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衣若蘭 |
---|---|
論文名稱: |
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02 |
中文關鍵詞: | 列女傳 、女性史 、史學史 、性別 、明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22 下載:47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放在中國女性史傳的書寫與明至清初(1368-1736)傳記寫作的脈絡下,觀察明代女性如何被書寫,然後編入官修的《明史.列女傳》中,並藉由對《明史.列女傳》的分析,探討官修史書如何建構明代的模範女性。
全文共分為五章,首先釐清《明史.列女傳》的稿本問題,作為討論的根基,並探究《明史.列女傳》文本的衍化與成型,繼而分析《明史.列女傳》的書寫的重點與特色。第二章則簡述清以前歷代正史〈列女傳〉的編輯傳統,一方面從歷代正史類傳之設置論史學編纂之性別意涵,一方面則追尋歷代正史〈列女傳〉的史學傳承。第三章探討有哪些資源可為清初修《明史》史家的基礎,並在何種書寫女性的氣氛中,呈現出明代的模範女性。最後,論述明代女性入正史之意義,並探究《明史.列女傳》的採摭標準,及其所顯現之性別、文化意涵。
晚近已經有不少學者依據不同性質的史料,探究明代女性的歷史;她/他們有的研究貞節烈女,有的討論不同身份階層、地域的女性,即使彼此之間有所對話,也多是關注在實像的探索與重建。明清時代的貞節觀或婦女的禮教行為,學者多有論述,這些研究豐富了我們對於明至清初女性面貌的部分瞭解,是建構盛清以前女性歷史的基礎。但是本論文不是一篇從史料來構築明代女性實像的研究,而是嘗試剖析明代女性史傳的構成。其次,本文也不是一篇「貞節烈女」的研究,雖然明代女性入史者,確實以貞節烈女事蹟居多。但筆者是以明代女性傳記書寫的里程碑—《明史.列女傳》作為檢視明至清初女性史書寫的起點,探研是什麼樣的書寫環境與氣氛,造就了清初再現明代女性史的樣貌。問題的出發點不是探究、重構明代女性的全貌,而是藉由《明史.列女傳》編纂的剖析,考察明至清初纂修《明史》以前的女性傳記資料,希望提供女性史傳研究的一種可能方向,並有助研究者援引資料時的參考。
徵 引 書 目
一、史籍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 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漢.劉珍等,《東觀漢紀》,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7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1986。
晉.袁 宏,《後漢紀》,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0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1986。
晉.陳 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
南朝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北齊.魏 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等,《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等,《遼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等,《金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明.宋濂等,《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明.李景隆等,《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楊士奇等,《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楊士奇等,《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陳文等,《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劉吉等,《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李東陽等,《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費宏等,《明武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張居正等,《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張居正等,《明穆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顧秉謙等,《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顧秉謙等,《明熹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清.汪楫,《崇禎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傅撕年圖書館藏舊鈔本影印,1967。
清.王鴻緒,《橫雲山人明史列傳稿》,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室藏,康熙敬慎堂刊本。
清.王鴻緒,《明史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雍正元年進呈刊本(橫雲山人集敬慎堂藏版)。
清.萬斯同《明史紀傳》,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影印清抄本。
清.(傳)萬斯同,《明史》416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3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1995。
清.張廷玉等,《明史》,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4。
清.張廷玉等,《明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據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36。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影印,1995。
清.巴泰等,《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70。
清.馬齊等,《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70。
清.勒德洪等,《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
清.勒德洪等《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方本上諭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
二、經典、政書
周.左丘明,《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
周.孟子等,《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周.韓非,《韓非子》,台北:中華書局,1981。
漢.毛亨傳,《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漢.孔安國傳,《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漢.高誘注,《戰國策》,收於《四部備要》史部284,台北:中華書局,1981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據汪氏振綺堂補刊本校刊,1972,台三版。
漢.鄭玄,《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漢.鄭玄,《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漢.鄭玄注,《春秋公羊傳》,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漢.鄭玄注《春秋穀梁傳》,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7。
唐.唐玄宗注,《孝經》,收於《四部備要》經部15,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
宋.王溥,《唐會要》,收於《叢書集成》初編813-828,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王溥,《五代會要》,收於《叢書集成》初編829-832,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4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明.朱元璋,《皇明祖訓》,《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64,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明.申時行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據萬曆朝重修本印,1989。
明.俞汝楫,《禮部志稿》,《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9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明.徐學聚編,《國朝典彙》,收於《中國史學叢書》冊7,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清.特登額等,《欽定禮部則例》,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道光間刊本影印,1966.2
清.朱銘盤,《南朝齊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成都:巴蜀書社,1987。
清.崑岡等,嘉慶《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67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
清.賀長齡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大清會典》,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冊72,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
清.宋權編,《皇清奏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47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民國影印本影印,1997。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7。
三、文集、野史、筆記、小說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6。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曾鞏,《元豐類稿》,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9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葉夢得,《葉氏春秋傳》,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歐陽修,《文忠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0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支允堅,《梅花渡異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05,台南:莊嚴出版公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1995。
明.文徵明,《甫田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方孝儒,《遜志齋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0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王越,《黎陽王太傅詩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6,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影印,1997。
明.王節婦,《女範捷錄》,收於《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成都:巴蜀書社,1987。
明.王畿,《龍谿王先生全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9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十五年(1587)蕭良榦刻本影印,1997。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1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王鏊,《震澤長語》,收於《叢書集成簡編》冊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12-71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明.朱棣,《孝順事實》,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14,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永樂十八年內府刻本影印,1990。
明.朱瑞圖,《女史全編》,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啟禎間萬卷堂藏板刊本。
明.何喬新,《椒邱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4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4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何喬遠編,《皇明文徵》,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328,台南:莊嚴出版社,據吉林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1631)自刻本影印,1997。
明.何瑭,《柏齋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6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吳國倫,收於《甔甀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2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武漢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7。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明.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6。
明.吳震元,《奇女子傳》,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末刊本。
明.呂坤,《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呂慎多刻本影印,1997。
