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君瑜
論文名稱: 音聲弘法—花蓮和南寺「創作佛曲」研究
指導教授: 許瑞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和南寺創作佛曲和南佛教藝術《如來世家》《今夕之夢感花嚴》傳慶老和尚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5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研究對象為花蓮和南寺「創作佛曲」,以和南寺音樂活動的發展緣起、歷史,及其作品特色為主,並簡介其特殊地理環境、追溯「創作佛曲」歷史淵源。經由深度訪談與資料整理,除了將和南寺的音樂活動,與其相關藝術性質的活動狀況,以歷史性的脈絡做論述外,並就兩首「創作佛曲」作品,進行音樂分析、美學內涵等方面做一歸納與呈現。
    花蓮和南寺建寺於民國五十六年,由傳慶老和尚開創「和南佛教藝術」理念,從製作佛教藝術多媒體開始,展開一系列與創作佛曲音樂相關的弘法音樂活動。本文藉由各方面的探討,可以瞭解到,和南寺以音樂及藝術做為弘法舟楫的橋樑。透過訪談兩位作曲家—蔡介誠先生、盧亮輝先生,瞭解《如來世家》與《今夕之夢感花嚴》兩首佛曲,所傳達出的禪理詩樂音聲之美。研究的結果,將能彰顯「創作佛曲」作品的藝術性、精緻性,使更多作曲家投入創作、表演團體演奏作品、作品出版成集,開創新世紀更具深度的佛教藝術文化,及提昇普羅大眾的心靈層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名詞釋義…………………………………………………………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11 第二章 「創作佛曲」之變遷與沿革…………………………………………21 第一節 「創作佛曲」之變遷……………………………………………21 第二節 「創作佛曲」之沿革……………………………………………32 第三節 「創作佛曲」之藝術展演與推動………………………………40 第三章 簡介花蓮和南寺及其音樂之淵源……………………………………53 第一節 花蓮地理與歷史…………………………………………………53 第二節 和南寺之歷史沿革………………………………………………56 第三節 傳統音樂儀軌的呈現……………………………………………68 第四章 「創作佛曲」之作品分析……………………………………………75 第一節 《如來世家》作品分析…………………………………………76 第二節 《今夕之夢感花嚴》作品分析…………………………………95 第三節 新舊世紀詩樂的交會—《如來世家》與《今夕之夢感花嚴》…114 第五章 「創作佛曲」之作品美學內涵……………………………121 第一節 以禪意入詩性………………………………………………………122 第二節 以音樂擬聲情………………………………………………………133 第三節 以詩樂傳禪機………………………………………………………148 第六章 結論 …………………………………………………………………155 第一節 「創作佛曲」作品美學之特色……………………………………156 第二節 「創作佛曲」之社會功能…………………………………………158 附錄……………………………………………………………………………163 參考資料………………………………………………………………………175 一、書籍………………………………………………………………………175 二、論文………………………………………………………………………179 三、期刊………………………………………………………………………180 四、報章………………………………………………………………………180 五、樂譜………………………………………………………………………181 六、音樂會節目單……………………………………………………………181 表例 表2-1:和南寺音樂活動情況記錄一覽表………………………………………47 表2-2:和南寺相關藝術活動紀錄一覽表………………………………………49 表2-3:普音公司舉辦「創作佛曲」參賽作品一覽表…………………………51 表4-1:《如來世家》詩樂分析表………………………………………………78 表4-2:《如來世家》有聲資料與總譜樂曲順序整理表………………………87 表4-3:《如來世家》手抄譜樂曲架構分析圖表 ……………………………90 表4-4:《如來世家》樂團編制圖表 …………………………………………94 表4-5:《今夕之夢感花嚴》詩樂分析表………………………………………97 表4-6:《今夕之夢感花嚴》作品表現手法 …………………………………103 表4-7:〈生炭煮茶〉樂曲結構分析圖表 ……………………………………105 表4-8:〈海的鄰虛世界〉樂曲結構分析圖表 ………………………………106 表4-9:〈先春〉樂曲結構分析圖表 …………………………………………108 表4-10:〈月筑〉樂曲結構分析圖表 ………………………………………110 表4-11:《今夕之夢感花嚴》樂團編制與使用人數(45人)………………112 表4-12:《今夕之夢感花嚴》合唱團人數編制(32-40人)………………113 圖例 圖3-1:和南寺僧眾課誦情形 ………………………………………………73 圖3-2:法師早課時出食的儀軌………………………………………………73 譜例 譜4-1:《如來世家》卡農式輪唱音樂分析 …………………………………88 譜4-2:《如來世家》音程進行分析……………………………………………89 譜4-3:《如來世家》手抄樂譜音樂分析……………………………………91 譜4-4:《如來世家》器樂樂譜分析…………………………………………92 譜4-5:《如來世家》樂曲開始自17-50小節,木魚以頑固伴奏型態呈現…94 譜4-6:〈生炭煮茶〉引子的旋律以小三度及大二度音程進行音樂鋪呈…105 譜4-7:〈生炭煮茶〉自7-13小節,音樂轉折為輕快節奏, 以快板表示歡樂活潑氣氛……………………………………………………105 譜4-8:〈生炭煮茶〉自98-108小節以補充手法呈現主旋律……………106 譜4-9:〈海的鄰虛世界〉手抄譜中清楚標示以自由地速度, 自1-6小節以古琴為引子………………………………………………107 譜4-10:〈海的鄰虛世界〉自第9小節開始即以 男聲獨唱將音樂的古韻帶出‧...........................107 譜4-11:〈海的鄰虛世界〉音樂自第30小節開始, 以小堂鼓擊奏輕快節奏來增添音樂活潑的氣氛…………………………107 譜4-12:〈海的鄰虛世界〉音樂旋律走向以降Si音製造特殊的效果……108 譜4-13:〈先春〉以減五度音程設計音樂架構 …………………………108 譜4-14:〈先春〉以小二度輪唱製造不諧和的音響 ………………………109 譜4-15:〈先春〉樂曲中以大二度音程相繼出現, 製造出一層層疊移動的不定感……………………………109 譜4-16:〈月筑〉由巴烏吹奏出升Do的化音 ………………………………111 譜4-17:〈月筑〉以完全四度、大三度、小三度半音進行作為動機設計…111 譜4-18:〈月筑〉以客家山歌風格作為樂曲動機設計……………………111 譜5-1:《如來世家》女聲獨唱出感傷之韻味………………………………137 譜5-2:《如來世家》以旋律擬意境之美……………………………………138 譜5-3:《如來世家》以同音進行至下行為旋律走向 ……………………138 譜5-4:〈生炭煮茶〉人聲輕哼形成的和聲架構 ……………………………141 譜5-5:〈海的鄰虛世界〉古琴彈奏泛音,呈現幽玄美感 …………………142 譜5-6:〈海的鄰虛世界〉音樂流動呈現的片段 ……………………………143 譜5-7:〈先春〉以重複音產生一種模境之美感 ……………………………144 譜5-8:〈月筑〉以變化音形成另一種音樂風格 ……………………………145 譜5-9:〈月筑〉自第25-30小節,以胡琴架構和聲進行…………………145 譜5-10:〈月筑〉以合唱展現追尋智慧靈泉的意境之美……………………146

    參考資料
    一、書籍
    Bruno Nettl.《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沈信一 譯。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6。
    Hanslick,Ed uard.《論音樂美~ 音樂美學的修改謅議》(Vom Musikalisch-Schonen)。陳慧珊 譯。臺北:世界文物出本社,1997。
    Liszt,Franz.《李斯特論白遼士與舒曼》(Berlioz and his HAROLD Symphony)(1803~1869)Robert Schumann(1810~1869))。張洪島 等譯。臺北:世界文物出本社,1994。
    王美珠。《音樂文化與人生》。臺北:美樂出版社,2001。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臺北:中華書局,1956。
    王昆吾、何劍平。《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成都:巴蜀書社,2001。
    王慶麟。《創世紀》。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2004。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臺北:萬象出版社,1997。
    方銘健。《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大陸書局,1997。
    田濤。《百年家族—李叔同》。臺北:立緒文化,2001。
    田青。《淨土天音》。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
      。《中國宗教音樂》北京:宗教文化初版社,1997。
    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
      。《淨土與禪(妙雲集下編之四)》。臺北:正聞出版社,1982。
    江燦騰。《20世紀臺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高雄:財團法人靜心文教基金會,1995。
      。《臺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
    朱光潛。《文藝心裡學》。臺北:臺灣開明,1993。
    。《談美》。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2。
    伍蠡甫總編。《音樂美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8。
