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寧遠 Tsai, Ning-Yuan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臺南州的社教團體與社會變革-以共榮會為中心(1925-1934) The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form of Tainan Prefec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Focused on Kyoeikai(1925-1934)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Wu, Wen-Hsing |
口試委員: |
鍾淑敏
Chung, Shu-Min 歐素瑛 Ou, Su-Ying 吳文星 Wu, Wen-Hsing |
口試日期: | 2022/08/1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共榮會 、臺南州 、社會教化 、社教團體 、日治時期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70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6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臺南州的社會教化團體共榮會之成立及其運作,究明其與殖民當局的社會教化、地方社會變革之關係。初步探討結果如下:1915年受放足斷髮運動的成功之鼓舞,總督府當局鼓勵臺人士紳成立社會教化團體,推動國語普及運動和風俗改良運動,全臺各地社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臺南廳士紳成立國語夜學會、臺南習俗改良會,嘉義廳則有嘉義同風會、嘉義國語獎勵會。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後,臺南廳和嘉義廳合併為臺南州,州當局決議廢除舊有的社教團體,頒布「關於國語普及施設及青年會處女會設置之標準」,統一規範基層社教團體。為了強化社教團體間的聯絡統一,進而成立臺南州共榮會,並在各郡、市、街庄設立支會和分會。
臺南州共榮會成立後,和地方的基層社教團體共同致力於國語普及、青年組訓、風俗改良、地方振興等事業,鼓勵未就讀公學校之臺人學習日語,對未升學的公學校畢業生施行補習教育,培養農村青年的農業技術和修養,改善臺人冠婚喪祭的舊慣,推廣良好的休閒活動,以及協助街庄當局振興農村發展等,使臺南州的地方社會產生變革。
一、檔案
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二、官方出版品
1.臺南州,《臺南州公報 第二十二號》(臺南:臺南州,1926)。
2.臺南州,《臺南州公報特別號 懸賞論文 地方改良の具体的方策》(臺南:臺南州,1928)。
3.臺南州,《臺南州概況》(臺南:臺南州,1923)。
4.臺南州,《臺南州要覽》(臺南:臺南州,1938)。
5.臺南州內務部教育課,《臺南州學事一覽(大正十四年)》(臺南:臺南州內務部教育課,出版年不明)。
6.臺南州共榮會,《臺南州社會教育要覽(昭和三年二月)》(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28)。
7.臺南州共榮會,《臺南州社會教育要覽(昭和四年二月)》(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29)。
8.臺南州共榮會,《社會教育要覽(昭和10年度)》(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5)。
9.臺南廳庶務課,《臺南廳概況》(臺南:臺南廳庶務課,1918)。
10.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11.臺灣總督府,《全島優良青年團事蹟》(臺北:臺灣總督府,1926)。
12.臺灣總督府,《臺灣社會教育概要(昭和四年四月)》(臺北:臺灣總督府,1929)。
13.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第三十二編》(臺北:臺灣總督府,1930)。
14.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第三十三編》(臺北:臺灣總督府,1931)。
15.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全島青年會及其他社會教化的團體》(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1925)。
16.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全島青年團、處女會、家長會、主婦會調(昭和元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26)。
17.臺灣總督府文教局,《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二十九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33)。
18.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嘉義地方震災誌》(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 1907)。
19.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警察官署別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44)。
20.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査記述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8)。
21.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二)》(臺北:南天,1995)。
2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臺北:南天,1995)。
23.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著、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
24.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査記述報文》(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
三、報章雜誌
1.《社會事業の友》,1929–1930年。
2.《社會教育》,1931年。
3.《臺南新報》,1925–1926年。
4.《臺灣》,1911年。
5.《臺灣日日新報》,1916–1933年。
6.《臺灣民報》,1923年。
7.《臺灣教育》,1915–1932年。
8.《臺灣農友會會報》,1906–1907年。
四、專書
1.大園市藏,《科學と人物》(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0)。
2.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3.中越榮二,《臺灣の社會教育》(臺北:臺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1936)。
4.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5.吳三連、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6.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
7.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8.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9.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
10.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頁44-68。
11.原幹次郎編,《自治制度改正十周年紀念人物史》(臺北:勤勞と富源社,1931)。
12.宮崎聖子,《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8),頁88-89。
13.宮崎聖子著,郭婷玉譯,《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14.陳文松,《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15.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16.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
17.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2013)。
18.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19.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20.駒込武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21.藤森智子,《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国語」普及運動—国語講習所の成立とその影響》(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6)。
22. E.Patricia Tsurumi, Japan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五、期刊論文
1.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4(臺北,1991),頁5-63。
2.玉置充子,〈「鶯歌庄文書」から見る日本統治期台湾の地方教化団体「同風会」(1914-1932)〉,《拓殖大学台湾研究》,1(東京,2017),頁1-27。
3.玉置充子,〈日本統治期の台湾の「国語」普及と教化団体―1920年代の台北州鶯歌庄を例として―〉,《拓殖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6(東京,2021),頁103-130。
4.多仁照廣,〈日本統治下台湾の青年団〉,《敦賀論叢》,8(敦賀,2010),頁41-56。
5.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乙種》,16(臺北,1986),頁69-108。
6.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37(臺北,2006),頁59-143。
7.李鎧揚,〈1920年後臺灣地方行政中街庄議會的運作〉,《臺灣學研究》,19(新北市,2016.1),頁131-170。
7.林玉茹,〈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1890–1945)〉,《臺灣史研究》,21:1(臺北,2014),頁1-43。
8.孟祥瀚,〈國家體制下的民間團體—以一九三五年中部大地震為例〉,《臺灣文獻》,60:4(南投,2009),頁389-412。
9.陳虹彣,〈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国語講習所用国語教科書の研究—台湾教育会の「新国語教本」に着目して—〉,《東北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年報》,54:2(仙台,2010),頁41-56。
10.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慶安宮的祭典活動──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民俗曲藝》,第147期(2005.03),頁161-200。
11.許淑娟,〈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環境與世界》,8(高雄,2003),頁25-54。
12.蔡慧玉,〈一九三○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臺灣史研究》,5:2(臺北,1998),頁55-100。
13.謝瑞隆,〈日治時期臺中州模範部落—三十張犁〉,《彰化文獻》,7(彰化,2006),頁21-40。
六、專書論文與論文集論文
1.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7),頁257-321。
2.宋秀環,〈日本統治下の青年団政策と台湾原住民―アミ族を中心として〉,收入中生勝美編,《植民地人類学の展望》(東京:風響社,2000),頁123-170。
3.林蘭芳,〈日據末期臺灣「皇民奉公運動」(1941—1945)〉,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頁1193-1236。
4.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1931-1937〉,收入周宗賢主編《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5),頁369-388。
七、學位論文
1.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頁1-181。
2.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3.林麗卿,《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教團體與社會變革:以臺北州「同風會」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4.陳大元,《日治時期臺灣教化輔助團體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5.陳怡宏,《臺灣農村的「皇民化」-高雄州「部落」社會教化團體的運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4)。
6.郭佳玲,《日治時期台中州社會教化運動之研究(1920–194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7.黃敏原,《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台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8.楊境任,《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9.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
八、網路資源
1.近代臺灣報刊資料庫:
https://newspaper.nmth.gov.tw/
2.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3.臺灣人物誌資料庫:
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4.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s://who.ith.sinica.edu.tw/
5.漢珍知識網: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http://oldnews.lib.ntnu.edu.tw/cgi-bin2/Libo.cgi?