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德恩
DE-EN,YEH
論文名稱: 唐代少府監探析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少府監遷轉營繕文思院地方官屬州府僚佐東宮官屬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少府官制從秦代就開始設置,歷經西漢、東漢、魏晉等時代的發展,職掌和內容在各時代都不盡相同,一直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從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監,並且訂定少府監內部的定員、品秩和職掌,少府監的架構才正式被確立下來。唐代承襲隋制,少府監在唐代扮演宮廷手工業產品製作工場的角色,舉凡皇帝所用器具、玩賞之物,后妃服飾及郊祀、廟祀所用圭璧、百官儀物等,都由該單位來製造並供應。少府監在唐代與將作監、國子監、軍器監、都水監並列,同屬「五監」,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就少府監各級官員的遷轉途徑而言,以少府監為例,遷入途徑以寺監、地方官屬和東宮官屬為主;遷出途徑則以地方官屬、節度官屬和寺監為主。若以少府少監的遷入途徑而論,是以地方官屬、寺監和州府僚佐為主;遷出途徑則以地方官屬、尚書省和寺監為其主要。
    在少府監實際內部的運作上,「營繕」是一個不常為人所知道的項目。營繕不僅有土木工程類的營造,也包括了器物軍仗類的修繕。而少府監承工部之政令,與將作監一同完成營繕之任務,其中將作監負責提供的是土木瓦石蓋造之類的項目,而少府監則負責較為精緻技術的工作項目,另外也提供了特定的材料和人力
    供營繕之需用。
    此外,少府監與其他機構之間也存在著來往的關係,如在財務支用上,少府監必須與金部、太府寺有申報、請領的往來互動;在宗廟神主的修理上,宗正寺先負責查明宗廟焚毀和神主失墜的原因,再由少府監負責修理太廟中的神主牌位;在處理禮器的修繕上,太常寺必須先檢查禮器是否合乎禮制,若有任何不宜或瑕疵、損壞,則由少府監負責修繕的工作;在貨幣的控管上,少府監則和司農寺一同合作處理惡錢氾濫之情形;在定價外族賓客朝貢藥品的事宜上,皆可以看見少府監及其下屬互市監、鴻臚寺及其下屬典客署之間往來互動的紀錄。
    本文不僅是單方面的呈現少府監的沿革和職掌介紹,更藉由對本課題的探討,多面向地對官府手工業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配合後續出土的考古資料及前人研究,在此議題的探索上產生推陳出新之果效,另外也藉此議題釐清該機構與其他寺監、甚至尚書省之間的互動關係。本文擬以制度史為本,兼以相關的經濟史、政治史,這當可擴大唐代史學界各領域的研究, 而為日後研究相關領域的基礎。

    第一章 緒論............................................7 第二章 少府監的沿革、組織職掌和演變 ..................16 第一節 唐代以前「少府」官制的沿革和職權演變........17 第二節 唐代少府監的官僚組織與職掌..................30 第三節 唐後期少府監職權的演變......................48 第三章 少府監官員的遷轉...............................55 第一節 少府監的遷轉途徑............................56 第二節 少府少監的遷轉途徑..........................70 第三節 少府監其他官員的遷轉途徑....................76 第四章 少府監實際內部之運作...........................82 第一節 工部、將作監的職掌探討......................84 第二節 少府監與工部、將作監在營繕上的關係..........93 第三節 少府監與其他機構之間的關係.................104 第五章 結論..........................................113 附錄.................................................117 徵引書目.............................................129

    一、 史料
    (一) 傳統文獻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註疏》,台北:台灣古籍出    版, 2001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白居易撰,《白氏六帖事類集》,北京:文物出版,1987年。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裴庭裕撰,《東觀奏記》,收入於《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台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林寶撰,《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6年。
    (唐)白居易撰、顧詰剛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前漢紀》,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59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灣:商務出版,1959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范祖禹撰,《唐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姚鉉纂,《唐文粹》,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宋敏求,《長安志》,台北:國泰文化,1980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錢大昭撰,《漢書辨疑》,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 出土資料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著,《法門寺考古挖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2007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二、 近人專書
    (排列順序按姓名筆劃)
