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年華 Nien-Hua Yu |
---|---|
論文名稱: |
大專女子排球聯賽主動得分技術分析-以2005年決賽前四強為例 Analysis of Initiative Score Techniques of Women's College Volleyball League-A Case Study of Final Top 4 Teams in 2005 |
指導教授: |
王鶴森
Wang, Ho-S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5 |
中文關鍵詞: | 女子排球 、主動得分 、技術構面 |
英文關鍵詞: | women volleyball, initiative score, structure of technolo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9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探討大專女子排球聯賽前四強隊伍,比賽時之主動得分技術表現及其對勝負之影響。方法:以影帶拍攝2005年大專女子排球聯賽前四強決賽共6場後,分別記錄各場次之三項主動技術(攻擊、發球、攔網)表現情形,所得資料分別以百分比計算,並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比賽之勝負隊對三項主動得分技術的影響。結果:一、在攻擊的構面,四隊仍以長攻為主(佔70.3 ),其得分率僅37.1 %,遠低於單腳背飛及第二時間攻擊(66.3% & 51.9%)。二、發球的構面,以肩上發球為主(76.9 %),跳躍扣發僅佔19.3 %,發球落點則多分佈於後場及球場中心區塊,而跳躍扣發之失誤率為8.7 %,雖高於肩上發球的4.5 %,但其直接得分率為11.4% 則優於肩上發球的2.9 %,同時跳躍扣發亦較能降低對手的可組織進攻率。三、攔網的構面,位置以2號位的攔網次數最高(52 %),而二人組合攔網在攔網頻率(79.9 %)及得分率(8.4 %)方面皆為最高。四、在整體主動技術得分比例上,以攻擊得分佔42.2 %最高,攔網得分佔7.6 %次之,而發球得分佔4.3 %最低。五、比較6場次的勝隊與負隊在三項主動得分技術之差異,勝隊在攔網得分率(12.68±4.96 %)顯著優於負隊(2.50±2.24 %;p<.05),而發球及攻擊得分率則未達顯著差異水準。結論:在三項主動技術中,影響2005年大專女子排球聯賽勝負之主要關鍵為攔網之得分能力。而球員在攻擊方面應加強防守反攻之連結技術,以提升單腳背飛與第二時間攻擊之使用率;在發球方面則應提升跳躍扣發的使用率;而攔網方面則應加強二人組合攔網的訓練,以求主動技術得分的全面提昇。
關鍵詞:女子排球、主動得分、技術構面
Purpose:Exploring influences of the initiative score techniques performance on the win or defeat on the top 4 teams of 2005 Taiwan women's College Volleyball First Level League. Methods:3 kinds of initiative scores techniques(attack、block、serve)were filmed by video cameras. Data was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Results:1. Structure of attack, four teams (70.3 %)still relied mainly on open attack. The scoring rate of open attack 37.1 % lower than the backward flight with single foot and spike after fight forward(66.3 % & 51.9%). 2. Structure of serve, four teams relied mainly on overhand serve(76.9 %)and serve of jump spike 19.3 %. The placement of serve was distributed on back court and center position. The failure rate of serve of jump spike was 8.7 %, higher than overhand serve(4.5 %), but its scoring directly rate(11.4%)was superior to overhand serve(2.9%). 3. Structure of block, four teams relied mainly on blocking location 2nd(52 %), and double block all for being highest in frequency of blocking(79.9 %)and scoring rate(8.4 %). 4. Initiative scores technique in the whole, the frequency of attack score was the highest(42.2 %), block score was for the second place(7.6%), serve score was the lowest(4.3 %). 5. Comparing the winner in the six match with loser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05) block score rate(winner 12.68±4.96 %;loser 2.50±2.24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erve and attack score. Conclusions: The key of the 2005 college woman's volleyball League Victory and failure in three items of initiative scores technique was the ability to score of blocking. Play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chnique of linking attack after defending in attacking to improve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backward flight with single foot and spike after fight forward. On the other hand, players should improve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of the jump spike serve in serving. In block, coach should strengthen double block to blocking trai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all initiative technology.
