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顧立民
論文名稱: 一九四四年的中國戰場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抗戰中國戰場一號作戰蔣介石國民政府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7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以一九四四年的「一號作戰」本身經過,以及所涉及的時間與空間為中心,另論及與其有密切關係的黨國體制、兵役制度與中共在敵後戰場的發展等課題。
    本篇論文除緒論與結論外,本文部分共分為五章,各章分析內容概述如下:
    「緒論」。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方法,以及分析架構等。
    第一章「進入1944年的中國」。旨在從政治與軍事等面向,概要分析國民黨的黨國體制、蔣介石所建立的領袖統治體制、國家兵役制度內容與弊端,一則為後續各章的研究提供若干研究基礎,二則可由此瞭解國軍何以在之後的作戰中連連敗退,而民眾又何以不再支持軍隊
    第二章「一號作戰的發動與豫中會戰」。本章係以1943年底的「常德會戰」作為楔子,分析中國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後期的情形,並探討日本發動「一號作戰」之經緯,以及「豫中會戰」中的經過情形與成敗檢討。
    第三章「長衡會戰與桂柳會戰」。延續第二章的主題,繼續探討「長衡會戰」與「桂柳會戰」的經過情形與成敗檢討,並對「一號作戰」的影響作一簡要的總結。
    第四章「敵後戰場」。由探討國共雙方在抗戰時期的第二次合作入手,分析中共在抗戰時期的策略內容,以及其如何利用「一號作戰」期間,日軍抽調兵力與國軍退敗所形成的有利契機,在華北、華中,乃至於華南地區發展勢力的情形。
    「結論」。總結論文的研究內容,概述到1944年底時中國在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等方面的局勢,並分析1944年的局勢發展對於日後中國局勢發展的影響。

    目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第五節 分析架構........................................... 11 第一章 進入1944 年的中國................................... 13 第一節 黨國體制........................................... 13 第二節 以一人治一國....................................... 25 第三節 兵役制度與弊端...................................... 36 第二章 一號作戰的發動與豫中會戰..............................49 第一節 常德會戰........................................... 49 第二節 一號作戰的發動...................................... 61 第三節 豫中會戰........................................... 78 第三章 長衡會戰與桂柳會戰................................... 91 第一節 長衡會戰概述與第四次長沙會戰...........................91 第二節 方先覺與衡陽保衛戰....................................99 第三節 桂柳會戰與一號作戰的結束.............................107 第四章 敵後戰場...........................................127 第一節 第二次國共合作......................................127 第二節 中共的抗戰策略......................................134 第三節 敵進我進...........................................142 結論.....................................................153 參考書目................................................. 167 中文書目................................................. 167 日文書目..................................................182 英文書目..................................................183 圖目錄 圖1-1-1 國民黨「黨國體制」黨、政、軍系統圖……………………………24 圖2-2-1 1944-1945 年日軍佔領區域圖…………………………………… 76 圖2-2-2 「一號作戰」前國軍與日軍兵力部署圖(1944 年4 月)………77 表目錄 附表一 《甲申一九四四》與《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 年》章目分析表… 10 表1-2-1 1943 年12 月國軍各戰區編成情形表…………………………… 31 表1-2-2 1943 年12 月國軍各集團軍編成情形表……………………………32 表1-3-1 抗戰期間全國徵兵額與實際補充額統計表………………………… 47 表2-1-1 日軍「常德會戰」作戰序列表……………………………………… 52 表2-1-2 國軍「常德會戰」作戰序列表……………………………………… 53 表2-2-1 日軍「一號作戰」守備兵力序列表………………………………… 66 表2-2-2 日軍「一號作戰」作戰兵力序列表………………………………… 68 表2-2-3 日軍「一號作戰」動用兵員與武器裝備表………………………… 69 表2-2-4 1944 年4 月1 日國軍陸軍兵力序列表…………………………… 75 表2-3-1 日軍「豫中會戰」作戰序列表……………………………………… 82 表2-3-2 國軍「豫中會戰」作戰序列表……………………………………… 83 表3-1-1 日軍「長衡會戰」作戰序列表……………………………………… 92 表3-1-2 國軍「長衡會戰」作戰序列表……………………………………… 93 表3-3-1 日軍「桂柳會戰」作戰序列表…………………………………… 108 表3-3-2 國軍「桂柳會戰」作戰序列表………………………………………109 表3-3-3 「一號作戰」國軍與日軍傷亡情形表………………………………125 表4-2-1 抗日戰爭期間中共軍事力量的發展情形表…………………………139 表4-3-1 日軍華北方面軍為進行「一號作戰」相關兵力調整情形表………144 附表二 國軍戰時傷兵消耗與作戰陣亡人數統計表……………………………157

