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惠玲 |
---|---|
論文名稱: |
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迺毓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教育志工 、心流體驗 、組織承諾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
的現況;同時,瞭解不同背景之志工變項在心流體驗、組織承諾上的
影響,進而探討志工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以目前
進駐國小校園,且推動生命教育課程活動的志工為主;採用叢集取樣進行問卷調
查,抽取北、中、南等三區之生命教育志工團為受試樣本,計358 人,
回收卷301 份,有效卷252 份,有效率達84﹪。資料處理則以SPSS 11.0
版本進行分析,包括項目分析、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
差相關等統計方法。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的現況:
(一)志工在心流體驗上皆有較強的美好感受。
(二)志工在組織承諾上皆有較佳的正向態度。
二、不同背景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組織承諾間的差異情形
(一)志工在心流體驗上,顯示出性別、年齡、職業類別、家庭子女數、最小子
女階段、宗教信仰、服務堂數感受等皆無顯著差異;而在教育程度、婚姻
狀況、單位服務年資、每週服務堂數、教育訓練滿意度皆呈顯著差異。
(二)志工在心組織承諾上,顯示出性別、年齡、職業類別、婚姻狀況、家庭子
女數、最小子女階段、宗教信仰、單位服務年資、每週服務堂數、服務堂
數感受等皆無顯著差異;而在教育程度、教育訓練滿意度等皆呈顯著差異。
三、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之間的關係, 有極顯
著的正相關。
綜合上述發現,研究者認為「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是相當投入的參與者,
以非大專教育程度且年資滿一年以上的家庭主婦居多,對機構的教育訓練甚感滿
意,並樂意為組織持續付出。最後,根據本研究所得結果探討其意義,並對生命
教育志工及其彩虹兒童教育中心,提出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
一、中文部分
丁志成( 2002) 。線上和電腦遊戲玩家參與行為之探討。國立高雄第
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丁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內政部( 2 0 0 1 a )。志願服務法。2 0 0 4 年5 月1 6 日, 取自
http://volnet.moi.gov.tw/vol/moi_law.htm
內政部社會司( 2001b) 。國際志工年。2004 年5 月16 日, 取自
http://volnet.moi.gov.tw/vol/volyear.htm
方祥明( 1995) 。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
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國楠(1996)。從神馳經驗談如何激勵青少年的內在動機。中等教
育, 47( 4) , 11-15。
王文科( 2001) 。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五南圖書。
王靜惠(1998)。網路瀏覽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相關探討。中正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2000)。大家談生命教育。2004 年4 月30 日,
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石樸( 1991) 。企業界員工工作滿足、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余安邦( 1980) 。企業組織員工離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旻靜( 1999) 。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之影響-
以台中市青少年福利機構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
究。國立中山大學公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賞、杜金璋( 1 9 9 1 ) 。組織承諾的概念與測量。C h i a o T a
M a n a g e m e n t R e v i e w , 1 1 ( 1 ) , 5 1 - 7 4 。
林宛瑩(1995)。文化中心義工組織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6
林玫玫( 1996) 。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之影響- 以組織氣候及內外控
為中介變項。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禹廷( 2004) 。公部門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以台
北市區公所志工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風( 2003) 。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組織承諾現況調查研究。輔
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芬( 2003) 。女性保健志工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神馳經驗關係
之探討--以彰化縣市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
文。
林靜如( 1990)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經驗、內外控信念與組織承諾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宜君( 2001) 。企業領導者更迭下的員工協助策略研究- 以金融服
務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 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
範例解析。臺北市: 五南圖書。
邱馨儀( 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孋娟( 1984) 。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
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胡春嬌( 2003) 。從心流理論探討國小學童電腦遊戲經驗之研究。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論文。
孫效智( 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 主編),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頁105-126) 。臺北市: 寰宇出版社。
馬慧君( 1997) 。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 以埔里鎮五個團
體的志工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月芬( 2004) 。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
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定綺( 譯)( 2001)。Csiksentmihalyi, M.著。快樂, 從心開始( 第
二版) 。臺北市: 天下文化。
張春居( 2003) 。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以救國團
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瑞春( 1998) 。組織變革中組織氣候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
滿足影響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營業處為例。國立中山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緡鏐( 2000) 。社會工作人員組織承諾影響因素之探討。暨南大學
社會政策及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97
彩虹兒童教育中心( 2004a)。關於彩虹媽媽。取自2004 年4 月29 日,
http://www.rainbowkids.org.tw/
彩虹兒童教育中心( 編製)( 2 0 0 4 b, 7 月1 6 日) 。看見生命
的彩虹— 應用課程: 生命教育志工培訓學員手冊, 臺北
市。
康自立、莊柏年( 1993)。組織溝通與組織承諾。職業教育學院學報,
2, 1-66。
莊雅雯( 2004) 。活動志願工作者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神馳體驗關
係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士軍( 1990) 。管理學。臺北市: 東華書局。
