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秉芝
論文名稱: 立皇帝—明代宦官劉瑾
指導教授: 朱鴻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劉瑾閹黨司禮監祖制立皇帝宦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1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劉瑾在明代宦官權勢發展居關鍵地位,憲宗時進入二十四衙門系統,最初擔任是最為低賤的鐘鼓司,經過了一連串的驚險和鬥爭,取得了司禮監的職務,司禮監是二十四衙門的首腦,握有批答奏章、傳宣御旨之權。劉瑾掌司禮監之後,武宗將各司章疏皆交由劉瑾處理,事無大小,全交給劉瑾決定。劉瑾不擅文墨,批答章奏,需要外廷大臣的協助,焦芳、李東陽兩位內閣大臣就是潤色章奏的角色。但劉瑾要擴大自己的權力,不僅需要武宗的信任,也需要在百官中形成一個親劉瑾的政治勢力,透過吏部,劉瑾掌握文官升遷貶降,指揮官僚系統,培植堅實的權力網絡,完成權力擴張。
    所以在所有正史中,唯獨《明史》有〈閹黨傳〉,且以焦芳首開其端。
    所謂閹黨,是指依附宦官的官僚士大夫集團,劉瑾掌控了內閣和六部的人事佈局,形成有組織性的政治集團,當時大臣和朝鮮官員甚至稱劉瑾為立皇帝。
    劉瑾專政之後,全面性地插手全國政務,這些措施使得劉瑾成為一位
    囂張跋扈、貪污納賄的負面人物,同時也被批評為「變亂祖制」。但我們對
    於劉瑾的變亂舊制,應該重新加以檢視。持平而論,劉瑾專政,除了他的
    政治野心,也有心想要解決當時的朝廷財政和吏治問題,如罷廢邊例銀兩,
    是為了減少朝廷財政惡化;清丈屯田、查盤是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整頓鹽
    政,是為了改善長年鹽政的敗壞;京察不以六年為限等的新規定等,具有
    澄清吏治的作用;這些措施皆具有合理的成分,不應因人廢事,一概而論。
    劉瑾的結局是必然的,武宗可以給予劉瑾空前的權力左右朝政,也可
    以隨時收回,這是明代宦官的宿命;但劉瑾權力運作的模式,是從操縱內
    閣,控制吏部尚書,進而指揮官僚系統,變易舊制。劉瑾所建立的閹黨式
    的政治型態,使明代開始出現了有組織性的政治集團,影響所及,造成明
    中葉以後黨爭不斷惡化,一直持續到明朝結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題名義界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題名義界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選取依據 5 一、 研究範圍 5 二、 選取依據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9 一、 研究方法 9 二、 研究架構 10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12 第二章 外緣因素探討 15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5 一、 元代政治經濟背景 15 二、 元代社會文教背景 18 第二節 文人的社會地位 23 一、 歷代文人社會地位 24 二、 元代文人社會地位 28 第三節 元雜劇作家概述 32 第三章 內容意涵深究(一)—良賤間之戀愛劇中書生形象分析 42 第一節 初生──未遇女子前的生平 44 一、 風流子弟 44 二、 求官才子 46 三、 為官士子 48 第二節 成長──和女子初見的情景 50 一、 初見場合 51 二、 初見情形 54 第三節 開花──和女子交往的過程 57 一、 交往情形 59 二、 交往阻礙 61 第四節 結果──戀情最終的結局 66 一、 逆轉原因 67 二、 最後結局 71 第五節 評析──書生形象探討 73 一、 外在條件 73 二、 內在修養 75 第四章 內容意涵深究(二)—良家男女之戀愛劇中書生形象分析 81 第一節 初生──未遇女子前的生平 83 一、 求官才子 84 二、 為官士子 90 第二節 成長──和女子初見的情景 91 一、 初見場合 93 二、 初見情形 97 第三節 開花──和女子交往的過程 101 一、 交往情形 104 二、 交往阻礙 109 第四節 結果──戀情最終的結局 112 一、 逆轉原因 114 二、 最後結局 117 第五節 評析──書生形象探討 119 一、 外在條件 119 二、 內在修養 121 第五章 內容意涵深究(三)—書生形象反映的意義 127 第一節 形象塑造的內涵 127 一、 典型書生的形象 127 二、 形象塑造的技巧 132 第二節 作者的創作意識 135 一、 反映現實 136 二、 反射理想 138 第三節 元代文人的特殊性 139 一、 市井化 139 二、 開放化 140 第六章 結論 143 參考資料 147