Key words:women volleyball、initiative score、structure of technology
引用文獻
王宗騰、陳儷勻(1999)。1998年世界排球錦標賽男子組決賽排球技術表現分析。大專排球論集,5,131-142。
李黛芬 (2001)。世界女排發球型態與成效之分析。大專體育雙月刊,52,108-112。
李函潔(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7,131-138。
李函潔(2000)。排球選手身體質量指數與跳躍指數對扣球技術相關之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157-166。
李安格、黃輔周(1995)。現代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汪家偉(2000)。防反-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中國排球,62,19-20。
汪嘉偉(1999)。現代排球戰術變化之我見。中國排球,60,16-17。
曲正中、張西振(1993)。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杜曉偉、楊勁蒼(1999)。得球得分制新規則對男排比賽得分規律影響的初步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2),45-47。
林杏麗、陳麗蘋(2004)。女子排球不同扣球位置、扣球戰術的應用分析。九十三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上集),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117-128。
林孟賢(2005)。競技排球運動致勝因素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83-394。
林獻龍(2004)。2002年韓國釜山亞運會男子排球賽前六強攻擊型態探討。大專體育,70,38-43。
林顯呈(2004)。2003年亞洲排球四強挑戰賽攻擊戰術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啟東(2000)。新規則下排球比賽得失分過程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1-12。
林柏化(2000)。我國與日、韓男子排球隊實力分析。中華體育,13(4),22-28。
林竹茂(1999)。當今排球技戰術主要特徵與展望研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1-28 。
林竹茂(1994)。現代競技排球發展趨勢與展望。大專排球論集,1,1-18頁。
金春植、國翠娟(1999)。排球比賽中站發球與跳發球效果比較。延邊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5(3),230-232。
吳福明、王龍意(1999)。世界排壇勁旅實力研析-以1995年世界盃男女排球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75-111。
吳憲訓(2002)。淺析防守反擊對現代排球比賽影響。大專排球研究論集,8,89-98。
吳福明、邱堃鐘、潘寶石(2002)。美國女子排球隊前排攻擊戰術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8,143-151。
吳美玉(1999)。排球比賽中兩種牽連技術運用性能分析-以1998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鳳山站為例。大專體育,41,69-77。
吳茂昌(2001)。亞洲男排四強基本技術與成績表現之分析。九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392-401。
范孟生、曾倩、張濤、張忠新(2002)。排球進攻戰術水平的診斷與評定。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6(2)58-61。
郭國隆(2006)。大專女子排球比賽得分結構不同對勝負影響之研究-以2003年大專排球運動聯賽女子一級決賽前八名為例。復興崗體育,11,67-71。
胡文雄、蔡崇濱(1997)。排球運動史話。臺南:供學出版社
莊清泉(1999)。1999年增修訂排球規則探析。大專排球論集,5,143-157。
屈東華、張秋霞(1996)。現代排球技術的五化特徵。中國排球,45,38-40。
許樹淵(1993)。1992年奧運會排球賽技術效率分析。中華體育,7(3),80-85。
許天路(2005)。從2004世界女排大獎賽苗栗站預賽探討巴西和中國女排隊的球技表現差距。大專體育,78,187-193。
莊豔惠(1995) :女子排球不同距離發球及接發球效果的探討。國立臺灣體專學報,3,105-116。
秦文華(2001)。世界女子排球選手扣球攻擊成效與比賽勝負相關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
大陸國家體育總局(2003)。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陳昭元、余清芳、游能揚(2004)。2003世大運女子排球賽前八強得分方式評量分析探討。中華排球,112,108-116。
陳銘鐘(2000)。排球新規則實施後攻擊技術效果分析-以1999亞洲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143-156。
陳銘鐘(2000)。排球運動(扣球)技術之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129-142。
陳松盛(2001)。日本國家女排隊前排進攻戰術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7,139-151。
陳儷勻、楊志顯、吳福明(1999)。攻防對抗波次對排球進攻與守備效果之影響。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113-130。
陳儷勻(1999)。排球運動中發球、攔網、扣球相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45,79-86。
陳小珍、王少春(1999)。排球比賽新制的特點及對技戰術的影響。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3(3)
黃志成(2001)。排球主動得分技術影響比賽之成績之研究。臺北市:富誠出版社。
黃德壽(1984)。排球訓練理論與應用之研究。臺北:知音出版社。
程峻、陳五洲(2003)。實施排球新規則後攔網觀念之探討。大專體育,69,128-136。
張恩崇(2006)。2005年土耳其依士麥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比賽得分因素與比賽成績關聯研究。臺北:春天出版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張木山、紀忠呈(2002)。影響男子排球比賽成績表現之相關技術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255-274。
張恩崇(2000)。排球選手手臂空中位移攔網技術應用初探。中華體育,14(2),55-64。
張 歡(1999)。1998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總體進攻與發球效果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1),49-53。
張 然(1999)。得球得分制的思考。中國排球,56,12-13。
張木山、陳銘鐘(1998)。中、泰女排戰術應用比較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4,49-69。
張迺吉(1989)。排球競賽資料統計分析與選手培訓成效追蹤之電腦程式設計及其應用。國立臺北商專學報,31,1-88。
張長郡(1983)。最新排球訓練法與實例。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童文俊(1987)。六人制排球防守技術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三民書局。
湯慧娟、蔡崇濱、宋一夫(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影響的初步研究。成大體育,33,104-109。
董天珠、鍾秉樞(2000)。新規則透視。中國排球,57,4-7。
楊振興、黃幸玲(2003)。淺析排球主攻手強攻扣球對比賽勝負之影響。大專體育,67,26-29。
蔡熙銘(1999)。1998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鳳山站預賽表現優異選手之球技分析。大專排球論集,5,59-72。
蔡崇濱(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策略。中華體育,51,19-36。
鄭芳梵(1991)。排球訓練法。臺北:臺北體專教務處出版組。
劉鎮國(1997)。1995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賽技術分析。大專體育,33,37-48。
劉家其(1997)。單人攔網方法的多樣化。中國排球,49,19-41。
潘寶石、張榮样(2000)。新規則下排球比賽得失分過程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27-38。
葛春林(2003)。最新排球訓練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黎玉東、廖政訓(2001)。清華大學排球隊參加八十九年度大專排球聯賽得分結構之分析。大專體育,57,113-117。
穀弘波(2000)。1998-1999年全國女排甲組聯賽技術分析。體育科學研究,4,(1),40-42。
蘇睦敦(2006)。2006世界女排錦標賽亞洲區預賽-我國與參賽國實力之比較。中華排球,120,133-141。
蘇睦敦(2005)。2004世界女排大獎賽隊伍得分技術表現相關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7(3),191-200。
顧秀萍、仲建芳(2001)。江蘇女排“ 自由人"在比賽中的作用及應用。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13-15。
英文文獻
Sturm, F. (2002). Components of a successful offense, Coach and Athletic Director, 72,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