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嫚真
Man-Tseng Hsu
論文名稱: 中高齡單身女性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toward aging and preparation for aging of women at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指導教授: 王美文
Wang, Mei-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中高齡單身女性老化態度老年準備
英文關鍵詞: single women at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attitude toward aging, preparation for ag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老化態度」及「老年準備」之概念架構,探索中高齡單身女性關於老化的生命經驗,希望藉由中高齡單身女性的自身經驗,來理解她們對老化的意義詮釋以及所從事的老年準備情形。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抽樣之方式,找尋年齡介於40-65歲之間,未曾結過婚且經濟資源豐富的單身女性,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以敘說分析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高齡單身女性單身的心理歷程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在適婚年齡時,不願受到傳統社會文化對於女性的期待束縛,為了保有完整的自我而選擇保持單身。
    二、中高齡單身女性對於老化的態度是由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方面所構成,在生理面向多呈現負面的評價;心理方面則是認為身老身不老以正向態度接受老化,並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必經的人生旅途,把握當下,珍惜每一刻;社會方面在家庭關係中持續扮演「女兒」的角色,並重視家庭關係及朋友網絡。
    三、中高齡單身女性從事的老年準備內容中,包括「財務方面」、「健康方面」、「人際方面」、「居住安排」以及「臨終安排」,其中準備程度較高的是「財務方面以及「健康」方面的準備。

    關鍵字:中高齡單身女性、老化態度、老年準備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toward aging and preparation for aging of single women at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English Abstract
    Thesis Advisor: Dr. Mei-Wen Wang
    Student: Man-Tseng Hsu
    The subject of thesis is based on the attitude toward aging and preparation for aging. I am going to discover the experience of single women at the advanced ages; understand what aging means to them and how they cope with aging through self experience of women at the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This thesis is done by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judgmental sampling; target at wealthy but unmarried women at the age in the range of 40 – 65 through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nar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 is as below,
    1.Because single unmarried women at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are unwilling to avoid social conventional constraints, their physiologic behavior is to fulfill self-worth and therefore they tend to stay single in order to preserve self-integrity.
    2.Attitude of Women at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towards aging comprises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on the physiological side, they tend to be more pessimistic; on the psychological side, they are being positive that their body ages but their mind does not age and realize that death is one of the parts in one’s life so they have to cherish every moment of their lives; on the sociological side, they carry on the role of being a daughter and value the network of family and friends.
    3.For preparation for aging, women at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focus on finance, heal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death. Mostly,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finance and health.

    Key Words: single women at middle and advanced ages, attitude toward aging, preparation for ag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中高齡單身女性現況………………………………9 第二節 中高齡單身女性的生命發展任務…………………18 第三節 中高齡單身女性的老化態度………………………25 第四節 中高齡單身女性的老年準備…………………………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9 第五節 研究嚴謹度……………………………………………51 第六節 研究倫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53 第一節 小春的故事文本與分析………………………………53 第二節 小夏的故事文本與分析………………………………66 第三節 小秋的故事文本與分析………………………………77 第四節 小冬的故事文本與分析………………………………88 第五節 綜合討論………………………………………………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8 第三節 反思…………………………………………………111 參考文獻…………………………………………………………………114 中文部分…………………………………………………………114 西文部分…………………………………………………………120 附錄………………………………….…………………………………123 附錄一 訪談大綱綱…………………………………………124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125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126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3)。100婚育調查。2013年5月25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n=7439&type_code=01&pages=0
    行政院主計處(2012)。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13年3月15日取自:
    http://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331311353471.pdf
    維基百科(2012)。大齡單身女性。2012年4月21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D%A1%E5%96%AE%E8%BA%AB%E5%
    A5%B3%E6%80%A7
    台北市主計處(2012)。台北市女性初婚年齡調查。2012年4月19日取自: http://www.dbas.taipei.gov.tw/mp.asp?mp=120001
    行政院衛生署(2011)。「國民飲食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2013年3月3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level_no=1&doc_no=81139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老人健康促進計畫(2009-2012)。台北市:行政局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著者: C. K. Riessman)。台北市:五南。
    石珮怡(2007)。未婚成年女性與同住父母之代間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坤連(1996)。退休準備與生涯規畫。載於蔡培村(主編),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15-33。高雄市:麗文。
