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翁蓉旋 Weng, Jung-Hsuan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仁傑
Lin, Jen-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視覺藝術 、審美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visual art, aesthetic teach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審美教學為視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面向之一,本研究係探討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以臺北市國民小學任教視覺藝術之教師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晤談的方式,了解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實務與內容、目的、困難及在審美教學的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
本研究結果發現:教師運用審美教學媒體、教材以生活周邊素材為主;編選考量以學生主體出發,而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策略方式、評量較貧乏;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以提升學生對視覺的敏感度為主;外在環境、教材是教師實施審美教學感到困難的主因。而在審美教學自我充實與省思多傾向自我檢討,少與同儕教師有互動交流。
而不同背景的教師在審美教學的實踐上有所差異,專業背景的教師較有信心勝任也具有較高的使命感;其次在擔任不同職務教師的差異上,視覺藝術專任教師投入課程工作較完整、有系統,而導師兼任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上的實踐情形較力不從心,因此在解說能力、關注當前社會文化議題等較感困難也易疏忽。
以上述研究結果,希冀提供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省思、師資培育機構規劃課程的完善度及教師進修內容之實用性作參考。
Aesthetic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domain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e status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by visual art teachers in Taipei. This study employ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realize the status of the content, purpos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and the self-accomplishment and reflection of visual art teachers.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Most teachers choosed teaching media and lay stress on students and lack of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teaching was to arise visual sensitivity of the students.
External stimulation and teaching materails were the main problems that teachers felt difficult to handle with. Additionally, there are les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Teachers took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aesthetic teaching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 First of all,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d much more confident to adequate and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full-time visual art teachers were much more concentrative and systematic than home-room teachers who often felt difficult on explanation art works and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culture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ccelerate the on-the-job teachers to reflect themeselves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planning course association and further course.
一、中文部分
王文純(1986)。美術鑑賞理論研究及近三十年來我國國民中學美術鑑賞課程之評析。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姿(1991)。我國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內涵演變之初探-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八十年。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素芸(2000)。教師課程決定自主性之探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235-254。
王麗雁(2005)。藝術教育發展現況分述。2005臺灣藝術教育年鑑,5-6。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秀雄(1995)。鄉土美術的特質與其鑑賞要點探視。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3)。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方惠光、朱美玲、劉晉立、黃鳳儀(1999)。高級中學以下學校藝術欣賞課程之研究規劃。臺北:教育部。
毛連塭(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與師資培育。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臺灣中華書局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譯部編譯(1998)。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臺灣中華出版。
呂燕卿(1992)。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24,5-23。
呂燕卿(1994)。國小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市:妏晟。
呂燕卿(1996)。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75-198)。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呂欣倍(2006)。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藝術鑑賞課程教學概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惠娟(2001)。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鑑(1993)。國小美勞科教師專業與學科專門基本能力之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林曼麗(2000)。臺灣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
林青津(2002)。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滿(2004)。國小高年級鄉土藝術鑑賞統整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縣T國小為個案。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靜儀(2003)。美術館推廣教育之國小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顯超(2003)。從「人、生活與環境」探討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
程之研發。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 藝術與人文領域, 11-19。
高實珩(2003)。從兒童心理發展探討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育的實踐。國教之友,54(4),8-19。
徐秀菊、張德勝、趙惠玲、洪于茜、陳尚盈、蘇郁菁、朱怡珊(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孫孟儀(2004)。美術圖畫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三角湧的梅樹阿公》和《克利的繪本》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明詩(2006)。「從卡通圖像進入名畫世界」之審美教學:以臺北市大理國小二年級學童為對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美文(2002)。博物館低年級兒童藝術鑑賞教學資源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武雄(1996)。知覺發展與美勞教育關係之初探。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51-86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張淑美(1996)。探討藝術鑑賞教育。國教輔導,314,10-13。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北:滄海。
張世宗(2002)。從變革危機到教改轉機-藝術教育教師自主之教材開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73-90。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許順吉(2005)。澎湖縣國民小學視覺藝術課程實施現況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花(1999)。兒童與少年如何說畫。臺北:三民。
陳瓊花(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心理學與藝術教育。155-191。臺北:桂冠。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 143, 24-31。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藝術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439-461。臺北:桂冠。
陳清炘(2004)。頭洲國小鄉土藝術審美教學之資源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自信(2004)。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審美教學之研究-以「雲」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奕穎(2004)。國小藝術鑑賞課程設計研究-以結合臺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資源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美(2002)。國小高年級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的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的起源、演變與內涵的研究。臺北:五南。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涵意探究。教育科學期刊,1(1),79-105。
莊連東(1998)。國小美勞科審美領域教材編選與運用之研究。進修學訊,4,103-126。
國立藝術教育館編印(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美術篇(1999)。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黃壬來(2002b)。全球情勢與臺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
術與人文教育,頁65-98。臺北:桂冠。
黃彥碩(1997)。超媒體在中小學美術史鑑賞教學之應用研究-以日據時期(1895-1945) 臺灣西洋美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上冊)。臺北:滄浪。
葉玲瑤(2000)。國中美術教師鑑賞領域教學策略運作歷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楊馥如(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 談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119,91-96。
趙惠玲(1995)。美術鑑賞。臺北:三民。
劉豐榮(1992)。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
劉璟儀(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之美欣賞能力探討-以地景欣賞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漢寶德(2003)。美國一般藝術教育參訪見聞。美育,134,85-89。
廖偟鳳(1999)。國小中年級審美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中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明憲(1999)。兒童審美反應教學的演變與基本認識。國教輔導,38(6),13-18。
賴婉媛(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謝靜儀(2000)。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東山(2001)。藝術概論。臺北:偉華。
戴莉如(2004)。視覺藝術課程標準與綱要演變下國小教師的教學因應策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惠美(2002)。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9-58。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上)。美育月刊,21,29-40。
蘇振明(1993)。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培養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消費者。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編,當代美勞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pp.161-206)。
蘇英子(2004)。專題導向式學習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Carmen L. (1994). Designing assessment in art.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Addison, N. (2000). Critical and contextual studies. In Addison, N.&Burgess,L.(Eds.)
Learning to teach Art and Design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Experience.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Broudy, H. S. (1972). Enlightened Cherishing- An Essay on Aesthetic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lark, G. A., Day, M.D. & Greer, D. (1987).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becoming student of Art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1(2), 129-193.
Efland, A.D. (1995). The Spiral And Lattice: Change in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ith Implications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6(3), 134-153.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deja, S. & Hurwize, A. (1977). The Joyous Vision. 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McFee, J.K. (1991). Art Education Progress: A Field of Dichotomies or a Network of Mutual Suppor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2(2), 78-81.
Tyler, R.W. (1970). Basic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chowiak, F. (1985). Emphasis ar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
三、網路部分
吳碧燕(2003)。美術欣賞教學如何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檢索日期:2007.05.01。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arthome.hk/teacher/essay/Art-appreciate-NgPikYi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