明.呂坤,《閨範》,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啟禎間新安泊如齋刊本,1994。
明.宋濂,《文憲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2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李夢陽,《空同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4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社,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刊本,1997。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5。
明.李攀龍,《滄溟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88。
明.汪氏增輯,仇英繪圖,《繪圖列女傳》,台北:正中書局,據清知不足齋藏版印,1997.8。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1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印,1997。
明.周汝登,《東越證學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5,台南:莊嚴出版社,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印,1997。
明.東海猶龍子編,《古今列女傳演義》,收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林文俊,《方齋存稿》,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俞憲輯,《榮節錄》,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室藏,天一閣嘉靖年間刻本。
明.計六奇,《明季北略》,收於《人人文庫》冊661-66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5。
明.郎英,《七修類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8。
明.倪元璐,《倪文貞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1975.7。
明.唐文鳳,《梧岡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4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於《四部叢刊》冊8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影印,1965。
明.夏樹芳,《女鏡》,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萬曆年間刊本。
明.夏鍭,《明赤城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4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天津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映南軒活印本影印,1997。
明.徐一夔,《始豐稿》,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1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建陽游榕銅活字印本影印,1997。
明.徐渭,《徐文長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4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鍾人傑刻本影印,1997。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5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天啟刻本影印,1997。
明.烏斯道,《春草齋集》,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袁華,《可傳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馬愉,《馬學士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遲鳳翔刻本影印,1997。
明.高啟,《梟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婁堅《學古緒言》,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張元忭,《張陽和文選》,收於《叢書集成新編》文學冊68,台北:新文豐出版,據正誼堂全書本排印,1985。
明.張新,《白堽集》,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李醇儒刊本影印。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曹于汴,《仰節堂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許有穀,《古今貞烈維風什》,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1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天津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1996。
明.陳循,《芳洲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陳以躍刻本影印,1997。
明.陸文龍,《型世言》,收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珍本古籍叢刊》冊1,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
明.陸粲,《陸子餘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陸簡,《龍皋文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元年(1522)楊鑨刻本影印,1997。
明.章懋,《楓山章先生集》,收入《叢書集成新編》文學冊67,台北:新文豐出版,據金華叢書本排印,1985。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0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馮汝宗,《女範編》,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萬曆31年宛陵劉岩等刊本。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岳麓書社,1984。
明.馮謨,《豐陽先生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2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二年(1622)馮振宗刻本影印,1997。
明.黃仲昭,《未軒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黃尚文,《閨範十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間朱墨印本攝製,1997。
明.黃淮,《黃文簡公介菴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七年(1931)永嘉黃氏排印敬鄉樓叢書本影印,1997。
明.楊宗袞,《岱宗藏藁》,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明天啟間(1621-1627)秣陵廣慶堂刊本。
明.楊慎,《升菴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楊榮,《文敏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4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楊應震,《貞懿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北平圖書館藏明天啟間潼津楊氏家刊本膠片攝製,1997。
明.楊爵,《楊忠介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葉盛,《菉竹堂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1997。
明.解縉等編,《古今列女傳》,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5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鄒元標,《願學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鄒漪,《啟禎野乘》,收於《中國野史集成》冊33,成都:巴蜀書社,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故宮博物院排印本影印,1993。
明.趙南星,《味檗齋文集》,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冊9,北京:中華書局,據畿輔叢書本排印,1985。
明.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0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1585)趙德仲刻本印,1997。
明.趙撝謙,《趙考古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劉文卿,《新刻劉直洲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7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國達刻本影印,1997。
明.劉宗周《劉蕺山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潘希曾,《竹澗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6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明.諸萬里,《諸繼明如縷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山陰諸氏原刊本攝製,1997。
明.鄭棠,《道山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活字本影印,1997。
明.鄧元錫,《皇明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3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刻本影印,1997。
明.蕭鎡,《尚約文鈔》,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江西省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蕭氏趣園刻本影印,1997。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聶豹,《雙江聶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7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吳鳳瑞刻隆六年印本影印,1997。
明.魏校,《莊渠遺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魏驥,《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3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圖書館明弘治十一年洪鍾刻本影印,1997。
明.羅欽順,《整菴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6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顧璘,《息園存稿》,收於《顧華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6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宋犖,《西陂類稿》,卷26,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2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收於《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方象瑛,《健松齋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4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世美堂刻康四十年續刻本影印,1997。
清.毛奇齡,《西河文集》,收於《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王士禎,《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王頌蔚,《明史考證捃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冊388-390,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1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吳偉業,《梅村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1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吳偉業,《綏寇紀略》,收於《中國野史集成》冊29,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李富孫,《鶴徵前錄》,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史部冊28,上海:上海書店,據昭代叢書本影印,1994。
清.李塨,《恕谷後集》,收於《叢書集成簡編》冊65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畿輔叢書本排印,1966。
清.沈珩,《耿巖文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1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五年(1676)沈氏古慧居刻本影印,1997。
清.汪由敦,《松泉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2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汪琬,《鈍翁續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2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1997。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1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1888)鉛印本影印,1997。