    朱芬郁(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上)。香光莊嚴季刊,54,116-133。
    朱芬郁(2007)。高齡者活躍老化初探。北縣終教,30,16-24。
    朱芬郁(2012)。退休生涯經營:概念、規劃與養生。台北市:揚智。
    呂美芬(2008)。國小教師個人風險認知度、工作價值觀與退休生涯規劃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寶靜(1997)。台灣民眾從事老年準備之初探。社會工作學刊,4,27-53。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社會工作學刊,4(2),
    43~90。
    吳如茵(2010)。晚婚女性公務員婚姻觀與擇偶偏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45-48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吳芝儀(譯)(2008)。閱讀、分析與詮釋的新分類模式。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著者:Lieblich,A., Tuval-Mashiach,R.,& Zilber,T)。嘉義市:濤石。
    吳淑娟(2011)。未婚單身女性老年經濟安全態度與理財行為之探討。元智大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李宗派(2004)。老化理論與老化保健(二)。身心障礙研究,2(2),77-91。
    李倩華(1986)。退休前教師的老化態度與心理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紹嶸、蔡文輝(譯)(1984)。婚姻與家庭(原著者:Lamanna, M. A.,and Riedmann) 。台北市:巨流。
    沈志勳(2004)。中年男同志的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 : 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林歐貴英、郭鐘隆(譯)(2003)。社會老人學(原著者:N. R. Hooyman & H.A. Kiyak)。台北市:五南。
    洪櫻純( 2009 )。佛教徒學習佛法對靈性健康影響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22 (3).269-298 。
    侯瑾瑜(2007)。熟齡-非自願單身未婚女性自我轉化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侯玉波(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徐立忠(1995)。中老年生涯計畫。台北市:中華高齡學學會。
    徐麗君、蔡文輝(1996)。老人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袁福洪(1980)。獨身屬意與讀身生活。中央月刊,12 (5),34-39。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綉枝(2010)。雲林縣中高齡公務人員退休準備與其教育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蕙雯(2006)。公主獨睡雙人床-「五年級」未婚女性婚姻觀與生涯發展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瑛(譯)(2006)。敗犬的遠吠(原著者:酒井順子)。台北:麥田。
    陳秋萍(譯)(2006)。老娘不想定下來(原著者:Kay Trimberger)。台北:性林文
    化。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空大。
    陳珮庭(2004)。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世新大學社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凱琦(2011)。敗犬或海蒂?婚姻對高學歷單身女子的意義。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寶美(1995)。高齡婦女老年態度之研究:一個長青班的訪談分析。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燕禎(2008)。老人福利理論與實務-本土的觀點。臺北市:雙葉。
    陳儷文(2006)。台北 市單身者的寂寞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淑娟(1994)。單身女性的生涯認同與生活適應。諮商與輔導,107,32-35。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許儷巾(2007)。不同世代成人對老化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莊雯琪(2010)。雲林縣高齡志工老化態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翁嘉苓(2010)。高齡者參與學習動機和老化態度對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
    臺北大學合作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育吟(2004)。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昱均(2004)。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
    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陳鳳美(2008)。高齡學習者退休生涯規劃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富順(1995)。銀髮生涯的規劃。成人教育,26,7-15。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台北市:五南。
    黃靖棻(2008)。國小單身女性教師之婚姻態度、單身壓力及身心調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麗君(2006)。國中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明綺(譯)(2006)。一個人的老後(原著者:上野千鶴子)。台北市:時報。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 : 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培珊(2002)。迎接老年潮,成人篇: 向陽老年: 父母照顧與老年準備。台北市: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長期照護專案小組。
    楊麗憙(2011)。 論「敗犬」文化-以日本及臺灣「敗犬」文化為對象-。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溫雅媜(2007)。影響中老年人養老準備之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珮瑄(2011)。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之質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論文。
    趙淑珠(1999)。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之歷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趙淑珠(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
    劉郁菁(2011)。九位女性主管退休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郁菁(2011)。九位女性主管退休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培村(1996)。退休生涯規畫。載於蔡培村(主編)。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1-13 。高雄市:麗文。
    蔡綉娟(2005)。挑戰婚姻:單身、不婚女性主體在台灣。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諭澤(2005)。退休生涯規劃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中國老人教育協會附設大學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羿廷(2004)。嬰兒潮世代婦女老年生活準備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戴碧萱(2006)。未婚熟齡女性婚姻觀之研究-以職業婦女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
    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永定(2007)。高齡化與老人生涯規劃、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詠純(2010)。高齡者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之研究-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嬥臻(2009)。步婚?!不婚?! : 探討熟齡單身女性未進入婚姻的生命歷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佩嘉(2010)。不生、不婚,又怎麼樣?天下雜誌,440,13-15。
    羅惠文(2009)。高雄都會單身女性的購屋經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琬玲(2007)。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西文部分
    Atchley, R. (1989) The continuity theory of norma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29(2),
    183-190.