    徵 引 書 目
    壹、 古籍史料

    一、古籍‧政書
    尹守衡,《明史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4月初版。
    王圻,《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王欽若編著,《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3版。
    申時行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0月初版。
    吳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初版。
    李東陽等,《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李東陽撰,申時行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7月初版。
    李景隆等,《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8年7月2版。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56。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5版。
    姚思仁,《大明律》,收於《明清史料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叢書,1993年8月初版。
    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1981年4月4版。
    夏燮,《明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初版。
    徐學聚編,《國朝典彙》,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5月2刷。
    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0年3版。
    張居正等,《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清高宗敕撰,《續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初版。
    費宏等,《明武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葛培嶺注釋,《詩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月2版。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1979
    年2月。
    談遷,《國榷》,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7月初版。
    錢基博,《明鑑》,台北:啟明書局,1959年。

    二、文集‧筆記
    不著撰人,《九朝談纂》,收於《清代禁燬叢刊》,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7年。
    不著編人,《皇明詔令》,收於《元明史料叢編》,永和:文海出版社,1984年。
    不著撰人,《明事斷略》,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毛奇齡,《明武宗外紀》,台北:神州國光社,出版年月不詳。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台北:學生書局,1965年5月初版。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王世貞,《錦衣志》,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王世貞,《觚不觚錄》,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初版。
    王鏊,《震澤長語》,收於《明清史料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朱廷立,《鹽政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
    朱國楨,《湧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何喬遠,《名山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月初版。
    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版。
    李東陽,《懷麓堂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李夢陽,《空同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李賢,《古穰集》,收於《四庫全書珍本》冊35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3版。周璽,《垂光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林俊,《見素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施愚山,《施愚山集》,見趙令揚審訂、梁紹傑輯錄,《明代宦官碑傳錄》,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97年11月初版。夏燮,《明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5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徐三重,《採芹錄》,收於《四庫全書珍本》冊21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徐復祚,《花當閣叢談》,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圖書出版公司,1966年。徐禎卿,《徐迪功詩集四卷外集三卷附錄一卷》,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徐襄陽,《西園雜記》,收於《中國野史集成》冊37,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高岱,《鴻猷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康海,《對山集》,收於《四庫全書珍本》冊35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張萱,《西園聞見錄》,收於《元明史料叢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陳洪謨,《繼世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2刷。傅杰,《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初版。
    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版。焦竑,《國朝獻徵錄》,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4月初版。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7月1版。黃景昉,《國史唯疑》,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9月2版。
    楊一清,《楊一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5月1版1刷。楊廷和,《楊文忠三錄》,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28,台北: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楊椿,《孟鄰堂文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楊靜亭編,張琴等增補《都門紀略》,收於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初版。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版。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5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雷禮,《內閣行實》,台北:學生書局,1970年12月初版。雷禮,《國朝列卿記》,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趙翼,《廿十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2001年8月初版13刷。
    劉辰,《國初事跡》,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冊48,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初版。劉若愚,《酌中志》,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9月。撰人不詳,《明史斷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冊21,北京:北京書局,2000年。蔣一葵,《堯山堂外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19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1995年。蔣之翹,《天啟宮詞》,《百部叢書集成-學海類編》冊53,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鄭岳,《山齋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6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鄭曉,《今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2版。鄧球,《皇明泳化類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5年4月初版。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4月初版。