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冊253,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廣東叢書排印,1989。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收於《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清.屈大均,《翁山文鈔》,收於《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7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康熙木天閣刻本影印,1997。
清.邵廷采,《思復堂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3。
清.金堡,《嶺海焚餘》,收於《叢書集成續編》5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據適園叢書本排印,1989。
清.姜宸英,《湛園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2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施閏章,《施愚山先生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1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1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昭槤,《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清.紀昀,《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徐乾學,《憺園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4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冠山堂刻本影印,1997。
清.徐乾學,《憺園集》,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緒9年嘉興金氏重刊本。
清.張岱,《古今義烈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攝製,1997。
清.張岱,《石匱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3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1997。
清.張岱,《石匱書後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3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1997。
清.張岱,《瑯嬛文集》,收於《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張煌言,《張蒼水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冊150,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據四明叢書本排印,1989。
清.清世祖,《御定內則衍義》,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1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陪都書銘味三,《閨門學史》,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清.陳廷敬,《午亭文編》,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1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陳鼎,《留溪外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2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自刻本影印,1996。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咸豐六年(1856)刻本影印,1997。
清.陸圻,《新婦譜》,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社會科學冊62,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陸奎勳,《陸堂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7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天津圖書館藏乾隆小瀛山閣刻本影印,1997。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3。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
清.傅維鱗,《明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7。
清.湯斌,《潛菴先生疏稿》,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黃宗羲,《明文海》,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5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三集》,收於《四部備要》冊集部524,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
清.黃宗羲,《南雷詩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鄭大節刻本影印,1995。
清.楊椿,《孟鄰堂文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4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嘉慶24年楊魯生刻本影印,1995。
清.溫睿臨,《南疆逸史》,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3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傅氏長恩閣抄本影印,1997。
清.萬斯大,《學禮質疑》,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萬斯同《石園文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冊15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四明叢書本排印,1989。
清.葉方靄,《葉文敏公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4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抄本影印,1995。
清.熊賜履,《澡修堂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3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澡修堂刻本影印,1997。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鼎文書局,1975。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清.劉振麟、周驤,《東山外紀》,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清嘉業堂刊本。
清.潘耒,《遂初堂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4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社,據吉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增修本影印,1997。
清.潘檉章,《松陵文獻》,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冊1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清康熙32年潘耒刻本影印,1988。
清.談遷,《北游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0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社,據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1585)趙德仲刻本印,1997。
清.談遷,《國榷》,台北:鼎文書局,1978。
清.談遷,《棗林雜俎》,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1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1997。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收於《中國學術名著》冊20,台北:世界書局,1977.12。
清.錢林輯、王藻編,《文獻徵存錄》,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138,台北:文海出版社,咸豐6年序刊本,1986。
清.錢儀吉纂錄,《碑傳集》,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28,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清.錢澄之,《田間文集》,收於《錢澄之全集》6,合肥:黃山書社,1998。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收於《中國野史集成》冊28,成都:巴蜀書社,據玄覽叢書續集影印,1993。
清.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清.藍鼎元,《女學》,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4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清.魏源,《古微堂內外集》,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4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嚴可均,《鐵橋漫稿》,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冊15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心矩齋叢書排印,1989。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冊33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初刻本影印,1965。
清.顧炎武,《亭林餘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冊33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誦芬樓刊本影印,1965。
清.龔煒,《巢林筆談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四、地方志書
淳熙《新安志》,收於《宋元地方志叢書》冊1,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清光緒十四年刊本,1978。
嘉定《剡錄》,收於《宋元地方志叢書》冊10,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道光八年刊本,1978。
景定《建康志》,收於《宋元地方志叢書》冊2,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清嘉慶六年刊本,1978。
至正《金陵新志》,收於《宋元地方志叢書》冊3,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至正四年刊本,1978。
至正《四明續志》收於《宋元地方志叢書》9,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咸豐四年刊本,1978。
成化《處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成化22年刊本。
弘治《重刊興化府志》,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弘治十六年重刊本。
弘治《桐城縣誌》,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弘治3年刊本。
弘治《徽州府志》,收於《中國史學叢書》冊15,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1965。
弘治《徽州府志》,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冊7,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正德《松江府志》,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6,上海:上海書店,據明正德刊本影印,1990。
正德《建昌府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3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十二年(1517)刻本重印,1982。
正德《涿州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正德9年跋刊本。
嘉靖《九江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永豐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2,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光山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如皋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10,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刊本影印,1990。
嘉靖《安吉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28,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刊本影印,1990。
嘉靖《江西通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尊經閣文庫藏嘉靖4年刊本。
嘉靖《沔陽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6,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邵武府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青州府志》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建陽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洪雅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2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重修太平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22,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內閣文庫嘉靖32年刻本影印,1992。
