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唐芬
Liu, Tang-fen
論文名稱: 離散.回歸與邊緣化:辜鴻銘的尋根之旅
In Search of the Confucian Utopia: Ku Hung-ming’s Journey to Homeland
指導教授: 吳龍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辜鴻銘峇峇華人海峽華人離散文化認同文化保守主義儒教浪漫主義烏托邦
英文關鍵詞: Ku Hung-ming, Baba Chinese, Straits Chinese, diaspora,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conservatism, Confucianism, Romanticism, utopi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從一個離散的海外華人知識分子尋求原鄉認同的脈絡來探討辜鴻銘的理念和生命軌跡。辜鴻銘是十九世紀中葉出生於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的峇峇華人,一八八零年代回歸正處於巨變時代的中國,四十年的歲月當中,有二十餘年是任職於張之洞的幕府。他潛心英譯儒家經典同時投書英文報刊,成為當代獨一無二以道德宣教士姿態對西方世界發聲的中國人。辜鴻銘試圖扭轉西方人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因誤解而產生的歧視,並努力影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作為。他結合了反現代化的浪漫主義思想與儒家的道德哲學,建構出儒教烏托邦的文化認同意識,一方面據以批判以資本主義力量為後盾的地殖民主義侵略者,另一方面則用來力抗中國的改革與革命者。辜鴻銘可謂是介於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局外人,認同的焦慮如影隨形,他的偏執顯現在他為教案、庚子拳亂及慈禧太后所作的辯護,以及對君主專政的擁護和對憲政民主制度拒斥的言論之中。一次大戰後歐洲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絕望感成就了辜鴻銘作為東方文化代言人的美譽,然而此時也因他是個主張綱常名教的前清遺老,在五四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的浪潮之下逐步被推擠到當代中國歷史舞台的邊緣,以至於他畢生所渴望結合東方和西方文化中最優質部份的理想終究未能為當代人所接受。

    This study explores Ku Hung-ming’s idea and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context of diaspora Chinese intellectuals’ search for the identity of their homeland. Ku was born a Baba Chinese in mid-19th century Penang, Malaya, on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under British colonial rule. He had spent eleven years in Europe acquiring a thorough classic education and went to China in the 1880s, the beginning of a period of gr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following forty years in China, Ku worked as a secretary of the powerful Viceroy Chang Chih-tung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mmersed with translating Confucian Classics into English and contributing articles to English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Ku distinguished himself and spoke like a preacher to the Westerners for the purpose of correcting their prejudic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gainst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influencing Western imperialist policies in China.
    Ku constructed a cultural identity of Confucian utopianism with the ideas of romanticism and Confucian moral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which he criticized imperialist invasions into China on the one hand and resisted Chinese reforming and revolutionary voices of Wester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n a sense, Kung acted as an outsider mediating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who suffered from tremendous tensions resultant from his identity crisis. His partisan positions were clear not only in his defenses of the anti-missionary riots, the Boxing Uprising and the Empress Dowager but also in his support for monarchical absolutism and rebuke to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in the midst of European intellectuals’ disappointment at the Western culture, Ku Hung-ming became renowned as the spokesman for the culture of the East. At the same time, against the tide of the May Fourth anti-traditionalism, he was turned into a marginal man in China. His life goal of integrating the best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end, has never been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方法及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8 第二章 狂狷文士:掌握儒經的詮釋權…………………………………………14 第一節 挑戰西方漢學傳統…………………………………………………14 第二節 浪漫主義新詮釋……………………………………………………27 第三章 道德宣教士:向帝國主義侵略者發聲…………………………………41 第一節 為中國人民而辯……………………………………………………41 第二節 為滿清皇太后而辯…………………………………………………49 第四章 聖教騎士:捍衛春秋大義………………………………………………61 第一節 義利之辯……………………………………………………………61 第二節 清流黨的成與敗……………………………………………………66 第五章 前清遺老:儒教烏托邦的美夢…………………………………………76 第一節 尊王攘夷的理想與現實……………………………………………76 第二節 失去舞台的中華文化代言人………………………………………94 結語………………………………………………………………………………119 參考文獻…………………………………………………………………………125

    一 、中文部分
    (一)辜鴻銘的著作
