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凱寧
Kai-Ning Chinag
論文名稱: 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tus and Users Demands at Taipei Botanical Garden
指導教授: 蔡慧敏
Tsai, Huei-Min
邱文良
Chiou, Wen-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台北植物園植物園環境教育植物園教育都會植物園環境學習中心環境解說環境傳播
英文關鍵詞: Taipei Botanical Garden, Botanical Gard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otanical Garden Education, Urban Botanical Garden,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1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植物園為台灣北部唯一都會型植物園,也為發展環境教育、提供大眾欣賞自然與啟發保育覺知的重要場所,近十年來台北植物園在園內植物分區及步道規劃等硬體規劃進行改善,並提供學習單及解說志工導覽活動促進教育推廣,然而入園民眾對於行政單位所提供軟硬體服務與實際使用服務之滿意程度與需求程度之間是否能夠互相配合,值得進一步探索。
    本研究選定台北植物園,調查其提供環境教育服務項目,透過參考國外植物園環境教育推展方式,就植物園可提供的環境教育設施及活動等,歸納整理並設計問卷,以一般大眾為對象,實地問卷調查400位台北植物園使用者,以瞭解使用者對於植物園的認知,對於台北植物園提供的環境教育服務之使用狀況及需求。針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調查使用者來園目的、次數、時段、各服務項目之知曉程度、使用程度、滿意程度,以及對未來提供環境教育之活動、設施、教材、解說戶外據點、步道、解說人員服務、解說牌、出版品、傳播媒體以及網站之需求加以調查;另訪談11位學者、專家、台北植物園管理單位行政人員及資深解說志工,對於台北植物園之角色定位及願景、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困難、可能之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在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方面,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者來園主要目的為「休閒遊憩」、「接近自然」、「認識植物」,來園次數每年以3次以下為最多,四成以上會停留半日,非假日或假日皆以下午來園比例最高;在現有台北植物園環境教育服務項目中,均以「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及「解說步道規劃」3項最為使用者知曉、使用度最高、使用者認為最有幫助以及最為滿意項目。
    對環境教育服務之需求方面,使用者最需要的服務為「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解說步道規劃」、「解說人員服務」及「大型教育活動」。與訪談結果對照分析發現,業務單位提供「每月主題服務」未能有效讓使用者知曉、硬體設施之分區規劃、解說牌及步道設置最為使用者需要,此結果與近年來台北植物園之規劃重點相符。
    未來提供環境教育服務方面,「活動」最需要分齡活動、當月植物生態學習主題、生物多樣性等主題活動、寒暑期營隊及特定季節性植物觀察活動;對於「設施」最需要「遊客服務中心」及各類植物展覽分區;「教材」以「分區教材」、「親子教材」及「學生教材」最為需要;「戶外據點」最需要的為「體驗探索區」、「戶外研習教室」及「定時駐點解說導覽」;「步道規劃」最需要「體驗式步道」與「主題式步道」;在環境解說部分,「解說人員服務」最需要「生態系解說」、「園區導覽解說」及「植物相關諮詢」;在「解說牌」方面,以「植物分類解說牌」、「植物資訊解說牌」、「生態環境解說牌」最需要;在環境傳播部分,「解說出版品」以「植物園簡訊或季刊」、「生態保育海報資訊」最為需要;「傳播媒體」以「報紙、雜誌專欄報導」、「電視、教育廣播節目」、「視聽多媒體播放」最為需要;「網站」以「園區植物生態介紹」、「植物園歷史及簡介」、「植物資料庫搜尋」最為需要。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台北植物園現今發展環境教育之限制與困難、使用者對各項服務使用狀況及需求部分,以及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基地與對象…………………………………………………… 3 第四節 名詞界定……………………………………………………………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植物園的發展與功能……………………………………………… 9 第二節 植物園與環境教育………………………………………………… 20 第三節 國外植物園推廣環境教育探討…………………………………… 46 第四節 國外植物園推廣環境教育項目…………………………………… 50 第五節 台北植物園推廣環境教育的發展及現況…………………………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形成…………………………………………………… 71 第四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7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問卷填答者基本資料……………………………………………… 78 第二節 使用者對台北植物園之認知……………………………………… 84 第三節 台北植物園之使用狀況分析……………………………………… 88 第四節 台北植物園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之利用分析……………………… 96 第五節 台北植物園環境教育服務未來需求分析………………………… 103 第六節 深度訪談結果……………………………………………………… 116 第七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47 英文部份……………………………………………………………………… 154 附錄 附錄一 審查問卷內容效度之學者專家名單………………………………… 159 附錄二 問卷內容效度審查…………………………………………………… 160 附錄三 問卷內容……………………………………………………………… 164 附錄四 深度訪談大綱………………………………………………………… 174

    中文部份
    于瑞珍(2002):〈利用博物館做為學校教育資源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第59期,78-90。
    中國造林事業協會(1993):《植物園的規劃及可行性研究》。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佩蓮(2000):〈環境教育理念與活動設計〉,http://www.hhps.tp.edu.tw/environment2/greenclass/paper5.htm。