嘉靖《夏邑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浙江通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24-26,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刊本影印,1990。
嘉靖《尉氏縣志》,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冊1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惠志略》,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寧波府志》,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嘉靖年間刊本。
嘉靖《廣平府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2,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嘉靖《衡州府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隆慶《岳州府誌》,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7,台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隆慶《潮陽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
萬曆《上虞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國會圖書館藏萬曆刊本。
萬曆《六安州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國會圖書館藏萬曆12年序刊本。
萬曆《杭州府志》,收於《中國史學叢書》冊15,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1965。
萬曆《青浦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1,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萬曆25年序刊本影印,1992。
萬曆《開封府志》,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萬曆13年( 1585 )刊本。
萬曆《新昌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國會圖書館藏萬曆7年序刊本。
萬曆《雷州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42年刻本影印,1990。
萬曆《漳州府志》,收於《中國史學叢書》冊15,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1965。
萬曆《福州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32,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1992。
萬曆《歙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曆37年刊本。
萬曆《穎州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年間刊本。
萬曆《衡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國會圖書館藏萬曆21年序刊本。
萬曆《襄陽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36,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曆刻本影印,1992。
萬曆《續修嚴州府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09,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萬曆《蘭谿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冊517,台北:成文書局,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刊清康熙間補刊本影印,1983。
崇禎《松江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崇禎4年刊本
崇禎《海澄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33,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崇禎6年刻本影印,1992。
崇禎《烏程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16,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萬曆25年序刊本影印,1992。
崇禎《壽寧待誌》,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32,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崇禎10年刻本影印。
崇禎《肇慶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國會圖書館景照崇禎13年刊本。
崇禎《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995。
順治《汝陽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35,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順治年間刻本影印,1992。
順治《松陽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順治11年刊本。
順治《豐縣誌》,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順治13年刊本。
康熙《仁和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6年序刊本。
康熙《江南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1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康熙23年序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康熙《江寧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7年序刊本。
康熙《江寧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10,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2元年刻本影印,1992。
康熙《長洲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3年序刊本。
康熙《重修崇明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0年序刊本。
康熙《浦江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12年序刊本。
康熙《烏程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0年序刊本。
康熙《淳安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2年刊本。
康熙《淮安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4年序刊本。
康熙《紹興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22年序刊本。
康熙《雩都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30,北京:中國書店,據藏康熙元年刻本影印,1992。
康熙《新城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冊152,台北:成文書局,康熙12年刊本,1968。
康熙《當塗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冊23,北京:中國書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46年增刻本影印,1992。
康熙《漳州府志》,北京:北京圖書館藏,康熙53年刊本。
康熙《蒙城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冊695,台北:成文書局,康熙15年刊本,1985。
康熙《餘杭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12年刊本。
光緒《餘姚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冊500,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本影印,1983。
五、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編,《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出版,2001。
尹達,《中國史學發展史》,台北:天山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方祖猷,《萬斯同傳》,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王記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清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2。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4。
王慎榮,《元史探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明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2。
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據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part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翻譯。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3。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女性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2。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何冠彪,《戴名世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12。
吳,《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
李小林,《萬曆官修本朝正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4。
李小林、李晟文主編,《明史研究備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6。
李宗侗,《中國史學史》,台北:華岡出版部,1975.4。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9。
定宜莊,《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彼得.伯克著,姚朋等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
金毓黼,《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10。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姜勝利,《清人明史學探研》,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6。
徐浩,《廿五史述要》,台北:世界書局,1977。
柴德賡,《史籍舉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10。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2。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台北:里仁書局,1984.10。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劃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8。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台一版10刷。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想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陳蘭村,《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新華書店,1991.10。
陳蘭村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1。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12。
喬志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大文史叢刊,1998.6。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8。
黃雲眉,《明史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6。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9。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1。
楊燕起、高國抗,《中國歷史文獻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12二刷。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劉承幹,《明史例案》,收於《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5。
鄭天挺,《及時學人談叢》,北京:中華書局,2002.9。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一)》,台北:三民書局,1988.2六版。
戴蕃豫,《范曄及其後漢書》,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書店三聯,1985。
謝國楨,《增定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新一版。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1。
韓震.孟鳴歧,《歷史.理解.意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3。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3。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二)中文論文
Twitchett, D. C.〈中國傳記的幾個問題〉,收於《中國歷史人物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73,原名“Problems of Chinese Biography,” in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pp.24-42.