    Allen, K. R. (1989). Single women/family ties: life histories of older wome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Biddle, S. J. H., & Mutrie, N. (2008).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Determinants, well-being and intervention . New York: Routledge.
    Baltes, P. B., & Baltes, M. M. (199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
    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In P. B.Baltes & M. M.
    Baltes (Eds.),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s frombehavioral scienc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steen, A. L.(1994).The World around Me: The Emvironment and Single Women. Sex Roles, 31(5), 309-328.
    Charbonneau-Lyons, D. L.(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823-833.
    Crowther, M. R., Parker, M. W., Achenbaum, W. A., Larimore, W. L., Koening, H. G.(2002). Rowe and Kahn’s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 revisited: Positive spirituality, the forgotten factor. The Gerontologist,42(5),613-620.
    Cumming, E. M. and Henry, W. (1961) 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Dailley, N. (1998). When Baby Boom women retire. Westport, CT: Praeger Publishers.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Gordon, T.(1994).Single women: On the margi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Gordon, A. P.(2003). The decision to remain single: Implications for women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5, 33-44.
    Gilligan, C. (1993).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lamser, F. D.(1981).The Impact of Preretirement Programs on the Re- tirement
    Experience. Journal of Gerontology,36(2),244-250.
    Gallos, J. (1989). Exploring Women's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eer Theo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M. Arthur, D. Hall & B. Lawrence (eds.), Handbook
    Of Career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ospects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Work Exper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vighurst, R. J. (1968). Personality and patterns of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8, 20-
    23.
    Hayflick, L. (1965). The limited in vitro life time of human diploid cell strains. Exp.
    Cell Res. 37, 614-636.
    Hori,S. & Cusack,S.(2006). Third-age Education in Canade and Japan: attitudes toward agingand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63-481.
    Henderson, K. A., Bialeschki, M. D., Hemingway, J. L.,Hodges, J. S., Kivel, B. D., &
    Sessoms, H. D. (2001).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Jones, G. W.(2005). The”flight from marriage”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6(1) , 93-119.
    Jinhee ,Jasook ,and Elaine (2005). Factors related to retirement confidence: Retirement Preparation and Workplace Financial Education.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 , 16 (2), 77-87.
    Kremer, Y. & Harpaz, I.(1984).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toward Occupational
    Retirement.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1(3), 558-584.
    Lasswell, M. & Lasswell, T. (1987).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Levinson, D. J., & Levinson, J. D. (1996). The seasons of a woman’s life. NY:
    Ballantine Books.
    Miller, J. B.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sense of self. New York: Guilford.
    Peck,R . C.(196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erlmutter, M. & Hall, E. (1992).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 New York : John Willy & Sons.
    Quinn, W. H. (1983). Person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57-73.
    Rowe, J. W., & Kahn, R. 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37(4),
    433-440.
    Rowe, J. W., &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4811), 143-149.
    Robinson, M. A. (2002). Mea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lives of midlife,
    never-married heterosexual women.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Los
    Angeles,CA.
    Stein, P.J. (1981).Understanding single adulthood, In P. J. Stein(Ed), Single life:
    Unmarried adults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Martin’s Press.
    Stein, P. J.(1975). Singlehood:An alternative to marriage. The Family Coodinator, 24(4), 489-503.
    Strehler, H. L. (1986). Genetic instability as the primary cause of human aging.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21, 283
    Stolk, Y. P. (1981) .Attitudess towards Single Women. Sex Roles, 7(1), 73-78.
    Spreitzer & Riley(1974).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ingle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6(3), 533-542.
    Situmorang, A.(2005). Staying single in a married world: The life of never married
    women in yogyakarta and medan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8, 1-23.
    Sandfield, A. & Percy, C. (2003). Accounting for single status: heterosexism and
    ageism in heterosexual women’s talk about marriage. Feminism & Psychology,
    13 (4),475-488.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