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玉慈 Chen, Yu-Tzu |
---|---|
論文名稱: |
新北投聲音視覺化研究創作 The Visualized Interpretation Of Xinbeitou Soundscape |
指導教授: |
廖偉民
Liao, Wei-Ming |
口試委員: | 蘇文清 黃文宗 |
口試日期: | 2021/07/0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新北投 、聲音視覺化 、聲音景觀 、聲音意象 |
研究方法: | 參與觀察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田野調查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7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聽覺同視覺為人類感知外在環境的重要途徑,聲音提供我們對於世界不同的想像,某個聲響可以使我們感知天氣,某段歌曲能領著我們重溫舊夢,當我們聽見聲音時,腦中便會有著屬於聲音的視覺畫面。聲音中有圖像,圖像中藏著聲音,其幽微的關係使得視覺與聽覺的連結轉換一直是熱門的研究領域。研究整理現有聲音視覺化作品的表現手法,歸納羅列出其聲音視覺化的表現模式有(1)藝術共感覺的表現模式(2)數位媒體的表現模式(3)聲音意象的表現模式,並利用整理出的聲音視覺化表現模式進行創作。研究創作作品「新北投聲音風景」以聲音景觀理論為核心,選擇富有歷史人文背景的新北投為研究範圍,透過田野調查與錄音梳理出新北投的聲音景觀,並以研究整理出的藝術共感覺及聲音意象的聲音視覺化表現模式為創作手法,依據兩種不同的聲音視覺化表現設計兩組系列作品,每系列為四張動態海報,合計共八張動態海報。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對於新北投聲音景觀感知最多為自然音,並認為「水聲、溫泉聲」具新北投代表性,歸納出聲音景觀具地域性、時間性及同幾何平面中點線面的性質,民眾的聲音感知也與其地方涉入度有關。過往聲音視覺化作品多以歌曲為聲音樣本,鮮少以地方聲音為創作元素,其視覺化手法也多以抽象表現為主,目前也未見將聲音景觀概念應用於平面設計的作品。鑒於此,研究整理的聲音視覺化表現模式得以提供未來創作者設計上的發想應用外,本研究創作作品更展現有別以往聲音視覺化創作的獨特樣貌,為當前相關研究創作注入嶄新的元素,研究實地收錄的新北投聲音也可作為在地歷史保存資料。在地方創生與聲音景觀研究日益發展的今日,本研究結果與創作作品可供未來視聽轉換創作者、地方聲音景觀及地方行銷觀光領域的設計發展參考,也希冀能夠鼓勵社會大眾嘗試以聽覺感官認知世界,闔上雙眼,靜心以耳聆聽周遭萬物。
James, W., Burkhardt, F., Bowers, F., & Skrupskelis, I. K.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Vol. 1, No. 2). London: Macmillan.
Schafer, R. M.(1993).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Simon and Schuster.
LiveABC編輯群。(2017)。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台北:希伯崙出版。
FLiPER(2014)。穿越半世紀的美麗與哀愁——那些被遺忘的手繪海報。https://flipermag.com/2014/09/04/movie-poster-2/
Thomas(2009)。【本週主打歌】蛋堡:收斂水專輯 (100%的好專輯 )。https://thomastagebuch.pixnet.net/blog/post/18530593
丁曉峰(2008)。電影這個江湖:中國新電影人物史記。中國:湖北人民出版社。
大俠梅花鹿。(日期不詳)。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俠梅花鹿
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毛成平(2017)。動靜之間的聲響交會:台灣捷運聲景調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王俊秀(2001)。音景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0,89-98。
王俊秀(2003)。聲音也風景:新竹市的音景初探。造園季刊,46,11-20。
王俊秀(2007)。音景台灣100選與亞洲主要都市捷運音景跨文化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6-2415-H007-010),未出版。
王哥柳哥遊台灣-上 DVD(日期不詳)。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D020042457
王湉(2011)。系列海報的形式結構與手法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國。
北投虹燁工作室(2006)。日治時期台灣新民謠‧北投小唄。https://blog.xuite.net/yeh.zi59/wretch/128167532
北投虹燁工作室(2006)。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新北投天狗庵。https://blog.xuite.net/yeh.zi59/wretch/128167320
北投虹燁工作室(2007)。早期北投溫泉鄉ê那卡西風情。https://blog.xuite.net/yeh.zi59/twblog/128235112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2017)續寫「新北投車站」百歲歷史 百年驛站 風華再現。文化快遞網站。https://cultureexpress.taipei/topics_content.aspx?id=434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2010)。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國際邀請作品。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0/participating_works_tw.html
江文瑜(1996)。從《戀戀風塵》到《戲夢人生》-陳明章談歌曲創作。中外文學,2,140。
池田亮司(日期不詳)。ifuun.com。http://www.ifuun.com/a201711136808012/
吳瑪俐(譯)(1985)。點線面(原作者:Kandinsky, W)。台北:藝術家出版。(原著出版年:1926)
呂宜親(2001)。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百文(2016)。土地的聲音-聽見台灣最美好的人.事.物。台北:時報文化。
李志銘(2013)。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台北:聯經出版。
李旻修(2021)。德國紅點設計競賽之系列海報設計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Babbie, E.)。台北:時英出版。
周杰倫(2011)。音樂=影像≠音樂。台北:華人版圖。
林寶蓮(2002)。造形之視覺與觸覺意象研究─以塑膠容器形態為例。銘傳
國藝會線上誌(2017)。聲音的模樣─劉致宏《聲音地誌》創作計畫。國藝會線上誌。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039739d01705ba05e560008
張雁涵(2009)。音樂與影像轉換手法之媒體視覺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陳林頌(2015)。車站長大了──再論新北投車站回鄉的意義。想想副刊。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69
陳恆堅(2012)。聽見臺灣味:陳明章臺語歌謠的創作歷程與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彭廣林(2014)。音樂,不只是音樂:認識古典音樂的四十堂課。台北:未來出版。
黃正和(2002)。文字動畫中動態韻律與音樂節奏的搭配對記憶性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出版。
黎育如、王子夏、邱姵慈(2017)。【逆思】回首黃金台語片時代:如今即將失落的台灣好萊塢。報橘。https://buzzorange.com/2017/04/05/hollywood-in-taiwan/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O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原作者:Bauer, MW. & Gaskell, G.)。台北:五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