巴兆祥,〈明代佚志略述〉,《文獻》1990:4,頁126-135。
方祖猷,〈天一閣藏萬斯同《明史稿》考述〉,《清史研究》1993:2。
牛建強,〈明初《大明日曆》與《皇明寶訓》的纂修〉,《史學史研究》2000:1,頁67-70。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1。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1993.11。
王家儉,〈崑山三徐與清初政治〉,收入《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王嘉川,〈徐元文與《明史》修纂〉,《史學史研究》1995:2。
王夢鷗,〈新唐書列女傳—謝小娥故事質疑〉,收於《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圖書出版公司,1978.10,頁1-8。
王德威,〈歷史.小說.虛構〉,收於氏著,《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三聯書店,1998.9。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份認同〉,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10。
王鴻雁,〈明《起居注》的若干問題〉,《史學史研究》1999:4。
白靜生,〈《史記》中的女性形象〉,《河北師院學報》(哲社版)1982:3,頁63-68。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成令方,〈女性主義的歷史挑戰:概念和理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1993)
朱希祖,〈康熙本明史列傳稿跋〉,著於1930.5.7,收入《明史編纂考》,頁269-70。
朱希祖,〈清內閣所收天啟、崇禎檔案清摺跋〉,《國學季刊》2:2(1929.12)。
朱端強,〈清.楊賓《萬季野小傳》抄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8:5(2001.9)。
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1,2000.3,頁17-42。
衣若蘭,〈性別與禮儀:以明代親蠶禮為中心的考察〉,「第六屆全國歷史學(研究生)論文討論會」論文,桃園復興,2000.5.19-20。
衣若蘭,〈明熹宗乳母「奉聖夫人」客氏〉,《史耘》3.4(1998.9),頁39-55
衣若蘭,〈近十年兩岸明代婦女史研究評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997.6。
衣若蘭,〈被遺忘的宮廷婦女--明代公主的生活〉,《輔仁歷史學報》10(1999.6),頁27-55。
衣若蘭,〈最近台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998.8。
何冠彪,〈『明史』編纂雜考〉,《明代史研究》27(1999.4)
何冠彪,〈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1(1998.6),頁155-182。
何冠彪,〈清高宗自我吹噓的歷史判官形象〉,收於《明清人物與著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12。
何冠彪,〈清高宗對南明歷史地位的處理〉,《新史學》7:1,1996.3,頁1-25。
何冠彪,〈清朝官方的「明亡於萬曆」說〉,《國立編譯館館刊》28:1(1999.6)。
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大陸雜誌》99:2(1999.8),頁1-22。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收於《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3-52。
吳雨蒼,〈修正明史商榷〉,《國專月刊》1:1(1935.3),頁41-45。
吳振漢,〈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17(1998.6),頁65-92。
吳振漢,〈明代中葉私修國史之風探析〉,《史匯》6(2002.8),頁1-21。
吳智和,〈朱國楨的史學〉,《明史研究專刊》8,1985.12。
吳智和,〈何良俊的史學〉,《明史研究專刊》8,1985.12。
吳智和,〈謝肇淛的史學〉,《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6。
吳樹平,〈紀傳體史書中《列女傳》創始考〉,收於《秦漢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8.10。
呂妙芬,〈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1600-1950)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8.23-25。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1995:5,頁73-79。
宋晞,〈評介「宋元地方志叢書」〉,收於《宋元地方志叢書》冊1,台北:大化書局,1980。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999.6)。
李小林,〈淺論明代本朝史的編纂〉,《明清史論文集》2,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李世珍,〈傳統婦女「忍苦成家」故事之研究--以明清短篇小說為主的論述〉,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
李紀祥,〈歷史與不朽:在時間中的「在」與「逝」〉,收於氏著《時間.歷史.敘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李美娟,〈正史列女傳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李貞德,〈婦女、性別與五十年來的台灣方志〉,許雪姬、林玉茹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1999.5。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庭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6。
李飛,〈中國古代婦女孝行史考論〉,《中國史研究》,1994:3。
李晉華,〈明史纂修考〉,原載《燕京學報專號》之三,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33,收於《明史編纂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頁53-180。
李媛珍,〈明代的命婦生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焯然,〈丘濬之史學--讀丘濬「世史正綱」札記〉,《明史研究專刊》7,1984.6,頁163-208。
李曉燕,〈論宋代列女的特質〉,《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2,頁13-17。
杜芳琴,〈尚烈與倡節:明清貞節的特點及其成因〉,收於《中國社會性別的歷 史文化尋蹤》,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7,頁95-108。
汪榮祖,〈西方史家對中國傳統史學的理解與誤解〉,收於《史學九章》,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12。
周文英,〈略評遼史對婦女的記載〉,《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4,頁34-37。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收於《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10。
林美惠,〈明代江南地區的婦女〉,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林偉琤,〈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維紅,〈明清「貞節」的典型──從顧炎武的母親說起〉,《中國婦女史初探──問題的起源與近代特色》,台北:知音出版社,1991。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998.8),頁11-23。
林麗月,〈明〈戒殺女歌〉作者考—兼論相關文獻的史料價值〉,《明代研究通訊》 5(2002.12)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30(2002.6),頁39-56。
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6。
邱仲麟,〈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11:3(2000.9)。
