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佳旻
Teng, Chia-Min
論文名稱: 兒少保社工參與重大兒少虐待事件檢討機制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Child Abuse Serious Cases Review:From the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 游美貴
Yu, Mei-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兒童及少年保護兒童及少年虐待檢討機制
英文關鍵詞: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child abuse, serious cases review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39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歸納兒少保社工在參與重大兒少虐待事件檢討機制的經驗與感受。同時瞭解檢討機制的實施現況,揭露現行兒少保社工,在參與重大兒少案件檢討機制過程中的處境及需求,並且蒐集實務工作者對於重大兒少虐待事件檢討機制的意見,提出具體的建議,以利提升兒少保工作整體專業地位及價值。
    本研究透過與北、中、南三區,共7位兒少保社工的深度訪談,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重大兒少虐待事件檢討機制執行現況
    現況與原訂檢討目標未全然符合,雖能增進網絡跨專業協調,增加兒少保社工服務積極性,但難以瞭解重大兒少虐待案件問題及成因,易轉為追究實務工作者缺失,以致調查追蹤及建議制度未受社工認同。

    二、兒少保社工參與檢討機制的經驗及感受
    兒少保社工對於檢討機制未全面理解,且都有被當作代罪羔羊的經驗。參與檢討機制過程中,常遭受質疑,只能無奈配合參與。多以自我心境轉換、認同檢討機制的方式,來緩解壓力及創傷。除了共通性經驗外,也有勇於面對個案死亡,以及遭遇職場暴力、創傷崩熬的正、負向經驗。

    三、兒少保社工參與檢討機制所需要的協助
    整體政府部門對於社工專業的應更加尊重,提供充分的支持與鼓勵,避免過度迎合社會大眾及媒體。在檢討的過程中,應避免媒體、其他網絡單位對社工造成的職場暴力。在面對重大兒少虐待事件檢討機制時,也需要降低案件量、補充人力共同分擔工作,才能讓兒少保社工專注面對檢討機制。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ystem of child abuse serious cases review of Taiwan. From the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perspectives,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rious cases review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also exposing the situations and needs of the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and how they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serious cases review. Most importantly, we also gather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views on the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etter practice on the system of the serious cases review in Taiwan. Moreover, it is time to advocate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value of the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

    Seven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results as follows:

    1.The review system is able to promote network inter-disciplinary coordination,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child protection services. But there is deviation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e current system, and it also blames the problem on the individual, and trouble focusing on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serious cases. And it is showed that, this case review system is not recognized by the social workers.

    2.The social work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is mechanism. In the professional team, the social workers seem often to be the role of "scapegoat". When the social workers participate the meetings of the serious cases review, the public, media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often blame them. The social workers can only use self-comfort, reluctantly accepted way to mitigate their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 social workers are not only to have a positive experience of facing the challenges, but also have a negative experience with “burnout” related.