    王秋土(2000):《如何籌建博物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家祥譯(1996):《與孩子分享自然》。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王喜青(2002):《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及環境解說專業發展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維梅(1989):〈博物館能為幼兒做些什麼?〉。《博物館學季刊》,第3卷第4期,69-73。
    王鑫(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台北市:國科會科教處。
    王鑫(1995):《戶外教育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研究計畫成果報導。(報告編號:NSC-84-2511-S-002-002-Z),未出版。
    台北植物園摺頁(2002)。台北市:林業試驗所。
    台北植物園數位導覽資訊網:2006年4月16日,擷取自http://tpbg.tfri.gov.tw/。
    台北植物園導覽摺頁(2004)。台北市:林業試驗所。
    全國植物園系統之整建與經營九十二年度計劃說明書。
    江凱寧(2005):〈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需求探討〉。《2005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
    余雅芳(2003):《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編譯(Michael QuinnPatton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出版年:1990)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書局。
    呂勝由、劉世慧(2001):〈台北植物園〉。《林業研究專訊》。第8卷第6期:1-3。
    李沛良(1992):《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碧玲(2004):《研發教材與解說之行動研究─以台北植物園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遠欽(1995):〈植物園—美感與知性〉。《新時代林業特刊》。No.10。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之互動〉。《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3期:3-9。
    沈勇強(1996):〈台北植物園之經營管理〉。《林試所簡訊》,第3卷第3期:8-9。
    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Charter)(1975):《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GuidingPrinciplesofEnvironmentalEducationPrograms)》。
    林業試驗所網站:2006年4月3日,擷取自http://www.tfri.gov.tw/。
    金恆鑣發行(2005):《林業研究專訊》,第12卷第2/3期,p.23。
    楊政川、高毓斌、劉一新、葛兆年(1999):〈林業試驗所自然環境教育實施概況〉。《環境教育季刊》,第39期。
    周延鑫(2000):〈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序〉。《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p.1-2。
    周儒(1992):〈非正規環境教育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6(3),71-75。
    周儒(1993):〈環境教育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第16期,17-25。
    周儒(2000a)。《設置台北市新店溪畔河濱公園都市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市府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98輯。
    周儒(2000b)。《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第88000057號。
    周儒(2001a):〈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域-「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研討會論文集》。
    周儒(2001b):〈環境教育理想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校園環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17-42。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周儒(2004):〈環境教育理的理論與資源運用〉。《九十三年度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教師研習》,40-52。
    周儒、黃淑芬譯(1993):〈國民小學高年級環境教育輔助教材〉。《環境教育季刊》,第17期,19—60。
    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教育部委辦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狀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呂建政譯(D.R. Hammerman,W.M. Hammerman,E.L. Hammerman原著)(1999):《戶外教學》。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
    屈原:《離騷》。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7-12。
    林朝欽,邱文良(1992)。(台北植物園八十一年度親子自然教育活動成效評估〉。《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7(3),195—215。
    林業試驗所生物組(2005):1996及2001年台北植物園入園訪客主要活動項目統計資料表。
    邱文良、林則桐(2001):(福山植物園經營現況)。《林業研究專訊》,8(6),4-7。
    邱文良、林朝欽(1992):(臺北植物園八十一年度親子自然教育活動成效評估)。《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7(3),195-215。
    俞德俊、汪國權(2004):(植物園Botanical garden)。http://ftp.haie.edu.cn/RESOURCE/CZ/CZSW/SWTS/ZGDBK/7019_SR.HTM。
    柯淑婉(1992):〈日本環境教育概述〉。《環境教育季刊》,第14期,8-18。
    美國紐約植物園網站:2004年12月28日,擷取自http://www.nybg.org/。
    范義彬(2001)。〈台北植物園志工〉。《林業試驗所專訊》,8(6),12-15。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網站:2004年12月3日,擷取自http://www.kew.org/。