邱炫煜,〈「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九(開設貴州)校讀:兼論作者的史識與全書的評價〉,《明代研究通訊》 2(1999.7),頁13-39
邱炫煜,〈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新詮〉,《簡牘學報》15,(1994.12),頁235-257。
侯仁之,〈王鴻緒明史列傳殘稿〉,原載《燕京學報》25(1939.6),頁213-238,現收於《明史編纂考》,頁231-59。
俞樟華,〈論司馬遷的傳記文學理論〉,《學術論壇》,2000:2。
姜賢敬,〈劉向列女傳探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5。
施淑緞,〈查繼佐及其史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6。
唐力行,〈明清徽州的家庭與宗族結構〉,《歷史研究》1991:1。
孫康宜,〈西方性別理論在漢學研究中的運用與創新〉,《台大歷史學報》28(2001.12),頁157-174。
孫康宜,〈性別與經典論--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收於《變--新局面的創格》,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10,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5。
孫慧敏,〈天下興亡,「匹夫」之責?-明清鼎革之際的夏家婦女〉,《台大歷史學報》29(2002.6),頁63-85。
孫衛國,〈清官修《明史》與王世貞〉,《史學史研究》,1999:2,頁45-50。
徐秉愉,〈遼金元三代婦女節烈事蹟與貞節觀念之發展〉,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4。
高世瑜,〈歷代《列女傳》演變透視〉,《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1999,頁136-146。
區志堅,〈明遺民查繼佐《罪惟錄》史學之研究-以身份認同、正統觀、褒貶筆法為中心〉,《明史研究專刊》13(2002.3)。
張文德,〈《明史.西域傳》黑樓考〉,《西域研究》2001:1,頁25-33。
張濤,〈被肯定的否定—從《清史稿.列女傳》中的婦女自殺現象看清代婦女遇〉,《清史研究》2001:3,頁40-49。
梁淑萍,〈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莊吉發,〈他山之石—清初君臣口述明史〉,收於氏著《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莊吉發,〈清代國史館的傳記資料及列傳的編纂〉,收於氏著,《清代史料論述》(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8。
許大齡,〈我閱讀《明史》的一些體會〉,收於《明清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
許崇德,〈「御用史學」理論對《四庫全書》史部「敕撰本」編纂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16:1,1998,頁19-58。
郭英德,〈黃宗羲明文總集的編纂與流傳--兼論清前期編選明代詩文總集的文化意義〉,《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33:4(2000.7),頁88-93。
野村鮎子,〈明清女性壽序考〉,收於《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0。
陳守實,〈明史抉微〉,原刊於《國學論叢》1:4(1928.10),收於《明史考證抉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4。
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199-219。
陳素貞,〈史家筆下遼金元女性節烈觀綜探〉,《東海中文學報》13,2001.7,頁65-106。
陳高舉,〈《元史》修纂考〉,《歷史研究》1990:4。
陳國生,〈《明史》入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佈及形成原因當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2,頁124-127。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1(1992.3)
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麗珊,〈二十五史列女傳類釋〉,《大仁學報》14,1996.3,頁135-154。
陶晉生、鮑家麟,〈北宋的士族婦女〉,原載於《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卷1期,收入《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
傅榮珂,〈顧亭林及其史學〉,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78.6
凱瑟琳.卡利茲(Katherine Carlitz),〈慾望、危險、身體--中國明末女德故事〉,收於《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6,頁157-186。
喬治忠、楊豔秋,〈《四庫全書》本《明史》發覆〉,《清史研究》1999:4,頁67-73。
曾鐵忱,〈清代旌表制度〉,原載於《中國社會》1:5(1935.7),現收於高洪興編,《婦女風俗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頁553-577。
馮其庸,〈司馬遷的人物特寫〉,收於《逝川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
黃愛平,〈《明史》纂修與清初史學--兼論萬斯同王鴻緒在《明史》纂修中的作用〉,《清史研究》,1994:2,頁83-93。
黃彰健,〈《明外史》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24(1953.6),頁107-34。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台大歷史學報》20(1996.11)
楊聯陞,〈官修史學的結構--唐朝至明朝間正史撰修的原則與方法〉,《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楊豔秋,〈明中後期的史學思潮〉,《史學史研究》,2001:2,頁36-44。
葉芳如,〈明清以來的萬貴妃形象—歷史書寫的考察〉,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葉高樹,〈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2
董家遵,〈明清學者關於貞女問題的論戰〉,收於《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番禺: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9),頁345-351。
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一),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廖瑞銘,〈明代史學的再評價〉,《台灣人文生態研究》1:1,1997.11。
廖瑞銘,〈明代野史的發展與特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熊秉真,〈明清家庭中的母子關係—性別、感情及其他〉,收於李小江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6。
趙志漢、林劍鳴,〈范曄〉,收於《中國史學史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3)
趙殷尚,〈中晚唐古文傳記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7。
劉勇強,〈歷史與文本的共生互動--以 “賊占妻(女)型”和 “萬里尋親型”為中心〉,《文學遺產》2000:3。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原刊於《社會學界》8(1934),頁19-35,現收於《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10。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4(1993.3),頁21-46。
劉靜貞,〈書寫與事實之間—《五代史記》中的女性像〉,《中國史學》12(2002.12)。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5,1999.3,頁1-30。
劉靜貞,〈歷史的重讀與再現——古代經典《列女傳》的通識意涵〉,《通識教育季刊》4:3,1997.9,頁111-126。
