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思嘉
論文名稱: 李賀詩歌的幻見與穿越幻見探究
指導教授: 劉渼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9
中文關鍵詞: 李賀幻見穿越幻見拉岡紀傑克
英文關鍵詞: Li He, fantasy, latraversée de fantasme, Lacan, Slavoj Žižek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3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李賀詩歌的幻見與穿越幻見探究〉有三個研究目的:一、明瞭隱藏於李賀詩歌詭譎風格下的深層意識,探索為何他需將意識隱含在詩中。二、李賀的生命從詩中得到什麼?是固著於困境,或已得到全然的解脫?三、借用西方心理學理論,有系統地探究、推論李賀的生命境界,以此判斷其詩歌的價值。本論文主要運用拉岡的三界論和紀傑克闡發拉岡的真實界與幻見理論,歸納出以下四個論點:一、李賀對象徵秩序的認同與對抗。二、解痛錠般的幻覺。三、絕爽與激進的幻見景觀。四、穿越幻見、遭逢真實。在本論文中發現:一、李賀並非只固著在自己編造的幻覺中自我陶醉,詩歌也非僅停留於不平則鳴的境界。他是以勇者之姿探索生命真相,並已遭逢生命本質的虛無,也不斷試圖要穿越幻見,抵達真實。二、李賀短短二十七年的壽命,雖不及向我們展現他已完成主體分裂,得到全然的自由與解脫。但他那勇於揭示自我的生命歷程,與他為追求主體自由所作的努力,已使其詩歌充滿生命哲理與探索底層心靈的璀璨光芒。三、李賀的「長吉體」在各朝代都有不少的追隨者,他的影響不只表現在文學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對生命的深刻省思與對社會逾越的激進力量,啟發了後人的心靈,帶給後世文人反動與創新的動力。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5 第四節 理論架構……………………………………………………… 28 第貳章 李賀的創作背景……………………………………………… 32 第一節 李賀的時代背景……………………………………………… 33 第二節 李賀的生平…………………………………………………… 37 第三節 李賀的文學環境與詩學淵源………………………………… 42 第參章 李賀對象徵秩序的認同與對抗…………………………………… 49 第一節 李賀認同的象徵秩序………………………………………… 50 第二節 象徵秩序下的李賀父諱創傷………………………………… 67 第三節 李賀對抗象徵的語言異化型態……………………………… 73 第肆章 李賀詩歌的幻覺類型……………………………………………… 95 第一節 李賀的理想我………………………………………………… 97 第二節 李賀幻覺詩歌中的自我投射………………………………… 105 第三節 李賀幻覺詩歌中的自我補償………………………………… 117 第伍章 李賀詩歌的幻見景觀………………………………………… 138 第一節 李賀幻見詩歌的崇高與恐怖………………………………… 141 第二節 李賀幻見詩歌的死亡驅力…………………………………… 164 第陸章 李賀穿越幻見的可能性……………………………………… 191 第一節 李賀如何追尋自由?………………………………………… 192 第二節 李賀建構起「空無一物」的世界了嗎?…………………… 205 第柒章 結論…………………………………………………………… 215 第一節 餘論─李賀幻見詩歌的影響………………………………… 215 第二節 總結…………………………………………………………… 220 引用書目 ……………………………………………………………… 225