    壹、中文書目
    一、檔案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事略稿本》。

    二、檔案及史料彙編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四)》。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一)、(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中國國民黨,《黨員手冊》。出版地、出版者與出版時間不詳。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議紀錄,第六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政治(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軍事(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政治(一)、(五)》。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財政經濟(八)》。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軍事(一)、(四)、(五)》。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中》。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國文史出版社編,《文史資料精選,第十、十五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上)、(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第二十四輯》。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桂林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十二輯》。桂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桂林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衡陽文史資料,第三輯》。衡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衡陽文史資料,第四輯》。衡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衡陽文史資料,第七輯》。衡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修訂合編本),第二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八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修訂合編本),第二十六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四川聯合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物價史料匯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軍事委員會(一)》。台北:國史館,1996年。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四冊,軍政部(二)》。台北:國史館,1999年。
    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二十六輯》。桂林:灕江出版社,1994年。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四,上冊》。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年。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五,上冊》。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年。
    國民參政會秘書處編,《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三次大會紀錄》。出版地與出版者不詳,1945年。
    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五冊(1937~1945),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83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84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87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90年。
    羅元錚主編,《中華民國實錄,一卷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三、文集、文選、年譜
    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卷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1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王寵惠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鄧小平軍事文集,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朱德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秦孝儀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十二、三十七》。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徐思平,《徐思平先生文存》。台北:大眾時代出版社,1960年。
    黃埔建國文集編纂委員會主編,《風雨中的寧靜》。台北:實踐出版社,1984年。
    陳誠,何智霖、高明芳與周美華編,《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台北:國史館,2006年。
    陳誠,何智霖編,《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台北:國史館,2007年。
    陳毅傳編寫組編,《陳毅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彭雪楓軍事文選編輯組編,《彭雪楓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十八》。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羅榮桓傳編寫組編,《羅榮桓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四、日記、自傳、回憶錄
    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班在台同學聯誼會編,《從沙坪壩到浮圖關—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班在台同學回憶錄》。台北: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班在台同學聯誼會,1979年。
    王東方編,《在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的日子:侍衛官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第二、四、九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第四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王首道,《王首道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何成濬,沈雲龍註,《何成濬將軍戰時日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宋任窮,《宋任窮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胡靜如,《燼餘掇拾,上冊》。香港:龍文出版社,1994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秦德純,《秦德純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7年。
    孫元良,《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五版。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第七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8年。
    葉飛,《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台南:王家出版社,1989年。
    康澤,《康澤自述及其下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
    許世友,《許世友上將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張群,《三十年來黨政軍關係之回顧》。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54年。
    張贛萍,《彈雨餘生述,中冊》。香港:龍文出版社,1993年。
    張令澳,《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三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震,《張震回憶錄,上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張發奎口述,夏蓮瑛訪談及紀錄,鄭義譯註,《蔣介石與我:張發奎上將回憶錄》。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馮玉祥,《我的抗戰生活》。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傳》。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上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葛先才,李祖鵬編,《葛先才將軍抗戰回憶錄—長沙、常德、衡陽血戰記》。台北:王陽明文教基金會,2005年。
    程怡福,《抗戰八載話當年》。台北: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
    楊森,《九十憶往》。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楊迪,《抗日戰爭在總參謀部—一位作戰參謀的歷史回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蔣廷黼英文口述,謝鐘璉譯,《蔣廷黼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9年。
    蔣夢麟,《西潮與新潮—蔣夢麟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熊式輝,《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8年。
    聶榮臻,《聶榮臻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第一集》。台北:經緯書局,1970年。