蔡凌虹,〈明代節婦烈女旌表初探〉,《史學月刊》,1992:4。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鄭永昌,〈試論明清之際官方史料對崇禎帝評價的轉變問題〉,《史耘》3.4(1998.9)。
鄭冠榮,〈從鄭貴妃到客氏:晚明政爭中的幾個宮闈女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桂瑩,〈元朝婦女的守節與再嫁--以律令為主的討論〉,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7。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6、17,1987.8-9,收入《中國婦女史論集》(三)、(四),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1995。
盧建榮,〈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師大歷史學報》25(1997.6)。
盧建榮,〈從男性書寫材料看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模〉,《師大歷史學報》26(1998.6)。
錢茂偉,〈明代前期史學特點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3,頁65-70。
錢茂偉,〈萬曆中葉正史撰修探賾〉,《寧波師院學報(社科版)》,1988:1。
錢茂偉,〈論明中葉史學風氣的變化〉,《史學史研究》,2001:2,頁26-35。
謝貴安,〈《明實錄》體裁與體例研究〉,《史學史研究》1997:3。
魏剛,〈從《明史列女傳》看背離禮教的社會“逆流” 〉,收於《歷史、史學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0,頁73-81。
魏偉森(Thomas A. Wilson),〈宋明清儒學派別爭論與《明史》的編纂〉,《杭州大學學報》,24:1(1994.3),頁66-72。
羅常培,〈朱熹對於閩南風俗的影響〉,原載《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1:4,1927,現收於《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
羅慶綦,〈明清之際查繼佐(1601-1676)的忠節觀及其出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
(三)外文專書
下見隆雄,《劉向列女傳研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9。
下見隆雄,《儒教社會母性—母性威力觀點漢魏晉中國女性史》,東京:研文出版,1994.12。
山崎純一,《教育中國女性史資料研究--女四書新婦譜三部書--》,東京:明治書院,1986.10。
多賀秋五郎,《宗譜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60。
內藤虎次郎,《支那史學史》,收於《內藤湖南全集》第11卷,東京:筑摩書房,1969。
增井經夫,《中國歷史書-中國史學史》,東京:刀水書房,1984.7。
Bray, Francesca.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Chan, Hol-Lam(陳學霖).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 Dynasty: Three Studies.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1970.
Cohen, Paul A.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Davis, Richard L. Wind against the Mountain: The Crisis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ir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Franke, Wolfgang(傅吾康).An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明代史籍彙考)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1968.
Ko, Dorothy(高彥頤).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ann, Susan. 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rsons, James Bunyan. The Peasant Rebellion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ucson: 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70.
Ropp, Paul S. Zampweini, Paola and Harriet T. Zurndorfer ed. Passionate Women: Female Suicid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eiden: Brill, 2001.
Struve, A. Lynn. The Ming-Qing Conflict, 1619-1683: A Historiography and Source Guide. Ann Arbor, Michigan: Pu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8.
T’ien, Ju-K’ang (田汝康). 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Ethical Values in Ming-Ch’ing Times. Leiden: Brill, 1988.
White, Hayden. Meta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Raphals, Lisa. Sharing the Light: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Virtue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四)外文論文
小岩井弘光,〈『宋史』列女傳記載—朱娥傳中心—〉,《人文學會紀要》32(1999.12)。
井上進,〈方志位置〉,收於《山根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下),東京:汲古書院,1990.3。
大木康,〈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50:特輯1(1991.1)。
大澤陽典,〈內藤湖南高田藩刻『明史 』〉,《東法社會-布目潮渢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汲古書院,1990.5,頁469-470。
山內正博,〈『舊唐書』「烈女傳」『宋史』「列女傳」—現代語譯—〉,《宮崎大學教育學部紀要-社會科學》,29(1971),頁27-37。
山崎純一,〈近世列女傳變遷—汪憲「烈女傳」安積信「烈婦傳」中心—〉,《中國古典研究》12(1964.12),頁41-54。
山崎純一,〈清朝節烈旌表—同期列女傳刊行背景—〉,《中國古典研究》15(1967.12),頁46-66。
山崎純一,〈兩唐書列女傳唐代小說女性-顯彰勸誡女性群像-〉,收於《中國文學女性像》,東京:汲古書院,1982。
內藤虎次郎,〈支那史學史概要——史記清初——〉,收《內藤湖南全集》第11卷,東京:筑摩書房,1969。
左藤學,〈明代「義民」旌表制度考—創行期正統年間中心—〉,《明代史研究》13號(1985.3)。
周藤吉之,〈宋朝國史編纂國史列傳—「宋史」關聯於—〉,收於氏著,《宋代史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69,頁513-565。
荷見守義,〈『明史』『明錄』-孫氏評問題-〉,《中央大學史研究》第24號(《菊池英夫教授山崎利男教授古稀記念史論叢》),2000.3,頁113-131。
陳青鳳,〈清朝婦女旌表制度-節婦.烈女中心-〉,《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6(1988),頁101-131。
金澤中,〈『明史』「列女傳」 〉(《明史.列女傳》的收錄基準),《全州史學》4,1996.11,頁415-39。
金澤中,〈『明史』「列女傳」 〉(《明史.列女傳》的敘述型態),《明清史研究》7,1998.4,頁1-20。
Bernhardt, Kathryn. “A Ming Q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Women’s History? The perspective from Law,”in Gail Hershatter eds.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42-58.
