十八期,2017年9月,頁23-58。
21.楊晉龍:〈「曹謹研究」的分析與評論〉,《鳳山知縣曹謹2003年海峽兩岸曹謹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2003年11月29日,頁2-27。
22.溫振華、江蔥:〈清代淡水地區平埔族分佈與漢人移墾〉,周宗賢主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9年4月,頁27-47。
23.趙中偉:〈易只是一陰一陽——朱熹易學「陰陽」觀之創造詮釋研究〉,「唐宋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暨國學研究所,2009年11月20,頁1-41。
24.蔡方鹿:〈李杞《用易詳解》的易學特點及其在易學史上的地位〉,《周易研究》總第二十八期,1996年第2期,頁34-43。
25.劉秀蘭:〈眾星拱月的《程傳》——論《程傳》問世的效應與朱子《易》學以何獨霸及對明清數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九期,2014年7月,頁146-148。
26.劉振維:〈論臺北艋舺學海書院的儒學精神〉,《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五卷第二期,2007年12月,頁59-94。
27.賴貴三:〈臺灣《易》學先賢與關渡先生黃敬遺著考略〉,《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總第20期,2017年第2期,2017年12月,頁37-49。
28.謝輝〈李簡《學易記》論析〉,《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2015年10月,頁63-69。
29.謝寶煖:〈歷史研究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2期,1999年,頁35-55。
30.顧敏耀:〈臺灣清領時期經學發展考察〉,《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11年6月,頁193-212。
三、 網路資源及其他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
2.「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3.「臺北市文山區九十一年度地方文化特色」《文山區文史蒐錄計畫結案報告》,參網址:https://wsdo.gov.taipei/cp.aspx?n=7513EC1BCCCB9664(最後檢索日期:2021年5月8日),頁79。
4.《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680。
5.「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index?lang=chn。
6.「易學網」:https://www.eee-learn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