    3.The social workers assume that the governmental authority should pay more respect to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nd need to provide the adequate support. The governments should work hard to reduce the misunderstanding the work of child protection from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The social workers also suggest to reduce the caseloads and extra support when they focus on the responses of the serious cases review.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兒少受虐成因及理論詮釋 9 第二節 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內涵 14 第三節 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檢討機制 28 第四節 兒少保社工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6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5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重大兒少虐待事件檢討機制執行現況 65 第二節 兒少保社工參與重大兒少虐待事件檢討機制的經驗與感受 78 第三節 兒少保社工參與檢討機制的批判 93 第四節 兒少保社工對檢討機制的建議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6 第四節 研究者反思 117 參考書目 121 附錄一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重大兒虐個案及評估檢討流程 130 附錄二 宜蘭縣政府處理重大兒虐個案及評估檢討流程 131 附錄三 研究訪談邀請函 132 附錄四 深度訪談大綱 133 附錄五 受訪者參與研究同意書 134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06)。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指南。臺中市:內政部。
    王行(2005)。兒少保護工作中降低施暴風險的策略初探:以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的執行為例。臺大社工學刊,12,139-198。
    王秀燕(2014)。兒少保護社會工作者工作安全─現況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47,19-34。
    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第二版)。(原作者:Neuman, W. L.)。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王映之(2013)。幼年喪母女性之生命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王珮甄(2011)。公部門兒少保護社工留職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白立德(2012)。兒少保社工員展現復原力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石守正(2000)。公部門社會工作員工作壓力、專業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以臺北縣市政府社會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Neuman, W. L.)。臺北市:揚智文化。
    江季璇(2004)。社工人員對兒童保護保密倫理的價值與抉擇-捍衛孩子隱私說與不之間的擺盪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余漢儀(1996)。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臺北市:巨流。
    吳惠慈(2003)。一個多次自殺生還者的自殺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毓婷(2004)。保護業務社工員的專業才能裝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呂學榮(2007)。臺灣公部門社工知覺之督導風格、充權感受與工作滿足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宋麗玉、曾華原、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佩玲(2009)。兒少保社工員的自我效能、角色壓力與專業承諾間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瓊華(2011)。兒童保護工作委託民間辦理之合作與監督─ 以家庭處遇服務方案委託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汪淑媛、蘇怡如(2010)。社工督導功能期待與實踐落差研究─比較督導與被督者之觀點:以公部門家暴防治社工為例。臺灣社會工作期刊,9,41-84。
    周嘉鈴(2014)。兒童少年保護之法制及其實踐困境 -以兒童及少年權益與福利保障法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彥宏(2009)。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惠娟(2008)。兒童虐待與防治。載於彭淑華(主編),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二版)(301-330)。臺中市:華都文化
    林琪雅(2006)。社會工作者在兒少保護體制內安身立命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邱瑞文(2013)。公部門兒童保護社會工作者工作滿足、專業承諾與留職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施彥卿(2009)。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精神障礙者的自我概念-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施婉婷(2005)。中部地區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員專業態度與實踐信託職責意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胡木蘭(2006)。警察人員在受虐兒童保護網絡體系之因應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文化。
    胡慧嫈(2013)。清官能斷家務事?—兒少保護社會工作者個案處遇角色作為之省思。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1),61-98。
    范爾雯(2011)。實務社會工作者評估家庭暴力被害人之危險情境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徐宗國(譯)(1998)。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Strauss, A., & Corbin, J.)。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翁毓秀(2011)。又見重大兒童虐待事件─淺論危險評估的要點。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引自http://www.npf,org.tw/3/9212
    馬楓淞(2014)。社會支持對保護性社工因應壓力之初探:以花蓮、台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惠婷(2013)。兒少受虐經驗與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張簡怡芬(2014)。兒保社工因公涉訟之司法經驗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如悅(2002)。兒保社工員風險研判決策之初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臺北市。
    許家瑜(2011)。兒少保社工緊急安置歷程之處遇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富盛(2011)。新進兒保社工職業風險因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許嘉倪(2001)。兒保社工員與施虐父母工作困境及因應之初探---以台北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郭靜晃(2008)。兒童少年與家庭社會工作。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介英(2003)。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5-126)。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伊盈(2013)。公權力介入受虐兒童保護之手段與界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佳雯(2012)。性侵害案件整合性團服務方案之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陳怡如(2002)。非自願性專業關係中之抗拒行為--兒保社工人員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俊隆(2013)。從兒童受虐案件探討警察人員在兒童保護網絡工作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晉杰(2002)。從社工員角度看我國現行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兒童保護上的運用─以中部四縣市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淑娟(2015)。兒童保護緊急工作的on call英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彭淑華(2011a)。由蹣跚學步到昂首前行:臺灣兒童保護政策、法規與實務之發展經驗。社區發展季刊,133,273-293。
    游美貴(2015)。家庭暴力防治─社工對被害人服務實務。臺北市:洪葉文化。
    黃明玉(2008)。工作困境與督導制度之研究:以兒童保護社工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明玉,郭俊巖(2009)。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實務之督導制度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3,63-84。
    黃品端(2003)。少年中途輟學模式預測之探討研究-以台中市少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國媛(2012)。社工專業於福利服務法制中之定位—以兒少保護安置與收出養認可案件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嵋楨(2008)。社工員之薪酬制度、勞動條件與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瑞琴(1995)。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廖秋如(2013)。公部門兒少保護社工職場暴力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秋芬(1997)。社會工作員對兒童保護案件處遇計畫的價值抉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趙婉渝(2012)。霸凌青少年生或經驗之探究~生態系統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彥伯(2003)。縣市社工員行使兒童保護公權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劉淑瓊、彭淑華(2008)。兒虐致死及攜子自殺成因探討及防治策略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劉蕙雯(1998)。高雄市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工作疲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蔡雅芳(2008)。兒少保社工遭遇職場暴行之經驗與影響探究—以縣府社工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4)。中華民國102年社政業務報告書。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鄭媛伊(2014)。保護性社工人身安全經驗與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戰學院,臺北市。
    鄭瑞隆(2006)。兒童虐待與少年偏差:問題與防治。臺北市:心理。
    鄭麗珍、游美貴(2013)。臺北市家庭暴力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閻貴亨(2014)。當信仰遇見專業—基督徒社工生涯與專業的抉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鍾素珠(2006)。社會工作員在兒童虐待處遇上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鍾揚傑(2012)。保護性業務社工員感受之督導功能與情緒勞務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巨流文化。
    闕漢中(譯)(2003)。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原作者:Meares, P. A.)。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蘇秀枝、黃瑋瑩、蘇文賢(譯)(2014)。兒童福利-從實務觀點出發(原作者:C.C.Tower)。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3)