Burke, Peter. “History of Events and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In Peter Burk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P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233-248.
Carlitz, Katherine. “Shrines, Governing-class Identity, and the Cult of Widow Fidelity in Late- Ming Jiangn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6.3(1997): 612-40.
Carlitz, Katherine. “The Social Uses of Female Virtue in Late Ming Editions of Lienü Zhuan,” Late Imperial China 12.2(1991): 117-152.
Chiu, Andersen. “Changing Virtues? The Lienü of the Old and the New History of the Tang,” East Asia Forum 4(1995): 28-62.
Davis, Richard L. “Chaste and Filial Women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s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1.2(2001): 204-218.
Dennis, Joseph. “Between Lineage and State: Extended Family and Gazetteer Compilation in Xinchang County, ” Ming Studies 45-46(2002):69-113.
Ebrey, Patricia. “Wome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Chinese History,” in Heritage of Chin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Elvin, Mark. “Female Virtue and the State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104 (1984).
Franks, Herbert. “Some Remark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Dynastic Histories,” Oriens 3(1950).
Fryslie, Matthew. “The Historian’s Castrated Slave: The Textual Eunuch and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Identity in the Ming Histor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1.
Furth, Charlotte.“The Patriarch’s Legacy: Household Instruc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Orthodox Values,”in K. C. Liu and Don Price (eds.),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 187- 211.
Handlin, Joanna F. “Lu kun’s New Audience, The Influence of Women’s Literacy on Sixteenth-Century Thought,” in Wolf and Witke ed.,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Taipei: Caves Books, 1988),pp.39-66.
Hardy, Grant. “Can a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Contribute to Modern Western Theory? The Multiple Narratives of Ssu-Ma Ch’ien,” History & Theory 33.1(1994): 20-38.
Holmgren, Jennifer. “Widow Chastity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Lieh-nü Biography in the Wei-Shu, ”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23(1981): 165-186.
Hsieh, Andrew C.K. and Spence, Jonathan D. “Suicide and the Family in Pre-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 Dordrecht and Boston: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Hung, Martin W. (黃衛總)“Manhood and Nationhood: Make Literati’s Writings on Chaste Women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10.22-24。
Ko , Dorothy (高彥頤), “The Complicity of Women in the Qing Woman Cult,” in 《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Mann, Susan. “Grooming a Daughter for Marriage---Brides and Wives in the Mid-Ch’ing Period,”in Watson, Rubie S. and Patricia Buckley Ebrey (eds.),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pp. 204-230.
Mann, Susan. “Historical Chang in Female Biography from Song to Qing Times: The Case of Early Qing Jiangna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30(1985).
Mann, Susan. “Presidential Address: Myths of Asian Womanhoo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4(Nov.2000): 835-862.
Mann, Susan. “Suicide and Survival: Exemplary Widows in the Late Empire,” 收於《中國傳統社會家族:柳田節子先生古稀紀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93。
Mann, Susan. “Talented Women in Local Gazetteers of the Lingnan Region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8)
Mann, Susan.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 in the Mid-Ch’ing Period,” in Benjamin A. 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eds.,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9-49.
Mann, Susan. “Widows in the Kinship, Cl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s of Qing Dynasty China,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6.1(Feb.1987): 37-56.
Mann, Susan.“Women, Family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Willard J. Peterso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Vol 9 , Part1: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pp.428-472.
Ng, Vivien W. “Ideology and Sexuality: Rape Laws in Qing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6.1 (Feb. 1987): 57-70.
Nivison, S. David.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iograph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1.4(1962): 457-463.
Scott, Joan Wallach.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y Analysis,” in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Sommer, Matthew H. “The Uses of Chastity: Sex, Law, and the Property of Widow in Q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7.2(1996): 77-130.
Soulliere, Ellen Felicia. “Palace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7.
Struve, A. Lynn. “The Hsü Brothers and Semiofficial Patronage of Scholars in the K’ang-his Perio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1(Jun.1982): 231-266.
Sung, Marina H. “The Chinese Lieh-nü Tradition,” in Richard W.Guisso and Stanley Johnnesen, eds., Women in China. Youngstown, New York: Philo Press, 1981, pp.63-74.
Twitchett, D. C. “Chinese Biographical Writing, ”in 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 95-114.
Waltner, Ann. “Widows and Remarriage in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in Wolf and Witke ed., Women in China, pp.129-148.
Wang, Gung-wu. “The Chiu Wu-tai Shih and History Writing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Asia Major, new series 6:1(1957): 8-12.
White, Hayden. “The Historical Text as Literary Artifact,” in Tropics of Discourse: 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