郭生玉( 1999)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縣: 精華書局。
郭肇元( 2003) 。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娟( 譯) (1998)。Csikszentmihalyi, M.著。生命的心流— 追求忘
我專注的圓融生活。臺北市: 天下文化。
陳怡萱( 2004)。給孩子一片彩虹天空。臺灣教會公報,2724,12-13。
陳金水( 1989) 。國民中學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經驗與組織承諾之關
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豪( 2000)。安頓人心的工作。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04 年4
月30 日, 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陳淑嬌( 1989) 。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
關係之研究出版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儀珊( 1989) 。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慶峰(2001)。從心流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南
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曠逸( 2003)。靜坐對企業員工自我實現、心流與服務品質之影響。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 1993)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研究。臺北市: 五南圖書。
曾華源( 1998) 。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 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
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
曾華源、郭靜晃( 2000) 。志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美國志工
中心的做法為借鏡。社區發展季刊, 98, 128-144。
曾華源、郭靜晃( 2001)。設置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臺北市:
行政院青輔會。
98
曾華源、曾騰光( 2003) 。志願服務概論。臺北市: 揚智文化。
曾騰光( 1996) 。志願工作機構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
織承諾之影響: 以救國團為例。臺北市: 張老師。
黃永明( 1999) 。大學生參與少年福利志願服務機構之選擇與工作滿
足之研究— 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
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立文(1998)。網路使用的快感與神迷— 遊戲理論與網路瀏覽行為之
初探。臺灣學術網路一九九八研討會論文。高雄市: 中山大學。
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
究— 以張老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春長( 1984) 。志願服務工作者機構認同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吳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黃迺毓( 2004)。談— 生命教育。載於彩虹兒童教育中心舉辦之看見
生命的彩虹— 認知課程: 生命教育志工培訓學員手冊( 頁
3 4 - 3 9 ) , 臺北市。
黃淑霞( 1989) 。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志願工作者持續服務意願相關
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開義、嚴祖弘、陳進強( 1998) 。雙組織承諾下之多構面預測模式
研究。大葉學報, 7( 1) , 37-53。
黃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
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蓮( 1999) 。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型式與組織
承諾關係之研究─ 以台北市政府志工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緯莉( 1994) 。醫院員工組織承諾、工作滿足、工作投入與士氣之
研究-以國立台北護專附設醫院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黃瓊慧( 1995) 。影響中年職業婦女工作投入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高
雄地區製造業及服務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瓊慧(2000)。從沉浸(flow)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
為。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如蒼( 2003) 。學習型家庭志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其組織氣氛
之研究— 以新竹市中小學校建立學習型組織活化推動計劃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純青( 2004) 。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與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
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99
楊純青、陳祥( 2003) 。神馳理論之內涵與相關議題之介紹。課程與
教學季刊, 6( 4) , 151-174。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南投: 臺灣省政府社
會處。
蒲青青( 2002) 。博物館館員之組織承諾研究- 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
館為例。科技博物, 6( 1) , 17-31。
趙文祺( 2004) 。體驗教育活動參與者內在動機、活動投入程度與神
馳體驗關係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明翠( 1992) 。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青少年
輔導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劉鑫( 2002) 。組織變革下員工角色衝突、組織承諾與士氣之關聯性
-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論文。
蔡天生( 2001) 。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 以管理滿意
度與組織承諾為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進雄( 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欣怡( 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盧盛忠、余凱成、徐昶、錢冰鴻( 1997)。組織行為學: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 五南圖書。
賴玫凰( 2003) 。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
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謝文亮( 2002) 。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秉育( 2001) 。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
滿足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任琴( 1990) 。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
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喬齡(2000)。心理技能、運動表現與流暢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東
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信旭(2002)。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相關之研究— 以台
南縣鄉鎮市公所基層公務人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100
二、英文部分
Allison, M. T., & Carlisle D. M. (1988). Women, work and flow.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Ashby, F.