    二、西文部分
    Azar, S. T. (2000). Preventing burnout in professionals and paraprofessionals who work with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ases: 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6 (5), 643-663.
    Browne, K., & Herbert, M. (1997). Preventing family violence. Chichester,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Charon, J. M. (2001).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 introduction, an interpretation, an integration (7th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Downs, S. W., Moore, E., & Mcfadden, J. (2009).Child welfare and family services:Policies and practice.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Fonte, L. A. (2005).Child abuse and culture: Work with diverse families.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Gochros, H. L. (2011).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In R. M. Grinnell, Jr. & Y. A. Unrau (Eds.), Social work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9thed, pp. 301-325).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ama, L. (2012).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s social workers and adults’ social workers on sense of burnout, work conditions and organisational social support.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2, 1333-1353.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Lofland, J., Snow, D., Anderson, L., & Lofland, L.H. (2006).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4th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McClennen, J. C. (2010). Social work and family violence: Theorie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shing.
    Mclonth, M. J., & Morse, M. J. (2015). Situating and constructing diversity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Global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2, 1-12.
    Morrison, K. M., & Hines, D. A. (2004). Family violence in a cultural perspective. defining,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abus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orse, J. M., Stern, P. N., Corbin, J., Bowers, B., Charmaz, K., & Clarke, A. E. (2009).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e second generation.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13). NASW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child welfare. Washington, DC: NASW.
    Payne, 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3thed.).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三、網路部分
    (一)政府及機構公開報告
    AC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Death Review Committee (2014). AC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death review committee annual report 2014–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ilddeathcommittee.act.gov.au/files/ACT%20CYPDRC%20Annual%20Report%202014-15.pdf
    AC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Death Review Committee (2015).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death review committee.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ilddeathcommittee.act.gov.au/default.html
    Arizona Child Fatality Review Program (2015). Arizona child fatality review program twenty-second annual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zdhs.gov/phs/owch/pdf/cfr/cfr2015.pdf
    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2016). Child and youth death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www.cps.ca/en/status-report/child-and-youth-death-review-2016-report
    Children Death Review Committee Western Australia (2008). Child death review committee western Australia annual report 2007-2008.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rliament.wa.gov.au/publications/tabledpapers.nsf/displaypaper/3810445a1c6eee52ae7e0554c825750d0081c3b4/$file/child+death+review+committee+ar+2007-08.pdf
    Georgia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2015). Child fatality review program. Retrieved from: https://gbi.georgia.gov/CFR
    Government of New Brunswick Social Development (2015). Child death review committee. Retrieved from: http://www2.gnb.ca/content/gnb/en/departments/social_development/protection/child_death_reviewcommittee.html
    Health Quality & Safety Commission New Zealand (2015).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hqsc.govt.nz/our-programmes/mrc/fvdrc/about-us/
    Indiana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5). Child fatality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te.in.us/isdh/26154.htm
    Kurinczuk, J. J. & Knight, M. (2013) Child death reviews: Improving the use of evidence research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419595/Working_Together_to_Safeguard_Children.pdf
    Lay, M., Scanlon, L. (2015). Bolton, Salford and Wigan child death overview panel annual report 2013/201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igan.gov.uk/Docs/PDF/WSCB/CDOP-Annual-Report-2014.pdf.
    Local Safeguarding Children Boards (2015). Working together to safeguard children: March 20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kingtogetheronline.co.uk/resources.html.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2015).About Us. Retrieved from:https://www.nspcc.org.uk/fighting-for-childhood/about-us/organisation-structure/
    New Brunswick Child Death Review Committee (2010). Child death review committee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cwrp.ca/node/1006
    Ohio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5). Child fatality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dh.ohio.gov/odhprograms/cfhs/cfr/cfr1.aspx
    Ontario Ministry of Community Safety & Correctional Service (2015). Domestic violence death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www.mcscs.jus.gov.on.ca/english/DeathInvestigations/office_coroner/PublicationsandReports/DVDR/DVDR.html
    Rape Abuse & Incest National Network (2015). Child sexual abu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ainn.org/get-information/types-of-sexual-assault/child-sexual-abuse
    State Child Abuse Death Review System (2008). Florida child abuse death review program. Retrieved from:www.centerforchildwelfare.org/qa/ChildFatalities/FlCADR_Guidelines.pdf
    State Child Abuse Death Review System (2015). Committee. Retrived from: http://www.flcadr.com/membership/index.html
    The Local Safeguarding Children Board (2015). What happens at a child protection review con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eshirewestlscb.org.uk/?page_id=1477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2015).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icef.org/crc/
    內政部(2012)。社政機關辦理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通報及調查處理作業程序。取自 http://safesex.kcg.gov.tw/04-3_3.16.doc
    何祐寧、陳麗如、李惠娟、李宏文、黃韻璇、謝文元、蕭慧琳、邱靖惠(2008)。兒童及少年保護輔導案例彙編。取自http://web.pu.edu.tw/~pugec/menu7/13.doc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兒少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兒少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services/service_list/49/32
    宜蘭縣政府(2007)。宜蘭縣重大兒虐事件跨專業評估檢討小組設置要點。【法規查詢】。取自http://sntroot.e-land.gov.tw/law5.aspx
    桃園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14)。本市兒少保護工作說明。【兒少保護專區】。取自http://dvpc.tycg.gov.tw/list91.aspx?class=401
    桃園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15)。桃園市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標準處理流程。取自http://dvpc.tycg.gov.tw/download.aspx?ids=3160
    彰化縣政府(2008)。彰化縣政府重大兒虐個案處理及評估檢討作業要點。【彰化縣政府社會處-法令規章】。取自http://social.chcg.gov.tw/02law/law01_con.asp?law_id=2894
    監察院(2013a)。糾正案文。取自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7%B3%BE%E6%AD%A3%E6%A1%88/102/102000110%E5%85%92%E7%AB%A5%E5%8F%97%E8%99%90%E6%A1%88%E7%B3%BE%E6%AD%A3%E6%A1%88%E6%96%87(%E5%A7%94%E5%93%A1%E7%A2%BA%E5%AE%9A%E7%89%88).doc%E4%B8%8A%E7%B6%B2.pdf。
    監察院(2013b)。102內正0013糾正案文。【糾正案文】。取自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mp=1&no=3723
    臺中市政府(2011)。訂定臺中市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防治作業注意事項【主管法規查詢】。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NewsContent.aspx?id=1358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2013)。衛生福利部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防治小組實施計畫。【市府最新消息】。取自http://www.metro.taipei/ct.asp?xItem=68871390&ctNode=5539&mp=101001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12)。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守則。【社工專業本土/研究發展】。取自http://www.tasw.org.tw/p1-news-detail.php?bgid=4&gid=11&nid=315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兒童及少年安全實施方案。【兒童及少年福利】。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52&pid=676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5)。對於遭受到虐待或其他不當對待的兒童,國家如何保護他們。【常見問答】。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PS/DM1_P.aspx?f_list_no=145&fod_list_no=4603&doc_no=42933