    薛應旂,《憲章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1988年7月初版。
    謝遷,《歸田稿》,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韓邦奇,《苑洛集》,收於《四庫全書珍本》冊36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羅,《圭峰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1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譚希思,《明大政纂要》,收於《元明史料叢編》,永和: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緒思賢書局刊本,出版年月不詳。
    貳、 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丁易,《明代特務政治》,香港:現代文化協會,出版年月不詳。上海中華圖書館編輯部主編,《戲考》,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7 月初版。
    于志嘉,《明代世襲軍戶制度》,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4月初版。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1版。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王玉德等編著,《中國宮廷文化集觀》,武漢:長江文藝,2000年1版。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2月初版。
    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9月1版。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2月2版。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石碩等編著,《宦官大觀》,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任洪,《中國古代宦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初版。安作璋主編,《中國宦禍實錄》,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9月初版。
    安震,《日月雲煙-明朝興衰啟示錄》,台北:聯經,1998年8月1版。何偉幟,《明初的宦官政治》,香港:文星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7月增訂版。余華菁,《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冷東,《被閹割的守護神—宦官與中國政治》,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5月。
    吳,《朱元璋傳》,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2月1版。
    呂卓民,《明代西北農牧地理》,台北:洪葉文化,2000年10月。李明明、吳惠,《中國鹽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李禹階,《權力塔尖上的奴僕—宦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李學勤主編,《夏文化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初版。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台北:雲龍出版公司,2004年1月初版。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1996年6月。杜婉言,《失衡的天平—明代宦官與黨爭》,台北:萬卷樓,1999年8月1版。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孟森,《明代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2版。武新立編著,《明清稀見史籍敘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版。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8月初版。
    徐苹芳編著,《明清北京城圖》,中國考古研究所編輯,北京:地圖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馬少波,《中國京劇發展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高戈平,《國劇臉譜藝術》,台北:書泉出版社,2003年9月2版。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1992年6月1版。梁披雲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香港:書譜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郭精銳、陳佛武、壽耘、仇江,《車王府曲本提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陳守實等,《明史考證抉微》,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4月。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6月初版。陳學霖,《明代人物與史料》,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12月2版。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4月2版。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台北:聯經,2001年1月初版。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稿》,台北:台灣商務,1977年9月。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1月3版。楊一清,《楊一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5月初版。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1版。
    溫功義,《明代的宦官和宮廷》,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3月1版1刷。萬依、王樹卿、劉潞,《清代宮廷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趙令揚、梁紹傑,《明代宦官碑傳錄》,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97年11月初版。劉烈茂、蘇寰中、郭精銳主編,《車王府曲本菁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刷。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1版。鄭振鐸,《清人雜劇》,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3月。謝國楨,《晚明史籍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4月初版。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1995年11月。藍力生,《中國戲曲臉譜藝術》,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
    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顧蓉等,《霧橫帷牆、古代宦官群體的文化考察》,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出版。王文景,《明宦官王振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巨煥武,《明代宦官禍國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2年6月。蔡慶順,《明代宦官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二、中文論文
    方弘仁,〈明代之尚寶司與尚寶監〉,收於《明史研究專刊》第3期,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方志遠,〈明代的戶口食鹽和戶口鹽鈔〉,《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3月。
    方志遠,〈明代的鎮守中官制度〉,《文史》,1995年4月。方志遠,〈明代的四衛、勇士營〉,收於《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王世華,〈論魏忠賢專權〉,《安徽師大學報》,1980年4期。王守棟,〈試論宦官對維繫唐中後期統治的作用〉,《德州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3月。

    王宏志,〈明朝的宦官與廠衛〉,《文史知識》,1982年3期。王明霞,〈明代的文官考核制度及其利弊〉,《松江學刊〈社科版〉》,1994年第1期。

    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江南經濟〉,《學術月刊》,1984年6月。王春瑜,〈說明代宦官詩〉,《明清史散論》王興亞,〈明代官吏瀆職及其懲罰〉,《平頂山師專學報》,2000年2月第1期。丘慧瑩,<關於《清昇平署志略》論及南府、景山的幾個問題>,《南京師大學報(社社會科學版)),1998。田守真,〈康海事略〉,《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1995年10月。
    田培棟,〈明後期山陜東林黨人的反腐朽鬥爭〉,《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1年3月。
    田澍,〈論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時期明廷政局的走向〉,《西北師大學報》,1997年2月。白品海、鹿欓慧,〈論明代監察制度對皇權與相權的制約〉,《文史哲》,1998年第2期。
    白曉娟,〈宦官忠良考辨〉,《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任昉,〈北京地區新出明代宦官墓志零拾〉,王春瑜主編,《明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0月。朱子彥,〈論明代的內閣與黨爭〉,《長春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1月。
    朱鴻,《論明太祖的廢相》,《歷史月刊》,第143期,1999年11月。江心力,〈明朝內閣官僚群體形成因素析論〉,《史學集刊》,1996年第3期。何孝榮,〈明代宦官與佛教〉,《南開學報》,2000年第1期。
    何冠彪,〈宦官通稱太監考〉,《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1990年12月。
    何偉幟,〈試論內書堂的建置與明代政治的關係〉,《明清史集刊》,第3卷,1997年。冷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宦官研究綜述〉,《史學月刊》,第3期,2000年。