Bandura, A. (1977). Self -ef f i c a c y : Toward a unify ing theory of
b e h a v i o r a l c h a n g e . P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 , 8 4 , 1 9 1 - 2 1 5 .
Becker, H. S.( 1960) .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 132-140.
Buchaman, II. B. ( 1974) .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 533-546.
Csiks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ancisco:
Jossey-Bass.
Csiks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1988). Introduction to part
IV.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 ,
O p t i m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 o f f l o w i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N e w Y o r k : C a m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15-822.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Introduction.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 (pp.3-14). New York: Cambridge.
Csikszentmi h a l y i , M . ( 1 9 9 7 ) .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 t h e v e r y d a y l i f e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DeCharms, R. (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 e t e r m i n a n t s o f b e h a v i o r . N e w Y o r k : A c a d emi c P r e s s .
Ellis, G. D., Voelkl, J. D., & Morris, C. (1994).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issues with explanation of variance in daily experience
using the flow mode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4), 337-356.
Ellis, S. J., & Noyes, K.K.(1990).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revise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Fishbein, M. , & Ajzen, I.( 1975) .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 A:
Addison-Wesley.
Ghani, A. J., & Deshpande, P. S. (1994).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optimal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8(4), 381-391.
Grusky, D.( 1966) . Career Mo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0, 488-503.
101
Hall, D. T. & Schneider, B.( 1972) . Correlate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s a Function Go Career and Pattern Organizational
T y p e .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S c i e n c e Q u a r t e r l y , 1 7 , 3 4 0 - 3 5 0 .
Hrebiniak, L. G.& Alutto, J. A.( 1972) . Personal and Role-related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 4) , 555-573.
Jackson, S. A. (1995).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flow state
in elite athlete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7, 138-166.
Kantor, R. M.( 1968) .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 33, 499-517.
Kushman, J. W.( 1992) .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 c h o o l s . Educa t i o n a l Admini s t r a t i o n Q u a r t e r l y , 2 8 , 5 - 4 2 .
Lewinsohn, P. M., & Libet, J. (1972). Pleasant events, activity
schedule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9,
291-295.
Maslow, A.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Ban
Nostrand Reinhold.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simini, F., & Carli, M.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N e w Y o r k : C a m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Meyer, J. P., Allen, N. J.( 1991).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 61-98.
Mitchell, T. R.( 1979)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0, 243-281.
Moneta, B. G. &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skills on the qualit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2), 275-310.
Morrow, P. C.( 1983) . 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 486-500.
Mowday, R. T., Porter,L.W.& Steers, R.M. ( 1982) . Employee
Or g a n i z a t i o n L i n k a g e s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y o f C o m m i tmen t
A b s e n t e e i s m a n d T u r n o v e r . N e w Y o r k : Academi c P r e s s .
Novak, P. T., Hoffman, L. D. & Yung, Y. F. (1999). “Measuring the flow
construct in online environment: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w o r k i n g p a p e r , R e t r i e v e d J u l y 1 6 , 2 0 0 4 , f r o m
h t t p : / / e commerce.vanderbi l t . e d u / r e s e ach/topi cs/flow/index.htm
102
Payne, R. & Payne, B. P.( 1970) . Social background and role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voluntary
action.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Lexington : Lexington Books,
D. C. Heath.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W. Norton.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on, P.V.( 1974) .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Porter, L.W., Crampon, W. J. & Smith, F. J.( 1976) .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Turnover: A Longitudinal Stud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5, 87-98.
Privett, G. & Bundrick, M. C. (1987).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
Construct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5(1), 315-332.
Reyes, P.( 1990) . Teachers and their Work Place : Commitment,
Preference and Productivity.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Robbins ( 197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4nd ed.) . Prentice-Hall Inc.
Seligman, M. E. P. (1975).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San Francisco, CA: Freedman.
Stenzel, A. K. & Feeney, H. M. (1976). Volunte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 manual. New York: The Seaburg Press. Inc.
Trevino, K., & Webster, J. (1992).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mail and mail evaluation and impacts.
Communication Reseach, 19, 539-573.
Webster, J., Trevino, K., & Ryan, L. (1993). The dimensionality and
correlates of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4), 41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