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悅寧
論文名稱: 凝視‧寓言 ─ 女性主體意象之探討
指導教授: 王瓊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頁
中文關鍵詞: 女性主體凝視寓言身體意象互為主體女性主體意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8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自我的生命體驗出發,解讀並呈現女性主體的各種意象;讓圖象創作的工作內化成為自我對女性生命的凝視與省思。基於對女性意識覺醒之必要性的認知,以及對探尋女性主體座標的內在驅力,選擇以女性主體的探尋為研究創作的主軸;以「後現代藝術本質」為研究創作的起點,從中體認後現代藝術現象之「一切變動中的可能性因素」,正是創作中的無限生命力與潛在動力的源頭。從「以女性作為主體的後現代藝術表現」、「呈現在藝術創作的女性圖象的意涵」的研究中,充實自我對女性主體意象的圖象語彙;而探討「女性主體意識的認知與理論」,藉由相關的論述架構出一個較明晰的創作版圖。此外,構築一個可以實踐主體價值的對等關係,從「與自然互為主體」這個議題的自我開拓,將自我主體的價值引領進入理性與人道的重構之中,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對立得以消失,實踐消解二元對立的權力結構,並與各主體間建立良性的溝通與相互尊重、包容的生活模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緣起 第二節 創作研究主旨及範疇 第三節 創作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獻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後現代藝術本質之探討 一、 後現代藝術現象之本質 二、 後現代繪畫藝術之面向 三、 以女性主義為方式之後現代藝術現象 第二節 當代女性主體之探討 一、 從人道主義出發 二、 在游離與不確定中找尋女性主體意識 三、 建構後現代的女性主體 四、 與自然互為主體 第三章 個人創作理念的剖析 第一節 以女性立場創作的主體性 第二節 我的凝視-主體意識的覺知 第三節 主體的實踐-與自然互為主體 第四節 寓言與圖象之間-主體覺知到意象的體現 第四章 個人創作內容與表現 第一節 創作-主體覺知與實踐的體現 第二節 凝視-覺察真實主體的意象 作品一:在朦朧與流動之間 作品二:傾聽光影移動的聲音 作品三:黃昏邊緣逐漸淡去的歲月 作品四:與我游動的方向相接 作品五:女書之借路行 作品六:漂浪之女 第三節 寓言-暗喻隱匿的現實 作品一:拒絕作證的中國紅 作品二:在生命之海潛泳 作品三:流金歲月 作品四:寶藍色舞衣 作品五:無法抗拒的黑 第四節 身體意象-造作主體的符碼 作品一:我愛維納斯 作品二:阿里山麓的達地芙 作品三: The Queen of Taiwan 作品四:追憶似水年華 作品五:烈日之豹 第五節 與自然交好-主體意識的實踐 作品一:穿越深藍 作品二:在春花燦爛的林中想妳 作品三:惡地之華 作品四:匿名的風聲 第六節 在異質錯置的視覺場域中構築流動的主體意識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回顧 第二節 展望 ● 作品圖錄 ● 參考書目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2001。
    史文鴻。《西方當代美學—問題分析與理解導向》。香港:青文書屋,1991。
    司徒立、金觀濤。《當代藝術危機與具象表現繪畫》。香港:中文大學,1999。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後現代美學與生活》。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
    --。《現代美術-78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
    --。《現代美術-第86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
    史坦能(Gloria Steinem)。《內在革命-一本關於自尊的書》。羅勒譯。台北市:正中書局,1992。
    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台北市:聯經出版,1999。
    布羅德(Norma Broude、Mary D.Garrard)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謝鴻均等譯。台北市:遠流, 1998。
    布爾格(Peter Burger)。《前衛藝術理論》。蔡佩君、徐明松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1998。
    尼德(Lynda Nead)。《女性裸體》。侯宜人譯。台北市:遠流,1995。
    艾克曼(Diane Ackerman)。《感官之旅》。莊安祺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
    芝加哥(Judy Chicago)。《穿越花朵》。陳宓娟譯。台北市:遠流,1997。
    何政廣。《歐美近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68(1999)。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1990。
    何穎怡。《女人在唱歌:部落與流行音樂裡的女性生命史》,台北市:萬象,1997。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市:萬卷樓,2002。
    克勞馥(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女性主義思想 : 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夏傳位譯。台北市:巨流圖書, 1998。
    林珮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阿皮格納內西(Richard Appignanesi)。《後現代主義》。黃訓慶譯。台北市:立緒文化,2000。
    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視線與差異》。陳香君譯。台北市:遠流,2000。
    南瑟(Cindy Nemser)。《藝術對話-與十五位女性藝術家的訪談》。徐洵蔚譯。台北市:遠流,1998。
    柯羅根(Sarah Grogan)。《身體意象》。黎士鳴譯。台北市:弘智文化,2001。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1996。
    高千惠。《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台北市:藝術家,2000。
    高千惠。《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市:藝術家,2001。
    高宣揚。《論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1996。
    夏呂姆(Jean-Luc Chalumean)。《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陳英德、張彌彌譯。台北市:藝術家,2002。
    --。《藝術解讀》。王玉齡譯。台北市:遠流,1996。
    特納(Bryan S.Turner)。《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國新譯。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3。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0。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1993。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郭曉川。《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中國: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意象地圖》。薛絢譯。台北市:台灣商務,2002。
    勒伯(Marc Le Bot)。《身體的意象》。湯皇珍譯。台北市:遠流,1996(1997)。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市:麥田出版,1998。
    馮慧瑛。<自然與女性的辯證:生態女性主義與台灣文學/攝影>《中外文學》。。台北市:台大外文系月刊社,1999。
    黃海鳴。《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編,2000。
    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93。
    游惠貞編。《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市:遠流出版,1994。
    游擊女孩(The Guerrilla Girls)。《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謝鴻均譯。台北市:遠流,2000。
    廖雯。《女性主義作為方式》。中國吉林市 : 吉林美術出版社, 1999 (2000)。
    --。《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談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熊郁主編。《面對21世紀的選擇 : 當代婦女研究最新理論概覽》。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天津發行所發行。 1993。
    維登(Chris Weedon)。《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台北市:桂冠圖書,1994。
    瑪姬西絲(Joy Magezis)。《女性研究》。何穎怡譯。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何穎怡譯。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2001)。
    劉惠媛。《旅遊指南上找不到的藝術地圖》。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1。
    鄭至慧。《他鄉女紀--閱讀女人的創作版圖》。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諾區林(Linda Nochlin)。《女性,藝術與權力》。游惠貞譯。台北市:遠流出版,信報發行, 1995。
    謝里法。《珍重!阿笠》。台北市:雄獅圖書,1977。
    --。《紐約的藝術世界》。台北市:雄獅圖書,1980。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主編。《女性心 / 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市:女書文化,2003。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9。
    蘇美玉。《馬諦斯畫語錄》。台北市:藝術家,2002。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