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志誠 lin. cheh-cheng |
---|---|
論文名稱: |
宜蘭縣政黨政治版圖分析從1981~2001年歷屆總統、立法委員、縣長選舉分析 |
指導教授: | 黃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7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版圖 、地方派系 、恩庇-侍從理論 、政黨選票變遷 、民主制度下的政黨競爭 、競選文宣與策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07 下載:9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一九八○年代台灣吹起一股民主風,影響所及,宜蘭縣自然也不例外,例外的是,國民黨在宜蘭縣執政三十二年,竟然在一場關鍵性的選舉之後淪為宜蘭縣的在野黨,時間長達二十餘年,這個現象令人感到非常有趣。在威權時代,「黨外」是人民除了國民黨以外的唯一選擇,有趣的是民進黨在1986年成立之後,接收了黨外的政治資源,並且對無黨籍人士日後在宜蘭縣的發展造成排擠,以往受宜蘭縣選民同情與垂憐的黨外,開始江河日下,民進黨究竟是因為在政策方面較為宜蘭縣民所接納,而在宜蘭一枝獨秀,或是因為國民黨本身長久以來存在著許多與派系的糾葛而漁翁得利,一度在宜蘭縣擁有一片政治版圖的黨外,為何在那麼快的時間裡就消失怠盡?難道是受到選民的離棄嗎?本研究以時間點來切入,探討在這段時間以來宜蘭縣的政治變遷。
影響選舉結果的因素很多,地方派系、政黨提名人選、選舉策略、選戰文宣及政見議題等,都是其中因素。國民黨與派系的恩庇-侍從架構未能保持適當距離,在選戰策略上又屢屢居於被動,不若民進黨的大開大闔;民進黨以宜蘭經驗、綠色執政在宜蘭縣執政二十餘年,在政見上投人民所好,在選戰策略上雖然是宜蘭縣的執政黨,但仍採攻、守並用的戰略方式使國民黨疲於招架。不過對兩黨來說,雙方的政黨版圖差距不再相差懸殊,從選票的的變遷可以得知,選民也是求新求變的,本研究希望經由政治變遷的分析之後,提出研究發現並作出檢討與建議。
Summary
In 1980s, there was a democracy tide in Taiwan. Yi LAN County was also impacted. It is interesting before they lost the election, KMT had governed Yi Lan for 32 years, then they became the minor political party for 20 years. In the age of martial law, Exclusive of KMT, people have an only one option “ Out-Of-Party”. PTT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1986, and they accepted the Out-Of-Party’s resources, then they prohibited Out-Of-Party promotion in Yi LAN County. Out-Of-Party whom Yi LAN residents had sympathy for was going down. Is the reason why PTT is too distinct their politics was better or KTM had many conflicts between groups so that PTT could take advantages? Why did Out-Of-Party which used to have a power disappear in short time? Were they abandoned? In the view of time,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transition of the Yi LAN County politic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There are some reason affecting election, such as local political parties, nominations, the strategy of election, elective advertisements, and the political issues. Instead of PTT aggression, KMT is always inactive. Although PTT is the main power in Yi LAN County, they still can attack and defend KMT. PTT can go along with people by the experience of governing Yi LAN County about 20 years. To both of them, their political territories are not incompatible. We can tell from the transition of election result that people are apt to be changeable. After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s, this research will give some evaluations and suggestions.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振寰,1996,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 第5 卷, 第1 期, 頁77-94。
田弘茂,2001a,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1993年與2001年調查結果之比較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田弘茂,2001b,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論叢第十四期:153-182。
田弘茂等主編,1997,《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
曲兆祥,1992,<<翻滾的蘭陽溪: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台北市:永業。
吳文程,1995,「臺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4期。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與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禮,1998,《亦敵亦友: 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七期,頁177-204。
吳重禮,1999a,《我國政黨初選制度的效應評估》,《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頁93-130。
吳重禮,1999a,《我國政黨初選制度的效應評估》,《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頁93-130。
呂美玉《宜蘭市人口遷徙的地理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淳一,1980《宜蘭縣工業區位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40 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
林長瑤,1992,《<宜蘭反六輕運動之社會學分析》,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林美容、鄧淑慧、江寶月 1998 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縣史系列:社會類1,宜蘭:宜蘭縣政府。
張世仁,2001,政治版圖之強度與穩定度分析:以台北縣1995年、1998 年、2001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
洪永泰,1994,《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1(1):93-110。
