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淑婷
論文名稱: 國中體育課合作學習之課堂教學研究
指導教授: 掌慶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體育課學習共同體
英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learning commun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3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課堂教學研究方式進行,旨在透過教師協作方式,將合作學習策略融入於體育課,探討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從中探討因應策略與方法,最後做出教學省思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與教學之參考。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為方法,透過問題解決學習單、教師日誌與教學現場錄影資料內容、觀察紀錄進行質性資料蒐集。以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小組遊戲競賽法及各教學策略,依據學生學習情形,進行9週共18節體育課。本研究所得結論:一、教學現場所遭遇問題及提出因應策略可分成合作學習認知、異質性分組學習表現、小組討論學習表現、小組遊戲競賽表現、課堂目標設定及時間掌控等五大層面。二、教師省思與成長可分為體育課堂教學研究實施合作學習之省思、教師成長等兩大部分。本研究建議:一、在教學項目選擇上,建議一個單元運動項目能夠實施四至六週時間。二、組成多元協作教師專業社群,共同進行課程的研擬與安排等。

    The studyaimed, through the lesson study,toexplorethe obstacles and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ing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CL-PE)class. Cooperatingteachers were constructed foranalyzing the PE lessons through in-class teaching situations. Qualitative methodwasadoptedfor data collection, including working sheets, teaching logs, and video recordings. 18 PE lessons were conducted during 9 weeks through 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and teams-games-toura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learning. Conclusion was as follows:1. 5dimensions of obstacles were confronted while implementing the CL-PE, for example, cooperative learning recognition, heterogeneous grouping learning performances,studentlearning groups in the classroom, teams-games-tourament, assessment action plans and time control;2. Teachers reflec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2 parts: The reflection of CL-PE classes as well as teachers development. Future suggestions were also porposed: 1. Building anundergoingmotor item from 4 to 6weeks; 2.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can be build so as to investigate and plan theprogram.

    目次 國中體育課合作學習之課堂教學研究 i 英文摘要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之重要性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合作學習理論 12 第二節 合作學習內涵 15 第三節 合作學習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課堂教學研究 3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教學單元設計 43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47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8 第七節 研究流程 5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2 第一節 教師對學生所遭遇問題所提出之因應策略 52 第二節 教師的省思與成長 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引用文獻 90 附錄 97 附錄一:研究參與學生同意書 97 附錄二:教學活動設計 98 附錄三:教師日誌 110 附錄四:觀察員紀錄表 111 附錄五:協作教師會議紀錄 112 附錄六:動作檢核表 113 附錄七:學生學習單 114 表次 表 1合作學習之定義歸納整理表 16 表 2體育教學與合作技巧相關研究 28 表 3體育教學與班級氣氛相關研究 29 表 4體育教學與批判思考相關研究 30 表 5體育教學與學習動機相關研究 31 表 6體育教學與學習動機相關研究 33 表 7教學單元設計表 44 表 8資料編碼代號說明表 49 圖次 圖 1. 黃政傑、林佩璇 (2004) 小組遊戲競賽法之教學流程圖 24 圖 2. LESSON STUDY研究歷程圖 37 圖 3. 研究架構圖 39 圖 4. 三角校正法關係圖 49 圖 5. 研究流程圖 51