    何金鑄。《臺灣地誌》。臺北:龍吟圖書社,1997。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里仁出版社,2004。
    吳親恩、張振岳。《人文花蓮》。花蓮: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1995。
    周理俐。《音樂美學》。臺北:樂韻出版社,1993。
    林明輝。《中國音樂文化新探(二)—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
    和南寺。《造福勝境—慶祝造福觀音開光二十週年紀念專刊》。花蓮:和南寺,2002。
    洪英聖。《情歸故鄉—臺灣地名探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2。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1998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音樂》。高雄:佛光文化,1999。
    。《2000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音樂(2)》。高雄:佛光文化,2001。
    袁靜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   。《樂種學》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思想》。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張曼濤主編。《佛教人物史話》。臺北:大乘文化出版,1978。
    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樂韻出版社,1987。
    。《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樂韻出版社,1987。
    許瑞坤。《東港迎王祭典中齋教科儀音樂之研究》。臺北:冠志出版社,1994。
      。《論樂集》。臺北:冠志出版社,1994。
    。《音樂學導論》。臺北:冠志出版社,1994。
    曹布拉主編。《弘一大師藝術論:紀念弘一大師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出版社,2001。
    陳星。《李叔同歌曲尋繹》。臺北:世界文物,1994。
    彭明輝。《歷史花蓮》。花蓮: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1995。
    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臺南:南天台般若精舍,2003。
    曾進豐。《周夢蝶‧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臺北:樂韻出版社,1996。
    葉明媚。《音樂天地》。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2。
    聖嚴法師。《印度的佛教》。臺北:法鼓文化,1997。
    褚柏思。《佛教的文化思想與藝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
      。《佛門人物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1973。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2000。
    蔡日新。《禪之藝術》。臺北:文津出版,2002。
    劉燕當。《中西音樂藝術論》。臺北:樂韻出版社,1979。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2000。
    蕭蕭。《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1997。
    錢仁康。《弘一大師歌曲集》。臺北:東大圖書,1993。
    賴永海。《佛道詩禪—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羅基敏。《文話/文化音樂:音樂與文學之文化場域》臺北:高談文化出版,1999。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1999。
    釋淨耀。《梵韻新聲創作佛曲合唱曲集(一)》。臺北:中華佛教音樂推廣協會,1997。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臺北:東初出版社,1974。
    釋昭慧。《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臺北:法界出版社,2006。
    二、論文