    五、訪問紀錄
    沈雲龍、張朋園、劉鳳翰訪問,張朋園、劉鳳翰紀錄,《劉航琛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黃嘉謨、朱浤源訪問,鄭麗榕、丁素湘紀錄,《潘宗武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張朋園訪問,鄭麗榕紀錄,《張法乾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張朋園、陳三井與馬天綱訪問,陳三井紀錄,《袁同疇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張朋園、林泉與張俊宏訪問,張俊宏紀錄,《王微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傅應川、溫池京與蕭吉容訪問,劉鳳翰、劉祥鋒與李淑姿整理,《半生戎馬半書生—王靖之將軍回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
    賈廷詩等訪問、紀錄,《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劉鳳翰、張力訪問,毛金陵紀錄,《丁治磐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劉鳳翰、何智霖與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紀錄,《汪敬熙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3年。

    六、專書
    文思主編,《我所知道的白崇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文聞編,《我所親歷的常德、長衡會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宣傳部編,《軍史集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二卷,抗日戰爭時期》。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中國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傳奇2010之我的抗戰節目組,《我的抗戰:三百位八年抗戰老軍人口述血淚史》。台北:人類智庫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王健虎,《甲申一九四四》。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編,延安時期》。台北:中文圖書供應社,1974年。
    王淇編,《砥柱中流—抗戰中的解放區戰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兆剛,《國民黨訓政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牛軍,《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係的起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付春陽,《民國時期政體研究(1925-1947)》。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江蘇省歷史學會編,《抗日戰爭史事探索》。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8年。
    朱貴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年。
    阮大仁筆述,夏宗漢整理打字,《「一號作戰」我軍敗績原因之研究—兼評史迪威與陳納德應負之責任》。未刊稿。
    李敖、汪榮祖,《蔣介石評傳,上冊》。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下冊》。台北:綜合月刊社,1974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
    胡漢民講,《革命理論與革命工作,第五輯》。上海:民智出版,1933年。
    胡必林、方灝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第八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金冲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周春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物價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段家鋒、孫正豐、與張世賢主編,《論文寫作研究》,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徐思平,《中國兵役行政概論》。重慶:文治出版社,1945年。
    徐浩然編,《常德抗日血戰史》,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七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容鑑光,《長沙三次會戰》。台北:國史館,1990年。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增訂二版。台北:食貨出版社,2005年。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十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戚如高、潘濤,《張瀾與中國民主同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深町英夫(日),《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5),派遣軍作戰(一):華中方面軍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8):河南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9):湖南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10):廣西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11):大戰前之華北『治安』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25):全面潰敗與最後防線》。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26):東條內閣之最後掙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第六冊,華中地區作戰(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常德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豫中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長衡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桂柳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陳之邁,《中國政府,第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郭汝瑰、黃玉章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曹劍浪,《國民黨軍簡史,上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湯故上將恩伯逝世十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編,《湯恩伯先生紀念集》。出版地與出版者不詳,1964年。
    張恨水,《虎賁萬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楊蔭溥,《民國經濟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
    楊天石、臧運祜編,《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之二—戰略與歷次戰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劉台平,《衡陽保衛戰》。台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
    黎東方,《細說抗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鍾堅,《台灣航空決戰》。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七、譯著
    王安娜,《嫁給革命的中國》,李良建、李希賢譯。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卡蘿爾‧卡特(Carolle J. Carter),《延安使命:1944-1947美軍觀察組延安963天》(Mission to Yenan: American Liaision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1944-1947),陳發兵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中國抗戰秘聞—白修德回憶錄》,崔陳譯。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追尋現代中國(中)》(The Search of Modern China),溫洽溢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伊利奧‧羅斯福,《羅斯福見聞錄》,三版,李嘉譯。出版地不詳:新群出版社,1947年。
