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進裕 |
---|---|
論文名稱: |
台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柯正峯
Ke, Jeng-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資源 、學校效能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現況,採用文獻分析及自編「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511位教師,經統計各變項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並採用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據以分析資料: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達到「資源整合」、「整合學習」的目標,以發展學校整體效能的觀念,已受教育人員普遍的認同。
二、台北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對於運用社區資源之「教育價值與認知」及「具體策略」分層面及學校效能「學生學習表現」分層面之認知明顯高於其他地區之教育人員
三、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因其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及學校規模之不同對於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認知有影響
四、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因其年齡、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及學校規模之不同對於學校運用社區資源後提昇學校效能之認知有影響
五、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學校運用社區資源之認知與運用後提昇學校效能之認知呈現正相關
本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照顧偏遠地區,繼續教育優先區政策,達到城鄉平衡
(二)重視社區總體營造,推動有利於學習的社區環境
(三)定期舉辦有關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教育訓練與研習活動
二、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適當安排調整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增加教師擔任行政工作的機會
(二)校長應以身做則,建立良好公共關係,引進社區資源,提昇學校效能
(三)善用社區資源,解決學校問題,協助校務發展。
(四)藉由社區參與,促進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善用社區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師效能
(二)教師應多參與校務經營工作,建立生命共同體的觀念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using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 research employed documents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employment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questionnaire”, and collected 511 valid samples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verage, statistical dispersion, and percentages of varian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using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estimation,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MANOVA,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s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Education work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generally can generally identify with the idea of emplo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thu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2. Education workers i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Taipei County have higher recognition aspects of educational value and acknowledgement and strategies in employment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s well as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education workers in other areas of Taipei County.
3. Variants such as age, work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background, position, and school sizes affect the recognition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4. Variants such as age, work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background, position, and school sizes affect to the recognition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enhance school effectiveness.
5. For education work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cognition of employ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positive.
The suggest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
1.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offices:
(1)Remove the bureaucratic structure in schools and practice school-based management.
(2)Be more attentive to rural schools and continue the “Education Priority Area” policy to achiev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city and rural areas.
(3)Hold the training sessions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teachers.
2. To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1)Make adjustments to help teachers doing administrative works, and increase the opportunity for teachers working in administrative works.
(2)The principles should make examples to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mmunity, and employ more resources to elevate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3)Us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solve problems in schools and hel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4)By the encouraging the involvements of the community, facilitating the ideal of a school-based community and a community-based school.
3. To the teachers:
(1)Make good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o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rai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2)Be more active in particip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works, and develop the idea of “All for one, One for all”.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民74)。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王以仁(民82)。台灣地區社區互動狀況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印行。
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塋、楊振昇(民88)。教育行政。高雄:麗文文化。
王秋絨(民86)。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威傑(民86)。國民小學家長會組織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方德隆(民75)。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岑樓主編(民80)。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李建興(民68)。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春梅(民8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李皓光(民84)。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明昌(民86)。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容主編(民73)。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沈金鳳(民86)。歡迎媽媽客串老師。師友月刊,361,28-29。
吳宗立(民88)。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19-25。
吳宗立(民87)。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民81)。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民85)。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民87)。學校效能研究(2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民78)。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清基(民78)。教育行政。臺北市:師大師苑。
吳璧如(民79)。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培源(民83)。臺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祝儀(民83)。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瑞陽(民86)。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秀冬(民84)。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金福(民81)。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民82)。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民85)。終身學習與社區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頁181 23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民86)。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11-15。
林振春(民87)。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民89)。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載於林瑞欽主編,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頁13-41)。台北;允晨。
林明地(民88a)。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塋、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頁183-222)。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地(民88b)。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明地(民88c)。學校與社區的關係。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林明地(民91)。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林清江(民75)。教育社會學。臺北:台灣書店。
林清江譯(民73)。教育社會學(Banks.O.著The Sociology ofEducation)。高雄:復文。
林海清(民79)。學校義工制度的探微。師友,280,24-26。
林偉人(民87)。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珈夙(民86)。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婉琪(民89)。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崇儒(民8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哲義(民86)。社區與學校。台灣教育月刊,558,20-27。