    凌德麟(2003)。〈植物園之設計原則〉。《造園學季刊》,第49期,59-66。
    秦裕傑(1991)。〈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學季刊》,1(1),4-10。
    馬淑貞(2004)。《台北植物園與學校互動關係之探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高慧芬編譯(1992):《運作中的博物館(Museum in Motion)》。
    高慧芬編譯(1992):〈博物館之類型及其環境教育角色與做法〉。《博物館學季刊》,6(3),25-31。
    高慧芬(1998):〈博物館資源、學校教師與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教育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網站:2005年3月4日,擷取自http://www.tmoa.gov.tw/。
    國立科學工藝館網站:2005年4月16日,擷取自http://www.nstm.gov.tw/。
    國立科學自然博物館網站:2005年4月1日,擷取自www.nmns.edu.tw。
    國際植物園保護協會(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簡稱BGCI)網站:2004年7月、2005年3月、2006年1月,擷取自http://www.bgci.org.uk/。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載自張子超(主篇),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29頁-156頁)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2002):(環境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張子超:(九年一貫課程融入環境教育的教材設計與應用)。
    張子超:(永續發展教育)。大專「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教育」通識課程規劃研究網,http://140.122.145.80/2005autumn/。
    張莉欣(2003):(從歷史角度探討植物園的植物展示)。《造園季刊》,46,31-38。
    張莉欣(2005):(植物園解說教育功能研究—展示空間規劃準則初探)。《林業研究專訊》,第12卷第2/3期,p.5-7。
    教育部環保小組(1992)。《環境教育要項》。
    梁明煌(1992):〈美國自然與環境教育中心目標的設定問題〉。《環境教育季刊》,第15期,32-35。
    郭實渝:〈探討生態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人文與自然科學的結合〉。(A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combination of studies of humanities and natural sciences)。
    陳希煌(2000):〈我國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現況及未來實施策略〉。《農政與農情》,第98期。台北:農委會。
    彭作奎(1999):〈自然教育─永續發展的基礎〉。《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楊武俊(1992):《恆春熱帶植物園1993〉。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楊冠政(1984):《墾丁國家公園環教育規劃》,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冠政(1988):《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政川、高毓斌、劉一新、葛兆年(1999):〈林業試驗所自然環境教育實施概況〉。《環境教育季刊》,第39期。
    路統信(1992):〈植物園資源研究與植物園(一)〉。《現代育林》,(8)1,87-91。
    路統信(1995):〈資源植物與植物園〉。《新時代林業特刊》,(12):45。中國造林協會編印。
    廖日京(1999):《植物園》。台北:台灣大學森林系。
    劉婉珍(2001):〈博物館世界你和我~與博物館做朋友〉。http://www.tmoa.gov.tw/action/tourart.htm
    劉潔心(2001):〈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之運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57 -17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富俊(1994):〈植物園的經營管理〉。《台灣省林業試驗所簡訊》,1(2),1-2。
    潘富俊(2000):〈林業試驗所植物園在教學研究與自然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以臺北植物園為例〉。《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 153-161。
    潘富俊、楊政川(2000):〈林業試驗所植物園整建構想及新任務功能之發揮〉。《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127-136。
    潘富俊、黃小萍(2001):臺北植物園步道。臺北市:貓頭鷹。
    潘富俊、劉文玉(2003):台北植物園整建前後遊客行為之研究,未發表。
    蔡慧敏(2001a):〈環境溝通與保護區議題合作〉。《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論文集》,p.95-103。國家公園學會主辦,2001.5.29-30。
    蔡慧敏(2001b):〈政府部門之環境教育資源及發展〉。《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p.94-98。環境教育學會主辦,2001.4.20-21。
    蔡慧敏(2004a):《島嶼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評估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蔡慧敏(2004b):〈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九十三年度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教師研習》,p.53-65。
    賴志銘(2002):〈林業試驗所自然環境教育實施現況及未來〉。《林業研究專訊》,9(6),21-25。
    賴明洲(1993):〈植物園概論〉。《造園季刊》,第14期,22—27。
    薛平海(1998):〈台灣省立美術館教育推廣活動概述〉。《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

    西文部份
    Alexander, E. P. (1979). Museum in mo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Ashbaugh, B. L. (1971). Nature center purposes and valu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4-5.