    (二)期刊論文
    DeVault, G. (2015).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marketresearch.about.com/od/market.research.social.media/a/Establishing-Trustworthiness-In-Qualitative-Research.htm
    彭淑華(2011b)。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之發展。「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論壇-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發表之論文,北京香山。取自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3/3-5--%E5%BD%AD%E6%B7%91%E8%8F%AF--new.pdf
    黃明玉、郭俊巖(2009)。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事務之督導制度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63-84。取自http://cd.dyu.edu.tw/html/publication/files/JoGE03/05.pdf
    劉淑瓊、楊佩榮(2011)。100年度兒童及少年保護及少年保護結構化決策模式工具發展計畫。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取自http://tagv.mohw.gov.tw/file/9.%20100%E5%B9%B4%E5%BA%A6%E5%85%92%E7%AB%A5%E5%8F%8A%E5%B0%91%E5%B9%B4%E4%BF%9D%E8%AD%B7%E5%8F%8A%E5%B0%91%E5%B9%B4%E4%BF%9D%E8%AD%B7%E7%B5%90%E6%A7%8B%E5%8C%96%E6%B1%BA%E7%AD%96%E6%A8%A1%E5%BC%8F%20%E7%B5%90%E6%A7%8B%E5%8C%96%E6%B1%BA%E7%AD%96%E6%A8%A1%E5%BC%8F%E5%B7%A5%E5%85%B7%E7%99%BC%E5%B1%95%E8%A8%88%E7%95%AB.pdf

    (三)網路新聞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5)。網路交友萌圖陷阱多,預防性侵三絕招。【深度報導】取自http://www.dosw.gov.taipei/ct.asp?xItem=87628189&ctNode=71216&mp=107001
    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5)。賀,兒童權利公約三讀通過。【倡議回應】。取自https://www.ccf.org.tw/?action=news1&class_id=4&did=127
    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5)。照顧幼兒壓力大,八成三會大罵孩子,五成七會動粗。【公告與活動】。取自https://www.ccf.org.tw/?action=news1&class_id=3&did=166
    慶正(2010)。曹姓母女燒炭自殺 江宜樺:通報系統不夠嚴謹。今日新聞網。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0/04/20/7250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