    李台珊(Laura Tyson Li),《宋美齡:走在蔣介石前頭的女人》(Madame Chiang Kai-shek: China’s Eternal First Lady),黃中憲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0年。
    吳國楨,《夜來臨—吳國楨見證的國共鬥爭》,吳修垣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廉,《何廉回憶錄》,朱佑慈等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俄),《延安日記》,呂文鏡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易勞逸(Lioyd E. Eastman),《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王建朗、王賢知與賈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家近亮子(日),《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王士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3, Republican China 1012-1949, Part2.),章建剛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斯諾(Edgar Snow),《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李方淮、梁民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S. Churchill),《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卷六》(The Second World War),吳萬沈等譯。台北:左岸文化,2001年。
    陳潔如,《一個改寫民國歷史的女人—蔣介石第三夫人陳潔如自傳》,金忠立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納德,《陳納德將軍與中國》,陳香梅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
    陶涵(Jay Taylor),《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卷》(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林添貴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富勒(J. F. C. Fuller),《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三》(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story, Vol. Ⅲ),鈕先鍾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China Memoirs: Chiang Kai-shek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磯野富士子(日)整理,吳心伯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藤原章(日),《中國戰線從軍記》,林曉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八、期刊論文
    孔聖裔,〈一黨專政與民主〉,《統一戰線》(廣州),第2卷,第1期,1938年9月,頁412-4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關於抗戰外交及國民精神總動員—軍委會參事室座談會記錄〉,《民國檔案》,1995年,第1期,頁51-5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整軍建軍專題報告(1946年)〉,《民國檔案》,1994年,第2期,頁54-59。
    王正元,〈為蔣委員長專線接話十二年〉(中),《傳記文學》,第62卷,第3期,1993年3月,頁77-84。
    王東,〈中共在抗日戰爭後期關於奪取淪陷區城市的戰略探析〉,《中洲學刊》,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頁174-177。
    史國英,〈日寇今後的軍事動態〉,《東方雜誌》,第40卷,第17號,1944年9月15日,頁15-18。
    朱襄,〈兵役的推行與改進〉,《新陣地》(浙江金華),第11期,1938年6月15日,頁4-5。
    冉綿惠,〈抗戰時期的兵役制度—以四川為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07-114。
    吳麟孫,〈我當蔣介石侍從醫官的回憶〉,《傳記文學》,第61卷,第3期,1992年9月,頁37-40。
    克思明,〈論抗戰時期中共的「七二一方針」〉,《近代中國》,第67期,1988年10月,頁164-179。
    周振綱,〈檢討兵役問題〉,《抗戰時代月刊》(桂林),第2卷,第3期,1940年9月15日,頁1-9。
    居亦僑口述,汪元舟整理,〈我所知道的侍從室〉,《傳記文學》,第55卷,第5期,1989年11月,頁37-43。
    倪渭卿,〈長沙淪陷與張德能之死〉,《傳記文學》,第62卷,第3期,1993年3月,頁85、86。
    柯育芳,〈論長衡會戰第二階段戰役—從長衡會戰結束時間的角度考察〉,《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第4期,頁98-108。
    夏明方,〈抗戰時期中國的災荒與人口遷移〉,《抗日戰爭研究》,2000年,第2期,頁59-78。
    莫子剛,〈抗戰時期貴州役政之初探〉,《抗日戰爭研究》,2008年第4期,頁76-99。
    馬明甫,〈戰區徵兵問題〉,《最前線》(浙江於潛),第6期,1938年10月16日,頁6。
    徐江虹,〈1944年,抗日戰爭的偉大轉折〉,《廣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頁56-59
    陶英惠輯註,〈蔣馮書簡新編(三十四)〉,《傳記文學》,第86卷,第2期,2005年2月,頁127-139。
    梁實秋,〈聞道長安似奕棋—華北視察散記之二〉,《傳記文學》,第2卷,第4期,1963年4月,頁11-12。
    陳誠,〈陳誠失落的回憶資料(上)〉,《傳記文學》,第53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14-22。
    陳誠,〈陳誠失落的回憶資料(續完)〉,《傳記文學》,第54卷,第1期,1989年1月,頁44-52。
    陳清敏,〈抗戰時期河南省的災荒與救濟(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36期,2007年6月,頁499-514。
    萬賢武,〈怎樣杜絕壯丁潛逃〉,《抗戰月報》(江西),第2卷,第3期,1940年3月,頁255-256。
    張明養,〈戰後怎樣去處置日本〉,《東方雜誌》,第40卷,第3號,1944年2月15日,頁12-16。
    張燕萍,〈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員動員述評〉,《抗日戰爭研究》,2008年,第4期,頁129-147。
    張峻,〈抗戰期間貴陽『空城計』的一段故事〉,《傳記文學》,第39卷,第1期,1981年7月,頁87-88。
    齊春風,〈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走私活動〉,《安徽史學》,2007年,第6期,頁85-89。
    聞黎明,〈1944年: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轉折—兼論民族工商業者〈問政〉的原因〉,《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頁25-47。
    蔣永敬,〈孔祥熙與戰時財政—法幣政策與田賦徵實〉,《近代中國》,第51期,1986年2月,頁90-103。
    劉緯道,〈抗戰期間胡宗南軍系的組建與發展〉,《國史館館刊》,第22期,2009年12月,頁97-136。
    劉大禹,〈抗戰相持階段國民政府行政院的機構調整〉,《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1月,頁137-142。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年5月,頁135-164。
    劉鳳翰,〈抗戰對中國軍隊的衝擊(上)〉,《近代中國》,第130期,1999年4月,頁101-119。
    鄧以彭,〈張發奎與廣西(三)〉,《傳記文學》,第68卷,第4期,1996年4月,頁107-114。
    樊崧甫,〈我所知的陳誠(續完)〉,《傳記文學》,第71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97-102。
    魏道明,張源譯,〈使美回憶錄(中)〉,《傳記文學》,第36卷,第4期,1980年3月,頁60-66。
    戴鴻超,〈蔣介石戰時外交:談判策略與內外互動〉,《傳記文學》,第94卷,第4期,2009年4月,頁4-16。
    龔德柏,〈意大利投降後的日寇〉,《東方雜誌》,第39卷,第16號,1943年10月30日,頁5-8
    龔德柏,〈為日本算命〉,《東方雜誌》,第39卷,第20號,1943年12月20日,頁13-15。