    黃興濤等譯,《辜鴻銘文集》,上、下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6。
    汪堂家編譯,《亂世奇文 : 辜鴻銘化外文錄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辜鴻銘著,南星譯,《清流傳 : 中國牛津運動逸事 》(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香港 : 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
    辜鴻銘著,李晨曦譯,《中國人的精神》(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二)專書
    丁耘、陳新主編,《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問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王先明,《近代新學─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嬗變與重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76。
    孔慶茂,《辜鴻銘評傳》,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政治史硏究室,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編,《晚清國家與 社會》 (State and society in late Qing),北京市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編,《近代中國與世界 : 第二屆近代中國與世界 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市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市,巨流,2000。
    艾愷(Guy S. Allito),《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朱維錚,《音調未定的傳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126
    朱壽桐,《新人文主義的中國影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1997。
    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Confucianis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李元瑾,《林文慶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匯流與矛盾》,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0。
    李元瑾,《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份子的三種回應:邱菽園、林文慶、宋旺相的比較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企業公司聯合出版,2001。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 : (1860 -- 1874) 》,台北市 : 中國學術著作奬助委員會, 1966。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 : 聯經,1987。 余英時, 《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書局,1991。
    余英時等,《五四新論 : 既非文藝復興, 亦非啟蒙運動》,台北 : 聯經,1999。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1983。
    杰里.馬勒 ( Jerry Muller ) 著,劉曙輝、張容南譯,《保守主義:從休謨到當的社會政治思想文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金學勤,《論語英譯之跨文化闡釋──以理雅各、辜鴻銘為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柏克 ( Edmund Burke ) 著,何兆武、許振洲、彭剛譯,《法國大革命反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編,《當代儒學與精神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高瑞泉, 山口久和主編,《城市知識份子的二重世界 : 中國現代性的歷史視域》 (Urban intellectuals' dual world : a historical vision of China's modernity) ,
    127
    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徐復觀等著,《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0。
    郭漢民,《晚清社會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張玉法,《中國近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93,十二版。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77。
    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9。
    張研、牛貫杰,《清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張禮恒,《從西方到東方: 伍廷芳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台北縣:國史館,1986
    黃長著、孫越生、王祖望主編,《歐洲中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 》,北京市 : 中華書局, 1995。
    黃興濤 ,《閒話辜鴻銘 : 一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 》,桂林市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黃興濤編,《曠世怪傑-名人筆下的辜鴻銘 辜鴻銘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傅樂詩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1982,三版。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楊貞德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歷史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楊念群,《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 : 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 》,北京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28
    黎仁凱,《張之洞幕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1982。
    錢穆,《國史大綱》下冊,國立編譯館,1975,修訂二版。
    戴玄之,《義和團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三)論文
    川尻文彥,〈辜鴻銘與「道德」的課題―俯視東西文明的視角〉,高瑞泉, 山口久和主編,《城市知識份子的二重世界 : 中國現代性的歷史視域 》 ( Urban intellectuals' dual world : a historical vision of China's modernity ) ,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頁76-110。
    方厚升,〈超越偏狹,走向寬容-評衛禮賢對辜鴻銘的接受〉,《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2,頁69-74。