    冷東,〈明代宦官監軍制度述略〉,《汕頭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1994年。冷東,〈明代政治家與宦官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冷東,〈明初三楊與宦官關係論略〉,《汕頭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1992年2期。
    冷東,〈明清兩代宦官專權與封建專制的關係〉,《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5年第2期。
    冷東,〈葉向高與宦官關係略論〉,《汕頭大學學報》,第11卷第2期,1995年。
    吳,〈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史鏡管窺》,1998年8月。吳高慶〈明朝宦官特務司法探究〉,《法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吳慧,〈明代食鹽專賣制度的演變〉,《文史》,1986年。
    吳緝華,〈明仁宣時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2月初版。吳緝華,〈明代四輔官考〉,《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2月初版。吳緝華,〈論明代廢相與相權之轉移〉,《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2月初版。吳緝華,〈明初殿閣大學士研究〉,《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2月初版。吳豔紅,〈明代武職立功考論--兼論贖例在明代武職中的行用〉,《史學集刊》,第4期,2002年10月。

    呂景琳,〈論明朝國有軍屯土地的私有化〉,《江海學刊》,1996年1月。宋純路,〈明代巡撫及明政府對它的控制〉,《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6月。李洵,〈論明代的官和吏〉,收於《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李渡,〈論明代的閣權〉,《文史哲》,1995年第6期。

    那思陸,〈明代司禮監與司法審判〉,《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9期。周承業,〈明代文官考課制度及其借鑒意義〉,《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1994年第2期。
    周致元,〈明代的宗室犯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1997年第5期。

    周裕興,〈由南京地區出土墓志看明代宦官制度〉,《明清論叢》,1999年12月。周裕興,〈明代宦官與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
    周曉光,〈論明代崇禎年間的宦官〉,《學術月刊》,1992年1期。林延清,〈論明代中期京畿地區莊田的膨脹和清理〉,《歷史檔案》,2000年3月。林延清,〈論明世宗打擊和裁抑宦官〉,《史學集刊》,1994年第4期。
    林樺,〈略論明代翰林院與內閣的關係〉,《史學月刊》,1990年3月。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92年6月第20期。林麗月,〈明初的察舉〉,收於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5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松本隆晴,〈明代中期寧夏鎮的寊鐇之亂〉,《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邱仲麟,〈明代自宮求用現象再論〉,《淡江史學》,1994年6月。姜德成,〈明代內閣制淺議〉,《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

    柳海松,〈論明代的京官考課制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29卷第1期,2001年1月。胡凡,<論明代東宮臣僚集團>,收於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唐克軍,〈明代官員升遷路徑述論〉,《史學月刊》,2004年第1期。夏維中、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研究〉,《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2。徐 泓,〈明代的私鹽〉,收於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徐連達,〈明代錦衣衛權勢的演變及其特點〉,《復旦學報》,1992年6月。馬志強,〈北朝宦官探論〉,《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第16卷第2期,1997年。馬懷良,〈兩漢宦官考〉,收於《中國古代史論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高兵,〈東漢末皇權對三大政治集團的態度〉,《齊魯學刊》,1998年第5期。郗鵬,〈淺論唐、明兩代宦官專權的不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0年7月。張士尊,〈明代總兵社會地位的歷史變遷〉,《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2卷第4期,1998年。張存武,〈說明代宦官〉,收於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2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張邦煒,〈兩宋無內朝論〉,《河北學刊》,收於《中國古代史-宋遼金元清》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1994年第3期。

    張金銑,〈南漢宦官勢力初探〉,《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97年5月14期。張哲郎,〈明史官銜名詞譯釋〉,《政大歷史學報》,2002年5月第19期。張家國、殷耀德、李紅衛,〈試析明代鹽法變遷之軌跡〉,《法學評論》,1997年第5期。張德信,〈明代諸王與明代社會政治〉,《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
    張麗劍,〈明代的開中制〉,《鹽業史研究》,1998年第2期。

    梁希哲,〈明代內閣與明代的官僚政治〉,《史學集刊》,1992年2月。
    梁紹杰,〈明代宦官教育機構的名稱和初設時間新證〉,《史學集刊》,1996年第3期。梁紹杰,〈剛鐵碑刻雜考--明代宦官史的一個謎〉,《大陸雜誌》,第91卷第5期。
    許大齡,〈明代的官制〉,收於《明清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許宏杰,〈明代土地整理之考察〉,《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1期,1935年11月。
    郭厚安,〈假皇權以肆虐的奴才-論明代的宦官〉,《甘肅師大學報》,1980年1期。
    郭厚安,〈論仁宣之治〉,《西北師大學報》,1992年2月
    陳文豪,〈讀明史「閹黨」傳〉,收於《明史研究專刊》,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第3期。陳清泉、金成基,〈略論明代中後期的宦官擅權〉,《歷史教學》,1980年第3期。
    陳學霖,〈明永樂朝宦官探索黃儼奉使朝鮮事蹟考釋〉,《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6月。陶慕寧,〈明教坊演劇考〉,《南開學報》,1999年第6期。
    傅同欽、克晟,〈明代大太監劉瑾〉,《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單學勇,〈試論明代的薄俸制及危害〉,《南京社會科學歷史學研究》,2002年第2期。
    曾唯一,〈朱元璋的集權與明中後期的政治腐敗〉,《四川師院學報》,1985年3月。
    黃小榮,〈試論明代宦官權力的擴張及其原因〉,《歷史教學》,2001年第7期。

