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巧玲 Chiao-ling Hsu |
---|---|
論文名稱: |
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對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 |
指導教授: |
金樹人
Jin, Shuh-R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心理位移 、情緒智力 、國中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4 下載:10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運用心理位移的觀點,以『我、你、他』日記書寫對提升國中生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
本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短期改變現象方面:係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經驗回溯問卷』蒐集資料。本研究進行二個焦點團體,研究參與者共16人。本研究第二階段長期改變現象方面:邀請二位研究參與者,進行為期五個月『我、你、他』心理位移書寫,並接受三次的訪談。以『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在資料分析部分也是採用『現象學分析法』。
本研究結果在短期改變現象分析上,可協助研究參與者減少破壞性情緒效應、發展多元情緒調整策略、提昇情緒覺察及表達能力、增加問題解決能力、情緒反省及管理、目標探索與自我激勵、增加同理心體會、情緒模擬之人際學習及減少負向、增加正向之人際關係行為等。研究現象分析確能提昇國中生的情緒智力。在長期改變現象上,兩位研究參與者有相同及相異的改變。相同之處在於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多元情緒調整策略、發展問題解決策略、提昇逆境商數、提高挫折忍受度,並發展出同理及寬恕的人際行為等。相異處則根據研究參與者的特質,而產生獨特的情緒智力變化經驗。
本研究最後提出對未來研究及教育、諮商實務工作的建議。
一、中文
王春展(民88)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財印(民8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淑俐(民74)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東美(民64)胡塞爾現象學。在鄔昆如編,現象學論文集(p.p.1-62)。台北先知出版社。
江文慈(民88)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美玲(民9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儒(民90)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毓娟(民85)大學生的心情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心情經驗與幽默感、創意、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慧芬(民89)禪坐經驗,空性領悟與心理療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鈺珍(2002)「理情U型自尊」團體方案對國小低自尊兒童自尊、理性思考、情緒智力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娟(民74)理情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月裡(民92)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吳汝均(民90)胡塞爾的現象方法學(上)。鵝湖,311,10-17。
巫雅菁(民89)現實治療法VS.容格之分析心理學。諮商與輔導,179期,13-15頁。
吳純儀(民94)青少年自殺危險因子之檢視:整合分析。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惠梅(民85)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金健人(民77)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
金樹人(民94)心理位移辯證效果敘事之敘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03-001),未出版。
周盛勳(民91)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燕如(民94)身心靈能量整合團體對大專生自我覺察經驗之效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民91)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p.93-134)。高雄市:麗文。
高波(民86)敘事的建構—敘事寫作教程。廈門大學出版社。
黃煜烽、雷靂(1995)國中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悅菁(民92)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宏(民91)現象學觀念:從海德格場所思維來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9,63-98。
游麗嘉(民73)心理劇入門。台北:大洋。
陳香婷(民89)藉由助人產生超個人經驗之研究 ---- 以一位慈濟人為例。國立臺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定(民87)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探討暨情緒調適團體對不安全依附者依附相關變項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陳彥穎(民90)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陳騏龍(民9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怡芳(民90)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葉碧玲(民88)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富湖(民91)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
張汝倫(民86)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哲學雜誌,20,90-115。
張燦輝(民85)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台北市:東大。
張慶熊(民86)生活世界是人類主體間交流的基礎。哲學雜誌,20,116-135。
葉維廉編(民65)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
傅偉勳(民82)森田治療法-禪與精神治療的結合。收於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頁206-227。台北:正中書局。
創古仁波切(民90)止觀禪修。台北:眾生文化。
甄曉蘭(民85)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範學報,10, 119-146。
楊坤堂(民89)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台北:五南。
劉清芬(民89) 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慧慧(民9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盛男(民94)國小視障學生家庭氣氛與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焜輝(民89)森田療法(上、中、下)。諮商與輔導,第8、9、10期。
滕守堯(民86)對話理論。台北:揚智。
蔡美麗(譯)(民79)胡塞爾。台北:東大。
蔡淑鈴(民94)業務人員逆境商數、情緒商數及工作績效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人力教育與教育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浩權(民93)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景容(民92)敘事取向生涯諮商中當事人之改變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怡君(民9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佩玲(民92)心理治療師在心理治療歷程之反移情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芝芸(民87)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世修(民92)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中男生生氣情緒管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edo, E., & Feinberg, W. (1982). Knowledge and values in social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iaramicoki , P., & Ketcham, K.(2005). 同理心的力量 (The Power of Empathy-A Practical Guild to Creating Intimacy, Self-Understand, and Lasting Love)(陳豐偉、張家銘譯)。台北:麥田。
Cochran, L. R.(1997) .Career counsel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Corey, G.(2001).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6th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Dahlberg, K., & Drew, N.(1997). A lifework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15(3),303-317.
Giorgi, A. (1997).The theory ,practice, and evolution of the phenolmenological metho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dure.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28(2),235-260.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
Goleman, D.(2003) 破壞性情緒管理(The Destructive Emotions :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張美惠譯)。台北:時報。
Helminiak, D. A. (1996). The human core of spirituality : mind as psyche and spiri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reenberg, L. S., & \ Safran, J. D. (1990). Emotional change processes in psychotherapy. In R. Plutchik, & H. Kellerman (Eds.), Emotion : Theory,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Vol(5). Emotion,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p.p.59-85). San Diego, CF : Academic Press, Inc.
Gross, J. J., Carstensen, L. L., Tsai, J. , Skorpen, C. G., & Hsu, A. Y. C. (1997). Emotion and aging: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control. Psychology and Aging, 12(4),590-599.
Hultgre , F. H.(1989).Introduction to interpretive inquiry, In F. H. Hultgren & D. l. Coomer(Eds.) Alternative modes of inquiry.(pp.37-5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Home Economic Associ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ection.
Hussel,E.(1994)純粹現象學通論(李幼蒸譯)。台北。桂冠。
Lane, R. D., Quinlan, D. M., Schwaartz, G. E., Walker, P. A., & Zeitlin, S. B. (1990). The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scale: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measure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5 (1), 124-134.
McIntyre, R. & Smith D.W.(1989).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 In Mohanty J.N.&Mckenna W.R.(Ed).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 textbook(pp.147-180). Boston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Inc.
Morgan , David L.(1988).Focus Group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 .
Nerin, B.(1989). 家庭重塑-探尋根源之旅(Family Reconstructio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Light)(鄭玉英、王行譯)。台北:心理。
Palmer,R.(1969).Hermeneutics: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Schleiermacher , Dilthey, Heidegger, and Gadamer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Parkinson, B., Totterdell, P., Briner, R. B., & Reynolds, S. (1996). Changing moods : The psychology of mood and mood regulation. London : Longman.
Rusting, C. L., & Nolen-Hoeksema S. (1998). Regulating responses to anger: Effects of rumination and distraction on angry m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3), 790-803.
Salovey, P.&Mayer, J. D.(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okolowski,R.(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原書出版年2004)
Thayer, R. E., Newman, J. R., & McClain, T. M. (1994). Self-regulation of mood :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a bad mood, raising energy , and reducing ten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5),910-923.
Stoltz .P.E.(1997) 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atient)(莊安祺譯)。台北:時報。
Thompson, R. A. (1991).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4), 269-307.
Thayer, R. E., Newman, J. R. , & McClain, T. M. (1994). Self-regulation of mood :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a bad mood, raising energy , and reducing ten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5),9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