    李純仁。〈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何麗華。〈佛教焰口儀式與音樂之研究—以戒德長老為主要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家瑜。〈盧亮輝二胡協奏曲作品分析及演奏銓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傳承組碩士論文,2005。

    林久惠。〈臺灣佛教音樂—早晚課主要經典的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林美君。〈從修行到消費—臺灣錄音佛教音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邱鈺鈞。〈慈悲道場懺法—儀式與音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高雅俐。〈從佛教音樂文化的轉變論佛教音樂在臺灣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張杏月。〈臺灣佛教法會悀—大悲懺的音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許育嘉。〈賴和漢詩修辭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梁文賓。〈新婚別敘事曲研究—由作品到社會、時代〉。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曾名宏。〈佛教音樂在新型態市場通路下的出口—「佛音樂雲」音樂工作室的行銷策略〉。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葉娟礽。〈臺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保存組碩士論文,2004。
    鍾玉鳳。〈音樂與哲思的斷裂—中國音樂「美學文獻思想與音樂呈現」實際關係之探索〉。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三、期刊
    高雅俐。〈從“展演”觀點論音聲實踐在臺灣佛教水陸法會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臺灣音樂研究》No.1(10月號,2005):1-28。
    陳碧燕。〈商品佛教音樂與舞曲大悲咒〉。《普門學報》No.16(七月號,2004):77-79。
    陳碧燕。〈佛教音樂研究概述〉。《民音所研究通訊》No.1(七月號,2004):9。
    陳碧燕。〈多采多姿之佛教唱唸.佛樂文化〉。《心鏡宗教季刊》No.7( 12月號,2005):14-18。
    陳碧燕。〈梵唄與佛教音樂 (上)〉。《香光莊嚴》No.72( 12月號,2003):136-150。
    陳碧燕。〈梵唄與佛教音樂 (下)〉。《香光莊嚴》No.73( 12月號,2003):144-159。
    陳碧燕。〈凡聖之界,中國佛教寺院制度之音樂及管理組織〉。《香光莊嚴》No.63( 2000):138-155。
    蕭義燦。〈中國語言在音樂上的運用〉。《嘉義師院學報》No.9(1995):709-740。
    釋慧雲 。〈試論佛教音樂的發展 (2)〉。《香港佛教》No.533( 10月號,2004):34-37。
    釋昭慧。〈從非樂思想到音聲佛事〉。《佛教藝術》No.91( 1988):329-383。
    四、報章
    陳長華。〈善信結佛緣—設計和南寺「造福觀音」寶相莊嚴〉。《聯合報》第九版,1982年11月16日。
    賴素玲。〈佛教藝術多媒體表現—深奧義理變得平易近人〉。《民生報》第十四版,1992年3月2日。
    李漢昌。〈成長營—用愛心雕琢璞玉〉。《聯合報》第十六版,1992年6月25日。
    林秀芳。〈心靈環保之旅上路—東臺灣最後尋訪心靈的淨土〉。《聯合報》第四十版,1994年4月30日。
    曹銘宗。〈宣揚佛法 和南寺 走出傳統〉。《聯合報》第三十四版,1995年7月3日。
    周美惠。〈小朋友的暑假藝術盛宴—多媒體童話九色鹿〉。《聯合報》第三十五版,1996年7月13日。
    余友梅。〈和南佛教藝術節〉。《經濟日報》第十二版,1996年7月14日。
    李健果。〈後山香火 不絕如縷〉。《聯合報》第四十七版,1997年1月31日。
    田德財。〈和南寺舉行共諸天法會 千人朝山 虔誠莊嚴〉。《聯合報》第十八版,2000年10月30日。
    趙容萱。〈國手崔君芝花蓮演出〉。《聯合報》第十八版,2001年5月25日。
    趙容萱。〈佛教研習營 以梵唄聲抗風雨〉。《聯合報》第十八版,2001年7月5日。
    田德財。〈觀音聖號 交織海潮聲〉。《聯合報》第十七版,2002年10月28日。
    五、樂譜
    蔡介誠。《如來世家》。未出版,1991。
    盧亮輝。《今夕之夢感花嚴》。未出版,2001。
    六、音樂會節目單
    〈花嚴之歌〉。國家音樂廳音樂會節目單,2003年3月19日。
    〈詩與樂的交會—袍修羅蘭〉。和南寺音樂會節目單,2003年11月26日。
    〈風的故事〉。國家音樂廳音樂會節目單,2005年1月19日。
    〈春耕造福音樂會〉。和南寺音樂會節目單,2002年4月6日。
    〈和南雅音集〉。造福觀音藝術中心節目單,2004年11月13日。
    〈永恆的憶念〉。和南寺音樂會節目單,2005年2月28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