    丁一顧 (2011)。大學與中學夥伴協作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45-66。
    王泓翔 (2012)。合作學習對國中二年級體育低成就學生籃球學習成效與同儕關係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家福 (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朱怡苹 (2006)。配對合作學習法對國小學生英文學習效果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江麗瓊 (2005)。國小生活課程合作學習教學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何金針 (2004)。教育研究的效度問題探討。社會科學學報,12,47-82。
    吳明清 (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策略,16(1),99-113。
    吳芝儀、李奉儒 (譯) (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Patton, M. Q., 1995)
    吳俊生 (2007)。合作學習策略在嘉義縣國民小學扯鈴教學學習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啟輝 (2006)。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童注意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清山、高家斌 (2007)。臺灣中等教育改革分析: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4, 1-24。
    汪慧玲、沈佳生 (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57-76。
    周宏室 (2005)。Mosston 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建智、黃美瑤 (2010)。健康體適能教學方案在高中體育課的應用: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觀點。體育學報,43(2),149-170。
    林佩璇 (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宜玫 (2005)。國中直笛教學實施合作學習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信宏 (2005)。合作學習介入籃球教學對大專生籃球策略認知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信宏、周建智、黃美瑤 (2008)。合作學習對大專生批判思考能力的關聯性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2),17-28。
    林彥伶、闕月清 (2012)。單元性體育課程在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現況之個案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7(2),41-57。
    林益源 (2004)。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素卿 (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高雄麗文。
    林雅博、林子鈺、王文宜 (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批判思考與學習態度之影響。臺灣運動教育學報,8(1),15-30。
    林錚、林信宏、翁麒焜、吳良民 (2006)。以合作學習策略探究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大專校院籃球課學習動機。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22-127。
    河琦瑜、賈靜蓀、張瀞文、許芳菊 (2012)。為什麼孩子從學習中逃走。親子天下,33,136-143。
    邱茂盛 (2009)。合作學習模式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巧固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新來 (2007)。獎勵結構與親和力在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體育學報,40(1),93-104。
    范聖佳、郭重吉 (2007)。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13,73-90。
    高俊傑 (2012)。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對籃球策略認知與學習動機影響之探討。臺灣運動教育學報,7(2),23-40。
    高俊傑、郭癸賓、羅玉枝 (2011)。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育課程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1-19。
    張子貴 (2009)。合作學習應用在微積分教學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13(3),141-162。
    張正仁 (2004)。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張如瑩,郎亞琴 (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2。
    張杏如 (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張美慧 (2004)。國小四年級國語文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倚芳 (2010)。合作學習運用於五年級直笛二部合奏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慧淳、林曉芳 (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數與量為例。教師專業研究期刊,5,1-30。
    曹美惠 (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義雄、黃月嬋 (譯) (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藝軒。( Rink, J. E., 1998)
    陳秀蘭 (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怡真 (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春安、熊明禮 (2006)。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在排球低手傳球學習成效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88-92。
    陳琇姿 (2006)。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景星 (2000)。Wisdom formulas in action。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陳榮章 (2012)。動機型態對不同能力合作學習成效及互動行為之研究。中華體育季刊,26(1),115-122。
    野蕊 (2005)。合作學習策略在籃球教學之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掌慶維 (1998)。合作學習對國小體育教學影響之研究。屏師體育,2,106-123。
    曾德明 (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游士正 (1998)。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上之應用。大專體育學刊,36,36-40。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 五南。
    黃美瑤、薛名淳、張琬渝、黃筱卉 (2012)。同儕互動回饋策略提高學生創造力與學習動機。大專體育學刊,14(1),13-23。
    黃彩玉、鄭麗霞 (2013)。獎勵模式與合作學習策略對大專不同能力舞蹈學習成效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3),254-263。
    黃淑玲、張簡坤明 (2008)。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對排球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動與遊憩研究,3(1),153-168。
    黃源河、符碧真 (2011)。揭開日本學生傑出表現背後的秘密:教學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4),69-97。
    黃靖雯 (2009)。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直笛教學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琪好 (2009)。團康活動應用於班級氣氛經營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有財 (2009)。小組遊戲競賽教學法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批判思考能力與班級氣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劉秀嫚 (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潘世尊 (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蔡佩紋 (2001)。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之差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蔡清田 (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 (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慧君 (2005)。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鵑如、潘義祥 (2011)。合作學習小組遊戲競賽法在圍棋運動教學之行動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1,23-44。
    蔡麗娟、陳芳慶 (2008)。問題解決模式的合作學習-以紙飛機爲例。生活科技教育,41(5),61-90。
    鄭金昌 (2004)。不同教學法在排球教學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3), 11-20。
    鄭麗媛 (2008)。合作學習與訊息策略運用對韻律體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體育學報,41(3),69-80。
    鄭麗媛、李思賢、陳政友 (2009)。合作學習與訊息回饋策略對修習健康與體育教材教法之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2,65-85。
    盧瑞珍 (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學位論 文與期刊為範圍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堯舜 (2010)。運用合作學習訓練對健康與體育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159-171。
    謝坤晉 (2013)。同儕互動合作學習策略對大專羽球學習成效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3),234-243。
    鍾啟泉、陳靜靜 (譯) (2012)。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佐藤學,2003)
    鍾啟泉 (譯) (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佐藤學,2006 )
    簡紅珠 (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7。
    簡紅珠 (2007)。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鏡日本小學教師的學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8,130-140。
    簡紅珠 (2007)。證據本位與教學研究。課程與教學,10(2),53-63。
    羅玉枝 (2008)。不同教學方法透過籃球競賽活動對高中學生批判思考的影響。臺灣運動教育學報,3(1),35-50。

    英文文獻
    Butler, J., Griffin, L., Lombardo, B., & Nastasi, R. (2003).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harles, R., Lester, F., & O’Daffer, P. (1987). How to evaluate progress in problem solving.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Fernandes, C., & Yoshida, M. (2009). Lesson study: A Japanese approach to improv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Fernandez, C., & Yoshida, M. (2004). Lesson study: A Japanese approach to improv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1st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Grider, A. (2008). Elementary, middle, and high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sense of efficac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argreaves, A. (1992). Culture of teaching: A focus for change. In A, Hargreaves & M. 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London, Cassell,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lmes Group. (1990). Tomorrow’s school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East Lansing, Michigan: Author.
    Johnson, D. W.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3rd ed.).Boston: Aley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3). Cooperative leaming and feedback in technology-based instruction. In J. Dempsey & G. C. Sales (Ed.), Interactive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Kruse, S. D. (1999). Collaborate.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org.educatorindex.htm.
    Lewis, C. (2009). What is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lesson study?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17(1), 95-110.
    Lewis, C., Perry, R., & Murata, A. (2006). How should research contribute to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The case of lesson stud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5(3), 3-14.
    Polya, G. (1957).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iltala, R. (2010). Innovativity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business life and teaching. University of Turku.
    Stigler, J. W., & Hiebert, J. (1999). 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