    黃才庚,〈明代司禮監專權對奏章制度的破壞〉,《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黃彰健,〈論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明清史研究叢稿》,台北:台灣商務,1977年9月。
    楊三壽,〈明憲宗時期的雲南鎮守太監錢能〉,《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3期,2002年5月。楊玉秋,〈論唐朝後期的宦官專權〉,《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期。
    楊立志,〈明代宦官詠武當山詩考釋〉,《鄖陽師範高等專學校學報》,第21卷第4期,2001年8月。

    楊學涯,〈略論明代中後期北方地區的重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2月。萬國鼎,〈明代莊田考略〉,收於《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江蘇:人民古籍出版社,1985年。董倩,〈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探析〉,《甘肅社會科學報》,1995年第2期。靳潤成,〈從南北榜到南北卷—試論明代的科舉取士制度〉,《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廖心一,〈劉瑾變亂舊制考略〉,收於《明史研究論叢》第3輯,1985年5月初 版。榮寧,〈試論明代恩蔭制度〉,《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趙世瑜、張宏豔,〈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歷史研究》,2000年4月。趙玉田,〈明代的國家建制與皇儲教育〉,《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科版〉》,2001年第4期。
    趙全鵬,〈明代宗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21卷第5期,1994年。
    趙克生,〈明代私閹之禁〉,《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26卷第1期,2002年1月。趙佩馨,〈甲骨文中所見殷代五刑〉,《考古》,1961年第2期。

    趙連穩,〈礦稅監高淮亂遼事評〉,《東北地方史研究》,1991年3月。
    趙軼峰,〈票擬制度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1989年2月。
    趙毅、劉國輝,〈略論明初三楊權勢與仁宣之治〉,《東北師大學報》,1997年1月。劉志堅、劉杰,〈試論明代官吏考察制度〉,《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38卷第3期,2001年5月。
    劉長江,〈略論明代科道官參與廷議之得失〉,《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6期。
    劉森,〈明代召商運鹽的基本形態〉,《鹽業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劉森,〈明代勢要占竊與邊方納糧制的解體〉,《廣州學術研究》,1993年3月。劉靜,〈試論《金瓶梅》中的宦官〉,《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8年3月第27卷第1期。劉禮芳,〈關於明代內閣建置的幾個問題〉,《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1991年2月。
    歐陽琛,〈明內府內書堂考略兼論明司禮監和內閣共理朝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3月。
    歐陽琛,〈論明代閣權的演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4月。蔡幸娟,〈北朝宦官制度研究〉,收於《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鄭天挺,〈清代包衣制度與宦官〉,收於《清史探微》,台北:大立出版社, 1983年11月。鄭克晟,〈明代的官店、權貴私店和皇店〉,收於《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 江蘇:人民古籍出版社,1985年。
    黎邦正,〈試評明代葉淇的鹽法改革〉,《川自貢鹽業史研究》,1980年4月。翦伯贊,〈論明代的閹宦及閹黨政治〉,收於《中國史論集》,台北:文學史料研究會,1943年。穆甲地,〈雜劇《中山狼》思想實質剖析〉,《唐都學刊》,第14卷,1998年第2 期。霍現俊,〈西門慶原型明武宗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4,第3期,2001年7月。檀上寬,〈明代南北卷的思想背景—克服地域性的論理〉,王霜媚譯,《思與言》,1989年5月,第27卷第1期。薛正昌,〈明代寧夏鎮軍事地理位置〉,《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6卷第4期,1994年。簡恩定,〈李東陽依阿劉瑾論辯〉,《空大人文學報》,第4期。

    懷效鋒,〈明代中業的宦官與司法〉,《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6月。羅東陽,〈明代兵備初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科版)》,1994年第1期。

    欒成顯,〈洪武時期宦官考略〉,收於《明史研究論叢》第2輯,江蘇:人民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