    Beck, L. and Cable, T., (1998). 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Fiftee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Culture. Sagamore Publishing, Illinois.
    BGCI. (1994). Enviromental Education in Botanci Gardens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individual strategies .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BGCI. (2000). International Agenda for Botanic Gardens in Conservation .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BGCI website , Retrieved September 17, 2004, from http://bgci.org.uk.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AltaMira Press, A Division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Charles Lewis.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Clark and Stankey . (1979). Clark , R. N. and Stankey, G.H. (1979). The Research opportunity Spectrum :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PNW-98,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U.S. Forest Service.
    Driver, et al . (1987). Driver, B. L. , Brown, P.J. , Stankey .G. H. and Gregoire, T.G.(1987). The ROS Planning System: Evolution, Basic Concepts, and Resesrch Needed, Leisure Science, 9:201-212.
    Evans, B. & Chipman-Evans, C. (1998). How to create and nuture a nature center in your community.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inger. (1995). Learning our way out: A conceptual framwork for social environmental learning. World Development 23(3):503-513.
    Freeman Tilden. (195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Ford. (1981). Ford , P .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 Chichester . Brisbane . Toronto .
    G. Ellis Burcaw . (2000):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Harrison, M.(1967). Changing museums : Their use and misuse. p. ix London: Longmans.
    Hemlich. (1993). 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Toward a working definition.
    Hortus Botanicus Amsterdam website ,Retrieved June, 2006,from http://www.dehortus.nl/
    ICOM. (2001). ICOM Statutes: Article 2 – Definitions. Retrieved August, 2004,from http://palimpsest.stanford.edu/icom/statutes.htm1#18 (2001/10/25)
    IUCN, WWF , (1994).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Strategy.
    IUCN. (2000).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Strategy, BGCI。
    Jagne. (1996). Enrol for the natural classroom . Roots, 12, 25-26 .
    Josehp Comell. (1979). 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
    Julia Willison ,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rategy for Botanic Gardens, Retrieved August, 2004,from
    Jurin, R. R., Danter, K. J. & Roush, D. E., Jr. (2000).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 Skills and Principles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rs,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Boston : 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P.18
    Keller. (1994). Green up! Roots,.9,19-20.
    Knapp, Goodman. (1990). Outdoo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In K. McRae(Ed.),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verse purposes and practices, (pp. 28-40). South Melbourne, Australia: The Macmillan Company of Australia Pty LTD.
    Leyden- Hortus Botanicus website ,Retrieved June, 2006,from http://www.hortus.leidenuniv.nl/
    Manuel. (1996). See you in Brooklyn . Roots, 12:2
    Miles, J. C. (1991). Teaching in Wildern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22(4),5-9.
    Milton, B. , E. Cleveland, D. Benentt-Gates. (1995).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Nature, Self, and Other : A Report on a Park/School Program. Attitu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6(23), 32-39.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website , Retrieved September, 2004, from http://www.mobot.org/
    Palmer,Joy.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th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8.
    Parkin D. (1998). Is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17(3), 275-286.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website , Retrieved September, 2004, from http://www.kew.org/
    Schmieder, A .A. (1997). The nature and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s and objectives. In UNESCO (Ed.),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p.23-34).Paris , Franc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Shomon, J. J. (1968). Manual of outdoor conservation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Inc.
    Shomon, J.J. (1975). A nature center for your community. New York, NY: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Steven and Tsai . (1992). Steven , S and Tsai, H. M.(1992) .The Use of ROS in Taiwan: Applications of an American Recreation Resource Model.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ssues and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Taichung, May 1992, pp. 13-19
    The Berlin-Dahlem Botanic Garden website , Retrieved November, 2004, from http://www.bgbm.org/BGBM/garden/default.htm
    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website , Retrieved November, 2004, from http://www.nybg.org
    UNCED, Rio de Janeiro. (1992).引自Simpson . (1996).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Dingwall, P . R and Walton, D.W.H. Opportunities for Antarcti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Proceedings of the SCAR/IUCN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rizia, Italy,1993.
    UNESCO,198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 Scientific ,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7). Strategies for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Paris , France: Author .
    UNESCO, the Tbilisi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1980).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 Scientific ,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 Paris , France: Author .
    Wyse Jackson, P. S., & Sutherland, L. A. (2000). International Agenda for Botanic Gardens in Conservation.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56p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