胡佛,1998,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市:三民書局。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譯,台北,月旦。
夏鑄九、張景森,1990《台灣地區國土規劃歷史的回顧與檢討》,見蕭全政編著<<國土規劃的挑戰>>,頁:11-29。台北市:政研中心。
徐火炎,1993,《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六卷,第一期,頁37-74。
徐永明,2000,《宋楚瑜現象:菁英分裂、選票動員與政黨重組》,《理論與政策》,第十四卷第二期,頁93-118。
徐振國,1991,「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收入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李復旬主編,初版,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張世仁,2002,《政治版圖之強度與穩定度分析:以台北縣1995 年、1998 年、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張玉法,1999,《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張益超,1999,《選民投票穩定程度之研究— 嘉義市第四屆與第五屆市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一九四五年~一九八八年》,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
郭洪珠,1977 《宜蘭地區觀光遊憩資源開發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 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 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 第2卷, 第1 期, 頁77-97。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二卷一期。
陳明通,1998,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明通,1994,《國民黨政權與宜蘭地方派系的發展》,「宜蘭研究」。
陳若蘭,2001,《台北市選民投票變遷之研究—民國八十三年與八十七年台北市市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江正,2001,《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第十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
黃東益,2001,政黨政治發展與地方派系運作,發表於90.12.29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學術研討會。
黃紀,2000,《質變數的計量分析》,載謝復生、盛杏湲主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387-411。
黃國敏,1986,《競選文宣策略之研究─民國七十四年宜蘭縣長選舉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禎,2002,《解構宜蘭經驗──邁向想像的地方認同:1990─2000》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 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 第1 卷, 第1 期, 頁74-75。
黃德福,199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一期,頁84-96。
葛永光,2000,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市:允晨文化。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趙永茂,1997,《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出版社。
劉義周,2001,《解嚴後臺灣政黨體系的發展》,《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謝敏捷、吳芳銘、劉兆隆,1994,《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的循環機制》,選舉與政治腐化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台南,頁73
張岱云等譯,Samuel P . Huntington著:《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初版。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年9月,初版。
郭岱君譯(1999) 《選戰必勝方程式:美式選戰揭密》,(Campaigns andElections American Style),台北:智庫。
陳俊明(1995)和James Cotton(1995.8.28,載中國時報)
英文部分
Dahl, Robert A.(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u&Chu.(1992)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artisanship in Taiwan’s Regime Transition,” 1992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hicago ,U.S.A.
Huntington, S.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Jacobs, J. Bruce(1980)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Camberra :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Judith . S .Trent and Robert V . Friedenberg .( 2000) Political Campaign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urth Edition.
Lemarchand , Rene(1981) Comparative Political Clientelism:Structure, Process , and Optic . S . N . Eisenstadt & Rene Lemarchand , eds . , Political Clientelism ,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 Beverly Hills , CA:Sage .
Rosenstone, Steven. (1983) Forcast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s, New Haven, CT: Yale.
Salmore, Stephen A. and Barbara G. Salmore (1985) Candidate, Parties, and Campaigns – Electoral Politics in America.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Schumpeter J.A.(1950) Capitalism , Socialism and Democray. NY: Harper and Brothers.
Scott C. James.(1977) Part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st Asia. In Steffen W. Schmidt, Laura Guasti, Caral H.Land’e and James C. Scott(eds.).Friend ,Followers, and Factions:A Redea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Wu, Nai-Teh(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吳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