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迺莉
Wang Nei-Li
論文名稱: 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董秀蘭
Doong, Shiow-L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多元文化教育替代性教學策略案例教學法議題中心教學法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lter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case method teaching, the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action re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1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替代性教學策略落實於國中公民科多元文化教育之可行性,期望於過程中能分析其教學效果,以及該課程對學生多元文化觀點之影響,以落實國中多元文化教育。藉由文獻探討,從多元文化教育本身的理論基礎、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案例教學法與議題中心教學法兩種替代性教學策略,將其連結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以取得本研究立論依據。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某國中七、八、九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將研究目的設定為設計適合國中公民課程多元文化教育之替代性教學策略、分析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實施的問題與修正歷程、暸解學生對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單元的學習經驗與評價等三項。
    本研究聚焦於族群與性別兩大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研究工具除了兩種主題的教案之外,尚有學生回饋問卷、學習單、訪談紀錄、協同研究者教室觀察記錄與教師省思日誌等質性研究工具,以及量化的學生回饋問卷,以使研究結果更具信實性。
    根據質量資料的分析,發現替代性教學策略整體而論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並且使學習成效更加深入;而多元文化教育中強調理性尊重、接納差異、以及培養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之能力,透過替代性教學策略課程的實踐,皆能有效提升;學生與教師自我對於多元文化議題的覺察,也在本次歷程中逐漸萌芽。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以做為教師應用替代性教學策略於多元文化教育之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multicultural altern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Civics subject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By analyzing and examin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s, it is expected to enabl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curriculum affect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way they perceive cultural diversity, so as to better implemen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reviews and examin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case method teaching approach and the issue-centered approach of altern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build on the rationale of this study.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mean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field of this study is the social studies classes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purposes are: designing appropriate altern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problem and issue of implementing these teaching strategies,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heir evalu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opics of race and gender in order to do the teaching design. In addition to two lesson plans, students’ worksheets, interview records, class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the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al are used as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ion instructions, while students’feedback questionnaires as the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ion instruction. The above multiple research instruments were designed to ensure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is study.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e researcher finds that altern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better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ssons.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showing rational respect, accepting diversity, promoting reflective thinking, and carrying out social actions, which are emphasized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mprove significantl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lso,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become more aware of multicultural issues during this research.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who might be interested in applying alteran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重要名詞定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與立論基礎 13 第二節 我國國中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25 第三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替代性教學法 45 第四節 多元文化教育教學法相關實徵研究 6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實施流程與研究方法 72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7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89 第六節 研究時程 90 第四章 研究實施歷程 91 第一節 課程開始前之設計與準備 92 第二節 案例教學之實施 104 第三節 議題中心教學之實施 119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31 第一節 不同「年級」與「教學法」之學習歷程覺察 132 第二節 學生之多元文化學習經驗覺察 145 第三節 學生對替代性教學策略之整體評價 156 第四節 研究者的沉澱與成長 1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85 第一節 結論 186 第二節 建議 194 參考文獻 199 附錄 207

    中文部分
    方永泉譯(2002)。Paulo Freire 著。受壓迫者教育學 。臺北:巨流。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方德隆(2001)。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課程理論與實務,頁175-201。高雄:麗文。
    王千倖(2000)。案例教學法。載於洪志成等著,教學原理。高雄:麗文文化。
    王玉崙(200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 Apple著。意識形態與課程。臺北:桂冠。
    朱嬿蓉(2006)。新移民,新契機-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信念與實踐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院。
    吳淑玲(2010)。從北市某國小高年級東南亞文化教學來看臺灣的多元文化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雅惠(1999)。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宋文里(1995)。「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通識教育季刊,2(4),1-15。
    李心瑋(2007)。多元文化課程對國中生同儕接納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李美鶴(2008)。多元文化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北市一所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臺北市。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心理。
    林之婷(2009)。法治教育於八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實施之行動研究-以案例教學法為方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 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雁筑(2007)。國小多元文化融入式課程實施之可能性初探-以臺灣新移民女性族群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林寶山(1991)。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孫以柔、劉美慧(2011)。國中階段新移民方案之個案研究。載於教育部99學年度社會學習領域「差異而平等-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高熏芳(2002)。師資培育—教學案例的發展與應用策略。臺北:高等教育。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茂桂(2002a)。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 文化月報,三角公園 ,13,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86.htm
    張茂桂(2002b)。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台灣的未來,頁223-274。台北:華泰。
    張滿玲譯(1999)。Shelley E. Taylor, Letitia A. Peplau& David O. Sears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市:雙葉。
    張秀雄(2003)。議題中心課程模式在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的應用。載於公民訓育學報,14,15-35。
    張冠群(2008)。對美國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與蘇格拉底較學法之觀察-兼論其與臺灣教學法之比較。載於法律專業教育國際比較—以臺日法學教育改革為核心。臺北:政大出版社。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師大書苑。
    張麗質(2007)。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族群關係之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儷儀(2006)。案例教學法應用於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4.php