    九、報紙
    〈社論:人類歷史創造年〉,《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1月1日,第2版。
    〈社評:論豫湘戰事〉,《大公報》(重慶),1944年6月2日,第2版。
    〈社評:讀「衡陽四十七天」〉,《大公報》(重慶),1944年9月14日,第2版。
    〈社評:桂林守衛戰〉,《大公報》(重慶),1944年11月4日,第2版。
    〈常德大會戰始末記〉,《中央日報》,1943年12月12日,第3版。
    〈豫西我軍反攻 各地敵軍全被擊破 殘敵東潰在追殲中〉,《大公報》(重慶),1944年5月24日,第2版。
    〈衡陽血戰四十七日殲敵二萬,忠勇守軍誓死報國,城內慘烈巷戰復行展開〉,《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8月9日,第2版。
    〈官兵及公教人員待遇改善辦法,請政府交參政會討論〉,《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9月10日,第2版。
    王蜀生,〈軍人的地位與待遇—獻給參政會諸公〉,《大公報》(重慶),1944年9月13日,第2版。
    陸龍,〈論『改善士兵生活』〉,《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10月30日,第3版。

    貳、日文書目
    一、專書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一号作戰〈1〉—河南の會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7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一號作戰〈2〉—湖南の會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一号作戰(3),廣西の会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69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7〉—昭和十八年十二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73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十五版。東京:原書房,1979年。
    井本熊男,《作戰日誌中の支那事變》。東京:芙蓉書房,1979年。
    二、報紙
    〈常德周邊を完全い覆滅〉,《朝日新聞》,1943年12月30日,第1版。
    〈長沙、醴陵攻略成る〉,《朝日新聞》,1944年6月21日,第1版。
    〈衡陽攻略,畫期的な戰果〉,《朝日新聞》,1944年8月12日,第1版。
    〈桂林、柳州を攻略〉,《朝日新聞》,1944年11月12日,第1版。

    參、英文書目
    一、檔案彙編
    U.S. State Department,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4, volume Ⅵ, China.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7.

    二、專書
    Ch’I , His-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tilwell, Joseph W.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INC, 1948.
    Young, Arthur N.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1945.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三、報紙雜誌
    “World Battlefronts:BATTLE OF CHINA: The Unpredictables,” TIME, Monday, Jul.17,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885513,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BATTLE OF CHINA: Another Paris,” TIME, Monday, Aug.28,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885596,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 BATTLE OF ASIA: Chinese Pattern,” TIME, Monday, Sep.18,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96690,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 BATTLE OF ASIA: Disaster Unalloyed ?,” TIME, Monday, Oct.09,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803293,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 BATTLE OF ASIA: Last Gap,” TIME, Monday, Oct.23,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932467,00.html>.
    “World Battiefronts: BATTLE ASIA: Our Bases Are Missing,” TIME, Monday, Nov.20,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96780,00.html>.
    “CHINA: T.V.,” TIME, Monday, Dec. 18, 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78273,00.html>.
    “FOREIGN RELATIONS: Chiang is China,” TIME, Monday, Jan. 22, 1945,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91886,00.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