    一、 專著

    (一) 古代文獻: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逸舜出版社,1980年)
    李賀著,葉蔥奇校注:《李賀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李賀著,清‧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第二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公羊傳》(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阮元校:《十三經注疏‧穀梁傳》(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阮元校:《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辛文房著、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揚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劉煦編:《舊唐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81)
    (二)近人論著
    Geraled Corey著、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Peter Koestenbaum著,葉頌壽醫師譯:《死亡的答案》(台北:杏文出版社,1979年)
    小田 晉著,蕭志強譯:《生與死的深層心理》(台北:方智出版社,1998年)
    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方瑜:《中國文學新詮釋》(台北縣:立緒文化,2006年)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李賀、李商隱、溫庭筠》(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北市:里仁,2005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公司,1997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王溢嘉編譯:《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90年)
    王禮錫:〈李長吉評傳〉,《王禮錫詩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伊麗莎白‧賴特著、王文華譯:《拉康與後女性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列維‧斯特勞斯著(台灣譯李維史陀)、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6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次印刷)
    朱自清:〈李賀年譜〉《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第二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余光中:《逍遙遊‧象牙塔到白玉樓》(台北:大林書局,1969年)
    吳企明:《李賀》(台北:群玉堂發行,1992年,本書原於198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吳忠誠:《現代派詩歌精神與方法》(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吳禮權:《修辭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次印刷)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李卓藩:《李賀詩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李緒鑒:《民間禁忌與惰性心理》(台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市:巨流,2009年)
    周冠生:《審美心理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周英雄:〈童話故事《小紅斗篷》的三種讀法〉《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出版,1989年)
    周誠真:《李賀論》(香港:文藝書屋,1971年)
    岸邊成雄著,梁在平、黃志烱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
    拉康(Lacan)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書局,2000年),
    波德里亞(台灣譯布希亞)(Baudrillard, J.)著,車槿山譯:《象征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金開城、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范志新:《避諱學》(台北:學生,2006年)
    徐揮著:《藝術家人格的心理學分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9)
    徐傳武:《李賀論稿》(台中:廣陽譯學出版社,1997年)。
    特里‧伊格爾頓著,方杰方宸譯:《甜蜜的暴力─悲劇的觀念》(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耿仲琳:《李賀李商隱難詩破解》(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0年)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縣:桂冠,2003年)
    馬元龍:《雅克‧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9月)
    康德著、何兆武譯:《論優美感和崇高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的映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張宗福:《李賀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
    張春榮:《文學創作的途徑》(台北:爾雅,2003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6)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1987年)
    莫詒謀:《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
    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緣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正治:《兒童詩寫作研究》(台北市:五南,2002年)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市:五南,2003年)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台北市:萬卷樓,2006年)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傅佩榮:《荒謬之超越》(台北:黎明文化,1989年)
    傅經順:《李賀傳論》(西安:中華書局,1981年)
    傅經順主編:《李賀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1980年)
    彭國忠注釋:《新譯李賀詩集》(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著、季廣茂譯:《意識型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格林‧戴里(Glyn Daly)著,孫曉坤譯:《與紀傑克對話》(台北:巨流,2008年)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著,朱立群譯:《幻見的瘟疫》(台北:桂冠,2004年)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著,蔡淑惠譯,馬康莊校讀:《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發行,1994年)
    賀昌盛:《象徵:符號與隱喻─漢語象徵詩學的基本型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大春:《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1月)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1989年)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
    葉百豐編:《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柯慶明、林明德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散文與論評之部》(台北市 : 巨流,1979年)
    廖明君:《生死攸關─李賀詩歌的哲學解讀》(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譯:《拉康:鏡像階段》(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市:華正書局,1982年)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劉小楓:《浪漫‧哲學‧詩─詩化哲學的試探》(台北:風雲時代,1990年)
    劉衍:《李賀詩傳》(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瑞蓮:《李賀》(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曉波:《選擇的批判─與思想領袖對話》(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蔡英俊:《古錦囊與白玉樓─李賀詩賞析》(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鄭臨川記錄、徐希平整理:《茄吹弦誦傳薪錄─聞一多、羅庸論中國古典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00年)
    諾爾曼‧布朗著:《生與死的對抗》(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錢仲聯:〈李賀詩年譜會箋〉《夢苕盦專著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錢鍾書:《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1次印刷)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韓振江《齊澤克意識形態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1989年)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釋心印法師編輯:《六祖壇經》(台北縣:慈雲山莊三慧學處,1994年)

    二、期刊論文

    Mordell, A.著、丁樹南譯:〈精神分析與文學批評〉,《新文藝》,第二百期,1972年11月
    丁小萍:〈道教享樂觀念的分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月
    尹立、申荷永:〈言語道斷,回頭是岸─片論佛教禪宗與拉康派精神分析的實踐風格〉《宗教學研究》,2007卷2期,2007年6月
    王健:〈試論避諱在中國起源〉,《大陸雜誌》第一百零四卷第6期
    王錫九:〈李賀與宋詩〉《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
    吳俊萱:〈從〈史記.荊軻列傳〉看荊軻悲劇英雄的形象建立〉,尚未發表。
    林玉玲:〈李賀詩中色彩的探析─試從白、紅、綠談起〉《中山中文學刊》第二期1996年6月。
    林淑貞:〈從詩義類比論李賀《馬詩》之自我隱喻與歷史取譬〉《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
    張劍言:〈二十世紀李賀研究述論〉《文學遺產》第六期,2002年
    陳允吉:〈《夢天》游仙思想與李賀的精神世界〉,《文學評論》,第一期,1983年
    陳友冰:〈李賀鬼神詩的定量分析〉《文學評論》第1期,2004 年1月
    陳友冰:〈李賀詩歌接受現象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8年
    黃敬欽:〈李賀的原我世界〉,《逢甲學報》第20期,1987年11月。
    黃慶萱:〈劉若愚《中國文學本論》架構方法析議〉,《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1998年6月
    楊鍾基:〈楞伽、楚辭與李賀的悲劇〉,《中國詩人》第六期,1977年6月
    蔣興儀、魏建國:〈創傷之「真實」:從見證的僵局到心理分析的突破〉,《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二十七期,2008年12月
    蔣興儀、魏建國:〈悲劇場景到悲劇倫理:紀傑克和拉岡的觀點〉《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五五卷第一期,2010年3月
    蔣興儀:〈拉岡的慾望倫理學:從佛洛伊德的「原初受虐性」到紀傑克的「穿越幻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卷第一期,2008年3月
    蔣興儀:〈穿越社會幻象:紀傑克對「超我」的顛覆及其教育〉,預定於《應用心理研究》2010年12月出刊
    韓大強:〈李賀詩歌中的女性書寫與寄託〉《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4期,2008年7月

    三、學位論文

    柯潔茹:《唐代士人悲劇之研究─以唐人小說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劉文正:《李賀詩之色彩析論》,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