    莊明貞 ( 2005 ) 。性別與課程的建構 — 以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 為例。 教育研究月刊,139,16-31。
    莊明貞(2003)。當前臺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24-48。臺北:高等教育。
    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E. R. Smith & D. M. Mackie 著。社會心理學 。臺北: 桂冠。
    許誌庭(2002)。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形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5 ,361-389。
    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陳幸苡(2007)。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議題中心教學法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奎憙(1998a)。什麼是教育社會學。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14。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8b)。教育社會學及發展與主要理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5-40。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1998)。臺灣原住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師苑。
    陳美如(2002)。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取向-從九年一貫課程談起。取自http://www.nyes.tcc.edu.tw/tmenu/m5。
    陳美如(2003)。多元文化社會如何可能?--多元文化課程在課程改革之後的省思與作為。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臺北:高等教育。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臺北:五南。
    陳美瑩等譯(2007)。Sonia Nieto著 。肯定多樣性 : 社會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嘉義:濤石文化。
    陳麗華(2007)。走過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評《獨石與巨石—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2),133-143。
    曾敏惠(2009)。案例教學法應用在性別教育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臺北:女書。
    湯仁燕(2000)。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4,91-114。
    黃志豪(2006)。議題中心教學法之結構性爭論模式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黃政傑(1995)。多元文化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院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董秀蘭(2008)。案例教學法在國中階段多元文化教育的應用。中等教育,59(2),6-21。
    解志強等譯(2006)。Gay, G.著。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 臺北:文景。
    甄曉蘭(2000)。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元照。
    劉見至(2001)。國民中學實施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探究。取自:http://www.knsh.com.tw/edupaper/paper19.asp。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173-200。
    劉美慧(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美慧(2001)。新書評介-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4(4),143-151。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 - 126。
    劉美慧主譯及導讀(2009)。bell hooks 著。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臺北:學富文化。
    劉美慧 (1997 )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公民教育之應用。載於邁向廿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對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03-020)。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宜君(2000)。案例教學法在中等學校師資培育之應用:教學案例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楊俊鴻譯(2004)。Mckernan, J著。行動研究—歷史與哲學的背景。載於蔡清田主譯,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3-42。高雄:麗文文化。
    蔡慈清、董秀蘭、黃麗美、鄧書華、吳怡慧、黃鈴雯、邱德慈(2011)。我不是仙杜瑞拉,我是西娣瑞拉:國中多元文化案例教學的實例。載於教育部99學年度社會學習領域「差異而平等-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eter McLaren原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臺北:巨流。
    賴誌遠主編(2011)。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第三本。臺南:翰林。
    駱慧文(2000)。女性主義觀點教學法之運用。載於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
    謝幸芳(2001)。多元文化課程的省思。教育社會學通訊,29,29-33。
    謝臥龍(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臺北:五南。
    魏曉瑩、董秀蘭(2011)。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教材分析。載於教育部99學年度社會學習領域「差異而平等-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譚光鼎(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和問題—兼論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檢討。載於第四屆教育社會學論壇-「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教育大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空大。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點。

    英文部分
    Banks, J.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6).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Banks, J. A.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pp. 335-348).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anks, J. A. (1997).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3rd ed., pp. 3-31).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anks, J. A. (2004).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ennett, C. (1995).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ullivant, B. (1993). Culture: Its nature and meaning for education.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3rd ed., pp. 29-47). Boston, MA: Allyn & Bacon.
    Evans, R. W. (1998). Teaching social issues through a discipline-based curriculum, Social Studies Review, (Fall-Winter), 70-76.
    Gay, G. (1997).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s. Taipei, Taiwan.
    Giroux, H. A. (1992). Border crossing :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NY: Routledge.
    Giroux, H.A. (1997).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a critical reader.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Grant, C. A. & C. E. Sleeter (1994).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lies to Race , Class, and Gender. New York, NY: Merrill.
    Grant, C. A. & Sleeter, C. E. (1996). After the school bell rings. Washington. D. C.: Falmer Press.
    Gay, G. (1977). Curriculum Design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Grant, C. A.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ommit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pp. 94–104). Washington, D. C.,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hn, C. (1996). Research on issues-centred social studies. In R. 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 25–41).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Hooks, b.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London: Routledge.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Philade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La Belle, T. J. & Ward C, R, (1994). Multiculturalism and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schools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 SUNY Press.
    Mainhart‚ K. M. (2002). Three case studies : Experienced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heir beliefs abou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ir classroom practi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
    Nieto, S. (2004).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MA : Allyn & Bacon.
    Shulman, L. S. (1992). 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 In J. H. Shulman (E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 (pp. 1-30). New York, NY: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leeter, C. E.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social activism. New York,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assermann, S. (1994). Introduction to case method teaching: A guide to the galaxy.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