    王永興,《唐勾檢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加藤繁,吳杰譯,《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
    池田溫,《唐代詔敕目錄》,陝西:三秦出版社,1991年。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陝西:三秦出版社,1994年。
    李樹桐,《隋唐史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林劍鳴,《秦漢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2年。
    郁賢皓、胡可先著,《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崔瑞德、魯惟一等,《劍橋中國史(秦漢篇)》,北京:社會科學研究出版社,1992       年。
    張國剛,《唐代官制》,陝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
    張榮芳,《唐代京兆尹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張澤咸,《唐五代稅賦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4年。
    陶希聖、鞠清遠,《唐代經濟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35年。
    勞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年。
    趙岡、陳鐘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1986年。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57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北京:東大圖書出版,2007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嚴耕望,《唐代研究叢考》,香港九龍 : 新亞硏究所,1969年。
    三、 論文
    (排列順序按姓名筆劃)
    牛來穎,〈《營繕令》與少府將作繕諸司職掌〉,《唐研究・第12卷》,2006年,頁101-121。
    王颜、杜文玉,〈論唐宋時期的文司院與文司院使〉,《江漢論壇》,2009年第4期,頁89-96。
    李紀平,〈唐代官私奴婢的役使及其社會意義〉,《齊魯學刊》,1985年第6期,頁16-27。
    李燕捷,〈唐代後期內外官主要經濟收入對比─唐代內外官輕重問題研究〉,《晉陽學刊》,1990年第1期,頁59-65。
    李燕捷,〈唐代後期內外官輕重辨〉,《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2期,頁59-66。
    李燕捷,〈唐代祿制與內外官之輕重〉,《河北學刊》,1994年第5期,頁63-67。
    沈振輝,〈少府官制考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  31卷第2期,頁53-58。
    沈振輝,〈從少府制的形成看周秦間土地私有觀的發展〉,《复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頁117-127。
    周倩、湯長平,〈北朝諸卿制度的變遷研究〉,《益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4卷第6期,頁49-60。
    室永芳三,〈唐代内侍省の宦官組織について―高品層と品官.白身層〉,《日野開三郎博士頌壽記念集論集.中國社會.制度.文化史の諸問題》,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宮崎市定,〈宋代州縣制度の由來とその特色〉,《史林》,第36卷第2號,1953 年。
    賈俊逸,〈略論漢代之少府及其屬官〉,《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17期,頁43-44。
    劉玉峰,〈試論唐代官府手工業的發展型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13-21。
    劉玉峰,〈唐代礦業政策初論〉,《齊魯學刊》,2001年第2期,頁42-47。
    劉後濱,〈唐後期使職行政體系的確立及其在唐宋制度變遷中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35-41。
    劉海峰,〈唐代俸料錢與內外官輕重的變化〉,《河北學刊》,1994年第5期,頁106-114。
    劉詩平,〈唐代前後期內外官地位的變化〉,《唐研究・第2卷》,1996年12月,頁325-345。
    盧建榮,〈唐代通才型官僚體系之初步考察―太常卿、少卿人物的任官分析〉,《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文集》,1983年。
    濱口重國,〈所謂隋的鄉官廢止〉,《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1992年第4卷,頁315-357。
    魏明孔,〈唐代官府手工業的類型及其管理體制的特點〉,《西北師大學報(社會 科學版)》,1993年第2期,頁3-10。
    四、 學位論文
    (排列順序按姓名筆劃)
    林益德,〈前漢少府「山海池澤之稅」問題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 士論文,2008年5月。
    張嫣,〈東晉、宋齊財政機構的沿革及其職能變化〉,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曹鵬程,〈唐代大理寺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陳登武,〈唐代司法制度研究―以大理寺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黃俊憲,《唐代災異思想及其水旱災害防治》,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      修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黃熾霖,〈兩漢九卿制度考〉,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楊春蓉,〈唐代大理寺論述〉,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