洪啟昌(民90)。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夢鯨(民86)。終身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學校教育典範及其危機。臺北:師大師苑。
范琳珮(民84)。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安安和、日新建成、清江/奇岩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文閩譯(Dewey,.著)(民81)。經驗與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高強華(民86)。創造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新境界。臺灣教育,558,2-9。
徐薇(民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徐震(民74)。社區發展一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林萬億(民75)。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秦秀蘭(民86)。美國有效能學校經營的新鐘擺一一社區參與。高雄:復文。
秦夢群(民8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孫邦正(民47)。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教育部(民84)。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游家政(民86)。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3-69。
游進年(民79)。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益興(民81)。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陳峰津(民61)。杜威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志福(民79)。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民79)。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熹(民84)。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陳慶章(民79)。家長會的有效運用。師友,276,28-29。
陳良益(民85)。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江北(民78)。社會資源的運用與技巧。載於王民仁主編:社會資源運用與社會工作一CCF運用社會資源實務(頁9- 23)。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出版。
梁茂森(民79)。學校與社區關係之探研。教育文粹,19,69-81。
湯志民和王馨敏(民89)。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備(第163-184頁)。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張如慧(民84)。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永(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營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第165-196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新松(民72)。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幸愉(民83)。國民小學利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民81)。國民小學校長行政表現、組織氣氛、組織效能調查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出版。
張慶勳(民85)。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世孟、李永展(民85)。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黃鴻文(民84)。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27 135)。台北:師大書苑。
黃振球(民79)。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久芬(民85)。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凱霖(民84)。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健教(民80)。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詹棟樑(民84)。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第53-81頁)。台北:師大書苑。
楊如晶(民82)。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雄(民76)。系統理論和系統方法的概念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教育學刊,7,32-70。
楊國德(民86)。終身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臺北:師大師苑。
趙一葦(民87)。當代教育哲學大綱。臺北:正中書局。
閻自安(民85)。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鄭熙彥(民83)。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熙彥(民7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熙彥(民75)。國民小學教師對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之角色期望、能力自平及學校參與狀況之研究。高雄:復文。
蔡瑞榮(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臺北:師大師苑。
蔡宏進(民74)。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進雄(民8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異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漢賢(民73)。社會工作辭典。台北: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劉鎮寧(民88)。尋求資源。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頁61 77)。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劉春榮(民82)。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清江(民73)。我國國民中學學校與家庭溝通之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民74)。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出版社。
謝文全(民8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金青(民80)。從社區資源談國民小學教育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徑。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3,55-58。
闔自安(民88)。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韓景春(民85)。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第81-120頁)。臺北:師大師苑。
蕭玉煌(民85)。社區學校化與社區發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第105-131頁)。臺北:心理出版社。
龔平邦(民80)。管理學。臺北市:三民。
二、英文書目
Barnard, C. I. (1938). The functions of executive. Can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baker,C.W. (1998).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chools. New York: McGraw-Hill.
Calderwood, P. (2000). Learning community: 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anning,R.H.&Howey,C.E. (2000). The jewel of the community. American School &University, 72(5), 20-21.
Gonder, P. O. (1981). Exchanging schoo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In Davies, D.(Ed.), Community and their Schools. (299-329). New York : McGraw Hill.
Davies, D.(Ed.). (1981). Community and their schools. New York:McGraw Hill.
Davies, D.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public school: Opportunities for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9 (2), 147 163.
Goodman,P. (1970). New reform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Hallinger, P. (1998). Education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learning systems.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36 (5), (11-23.)
Hitt, M. A.,Middlemist, R. D. & Mathis, R. L. (1986). Management: Concept and Effective Practice. Sain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Kaltsounis, T. (1979).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Prentice Hall, Inc.
Kindred. L. W. Bagin, D.,and Gallagher, D. R. (1990). The school& community relations. (4th).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Kuper, A.& Kuper, J. (Eds.), (1996).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New York:Routledge.
Levine, L. U. & Legotte, L.L.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si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daus, C. F.,Airasian, P. W., & Kellaghans, T. (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 Hill.
Miller, S. K. (1983). The history of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 critical overview. Lansing: Michigan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ondy, R. W. Sharplin, A.,Holmes, R. E. &Flippo, D. (1986).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ldroyd,D.Elsner,D.&Poster,C. (1996). Education management today: A concise dictionary and guide. 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Parson,S.R. (1999). Transforming schools into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Poston, R.W. (1953). Democracy is you: A guide to citizen action. N.Y: Harper& Row.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M. J. Regina (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ange, 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Doubleday.
Scheerens, J. (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Cassell.
Simon, H. A. (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toll, L.& Fink, D. (1992).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n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3 (1), (19-41).
Sumption. M. R. & Engstrom. Y. (1966).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 New York:McGraw Hill.
Thompson. S. (1995). The community as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May. 17 20.
Weber, G.. (1971). Inner city children can be taught to read: Four successful school (Report No. ED057125). Washington, D. C: 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3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