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袁育玲 Yu-Ling Yuan |
---|---|
論文名稱: |
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Well-be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Example in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胡益進
Hu, Yih-J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生 、父母管教方式 、課業壓力 、幸福感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 academic stress, well-be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48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的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上的差異情形;進而探討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情形,以及分析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對於幸福感的預測力。
研究對象為102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某國中學生,共計施測358位國中學生,其中有效問卷352份。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 本研究對象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以忽視冷漠為最多。
二、 本研究對象之課業壓力為中等偏高,其中以「個人因素」壓力最大。
三、 本研究對象所知覺的幸福感趨向正向。
四、 研究對象所知覺之父母親管教方式會因性別、年級與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 研究對象之課業壓力在性別與學業成績上達顯著差異。
六、 研究對象之幸福感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
七、 父母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者,其子女幸福感較高。
八、 課業壓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課業壓力之個人因素和幸福感是正相關,課業壓力之學校因素與幸福感是負相關。
九、 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可以顯著預測幸福感,並有效解釋幸福感18%的變異量。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 academic stress and well-being;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yle, academic stress and well-being between individuals of differing backgrounds and further,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cademic stress and well-being, as well as to analysis the prediction of population’s parenting style, academic stress to well-being.
It sampled total amount of 358 students from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for 2013 academic years, and 352 of them were valid returne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Most of sampling students perceived neglect parenting style.
2. Most of sampling students’ academic pressure which is at the high medium level and mainly came from personal factors.
3. The well-being of sampling students trends positive.
4. The parenting style of sampling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s, grad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5. The academic stress of sampling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6. The well-being of sampling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rades.
7. The difference of well-being within parenting style was that authoritative was better.
8. Academic stres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ell-being. Personal factors of academic stress and well-being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and school factors of academic stress and well-being were found to be negative correlated.
9. Well-being could be forecasted more accurately by using factors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cademic stress. These factors could also explain 18.0% variation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 were provided for parents, schools and future studies.
中文部分:
王仁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業壓力、父母期望與親子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
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琦瑜、張少熙、張良漢(2007)。臺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
求之相關研究,運動與休憩研究,2 (1),1-18。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09)。九十八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
江承曉(1991)。國中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輔導之探討。測驗與輔導,
129,2653-2659。
江佩珊(2012)。國中生學業表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以
休閒滿意度、神經質人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
奘大學,新竹市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
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一以台中市國
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曉茹(2013)。新北市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親師互動與自我學習
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吳挺鋒、張巧旻(2012)。尋找臺灣的幸福方程式。天下雜誌,500
吳挺鋒、張巧旻(2013)。怎麼學才有未來。天下雜誌,536。
吳常榮(2009)。國中學生電子運動遊戲涉入、流暢體驗與課業壓力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淑娟(2009)。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英語學業情緒與英語學
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何建良(2013)。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何瑛(1999 )。主觀幸福感概論,重慶師院學報,4,113-145。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
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臺北市。
汪敏慧(2008)。被看重知覺對復原力啟動之研究—以高中課業壓力
與身心健康關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生傳 (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世清(2013)。父母負向言語、教養態度對國中生自我概念之關係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婉惠(2012)。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
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
範大學,彰化縣。
林清山、張春興(198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銘宗(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師範學院,嘉義縣。
邵治家(2012)。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建彬(1995)。幸福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5)。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
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徐美圓(2012)。課業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實證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
原力的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夏曉葳(2010)。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高
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涂秀文(1999)。 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
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月仙(2010)國中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生活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中: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家綺(2009)彰化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
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琋婷(2012)。國中生數學之考試壓力、學業復原力、因應策略與
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花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菁文(2007)。高雄縣某國中學生休閒滿意度、情緒調整與幸福感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
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琬晴(2009)。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文德(2001)。老子、莊子、孫子。台北:遠流。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陳素幸譯(2004)。不斷幸福論。臺北市。大塊文化。
陳慧蓮 (2012)。基隆市國中生幸福感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德嫻(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
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錦雯(2009)。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成就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麗娟(1994)。影響生涯發展取向和生涯決策的自我變項與家庭因
素之探討。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33-116。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艷玲(2007)。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能力、幸福感與憂鬱
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SC-85-2413-H037-002),未出版。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
20,139-207。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
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
郭芳庭(2010)。國中生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
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仁性(2006)。國中生課業壓力及課業表現之相關分析(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
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黃資惠(2001)。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
師範學院,臺南市。
楊明珠(2009)。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壓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楊晴如(2009)。大學生生活壓力、解釋風格與情緒幸福感之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
學刊,28(4),7-28.
簡志吉(2011)。參與補習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阻礙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曾郁喬(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
台中縣市公立國中學生為例以台中縣市公立國中學生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
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廖苑如(2011)。青少年課業壓力、休閒調適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市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
學,高雄市。
劉佳宜(2010)。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明松、張紹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
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
劉穎暉(2011)。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雅之(2012)。高雄市國中學生課業壓力、休閒因應與身心健康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順吉(2006)。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講義雜誌(2012)。「講義2012﹙第12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中
國時報電子報。2013年10月24日,取自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3794
聶苑菁(2008)。台東縣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蘇靜如(2009)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綵思、魏麗敏(2004)。臺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
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爲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
23-48。
英文文獻:
Andrew, F. M., & Withey, S. B.(1976).Social indicatora of well-being. New York : Rutledge.
Argly,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Routledge.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4, 1-103.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In M. L.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 122-150.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Belsky, A.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1), 83-96.
Blau, G. (1981).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ob stress, social support,
survice length and job stra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7, 279-302.
Compton, W. C.(2001). Toward a tripartite factor structure of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 personal growth, and religiosity. Journal of Psychology , 135, 486-500.
Copeland, E. P. (1993). Stress and coping efficacy during adolescent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Darling, N.(1999).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correlates. ERIC Digest, Retrieved August 23,2013 from the ERIC batabase.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542-575.
Diener, E.&Suh, E. M. ( 2000).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London: the MIT Press.
Elder, Jr. (1962). Life opportunity and personal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8(3), 173-202.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elms, B. J. (1996). School-related stress: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D395409).
Holahan, C. K. (1988). 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s 70 to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an. Psychology and Aging, 3(3),
286-291.
Krejcie,R.V.&Morgan,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amborn, S., Mounts, N. S., Steinberg, L.,&Dornbusch, S. 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Models from
psychological theory. Prove, Uta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Miller, G.A. (1969). Psychology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hunan welfar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4, 1063-1075.
Omodei, M. M.,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 762-769 .
Pumroy, D. K. (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Michelle, M., Ranjita, M., Sarah, W., & Tony, R. (2000). Academic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arison of stud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4(2), 236-246.
Sarafino, E. P. (1997).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
(3ed.).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chaeafer, E. S.(1965). Children’ reports of parental behavior:
Aninventory. Child Development, 36, 413-424.
Schaeafer, E. & Bell, R.(1958). Development of a parental attitude research instrument. Child Development, 29, 339-361.
Sears,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 (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New York: Harper & Raw.
Skinner, B. F.(1971).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New York: Fred A.Knopf, Inc.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32,101-160.
Walter, B.(1929).Brown as Personal Narrative 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1(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