    王開璽,〈晚清滿漢官僚與滿漢民族意識簡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政治史硏究室,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編,《晚清國家與社會》 (State and society in late Qing),北京市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290-306。
    王輝,〈辜鴻銘英譯儒經的文化用心──兼評王國維 “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外國語言文學(季刊)》,2006:3(總89期),頁186-191。
    王寧譯,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反歷史的文化?尋找東亞認同的“西方” 〉,《文藝研究》,2000:2,頁139-149。
    丘為君,〈戰爭與啟蒙:「歐戰」對中國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005,23期,頁 91-146。
    任君峰譯,昆廷‧斯金納,<觀念史中的意涵與理解>,丁耘、陳新主編,《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問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39-79。
    李國祁,〈張之洞與中體西用論〉,《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
    129
    歲祝壽論集》上冊,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454-5。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1995.9,頁95-154。
    周良發,〈辜鴻銘、杜亞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觀之比較〉,《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1年第1 期,頁30-35。
    梁元生,〈求索東西天地間:近代東亞知識分子的困惑與追尋-以韓國尹智昊、南洋辜鴻銘、中國鄺富灼為例〉,章開沅東西方文化交流學術基金編,〈求索東西:章開沅東西方文化交流學術基金講座文集:2002~2009〉,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頁133-151。
    黃賢強,〈南洋歸來知識分子與晚清國家和社會—以辜鴻銘、李登輝和伍連德為
    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政治史硏究室,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編,
    《晚清國家與社會》(State and society in late Qing),北京市 : 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7,頁617-630。
    彭剛,<歷史地理解思想-對斯金納有關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反思的考察>,丁耘、陳新主編,《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問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131-159。
    張新枝,〈後殖民視角下解讀辜鴻銘譯經的歸化法〉,《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10卷,第2期,2009年4月,頁316-319。
    陳煒舜,〈辜鴻銘《論語》引《詩》譯筆淺析〉,《閩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3期,
    頁14-19。
    陳煒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辜鴻銘《論語譯英文‧學而篇》譯筆試論〉,第三屆台灣與東南亞文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
    陳煒舜,〈辜鴻銘《論語譯英文》自註引文初探〉,「全球化與文化轉化/譯、文化身份」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辦,宜蘭:礁溪,2008.12.19-12.20。
    130
    梅謙立,〈最初西文翻譯的儒家經典〉,《中山大學學報》,廣州:2008
    年,第48卷第2期,頁131-142。
    黃興濤,〈大義與私意:羅家倫「上書」趕辜鴻銘「下課」──一份新見北京大學檔案之解讀〉,《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175-190。
    趙可,〈張之洞調停滿漢畛域的努力與晚清政局的演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1期,頁 111-16。
    黎仁凱,〈張之洞幕府成員的構成與特色〉,《燕趙文化》,2004年第2期。取自http://www.cssn.cn/news/304564.htm中國社會科學網101.4.5.
    劉中樹,〈1978-2008年辜鴻銘研究評述〉,《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11,48:6,頁79-86。
    傅蘭梅, 〈東西南北人-辜鴻銘生平軼事研究管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11月,第48卷,第6期,頁87-91。
    (四) 博碩士論文
    黃慧敏,《新馬峇峇文學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2。
    (五)其他
    陳思賢,《理性、語言與政治:政治哲學研究傳統的分析》,國科會計畫NCS 88-2414-H002-024,民87-88。
    王勇,《張之洞督撫幕府及地方官僚體系研究》,北京: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取自
    http://res4.nlc.gov.cn/home/pdfRead.trs?marcid=MDAzMzE5MjIz&channelid=3&bookid=01608103_34&dataid=drpaper¤tpage=1&pathinfo=742_200&top=a&typ
    131
    e=first&subchannel=0&ifPdfReader=0&jumpType=0&filenameSize=5&part=0 中國國家圖書館博士論文資源庫 2012.4.5
    二、外文部分
    Arnold ,Matthew . Culture and Anarchy : An Essa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ticism, Culture and Anarchy and other writings, ed. by Stefan Coll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Arkush , R. David. (歐達偉)“Ku Hung-Ming (1857-1928).” Papers on China vol 19 (1965): 194-238.
    Clammer, John. Diaspora and Identity: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sia, Planduk Publications (M) Sdn Bhd, 2002.
    Lee,Regina. “Theorizing Diasporas: Three Types of Consciousness”, in Robbie B. H. Goh and Shaw Wong eds., Asian Diasporas: Cultures, Identities, Representation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th Era,Me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79.
    Young, Robert J. C.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8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